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23更新:2022-08-17 20:40:54
又是谁在操纵人的意志,让你作恶?
在现实生活中,每天打开新闻,我们都会阅读到各种作恶的人和事。
每年315曝光的名单,某些商家为了牟利,提供劣质食品、超标化妆品,完全不考虑用户的身体健康。
键盘侠对他人评头论足,用片面之词进行诋毁,导致他人被网暴、患上抑郁症,甚至逼人至自杀……
一保姆沾上赌博,故意烧死雇主一家四口,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有些人作恶,法律会制裁;
有些人作恶,道德舆论会谴责;
而有些人的恶,良知会折磨他一生。
《朗读者》网络图片
《朗读者》是一本难以言述的小说,它是一个爱情故事,15岁的米夏爱上了35岁成熟美丽的汉娜,开始了一段不伦的恋情。它也是一个道德与法的故事,是爱让米夏卷入了汉娜的罪责之中,并由此陷入理解和谴责的矛盾中,一生得不到幸福的婚姻,终日痛苦地活着,连唯一的女儿也无法亲近;也是爱,让汉娜认识到自己曾经的作恶,半生在忏悔,最后选择在牢狱中自杀。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小说,它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传播,让整个世界了解德国的昏暗历史,同时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性的善与恶。
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被贬为魔鬼。
但人总要为自己犯下的罪恶承担沉重的后果。
《朗读者》电影截图
1
二战期间,在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政史上,经历了犹太人大屠杀的悲惨事件。
主人公汉娜在纳粹时期担任了其中一个集中营的看守员。
20岁出头的她,选择了看守员的工作,每个月挑选囚犯送上“死亡之旅”——奥斯威辛。
囚犯们被迫西行途中,一天夜里发生了大轰炸,300多名犹太妇女被困在着火的乡村教堂里,整个过程竟无人营救,最后这些人中只有一对犹太母女幸存。
二十多年以后,这对犹太母女把这段回忆写成书,并且起诉当时看守他们的6位看守员。
汉娜是其中一个。
汉娜在法庭上承认她做过的行为,却傲娇地否认她无法泯灭的罪行。
当法官质问汉娜:“为什么你看到这么大火,却不开门放她们出来?你不知道他们会被烧死吗?”
汉娜较真地反驳:事情来得太快,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而且我们不能放她们出来,如果他们出来了,就会跑了,我们无法恢复秩序。看管他们是我的职责。这是我的工作.......”
汉娜面对法官的质问,毫不示弱。
《朗读者》电影截图
人的认知和决定常被脚下的位置左右,当脚下的位置成为你默认的身份,眼前的一切,即被物化。
汉娜只想到自己的身份是看守员,眼前的生命在她眼中不过是移动的数字。
然而,道德的约束不应该被规则取代。
爱因斯坦曾说:“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
面对生死,她良知泯灭,缺乏同情心,在数百条生命面前也没能唤醒她的恻隐之心。
从她理所当然的辩驳中,我们看不到一丝忏悔。
法国学者爱尔维修说的:“世界大部分的不幸,都来自于无知。”
无知的人往往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这种无知来自于知识的匮乏,二是自我的认知偏差。
即使文盲的汉娜不会读写,难道人性的善恶也不能分辨一二?
