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49更新:2022-08-17 20:58:1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土地上,新旧势力正进行着殊死抗争。受各种运动的影响,传统的封建教条遭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少青年人的思想正逐步走向觉醒。但是仍旧有人被封建枷锁捆束住手脚,在那些资产阶级的大家庭里,这种情形尤其严重。
巴金先生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他作为家中的长子,一方面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一方面又遭受着不能自由追求生活的精神痛苦。巴金先生以此为背景,想要创作一个关于封建家族中青年男女不幸遭遇的故事,希望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某些情况。
《家》便是这样逐渐诞生的,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五四运动的后期,是一个各种矛盾迸发、思想激烈碰撞的时期。巴金先生以高公馆这个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高家的三位兄弟更是值得探究。
觉新这个人物是以巴金先生大哥李尧枚为原型的,巴金先生希望大哥看到这篇作品,能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有勇气向封建势力发起反抗。李尧枚先生本人对这部小说也非常期待,多次写信支持弟弟,可惜他最终还是在家庭的压迫下,无奈服毒自尽。
小说中的觉新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作为高家的长子,从小就接受传统礼学的教化。长此以往,觉新几乎生不起什么要反抗的心思。即使接受了新思潮,想要和两个弟弟一样做有为的新青年,他也没有勇气挑战长辈的权威。
起初的觉新读书很用功,也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但是父亲却让他放弃自己的学业,早日继承家业,还为他安排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孩做妻子。此时觉新已经和钱家的表妹梅相恋,但是他就这样顺从了父亲的安排,一并放弃了自己的将来与心上人。
回到自己的房间后,觉新万分痛苦,他到德国留学的计划就这样破灭了,他此生都无法和梅在一起了,但他只是哭,把自己蒙进被子里面哭,而没有想过要去抗争。好在他的妻子瑞珏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两人在风波诡谲的高家中,能够从彼此身上感受到温暖。
在瑞珏第二个孩子要出生的时候,高老太爷刚过世不久,陈姨太以家中不能见血光为由不允许瑞珏在家生孩子。瑞珏被迫搬到条件不好的郊外居住,觉新当然不愿意看妻子受苦,但是他依旧对家人的安排表示了妥协。
瑞珏生孩子的时候难产,觉新站在产房的外面心急如焚,但是他不敢冲破那道门。陈姨太不许他进产房,他就在外面焦躁地听着妻子的痛喊,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那道门不仅是隔绝他和妻子相见的门,更是多年以来束缚他的封建家庭的大门,而他到最后都没有勇气冲破。
觉新的思想在传统儒家教义的捆绑下,已经深深地腐朽了。初恋梅的郁郁而终,妻子瑞珏的难产身亡,觉新都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看似忠孝的背后,是满满的懦弱和虚伪。不敢反抗,一味服从,只能压抑自己的心情,暗地里消化所有的苦楚。
偏偏他对新思想也是有着渴慕的,只是每每想到所谓的家庭利益,便不自觉地退缩了。觉新是一个塑造得极其成功的人物,他的多面性、他所遭受的迫害都很好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可恶,让人对扼杀年轻人幸福的旧礼教能够产生强烈的愤恨。
觉民作为排行中间的一个孩子,既不像大哥那样懦弱守旧,也不如弟弟果敢冲动。他看起来略显中庸,但是也更为冷静,他善于用审视的目光来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当自己遭受到不人性地对待时,也能够毫不犹豫地反抗。
但是觉民的反抗是有局限性的,他反抗的主要对象是家庭的礼教,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思想剧变、甚至战火纷飞,觉民并不特别在意。他思想中仍旧保留了一部分封建的洗礼,对于新思想不是完全的支持,他夹在新旧势力的中间,更像是一个过渡者。
当自己的婚事也要如大哥那般受到家庭的干预,觉民又有了新的变化。他起初觉得很受打击,因为自己喜欢的人是琴,随后他便勇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愿意。他不想过早放弃学业,更不会放弃自己的心上人,他说我的事情要由自己做主。
觉民给琴写了信,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希望琴不要相信任何流言蜚语,他会靠自己的努力为他们争得结果。觉民所有的反抗都是在自己家庭内部展开的,他对外界的活动大多时候持一个旁观者的态度。
