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60更新:2022-08-19 00:47:28
《凤弈》这部剧中的历史背景是东梁,剧中人物都是编剧虚构出来的。而庞通则是剧中的角色之一,庞通是东梁的皇帝,号称梁灏帝,多年来一直受到长公主和广定王的牵制,虽然是堂堂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心中却有诸多苦楚。
自古以来,身在帝王之家,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比起普通人,他们虽然一出生就拥有了权力,但却失去了普通人的自由和快乐。
庞通贵为大梁的皇帝,九五之尊,一直以来衣食无忧,掌握天下生杀大权;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其实一开始,他的父皇是想将皇位传给广定王,因广定王在册立的得了天花,高烧不退,御医救治数月不见好转,无奈才将皇位传给了他。
在庞通登上皇位之后没几天,广定王的病突然好转。广定王认为是庞通给他下毒,抢了他的皇位,于是联合长公主一起,暗中培养势力,处处压制皇上。
多年来,在太后和皇后的帮助下,他的皇位才慢慢坐稳。之后,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弹劾长公主与广定王的罪行,皇上忌惮二人已久,于是顺势而为,将二人调离了京城,收回了广定王的兵权,终于达成了心中多年的夙愿。
从他登上帝位后,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从未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心里,在偌大的皇宫,他没有一个可以说真心话的人;政权稳定后,他每天政务繁忙,心力交瘁。
每每心情烦闷,他都会出宫散心,在一次出宫途中,他路过平洲,恰好看见百戏团的叶凝芝在表演,她被叶凝芝那单纯可爱的笑容所吸引,对她一见倾心。他从客栈店小二那得知,她们会在此地表演七天,可第二天当他在来这里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叶凝芝,而叶凝芝的样貌却深深留在了他的心里。
等再次见到叶凝芝的时候,是在皇太后的寿宴上;皇后为了给皇太后祝寿,从民间请了戏班子给太后表演,恰好选择了叶凝芝所在的凤祥鸣。
在表演排练当天,皇上看到了叶凝芝欣喜不已。由于叶凝芝被长公主利用,更改了贺词,被长公主关了起来;皇上碍于身份便没有去找她,等到皇太后寿宴结束后,他派人去找叶凝芝,可她已经出了宫,就这样他再一次错过了叶凝芝。
后来,叶凝芝因为得罪了朗坤,被朗坤派人追杀,与魏广走散,无意中掉入了梨花学堂待选的宫女中,跟着进入了宫中。之后为了保护梨花学堂的姐妹,讨好皇后,成为了皇后身边的宫女,又机缘巧合之下救了被刺杀的皇上。
皇上想要感谢她的救命之恩,于是问她想要什么,得知她想做官,便封她做了个光磊女侍郎。
叶凝芝做女官之后,第一个想要分享的人却是魏广。她在皇上身边办事,但她心里嘴里念的最多的却是魏广,皇上感觉到了她对魏广的喜欢,所以他将对叶凝芝喜欢藏在了心里。
后来,班铃儿被北应王欺辱,叶凝芝为了救她不小心误杀了北应王,皇上的机会就来了。叶凝芝求皇上救她,皇上曾答应叶凝芝会免她一死,可她杀的毕竟是皇室之人,唯有叶凝芝成为皇室中人,才能够躲避追查。于是,庞通趁机纳她为妃。
庞通能够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心计肯定不浅,虽然她封叶凝芝为妃看似是为了保护她,实则是他有私心。
从他第一次见到叶凝芝的时候,她喜欢上了叶凝芝,中间又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两次,这次又好不容易在宫里见到了她。可叶凝芝心里只有魏广,她也多次和皇上说过想要出宫的想法。所以,他将叶凝芝封妃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她,实际上却是害怕她会离开;想要以此将她留在身边。
叶凝芝封妃之后,时常也会和庞通一起讨论政事,当上皇帝这么多年来,庞通身旁无一人与之交心,唯独叶凝芝,所以皇帝十分珍惜和凝芝在一起的时间。
每当叶凝芝跟庞通提出想要出宫的想法,庞通就会拿北应王的事情,让叶凝芝愧疚,时刻提醒叶凝芝,他为了救她做出的牺牲,甚至好几次和叶凝芝打感情牌让她心软。
庞通知道叶凝芝最在意的除了魏广就是她的母亲,为了讨好叶凝芝,他将叶凝芝母亲接到凤祥鸣百戏团,还将那里买下来送给了她的母亲,并派人保护她的母亲。让叶凝芝心生牵挂,这样一来她便不会轻易说离开他。
强扭的瓜不甜,即使他靠这样的手段的到了叶凝芝的人;又有什么用呢?后来,庞通带叶凝芝出宫去看望母亲的时候,他让人假扮北应王的党羽,故意告诉叶凝芝,北应王的余党觉得北应王之死蹊跷,在暗中调查,而现场又有她的玉佩,叶凝芝怕北应王的余党查出后,会伤害她的母亲,所以只好依赖庞通派人保护自己的母亲。
后来,魏广在与乌兹国打仗时,遇到挫折,写信给庞通,让庞通御驾亲征,合力打败乌兹国。
魏广是罪臣之子,没有上阵杀敌的经验,他心里一点也不相信魏广能打胜战;他之所以会让他出战,完全是因为叶凝芝的举荐。
