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民党七个兵团司令员(淮海战役第九纵队是谁指挥)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71更新:2022-08-20 01:18:36

国民党110师的起义,是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隐蔽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并且以解放军取得完全胜利而告终。

那么,当时发动起义的第110师师长廖运周,后来的结局如何?

廖运周

廖运周等人在双堆集前方的起义,使得110师脱离了黄维兵团,并且加入到了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当中,这些人原本都是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来到人民解放军阵营后,组织上对待他们和对待自己的部队一样,他们将得到平等对待。

上述这句话,是毛主席和朱德回电的意思,他们高度评价了廖运周的起义事件。

就在110师起义后不久,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对双堆集附近的黄维兵团发动猛攻,将其四个师10万主力部队全部歼灭,还一度活捉了黄维本人,将他关进了功德林监狱接受改造。

黄维

廖运周当年起义的时候,还在骗黄维,举着报话机喊道:“武昌,武昌,我们已到了赵庄,沿途畅行无阻。”

黄维当时听到这句话就急了,也对着报话机大声喊道:“你怎么搞的?跟你们一起走的18军那个师,遭到了共军密集火力,现在伤亡很大。”

那一天,廖运周可能想着:这辈子都不用再见到黄维了。

结果,几十年后,这对“冤家”还是见面了,此时的黄维也完成了改造,他们从各自的经历谈起,聊到了生活和遭遇,昔日的恩怨,最终也化为消逝的云烟。

可能是感觉到国家已经太平,如今国家更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他在1962年8月开始担任吉林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

到了1976年,他又被调任至民革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并在三年后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委。

随着廖运周的工作能力越来越强,1983年6月,他成功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他的晚年过得十分幸福,为新中国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巨大力量,还经常参与纪念抗战胜利的相关活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哥哥廖运泽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香港生活了三年时间。

后来,组织主动邀请他回到大陆,过去的事情全部翻篇,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参事室参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等职务。

和廖运周一样,他们都利用在黄埔中的地位号召两岸和平,为两岸和平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哥哥弟弟两人,在晚年的生活都算是比较顺利的。

1995年,纪念抗日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廖运周依旧不顾年迈多病,出席了座谈会,他在会上还回顾了自己参加抗日战争时的感受,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第二年5月11日,93岁高寿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

历史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廖运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为中国独立和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坚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很多后世分析者都认为:黄维到晚年其实已经和廖运周冰释前嫌。

因为,黄维虽然生气,但他此前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廖运周其实早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得知这一切后,他只能说:这一步棋,实在是高。

廖运周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众所周知,当年的黄埔军校是为国民党输送杰出人才的地方。

然而在1927年3月,廖运周在靖任秋和孙一中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那会,正好叶挺的25师75团筹备起义,他也加入了进来,参与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开始,他受到了中央军委指派,从事地下兵运工作。

后来,地下党组织发动了芜湖兵变等系列运动,在这样非常危机的关头,廖运周也在党的指派下建立地下组织。

叶挺

随着时局越来越严酷,廖运周一度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可他依旧坚持斗争,想方设法去联系党组织,一直到1937年,他才终于在山西见到了靖任秋。

时隔多年,廖运周已经不知道党组织现在还有什么重要行动安排给自己,而他本人在国民党内部更是一天比一天混得好,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说,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

靖任秋将廖运周的情况汇报给了北方局,组织也最终决定:仍然从事好当下工作,秘密发展势力,掌握兵权。

从1938年开始,廖运周便在110师担任团长,到了1942年,原师长已经被提拔为副军长,廖运周这才接任了师长,他其实一直都有中共党员的秘密身份,以国民党师长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

在全面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便一直筹备着如何打内战,廖运周也感觉到了异样,十分着急。

终于,1946年,共产党一位叫徐仁的干部找到了廖运周,向他传递了刘伯承等领导人的指示,要他做好起义准备工作,顺便要搞好情报工作。

刘伯承

在“徐蚌会战”之前,廖运周便已经秘密召集地下党员同志紧急开会,大家一致认为,这么多年时间过去了,此次战役规模也将是空前的,大家期待已久的起义最好时机,终于来了。

不过,110师正在敌人的重兵之中,想要将部队单独拉出去起义,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要有绝对的领导骨干;二是要有群众基础。

