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工猪仔「曾经下南洋的华人猪仔最后怎么样了」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27更新:2022-08-18 16:29:05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乘船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去往今天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中国人称这是“下南洋”。它和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是这个国家在数百年来长久传袭的历史记忆。

在一场全球历史的大变局中,一些华人离开故土来到异国,从此下南洋成为人类移民历史上一段含着血泪和梦想的传奇故事。

截至上个世纪的中期,有一千多万华人乘着绝望与希望之船踏上了下南洋之路。这些南下华工其实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猪仔”。

“猪仔”检疫

“猪仔”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澳门纪略》中,讲述的是这些劳工在被运出国之前,常常是被成群地关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食物都装在一个大盆里,劳工们只能像猪仔一样围盆抢食。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艾伦·麦克法兰

一些灾难同时向中国袭来导致民众都无法生存,而且当时殖民地的开发对廉价劳动力迫切渴求,苦力就成为介于自由劳动者和奴隶之间的产物,他们是所谓的契约劳工。

几十万被称为“猪仔”的华工曾从新加坡圣约翰岛码头登陆南洋,然后又四散各处,挨过了几个月漫长污秽的海程。

新加坡圣约翰岛码头是当时南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关检疫站。这些“猪仔”华工抵达码头所面临的第一件事是接受检疫。

他们被赶到一个淋浴间用硫磺水沐浴,一旦有人在硫磺水的刺激下发了烧就会被带走。

在一间简陋的监狱式房间中里面挤满了感染上霍乱、疟疾的人,每天都会有新的病人被带进来,然后把死人抬出去。

福建晋江籍新加坡华人

吴清波

我小时候四五岁,从汕头坐船来新加坡。新加坡是英政府管的,虽然你有带防疫证书,但是他不承认。来到新加坡第一天要上岸的时候,他给你坐小船去圣约翰岛,在那边上岸先给你打预防针。

广东三水籍新加坡华人

陈带好

要消毒,要验痘,以前的说法叫做验痘。如果这个痘不发出来的话,还得再验,以前他们,刀来割我们的肉。在那里的十天,我们走来走去没事可做。

圣约翰岛的检疫并不是今天人们熟悉的医疗福利,这只是一种筛选,其结果是许可或禁止入境的残酷处决。挺下来的人最终拿到了一张允许居留的纸。

这不是结束,只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南洋的机遇

从18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的爆发使欧洲对资源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在南洋的密林间先后有上万间大型锡矿被建立起来,南洋的火山岛链中储存了世界70%以上的锡矿,这些丰富而易于开采的矿产使西方各个殖民强国纷至沓来。

对那些背井离乡寻求生计的华人来说,这就是南洋的机遇。

采集锡矿的印尼原住民

印尼的原住民仍然用很原始的方法开采着锡矿,现在几乎已经没有当地华人再从事采矿的劳作了,但在19世纪这却是“猪仔”华工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当然,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和风险,远远超过今天能够目睹的这些情形。

各式各样的种植园也正是百年前,前来南洋的“猪仔”华工们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场所。即便是在今天橡胶园仍然大都采用这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手工方式割胶。

南洋的火山岛链有着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各种经济作物的理想家园。

19世纪开始后的几十年间先后有两千多座胡椒种植园,三千多座甘蜜种植园,上万间烟草种植园,上万间甘蔗和橡胶种植园开垦于密林深处。

但同时,各种危险也隐藏其中,荆棘、瘴气、蟒蛇、身量巨大的蝎子等等,在密林中早已不足为奇。

最可怕的是老虎,根据记载,当时仅仅在马来半岛就活跃着两万只以上的马来虎。在大型种植园,甚至不得不成立“打虎队”。

华人力量

在如此的环境中“猪仔”们终日劳作,甚至用性命换来的酬劳,却只是“猪仔钱”。

“猪仔钱”一般是陶瓷、纸或锡制成,是种植园或矿场内部流通的货币。

每年只有一天,华工们才能将这种“猪仔钱”换成货真价实的钱币带走。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却无钱可换。

