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4更新:2022-08-19 20:25:32
给鸦片贩子树碑立传的《广州十三行》
电视剧《广州十三行》已经杀青,剧中主角叫林炳元,是个爱国商人,在清末衰败的中国,意图和洋人进行商战,组建了怡和行会,以救亡图存。但讽刺的是,这个人的历史原型是伍敦元,也叫伍秉鉴、伍怡和、伍浩官,历史上他的确是广州大商人,他的行会也叫怡和洋行,他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窗口广州十三行的头目,也是最早的买办阶级,垄断了华洋贸易。但他一点都不爱国,反而大肆勾结洋人,向中国人贩卖鸦片,被林则徐重点打击。虎门销烟后,他不思悔改,反而加紧和洋人联络,极力支持鸦片战争。能和伍敦元行为相“媲美”的,也只有明末山西卖国八大商了。现在《广州十三行》竟然以历史上的反派为正面角色,那岂不是说伍敦元的对手林则徐就是反派,这种魔改剧情我们不接受!
1685年,康熙帝下令开外贸,设四大通商口岸。乾隆帝在1757年关闭三大口岸,仅留下粤海关,至此广州取得了垄断外贸的权利。清朝还发明了行商制度,也就是说在广州,华洋贸易必须通过政府指定的商人进行,最终广州兴起了十三家垄断外贸的商号,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广州十三行。这些商号的所有人,就是中国最早的买办阶级。
今天认为买办阶级是华洋贸易的桥梁,他们没有国家观念,加上有封疆特权的保护和商人本身的趋利性,所以他们做出了诸多出卖中国国家利益的勾当,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主要帮手,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敌人。任何想为他们洗白的企图,都是不尊重历史的。
广州十三行
伍敦元所在的伍家,发迹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伍敦元他爹伍国莹本是广东大商人潘家的账房。1777年,清朝粤海关长官下令充实行会,伍国莹遂被潘家推荐,随即创立了怡和行。
伍国莹十分聪明,看准商机,马上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勾搭上,双方一拍即合,洋人给伍国莹提供货物,伍国莹负责买卖。此时的伍国莹财力有限,在广东行会中并不出众,但伍国莹胆大,敢走私、敢干黑活、敢逃税,怡和行就是这样壮大起来的。至1786年,不足10年的时间,怡和行已经在广东外贸中排名第6,伍国莹还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债权人。
怡和洋行的成立
1788年,伍国莹漏税事发,被广东官府盯上,险些破产。但凭借他和洋人的良好关系,英国人给他贷款,让他起死回生,自此伍家更加亲近洋人。
漏税事件后,伍国莹将经营大权让给其子伍秉钧。就是在伍秉钧主导商贸的1792年,伍家将怡和行升级为怡和洋行,显示自己更加亲近洋人。179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改组升级的怡和洋行表示满意,对其更加信赖。
伍秉钧的怡和洋行一帆风顺,不论是清朝官府,还是洋人的东印度公司,对伍秉钧都十分信赖,这使得怡和洋行的营业额年年增长,1794年,怡和洋行的外贸排名已经是第4位,1800年升为第3位。看起来似乎进步不大,但要知道,此时外贸完全是垄断制,能进行外贸的都是有垄断特权、受封建主义保护的大商人,所以怡和洋行的快速进步已经很不容易。
十三行商人奢侈的生活
1801年伍秉钧死,怡和洋行被托付给其弟伍敦元,伍敦元凭借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封建特权,终于把伍家推向了鼎盛。
1803年,伍敦元第一次以伍家掌门人的身份和洋人进行直接商业交涉,结果是:他向英国东印度公司交付3000箱茶叶,英国则将对华输出毛织品的1/6分给怡和洋行。这个毛织品份额分配,仅略少于担任十三行商会会长的潘家。
至1808年,伍家在外贸界跻身第2位。次年,潘家掌门潘茂官辞去总商职位,伍敦元接任总商。至此,昔日潘家的小账房伍家终于站到了广东外贸商人的顶点,成为广东行商头领,被清朝赏穿三品顶戴。
由于古代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洋人向中国输出的毛织品在华销量并不高,反而中国的瓷器和茶叶远销欧美,这造成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洋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遂开始了罪恶的贩毒买卖。对贩毒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伍家自然也乐得赚钱,而且此时伍家已经萌生了以夷制夷,也就是引美国商人势力打压英国商人,借此压低英国货物价格,提高利润的想法。伍家不仅和英国人大肆走私鸦片,而且还是最先和美国普金斯洋行和旗昌洋行进行交涉的商人,伍家给这两家美国洋行提供了大量金钱,让他们想办法从海外运来鸦片,再由伍家销售。
伍敦元和洋人