所以当魏广提出让他御驾亲征的时候,起初他是犹豫的,倒不如说他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怕死,刀剑无眼,所以他不想为魏广去冒这个险。
庞通作为皇上,魏广为了他的天下,在前线为他打仗,生死未卜,他理当应魏广的请求,欲驾亲征,可他却不相信他的臣子。
叶凝芝得知后,去求庞通御驾亲征救魏广。庞通多次问叶凝芝,是不是让自己豁出性命去救魏广,得到的答案却是让他去救魏广,在叶凝芝的心里魏广始终比他重要。
于是,他用此和叶凝芝交换,他让叶凝芝答应他,做她的贵妃留在她的身边,他才御驾亲征去救魏广。
叶凝芝是个守诺的人,何况庞通为了她两次对抗满朝文武,叶凝芝心里多少也会有些许感动,当庞通御驾亲征,得胜归来。她也做好了陪在他身边的准备。
可庞通这人十分生疑,魏广得胜归来,被封为大元帅,功高震主,手握兵权,他起了猜忌之心,加上身边奸臣屡次进谗言,她竟然怀疑叶凝芝与魏广,二人暗地里有私情。
叶凝芝被封妃以来一直恪守礼制,与魏广从未有逾矩,庞通却如此怀疑她和魏广,甚至还暗中派人杀魏广,因此叶凝芝与庞通离了心。
庞通曾口口声声说爱叶凝芝,用尽手段将她留在身边,却没有好好珍惜。之后,更是宠幸了她身边的宫女班铃儿。
叶凝芝早就知道班铃儿这人心术不正,没想到得到了皇上宠幸后,竟然为了一己私欲,在庞通耳边吹枕边风,不仅设计陷害朝堂忠臣,更让皇上提拔了不少奸臣。
叶凝芝多次劝阻,庞通仍然一意孤行。之后长公主和广定王谋反,庞通派出杨铭出战,班铃儿诬陷杨铭有异心,皇上连查都没有查,就因为班铃儿的一面之词,下旨将杨铭处死。
叶凝芝见庞通如此行事,看着天下百姓如此受苦,她对庞通也寒了心。可叶凝芝记着当日的诺言,也曾答应过太后,会守护好这大梁的百姓。所以并没有因此而离开,而是帮助皇上一起把江山守护好。
可庞通不但没有珍惜,反而依旧听信班铃儿的谗言,导致大梁的半壁江山都失去了。
之后魏广带兵上阵,局势才慢慢好转。长公主与广定王趁魏广带兵收腹失地的时候,他们带兵攻打炎都;叶凝芝为了保护皇上,让他撤出彦都,让禁军留在彦都守卫皇城,等到魏广带大军归来。
在路上他们遇到了匪徒,随行的保护人员所剩不多,庞通竟然怕死,为了保护自己的命,他下令让留在皇城的禁军撤出彦都,前来保护他们。叶凝芝曾提醒他多次不要这么做,他却不听。
当晚,禁军撤出皇城,敌军攻不开城门,放火烧了彦都,要不是庞通下令让禁军撤离,没来得及救火,火势壮大,百姓也不会伤亡惨重。看着此情此景,叶凝芝彻底对庞通失望。
面对庞通的所做所为,叶凝芝对庞通的愧疚,以及想要辅佐她的心,早就在这些事情中磨灭。她对庞通早已心灰意冷。
魏广最终打了胜仗,而庞通知道后,心满意足,之后由于病情加重,没过多久就归天了。
我觉得庞通挺可怜的,贵为九五之尊又如何,他始终都没有得到过叶凝芝的心,叶凝芝的心半刻都没有为他停留过,这一切都只能怪他自己。
叶凝芝本已做好陪伴他一生的准备,就算他们没有夫妻之实,就算叶凝芝心里只有魏广,但只要她愿意陪在庞通身边,他们也能够有机会成为真正的夫妻,可他偏偏不信叶凝芝。所以这样的结局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目前在晚清的历史上来看的话,恭亲王奕䜣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例如:他很开明、他重用汉臣、他主导了洋务运动、他还具备一定的现代外交思维。另外恭亲王奕䜣还有一个不错的外号叫做“鬼子六”。
实话实说:恭亲王奕䜣相对于他那位当皇帝的四哥咸丰确实要优秀很多了。咸丰帝的一生几乎就是在稀里糊涂中度过的,接手的时候就是一个乱摊子,到自己死的时候摊子更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失败告终了。
咸丰帝目前唯一留给大家比较深的两个事情:
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跑路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然后在那里醉生梦死、郁郁而终;
二是,咸丰帝娶了一个无比强悍的老婆:叶赫那拉式慈禧。估计咸丰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慈禧能彻底地把爱新觉罗氏的子孙们都架空,然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道光十二年11月21日(公历1833年1月11日),奕䜣出生于紫禁城。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是奕䜣的哥哥,道光帝的第四子。
奕䜣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按照史书上记载: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都表现得很好。