觉慧因为参与游行被关在了家里,觉民却对这次游行不闻不问,满心里就只有自己的恋人。他忙着帮琴补习英语,希望她能和自己去同一所学校,弟弟面临的困境似乎没有激起觉民心底任何的波澜,他对琴的爱是唯一促使他反抗的理由。
所以这个安全的位置为觉民追求幸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家庭的压迫下他得到的生存空间是最大的,不必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扰。他一直接受新思想的灌溉,在必要的时候用力汲取养分,甚至成为了高家第一个敢离家出走的人。
被迫藏在同学家里的觉民也曾害怕过,但是想到琴似乎就又有勇气了。他没有像大哥一样在家庭的管控中失去自己的人生,反而勇敢探寻出了另一种可能。
家族中发生的种种悲剧不断洗刷着觉慧的认知,首先是梅表姐的死,他知道大哥与梅表姐从小青梅竹马,也期望他们能得善终。可是大哥懦弱地认命,梅表姐嫁人后一年就守寡,婆家对她又不好,最终含恨离去。
在梅表姐的葬礼上,觉慧一直没有掉眼泪,他只是痛恨封建制度,痛恨那些杀死梅表姐的人。在大嫂瑞珏要被送到郊外待产时,觉慧同样想要阻止,希望大哥能勇敢一次。可他没能成功,面对瑞珏的死亡,他觉得一切是这样的荒唐。
觉慧同样有自己喜欢的人,是高家的一个丫头鸣凤,鸣凤出身低微,但对觉慧是真心爱慕。冷漠和压抑的家庭氛围里,鸣凤是唯一能让觉慧产生眷恋的人。可是鸣凤后来也没能逃过毒手,她要被当作一个礼物一样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做妾。
鸣凤自知无法同摆布她命运的人抗衡,又不想玷污她心中和觉慧的感情,毅然选择了投河自尽。觉慧得知鸣凤已死的消息无比痛苦,他憎恨自己没能够拯救鸣凤,厌弃自己内心的那一丝软弱,他也看清了自己在家庭的控制下有多么无力。
所以他要离开这里,他要彻底摆脱家族的控制,他要做一个有血有肉的自由青年。他知道如大哥那般唯命是从,其实只是愚孝,助长封建势力的嚣张气焰同时还牺牲了自己。他在大哥的帮助下,带着两位哥哥的期望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路途,在那里他将迎来崭新的天地。
觉慧这样的出身,加上他比较“叛逆”的作为,注定是要被视作异类的。他的斗争显得那么孤独,但是他依然坚持参与报社,抒发自己的思想。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家族是一定会走向衰亡的,并无比迫切地希望这一天要早些到来。他将自己当作人生的掌控者,当作这个国家的主人,愿意竭尽所能地改造它,为它开辟光明的未来。
在《家》的整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每个人都是在痛苦之下成长的。那些生活在封建阴影下的青年男女们,被摧毁了理想、爱情乃至生命。他们不允许有私人的情感,一切行动都是以维护“家族利益”为目标。他们中有人终生都很难逃脱这座囚笼,也有人奋力挣脱,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家》创作出来的年代,是中国文学自我反省和要求进步的时代。知识分子们审视自己的同时也在探寻西方思想,以期能为中国人民意识觉醒找到出路。正是有诸多这样类似《家》的作品的冲击,旧社会才能一步步走向灭亡。
菲利普原型人物是Philippe Pozzo di Borgo,德利斯原型人物并非黑人,是阿拉伯裔青年Abdel Sellou。菲利普生于1951年,出身名门望族,在科西嘉经营香槟酒生意。 1993年一次跳伞事故让他四肢瘫痪, 1996年挚爱的妻子离开人世 ,而他也被排挤出以前的朋友圈。但随着一名私人看护的到来,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利斯的原型人物阿布戴尔是北非移民。两人初次见面时,菲利普对阿布戴尔的评价是:“他高傲自大,粗暴蛮横,阴晴不定,简直难以忍受,但还算有人情味。”小伙子对这个有钱老头也没多大好感,不时讽刺挖苦。在磕磕绊绊中,两个人从整天吹胡子瞪眼到逐渐取得谅解。原型人物菲利普出过一本自传来讲述他和阿布戴尔的故事,名叫《第二次呼吸》,菲利普在自传中写道:“Without him, I would have died of decomposition. Abdel looked after me without discontinuity as if I were an infant. Attentive with the least sign, present during my absences, it delivered me when I was prisoner, protected when I was weak. It made me laugh when I cracked. It is my devil guard.”,“没有他,我会很快死于崩溃。阿戴尔从不间断地好像照顾婴儿一样地照顾着我。阿戴尔注意着我极细微的变化迹象,替我出席我不能出席的场合。当我困于轮椅上的时候,他拯救了我;当我虚弱的时候,他保护了我;当我暴躁的时候,他令我发笑。他简直是我的‘魔鬼看护’。”
影片结尾可以看到他们在山顶,那就是原型人物!
电影整体气场的感人,是可以震撼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