苏格拉底说,无知即罪恶。
她是世人眼中有罪的恶人。
诚如,莎士比亚说: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规则,在善与恶之间,即使我们无法选择善良,但至少不作恶,不跟风盲从有悖良心之事。
2
汉娜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恶人。
在二战以后,1958年,15岁的米夏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病。
36岁的汉娜在经过的时候给予了帮助和照顾,在米夏难受到哭的时候,她给予陌生的青年一个拥抱,告诉他“没事,孩子!”,并且把他送回家。
在米夏眼中,汉娜是一位善良而美丽的成熟女性。
也正在这个拥抱,米夏对她一见钟情,心生爱慕。
只是米夏没有想到,他会跟这个同自己母亲同辈的女人发生情欲关系,并且终生受其影响,带着痛苦生活,在婚姻与情感生活中难以再获幸福。
柏拉图说:“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那段时间,他们像所有普通的恋人一样,享受着秘密恋情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汉娜为了保护自己的形象,掩饰了自己的文盲,让米夏为自己朗读小说。
米夏把与汉娜的关系埋藏于心里,身边的好友家人无人知晓。
他们带着各自的秘密维护着这段令人羞涩的恋情。
直到汉娜不辞而别。
一别便是八年。
《朗读者》电影截图
3
米夏再次遇见汉娜,是在这次集中营罪行的审判庭上。
米夏不再是15岁的自卑弱小青年,现在他已经是法学院的实习生,经常随教授旁听庭审。
坐在被告席上的汉娜也不再是当年成熟性感的女人,此时的她已经是43岁的中老年人了。
凡是别人说对的,她都承认;别人讲错了她百般抗争,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她的无知所犯下的罪责。
汉娜据理力争,强调这份报告是大家一起写的。
一位检察官提议笔迹鉴定。
汉娜在庭上第一次露出了神色慌张,犹豫了一会,最后说道:“不用请笔迹专家了,我承认,报告是我写的。”
最后,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而其他人判处有期徒刑。
米夏不理解汉娜为什么宁可失去终身的自由,也要维护表面的尊严。
即使被判处终身监禁,她对自己文盲的事只字未提。
只是他不知道,汉娜的“文盲”就像一个耻辱的标签一直深深地烙在她心里,她无法接纳大家知道她的无知,可正是无知犯下的罪行让她付出了后半的人生。
《朗读者》电影截图
米夏尝试着去理解她,同时谴责她所犯下的罪。
汉娜不会读写,她挑选囚犯为她朗读,她并不是完全没有知识的人。
面对囚犯,她冷酷无情、残忍薄凉又练达通透,无论是法庭口述管理囚犯的井然,还是战后因列车售票工作的高效而升职。
造成汉娜人性的矛盾和可怜,是无知。
他陷入了沉思,在道德与法律面前,他无所适从。
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大家知道他们曾经的不伦之恋,他必定会受到众人的谴责和辱骂。
而法律讲求的是公平公正公义,他隐藏真相,麻木不仁,任其蒙受重责,作为学习法律的他,良心受到巨大的谴责。
过去的秘密恋情,让他产生巨大的羞耻心,“二战助战者”是汉娜不可置否的罪责,他不愿意与她沾上关系。
米夏选择了沉默,任由她被判终身监禁。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罪的人。
罗曼.罗兰说:“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数年以后米夏功名成就,成为了律师,可这也无法抹去他曾经的逃避,他的懦弱,他犯下的罪。
曾经的快乐与激情,如今成为米夏人生中抹不去的阴影,他带着这份阴影经历一段短暂的婚姻,多年以后跟唯一的女儿也无法亲近。
诚如,伏尔泰说:“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有些错,需要用一生来弥补。
《朗读者》电影截图
4
汉娜入狱多年以后,米夏决定把朗读过的小说录成磁带,寄给狱中的她。
为了减轻心里的负罪感;
为了帮助她阅读,让她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
也许,仅仅是为了爱。
他在往日的情意中付出过爱。
有人认为,知识即德行,能不能实现善的通达,关键在于获得善的知识。
善良是做人之本,无人有意作恶。
每个人被认知和意识左右思维。善与恶以每一个人的行为、言论甚至习惯来表现,他们像皮肤与血肉一样紧密结合 ,无法分割。
米夏寄来的录音带,让汉娜鼓起勇气,学习读写。
牢狱的漫长生活,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审视曾经的行为和内心。
如果每个人提升知识水平和道德观念,知善知恶为良知,世间一定能减少很多惨痛的故事。
《朗读者》电影截图
《朗读者》的结局,汉娜在减刑出狱的前一晚,上吊自杀了,脚下垫的是纳粹书籍。
文学的重塑,让汉娜丰富了价值观,忏悔和愧疚于自己过往的行为,她选择用死来解脱一生犯下的错。
米夏用爱唤醒了汉娜的良知,救赎了自己,也得到了解脱。
影片的最后画面,他带着女儿来到汉娜的墓前,讲述他与汉娜的往日故事......
5
世界纷繁芜杂,无论是人,还是事件,都不能简单地以“好坏”“善恶”来形容或区分。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切莫为了一己私欲,让自己走上不归之路。
人在人性中是能选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作恶是一种选择,善良也是一种选择。
愿你勇敢善良,奔赴人间温暖。
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个人比凯特·温斯莱特更适合汉娜这个角色,她经历过二战,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甚至还是其中的一个守门人。她身材丰腴,高大,面容姣好,战争洗礼下的她眉宇之间多了一丝阳刚和硬气。这一切都和凯特·温斯莱特的气质不谋而合,在凯特瘦了下来之后,这个角色像是为她量身定制一般。
潮汐始终相信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因为爱情
而电影则是关于巨大的没有出口的爱
一个15岁的小男孩伯格和一个36岁的中年女性汉娜的相遇,是不伦之恋,亦是两颗孱弱的心灵的互相救赎。他们的相爱是纯粹的,即使在懵懂的伯格心中,还不明白什么是爱情,还不明白怎样去处理和转化这一段突如其来的情感,毕竟对于15岁的少年来讲,一切是局促和慌乱的,如果你也曾经历过初恋,潮汐相信这种感觉是不难描述的。
在两人年龄巨大的差异里,伯格拥有着属于他的年龄的热情与爱。
他看着熨文胸的汉娜,手足无措,慌乱。在偷看汉娜穿丝袜而目光对视之后,迅速的跑开。
他们因为电车上的事情大吵一次后,他走出去,却又回来。委屈而难过的说:“我爱你,你爱我么?”