因为伍家的鼎力支持,普金斯洋行已经完全变成鸦片公司,专门从事鸦片走私贸易,并迅速壮大,普金斯洋行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鸦片贸易的领导机构。旗昌洋行则成为美国对华最大的公司。而伍敦元通过鸦片贸易获得了巨大利润,同时他也对美国有了一定了解,伍敦元甚至将资本投入美国市场,他在美国铁路、保险业界、证券界都有投资,已经算是一个“走出国门”的国际商人,其资本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毫不夸张,他在当时世界财富榜上都是靠前的人物。伍敦元就在鸦片的滋养下过了十多年快活的日子,期间他也退居幕后,逐渐将生意交给儿子伍受昌打理,但伍受昌死于1833年,无奈伍敦元只得把洋行交给第五子,22岁的伍崇耀打理。
随着鸦片流入内地,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吸食鸦片成风,这引起了林则徐等严禁鸦片派深深的担忧。至1839年初,林则徐到广东主持禁烟事项,伍家最大的危机到来。
林则徐到粤后,召集十三行商人,向他们传达了禁烟命令,让他们上缴鸦片,但此时的伍家已经和鸦片深度捆绑,幕后实际掌权的伍敦元不愿上交鸦片,只给了林则徐1000箱劣质鸦片并大量金银贿赂,意图蒙混过关。
3月19日,在掌握大量罪证的情况下,林则徐果断封闭包括伍家在内的十三行,令其限期上缴鸦片。但伍家自恃有洋人撑腰,依旧不理禁烟令。至21日,林则徐下令包围英人商馆,捉拿英人鸦片贩子颠地。见林则徐决心已定,在总商伍家的带领下,十三行才纷纷交出鸦片,共2万余箱,约237余万斤。6月3日,林则徐主持了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
被林则徐抓获的鸦片贩子
英国借口中国禁毒,掀起了鸦片战争。1840年1月8日,英国军舰闯入珠江,这意味着战争已开,伍家对英人侵略中国是乐见其成的。因为伍家在林则徐销烟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且林则徐在粤一日,走私贸易都不得开展,这也使得伍家贸易萎缩,所以伍家特别希望英国人打败林则徐,使皇帝迁怒林则徐。
6月,战争正式爆发,伍家在鸦片战争中,实际给英国侵略者提供了诸多方便,还极力推动北京朝廷对林则徐的裁决。8月,在伍家努力运作和北京昏官联合推动下,道光帝下达了惩办林则徐、允许英人通商的圣旨。10月,宗室大臣琦善任两广总督,林则徐被革职。本来事情到此算是完结,一切都按伍家的计划发展,但英人要的可不是垄断贸易,而是彻底打开中国国门。此后英人扩大侵略,战争终于失控,再不是几个商人能控制的了。
战争持续到1842年的8月,清政府被英国人逼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至此广州十三行垄断地位被打破,伍家自此衰落。
南京条约
伍时丌:《中华岭南伍氏列传》,海天出版社,2007年。
章文钦:《广东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
马士著,区宗华译:《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3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伍秉鉴,被称作清朝 “世界首富”。这名头不是他自封的,而是美国学者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等人认为,直到1834年,伍浩官(伍秉鉴)不仅是广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
伍秉鉴的先祖伍灿廷原是福建的茶农,早在康熙初年,从福建老家迁居到广州经营茶叶。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不过,设立之初仍属官方经营,而这时的伍秉鉴先祖虽然手头有点钱,可也从没接触过对外贸易。
一年后,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 告,宣布凡是 “身家殷实” 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 “官商” 包揽对外贸易。内容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说白了就是业务外判。
同年,清政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洋人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自此,近代史上著名的 “广州十三行”诞生( “十三行” 只是个统称,最多时曾有几十家)。
父辈打下的基础,伍秉鉴更上一层楼伍秉鉴父亲叫伍国莹,到他这一代,伍家已开有自己的茶行。在南海学宫念过书的伍国莹并没接手家里的茶叶生意,而是去了当时的广州首富,同是福建人的潘振承身边,当起了账房先生,帮潘振承管起了钱。
潘振承曾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的世界首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商人。所谓 “背靠大树好乘凉”,伍国莹从潘振承处逐渐掌握了对外贸易的门道,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
公元1792年,伍秉鉴的二哥伍秉钧创立怡和洋行。几年后,正值壮年的伍秉钧去世,33岁的伍秉鉴从哥哥手中,接过了怡和洋行的家业,并打造出一个跨国的商业帝国(由于怡和洋行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及影响力,以至于“怡和”这个金字招牌,也被后来成立的老牌英资企业借用)。