可是问题来了,为啥最终道光帝把大位传给了样样都不如奕䜣,而且还身体不咋地的早产儿咸丰呢?这里面具体的争斗咱们就不知道了,道光帝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们更是不了解了。可是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咸丰之所以能够战胜奕䜣成为道光帝的接班人,就是因为一个“孝”字。
咸丰帝知道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这个弟弟奕䜣优秀,为了获得道光帝的青睐,从而采取了其师傅的策略——表现孝道给他爹道光帝来看。
据说某一日,道光帝带领各位皇子去狩猎,咸丰故意一箭不发。道光帝问:为啥你就不打猎呢?咸丰回答道:“现在是春天,鸟兽们都在生娃的关键期,不忍杀生以至于天地违和。”这个回答令道光帝非常的高兴,于是就秘密的立咸丰为太子了。
当然了,道光帝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下定决心立咸丰为太子的。不过咸丰的仁孝表演应该确实打动了道光帝。不管怎么样,反正道光帝最后放弃了立奕䜣,而最终选择了咸丰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1850年,道光帝病逝,咸丰帝即位了。一开始的时候,咸丰帝对这位弟弟奕䜣还是不错的。不管怎么样,咸丰后来过继给了奕䜣的生母静贵妃。按照当时来算的话,咸丰和奕䜣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历史上的套路都差不多,咸丰帝在重用奕䜣的同时也是防备有加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当年奕䜣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不得不防。
奕䜣的命运转折点或者说崛起之时是在:1860年的时候。这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关键时刻,英法两军直接打进了京城,还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咸丰帝的发挥还是比较稳定的,带着一班人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躲避。其中就带了:咸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同治、另外还有慈安皇后以及大名鼎鼎的懿贵妃慈禧。
咸丰帝把奕䜣留在了京城善后,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有点毒了。
一方面可以避免奕䜣跑到承德避暑山庄离自己太近;
另外一方面让奕䜣留在京城背锅,善后工作搞得好就是咸丰帝的功劳、搞不好那就是奕䜣自己的罪过了。
不过后来的事情出现了反转,奕䜣在京城跟英法两国签订了和约,摆平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可是在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由于烟酒过度、由于女色过猛,外加上先天身体不咋地以及心情不太好——去世了,享年只有30岁。
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慈禧联络郁郁不得志的奕䜣发动了著名的《祺祥事变》,一举干掉了咸丰帝亲自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晚清正式进入到了——两宫垂帘听政的阶段。
奕䜣由于事变有功也被封为了议政王,此时奕䜣的权力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
奕䜣本来就跟洋人关系不错,由于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主持的是善后工作,这样当时的整个洋务都交给了奕䜣来处理了。
此后,奕䜣为了求强求富,也为了抵御太平天国运动,他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奕䜣为了洋务事业,还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等等。
奕䜣还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搞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了“贤王”美称。
不过在晚清那样的时局之下,功劳和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奕䜣的一系列举措和变革措施引起了两股势力的极度不满。
恭亲王剧照
首先奕䜣积极兴办洋务,另外与洋人发展关系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指责。