他们出去骑车旅行,当老板娘称呼汉娜为他母亲的时候,他走过去吻了汉娜。
你看啊,这是多么可爱又真诚的一个男孩,在爱情里,他的所有不知所措,他的羞涩,他的坚持和勇敢都一览无余。
伯格是爱着汉娜的,汉娜是她的倾听者,是她的情人,甚至是他心灵上的母亲。
对于汉娜而言,伯格的出现更像是带某种有目的性的,她是个文盲,目不识丁,却喜爱听伯格给她朗读各种书籍,她沉醉其中,并且专注。我有理由相信,对于汉娜而言这个15岁的小男孩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伯格的出现像是一剂调味料,是寂寞时的性。给予她生活以光彩,伯格甚至教会了她阅读,也许是由于朗读把她们联系到了一起,也是由于朗读把他们拆散了。
汉娜的不辞而别,潮汐仿佛能够猜测到这个女人复杂的情感,对于15岁的伯格似爱非爱的留恋,内心深刻的自卑,这些复杂的感情都并不能够称之为爱情。
那么汉娜爱着伯格吗? 爱,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汉娜被控诉上了法庭,汉娜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守门人,她并没有所谓善恶观,她没有接受过教育,不明白爱与责任,在她眼里,她只是在做好自己的工作。当着火了的时候,她知道犯人会被烧死,但更多的是,她也害怕犯人逃出来,那样会更麻烦。她没有办法解释,当法官问她是否有罪的时候,她只能反问说:“如果是你,你怎么做?”她是孤立无援的,所有人都在咒骂她,那些死去的犹太人的家属选择不原谅他,只有一个人,伯格,依然支持着她,给她寄来录音,那是朗读者寄给倾听者的录音,里面是用声音表达的文字,里面是一颗最赤诚的灵魂,潮汐相信,这一刻汉娜终于也真的爱上了伯格,这种离开之后的依然炙热的爱,打动了她,点燃了她的希望。
作为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存在的电影。除了爱情,电影想要表达的远远不止如此,更是关于的难以启齿的尊严,汉娜是自卑的,她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自己是文盲,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并未接受过教育。甚至这一切会让她遭受终身监禁,她依然想要保守这个秘密,她没有办法放弃自己的尊严,在她成熟干练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极度不自信的羞耻的心,多么可悲的女人啊,她却没有意识到,她羞于做自己,羞于做一个文盲,可他自己所羞耻并非是文盲本身,而是不敢直视真实的自己。
而更可笑的是,原来赤诚的伯格也拥有自己的羞耻,那段和汉娜刻骨铭心的爱情成为了他永恒的秘密,因为那是和大屠杀有关的女人。那是一个纳粹女人,潮汐不知道汉娜有没有罪,她也许没有犯罪,却没有良知。这段感情成为了伯格内心的最羞于承认的故事,当她发现自己的证词能够让汉娜免除牢狱之灾时,他怯懦了,他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告诉所有人汉娜是一个文盲,并且是他的情人,让汉娜免除牢狱之灾,在说出真相面对羞耻与保持沉默求得体面之间,伯格做出了与汉娜一模一样的选择。
于是,伯格在法庭外,他一根一根的抽烟。在同班同学抨击汉娜的时候,他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20年后再见汉娜的时候,他那么爱她却又找不到爱的出口,汉娜把手放在桌上,他伸出手又犹豫的抽回。对话平淡到让人心寒的。
他的一生再也没有人可以接近,每个人女人对他评价都是,“和你在一起再长时间也无法了解你”。只因伯格的心,早已为汉娜锁死。即使他后来可以不再爱她,但却永远无法忘记她,他做了选择,然后承受了一生的痛。
记得电影的最后部分,有这样 一个镜头,伯格独自坐在关了汉娜20年的那个房间里,失声痛哭。 这个男人,花了一辈子把自己关在对一个女人羞于启齿没有出口的巨大的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