原厦门大学教授

吴凤斌

一般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是发钱的时候,大家平时都辛辛苦苦的,这时就一块吃些好的。吃饭的时候,一些妓女都在那边。

所以有些人原来是没有恶习的,因为在那个环境之下,所以很多人就也沾染了一些恶习。所以有一句话就是,你不嫖不赌,饭碗跳舞,饭碗跳舞就是不给饭给你吃。

上世纪60年代,吴凤斌曾亲自访问了一些仍然健在的老华工,并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自述:我在烟园前后劳动了七年,第一年结大账时还剩下七十多盾,但因赌博输光了只好留下来。

这样年复一年,到第七年结大账时还有一百多盾。下了很大的决心,这才出园。我所在的园丘,华工有四百多人,1912年出园的只有四十人。

原厦门大学教授

吴凤斌

他都不在乎你们这些人死去多少,因为我们契约华工每年都到他园里面去,你死掉一百,第二年他又来二百。就这样不断地,都是死的比较多,活的比较少。

几乎与“猪仔”华工时代同时,数以百万计的华人在以另一种方式生活。

他们活跃于南洋诸岛,成为绝大多数港口城市的主要居民,成为新生的大大小小的种植园主。他们是木工、理发师、金银匠、贩货郎和摊主。

在殖民时代的南洋,几乎每一个港口城市,华人都是服务业的支撑者,他们所构成的生活图景如此丰富,令人难以一一描绘。

千年以来,华人一直在这里寻找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方法和力量,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传承华人的文化传统,保留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李光耀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祖上就来自中国广东,李家先辈李沐文年轻的时候曾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八年,其间娶妻生子。

后来李沐文回到家乡,妻儿却留在了新加坡,儿子李云龙在“糖王”黄仲涵的船务公司里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而李云龙的长孙正是李光耀。

今天有数千万华人生活在南洋,他们保有着中国人的血统、文化,他们今天或许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或菲律宾人,但他们融入当地环境,成为推动东南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回到最初,中国人为什么离开故土,远下南洋,扎根异国?

8月16日至9月4日

纪录大时代《下南洋》19集连播,敬请观看

以前那么多人下南洋。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经历过什么呢?

多谢邀请。先说一下他们的经历吧,我的信息来源于新加坡安哥安迪的讲说。下南洋主要是福建,广东,海南,还有少量浙江人。落脚点主要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过程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下南洋的人员成份复杂多样化,有去南洋当女佣的,当地人称红头巾,因为她们大多剪短发,包裹红头巾。也有当时在故国犯了罪远涉重洋逃难的,我甚至还听过一个安哥说他的祖先是衙门的官员,因为被诬陷而逃跑去了南洋,还有被抓猪仔的,就是贩卖人口去的。到了南洋刚开始也很辛苦,全都是从事最基层最辛苦的工作,比如种菜,农业生产,养猪…稍微好点的往工地上送饮用水,新加坡的牛车水(China Town)就是为了纪念这段筚路蓝缕的岁月。现在的下南洋的后代大多数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获得了幸福生活。尤其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的华人占了75%以上,自然华人的地位最高,建国总理李光耀,吴作栋,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泰国华人融入度最高,他信,英拉都做过总理。政治地位最低的是马来西亚华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华人是二等公民的国家。但是近年来通过华人的努力也有所改观,比如现任的马来西亚卫生部长廖仲莱。最不稳定的印尼,印尼的华人经济状况较差,还有三次仇华运动,很让人愤怒。当然也有少数华人巨富。随着中国的崛起,印尼现在也老实了很多。马来西亚的华人是最坚持中华文化的,有华人社区,华文学校,对中国人也最亲近,我多次去过马来西亚,感觉很亲切。以上就是我的亲身感受。才疏学浅,百密一疏,欢迎不吝指教。谢谢。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