由于享有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陶瓷、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商行这一特殊的组织。广州“十三行” 又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四家规模最大,名头最响。
跨国投资,“十三行” 内一家独大要说伍秉鉴,就不得不提那家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历史上,东印度公司不仅贩卖鸦片,还贩卖黑奴。东印度公司是股份制的公司,最初是拿着白银到广州买潘振承的茶叶。
伍秉鉴坐大后,东印度公司又成了怡和的客户,毕竟伍氏家族是以茶叶起家,这方面算是驾轻就熟。以至于日后,伍秉鉴还成了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被当时的英国公司鉴定为品质最好的。因此,他的茶叶通常标以最高价出售。到了后来,只要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得出高价。不仅如此,生意越做越大的伍秉鉴,开始逐渐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伍秉鉴在对外贸易中,结识了不少的洋商,通过他们的牵线运作,更涉足美国的铁路投资、证券交易、保险业务等。多元化的经营及海外投资,使伍秉鉴的怡和行取代潘振承的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商总。
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失去垄断地位的伍秉鉴成了百姓口中的“汉奸”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 法的 “外贸特区”, 即 “一口通商”。这一事件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此后的100年,广东十三行共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清政府一直不允许鸦片入口,洋人最初是偷偷将少量鸦片走私进来。慢慢地到了后来,这种走私鸦片成了公开的秘密。清政府白花花的银子大量流出海外,造成巨大的贸易逆差。鸦片的流入,商行充当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1826年,时值58岁的伍秉鉴宣告退休,生意由儿子伍受昌接手。封建社会里作为 “士农工商” 的垫底阶层,商人永远是最为卑微的阶层,就算贵为首富,也不过如此。当时的英国人约翰·巴罗说过, “行商见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会发抖。”
五年后,伍受昌受英国人所托,向清廷表达英国商馆希望在珠江边搭建一个新的码头。时任广东巡抚在获悉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场表示要将伍受昌处死。后经受过伍家好处的海关官吏一再求情下,此事才不了了之。两年后,伍受昌去世,死因未明。
伍秉鉴只好选用第五个儿子伍崇曜作为接班人,已届63岁的伍秉鉴再度协助儿子。19世纪初,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查禁鸦片,开展虎门销烟运动。首当其充开刀问责的,就是怡和行。林则保同时勒令洋商们,交出鸦片进行销毁。
伍崇曜暗地里让洋商们象征性地交出一些鸦片,加上自己又从洋商手中买了一些,凑了1037箱鸦片上交给清廷,希望能结案了事。但林则徐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十三行的行商们,与英国商人串通欺诈朝廷。 林则徐一怒之下,将十三行行商的负责人及伍崇曜收押入狱。林则徐销烟后,认识到了行商们所处的尴尬地位,伍崇曜最终获释。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海军封锁了珠江口,已经72岁的伍秉鉴迅速向清廷捐钱。1841年5月,英军直逼广州,为了阻止英军,奉了清政府之命的伍崇曜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谈判,最终双方签署了《广州和约》。
并约定英军退至虎门炮台以外,清军则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向英军交出600万元赔款。而在赔款中,200万元由十三行行商出资,其中伍秉鉴家族出资最多,共出了110万元。 伍秉鉴及其儿子伍崇曜,也从此成了百姓口中的“汉奸” 。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厨并被迫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之一,就是清廷必须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为筹措这笔巨额赔款,清廷勒令伍秉鉴交出了100万元帮助向英国人赔偿。另外,《南京条约》同时取消了外商在华做生意必须经过十三行行商代理中介的规定。
鸦片战争结束后,在英国人的要求下,清廷新增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呈现“五口通商” 局面。十三行行商垄断地位被打破。1843年,75岁的伍秉鉴逝世。一手建立的商业帝国,崩溃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