当黄维兵团12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淮海地区开进的时候,他本人更是心高气傲,觉得这将是成名的大战了,现在自己重兵在握,空中还有飞机掩护,对付解放军完全够用了。

可是,按照毛主席的部署,黄维走的每一步,都是向包围圈进发。

吴绍周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报,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

黄维也派人将廖运周叫到兵团部去,对他说:“我想在对方没有站稳的时候,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为此,黄维决定让每个军挑选一个主力师,齐头并进,从而顺利突围。

这一招果然厉害,如果真的像黄维预想的那般,解放军还真的未必能拦得住。

廖运周终于意识到,机会来了,他还态度坚决地表示道:“我请求立即回去准备行动。”

看到廖运周非常坚决,黄维心里也十分开心,对他又是夸赞又是鼓励。

可就在“突围”的时候,廖运周率军起义成功,留下黄维独自在风中凌乱。

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终于完成了,廖运周长舒了一口气。

在六纵队司令部,廖运周见到了王近山和杜义德,首长在阵地上特意宴请了廖运周,这也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

王近山

前线部队纷纷拿出好鱼好肉犒劳参加起义的官兵,每个人还领到了一笔慰劳金。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军区纷纷向起义部队发来贺电,祝贺他们的起义行动取得重大胜利。

晚上8点,中野6纵在驻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大会,王近山代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向起义部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当时,还有不少官兵不知道廖运周的具体身份。

2纵队政委王维纲还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

“大家有所不知,廖运周师长其实早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他所率领的110师,实际上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此前一直以国民党的身份掩护行动。

从现在开始,廖运周师长带领部队在前线起义成功,110师也脱离了国民党,从今天起走上了全新的革命道路,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王维纲

后来,廖运周一直在担任着重要职务,继续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他担任了政协委员。

而他的老领导黄维则在战犯营待到1975年才出来。

1989年3月20日,黄维因为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在得知黄维已经逝世后,廖运周感到非常惋惜,此时的黄维已经完成了改造,他的音容笑貌依旧停留在廖运周的脑海里,潜伏敌营那么多年,那些日子他还记得非常清楚。

结局或许是命运决定的,命运看似天定,实际上还是“事在人为”,当某个改变命运的窗口打开,没有争取到,那么很有可能便成为了命运的弃儿,如果不是廖运周顺利起义,淮海战场胜利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黄维改变过来,已经是很晚了,上天依旧没给他留下太多时间。

廖运周也不禁的感慨道:“人生短暂,造化弄人。”

7年之后,廖运周因为疾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两人长达数十年的交往,至此落幕。

恭亲王奕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的四月初十,恭亲王奕䜣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七岁。光绪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为他辍朝五日、赐谥号为“忠”,并加恩进贤良祠,配享太庙。恭亲王的结局应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郁郁而终的寿终正寝了。恭亲王奕䜣这个人应该也是我们在晚清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了。他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他也是咸丰帝的六弟。他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位皇帝,同时也见证了——大清朝一路滑向深渊的整个过程。

目前在晚清的历史上来看的话,恭亲王奕䜣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例如:他很开明、他重用汉臣、他主导了洋务运动、他还具备一定的现代外交思维。另外恭亲王奕䜣还有一个不错的外号叫做“鬼子六”。

实话实说:恭亲王奕䜣相对于他那位当皇帝的四哥咸丰确实要优秀很多了。咸丰帝的一生几乎就是在稀里糊涂中度过的,接手的时候就是一个乱摊子,到自己死的时候摊子更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失败告终了。

咸丰帝目前唯一留给大家比较深的两个事情:

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跑路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然后在那里醉生梦死、郁郁而终;

二是,咸丰帝娶了一个无比强悍的老婆:叶赫那拉式慈禧。估计咸丰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慈禧能彻底地把爱新觉罗氏的子孙们都架空,然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道光十二年11月21日(公历1833年1月11日),奕䜣出生于紫禁城。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是奕䜣的哥哥,道光帝的第四子。

奕䜣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按照史书上记载: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都表现得很好。

可是问题来了,为啥最终道光帝把大位传给了样样都不如奕䜣,而且还身体不咋地的早产儿咸丰呢?