1870年5月,天津爆发了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了外籍人士多人。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奕䜣主张息事宁人,并积极支持曾国藩在天津的举措。
这种看似对外妥协的措施引起了内部激烈的反弹。连奕䜣的弟弟奕譞也深为恼火,奕譞指责奕䜣主持总理衙门以来,“夷务尚无起色”,对“外夷”提出的要求“有可无否”,全盘否定了奕䜣所执行的外交措施。
另外慈禧当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奕䜣权力的增加、人气的上升,慈禧感到了威胁。按照慈禧的理论来说:谁拥有了挑战自己权力的实力,谁就是敌人——无论是谁。
于是乎,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䜣一直浮浮沉沉。
恭亲王剧照
同治四年,1865年3月初五,有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命人查办。仅仅七日之后,慈禧就以奕䜣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当时很多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往后的时间里面,奕䜣多次遭到了各种打压、又被反复启用,反正就是处于浮浮沉沉的状态。
光绪七年,1881年3月,慈安太后去世,奕䜣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没有了,变得更加孤立了。这样长期反复地浮沉,已经磨平了奕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也就不愿意提出对策了。往后的岁月里面,奕䜣基本上就处于明哲保身的状态了。
1884年的时候,慈禧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又直接免去了奕䜣所有的职务;不过后来奉懿旨又赏了亲王双俸。不过从此以后,奕䜣就没有受到过重用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处境,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状态。
在光绪帝积极展开的戊戌变法期间,奕䜣对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往后一直到死,奕䜣基本上都选择了低调处事了。
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奕歌䜣为什么在最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都选择了低调、选择了默默无闻,甚至处于一种销声匿迹的状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奕䜣自己本身只是爱新觉罗家的一个卫道者,他的根本任务或者出发点还是维护皇权利益的。无论是洋务运动也好、干掉太平天国运动也罢以及对洋人的各种妥协措施,说到底:奕䜣还是要维护爱新觉罗的统治权的。
这样的状态下,奕䜣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他在本质上与李鸿章没啥区别,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糊表匠”而已。
二是,奕䜣生于皇家、长于皇家,又在晚清的官场上浸泡了这么多年。其实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对于奕䜣来说,要么就只能选择低调、要么就会被慈禧干掉。最终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理想的幻灭,奕䜣选择了低调或者叫做明哲保身。
三是,从1861年奕䜣参与《祺祥事变》那一刻开始,也许他就知道了慈禧是个什么人了、也知道了慈禧的手腕有多厉害了。奕䜣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以及儿孙打算,他不得已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销声匿迹。
最后我想说,没有必要去刻意贬低奕䜣、也没有必要去无限度的拔高奕䜣。他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普通皇权的卫道者而已,他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环境的局面,是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伟业的。也许奕䜣的选择是对的,起码保住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也保住了一家人的平安。有时候想想,很多人何尝又不是另外一个奕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