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84更新:2024-11-24 00:34:47
今天看了《百鸟朝凤》,有些傻逼兮兮地在黑漆漆的影院里流了些泪,眼泪不值什么,但这是我在送别一位逝去艺术家时能做的全部,感动或许不是来自电影本身,因为短暂的一个多小时里,我好像回到了那个诞生了《城南旧事》、《乡音》、《本命年》《人到中年》、《小花》、《老井》的年代,看见吴天明、谢飞、吴贻弓、张暧忻、黄健中等第四代导演最为意气风发的岁月,看见吴天明导演的背影和影片最后“唢呐王”焦三爷的背影重叠在一起,越走越远,消失在那片黄土地里。那个中国电影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最浪漫自由的年代真的就此逝去了吗?
就中国电影来说,一直都按“代”来区分导演,并以导演来划分历史,这是传承,师父带学生,学生再为人师的过程,虽然这种传承很多时候并不是导演本身有意识的去维护或者巩固,但这种延续的过程,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成长,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他们接过从革命岁月中走过来的第三代导演们的旗帜,继续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塑造真实、鲜活人物形象的道路上探索,随后,学生辈的第五代横空出世,他们敢于剖析传统,用大胆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呈现出不一样的中国味道,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赢得了众多荣誉,再后来充满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们,如横冲直撞的顽童,打开一扇扇封闭的窗户,并各自拾取历史的碎片,折射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鲜活百态的人间怪像,激起历史深渊里鳞次栉比的回响。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爆,新加入的年轻导演们似乎已经没有机会像前辈们一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印象时代了,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商业狂潮,我们见证着电影市场的逐年膨胀,却很难看到背后逐渐萎缩的文化土壤。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我们没能看到如唢呐等民间器乐以及皮影、变脸、剪纸、泥塑等传统技艺最辉煌的岁月,却要经历与见证这些瑰宝的没落,看着它们化作历史的风尘,重新回到黄土地里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代”的传承好像断掉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带动着国内相关行业的大换血和清洗整理,普通老百姓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强烈的渴望,好莱坞大片强势涌入,国产大片前仆后继,当电影行业逐渐成为一台能够制造源源不断金钱与名誉的机器后,我们迎来了疯狂拼票房,造明星的全民狂欢时代,电影的娱乐功能被最大化,它像一剂催眠药,让所有人沉醉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虽然时不时的有如《闯入者》、《山河故人》等为代表的影片出现在影院中,提醒我们电影的另外的功能,但好像都被我们选择性的过滤掉,它们似乎与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格格不入,可电影这一艺术并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巨大财富和荣誉而得以存在,在于它能给我们自己留下无数珍贵的影像,用以缅怀、反思、成长,用于审视我们自身。
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是奏在当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电影圈上空的悲鸣,如同一曲挽歌,为那些逐渐冷藏在历史河流下的优秀电影而鸣,一个时代的逝去并非只是意味着伤感和无奈,遗忘和回避才是最大的悲哀。像《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注定票房惨淡,注定只属于一小部分的盛宴,那些在各大电影平台影评区里飞舞的“今年目前最好的国产电影”、“关于电影的尊严与信念”、“电影人的责任感”等亮丽的称颂,也无法挽回它在电影市场上的转瞬即逝。
但是,就像影片里焦老爷子的那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我想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吴天明老师拍给自己的,在生命的最后,留下一曲让世人珍重的绝唱,为他的电影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他的荣幸。匠人以手艺为生,一辈子都为此而活,不管是民间艺术还是其他任何现当代艺术,只要你敢称自己为匠人,那就要用心到骨子缝里去。
这部《百鸟朝凤》虽然在票房的狂欢中黯淡无光,但它将被写入中国电影史,放在一个逝去电影艺术家的旁边,陪着他在未来的岁月里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