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89更新:2024-11-24 01:05:21
好事坏事不能定论,因为跟风的人占大多数。他们不是喜欢京剧,只是喜欢所谓的歌曲“戏腔”(其实很多“戏腔”跟戏曲压根儿不沾边儿),或是喜欢的偶像喜欢戏曲,所以他们爱屋及乌,你要他们说好在哪儿,他们也说不上来,哪一天偶像不喜欢了,他们也便不喜欢了。和这类朋友谈上两句就能发现端倪——一句“我是因为谁谁才喜欢上的”开头,然后谈的全是“谁谁唱的哪段儿可好听了(其实整部戏讲的什么,全名叫什么都不清楚)”。一旦有稍微懂行的指正起来,便是“讲真的,要不是谁谁,京戏早亡了,现在谁还听这老掉牙的东西”“靠国家救济的东西有啥可骄傲的”一言一辞无不透露着鄙夷和不屑,仿佛自己的“同情”对戏曲是救命的稻草。这样的人真的很惹人厌。
戏曲不兴盛了是事实,没人否认这点。说句老实话,我是央视春晚《同光十三绝》入的坑,而郭德纲的相声其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不否认非戏曲专业的明星的宣传会带人入坑。但“因为谁谁谁我才听戏,某某某的宣传让戏曲活过来了”这种论调确是滑天下之大稽。因为这样讲的人几乎不会为戏曲贡献一张票,更不会去学习,也不会对戏曲宣传起太大作用,他们宣传的重点是拉看戏的人去听歌听相声,而不是拉听歌听相声的人去看戏。所以,对于日渐式微的传统戏曲来讲,这类人群的增长其实对其传承与发展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得到好处的是相声、流行歌曲和某些明星本人背后的资本,一分钱没有流向戏曲行业。
这类人群对于戏曲的了解不过是唱念坐打中有唱这一环,能随口说个京剧派别(大多是程派,这姑且也能算个佐证)。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粤剧、秦腔、黄梅戏、柳琴戏……各种各样的传统剧种都是综合性的表演形式,而如此发展下去,大有将其中的唱拆出来,混进大量并不搭边、不合音韵学、不合音乐美感的配乐形式与唱词,将其当作“国粹”流传之势。依此,如果用悲观一些的态度来看,与其说这是戏曲的复兴,不如说是回光返照。
附:不过目前来看,至少相声这一传统曲艺是从这一现象中得到了切实的好处的,但支撑其发展的资本市场运作得并不十分健康。其实整个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之所以呈不良态势,都和文化入侵与文建不力有极大关系,且过于复杂,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扭转乾坤的。
说真的,如果不是德云社的人,大部分年轻人估计不会听戏曲节目,一来是听不清他们唱的什么,二来是没有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口味,一些老的艺术家在老一辈圈子是比较有名的,相对于年轻一代又有几个人认识!既然是国粹艺术,肯定要传承下去,如果只在自己的圈子去传承这个,那么这个圈子会越来越小,也没有创新以及发展,话说回来,张云雷虽说有些词语不当,不能一口否定他为戏曲这块给当代年轻人的影响,这比这个协会那个协会做的更贴合实际,相声行业本来就是一个更贴近民间的行业,有句话说的好:雅俗共享!有些段子听也可,不听也罢,没必要去计较什么!我自己也不是什么键盘侠,也不是愤青,只是看了这么多一些协会冠冕堂皇的要求别人这个,要求别人那个,很不理解,还有就是张云雷事件是谁揭发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意图是什么,打压别人,还是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信息时代,如果每个人都去翻查以及故意以前的某人的污点,估计好大一批人都会深陷其中,没必要,最后有一句话:如果自己得了红眼病,自己去医院买点眼药水滴一滴,没必要去传染给其他的人!浪费社会资源!
不知道别人,我是因为张云雷,因为在认识他之前,我对京剧比较抵触,哈哈,有些不好意思,我认为挺俗的,但是我喜欢的人在唱,唱的还特别好听,他也告诉我们他不是专业的,推荐我们去听谁谁谁的,确实很棒啊,听着听着会在某一瞬间有种感动,浑身酥了的那种震撼,很好,真的很好。
更多人去听去唱自然是好的,不就是因为没人唱了才要变成非遗吗。
不过我 实在不懂现在一边吆喝着要传承曲艺一边打压年轻曲艺人的行为。
我既是因为他才听才学才唱的,若他不唱了,那我也就不听了。没有威胁谁的意思,我只是一个很渺小很渺小的存在,我很喜欢京剧,但我更爱张云雷。
以下仅代表个人
如若公子不开腔,自此不听锁麟囊。
从一个即将高三或者说已经是高三学子的角度看,开始听京剧听北京小曲儿等传统曲艺让对前途迷茫的我看到了一点曙光。探清水河,张云雷,相声,德云社,但后来完全沉醉于曲艺,真的是越来越想要去北京那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走走看看感受感受,真的是越来越想要成为一个传播传统曲艺文化的人,不仅仅是热爱它,而且是去让更多人欣赏它。也才就从探清水河起,所有的书本上的美妙的文字灵动起来,曾只是大声呼喊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变成了用行动去作声的事儿,天天说的“爱国”不再是随风去的话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还记得在认识张云雷之前,我的梦想是去韩国,我最爱的语言是韩语。而现在,一切都变了。变成了像国旗那样热血而又不失冷静的红色。
我今年才读大二,但是听京剧已经好几年了。对于京剧,我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么好的国粹艺术,应该大力推广。有时候会痛心疾首,说现在的京剧艺术太讲究创新了,改得乱七八糟,花了那么多资源,没几出受欢迎的,不如好好的发扬传统的优势,大力推广。我在网上建了一个歌单,名字就叫「对于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很痛心」,66首曲目,听了400多次。另一方面,我很少跟身边的朋友提起自己喜欢听京剧。寝室的几位兄弟,有的喜欢听流行乐,有的喜欢听摇滚乐,偶尔他们会外放喜欢的歌曲,但我从来不外放,就自己默默的听,非常佛系。听京剧的时候,他觉得很放松,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就和听喜欢的歌一样。我认为这是年轻人普遍的心态。
小时候爷爷特别喜欢听皮影戏、评剧,电视里也经常放京剧,我也耳濡目染,可就是喜欢不上,觉得慢慢悠悠,咿咿呀呀的好无聊啊。直到大学,那时候我特别想当一名主持人,以非大众的节目作为敲门砖,所以我干脆想到从年轻人都不太关注的戏曲节目入手,从此便慢慢喜欢上了。我觉得京剧作为国粹短期内是不会失传的,好东西在哪都会发光,吃惯了快餐的年轻人,回过头来还是觉得精心烹饪的食材味道最好,尤其是随着年轻人的逐渐成熟或是对艺术、对文明精神的追求,京剧会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的,就像王佩瑜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类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一旦爱上京剧,你便一直追下去,难舍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