这里面具体的争斗咱们就不知道了,道光帝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们更是不了解了。可是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咸丰之所以能够战胜奕䜣成为道光帝的接班人,就是因为一个“孝”字。

咸丰帝知道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这个弟弟奕䜣优秀,为了获得道光帝的青睐,从而采取了其师傅的策略——表现孝道给他爹道光帝来看。

据说某一日,道光帝带领各位皇子去狩猎,咸丰故意一箭不发。道光帝问:为啥你就不打猎呢?咸丰回答道:“现在是春天,鸟兽们都在生娃的关键期,不忍杀生以至于天地违和。”这个回答令道光帝非常的高兴,于是就秘密的立咸丰为太子了。

当然了,道光帝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下定决心立咸丰为太子的。不过咸丰的仁孝表演应该确实打动了道光帝。不管怎么样,反正道光帝最后放弃了立奕䜣,而最终选择了咸丰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1850年,道光帝病逝,咸丰帝即位了。一开始的时候,咸丰帝对这位弟弟奕䜣还是不错的。不管怎么样,咸丰后来过继给了奕䜣的生母静贵妃。按照当时来算的话,咸丰和奕䜣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历史上的套路都差不多,咸丰帝在重用奕䜣的同时也是防备有加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当年奕䜣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不得不防。

奕䜣的命运转折点或者说崛起之时是在:1860年的时候。这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关键时刻,英法两军直接打进了京城,还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咸丰帝的发挥还是比较稳定的,带着一班人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躲避。其中就带了:咸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同治、另外还有慈安皇后以及大名鼎鼎的懿贵妃慈禧。

咸丰帝把奕䜣留在了京城善后,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有点毒了。

一方面可以避免奕䜣跑到承德避暑山庄离自己太近;

另外一方面让奕䜣留在京城背锅,善后工作搞得好就是咸丰帝的功劳、搞不好那就是奕䜣自己的罪过了。

不过后来的事情出现了反转,奕䜣在京城跟英法两国签订了和约,摆平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可是在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由于烟酒过度、由于女色过猛,外加上先天身体不咋地以及心情不太好——去世了,享年只有30岁。

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慈禧联络郁郁不得志的奕䜣发动了著名的《祺祥事变》,一举干掉了咸丰帝亲自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晚清正式进入到了——两宫垂帘听政的阶段。

奕䜣由于事变有功也被封为了议政王,此时奕䜣的权力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

奕䜣本来就跟洋人关系不错,由于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主持的是善后工作,这样当时的整个洋务都交给了奕䜣来处理了。

此后,奕䜣为了求强求富,也为了抵御太平天国运动,他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奕䜣为了洋务事业,还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等等。

奕䜣还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搞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了“贤王”美称。

不过在晚清那样的时局之下,功劳和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奕䜣的一系列举措和变革措施引起了两股势力的极度不满。

恭亲王剧照

首先奕䜣积极兴办洋务,另外与洋人发展关系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指责。

1870年5月,天津爆发了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了外籍人士多人。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奕䜣主张息事宁人,并积极支持曾国藩在天津的举措。

这种看似对外妥协的措施引起了内部激烈的反弹。连奕䜣的弟弟奕譞也深为恼火,奕譞指责奕䜣主持总理衙门以来,“夷务尚无起色”,对“外夷”提出的要求“有可无否”,全盘否定了奕䜣所执行的外交措施。

另外慈禧当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奕䜣权力的增加、人气的上升,慈禧感到了威胁。按照慈禧的理论来说:谁拥有了挑战自己权力的实力,谁就是敌人——无论是谁。

于是乎,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䜣一直浮浮沉沉。

恭亲王剧照

同治四年,1865年3月初五,有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命人查办。仅仅七日之后,慈禧就以奕䜣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当时很多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往后的时间里面,奕䜣多次遭到了各种打压、又被反复启用,反正就是处于浮浮沉沉的状态。

光绪七年,1881年3月,慈安太后去世,奕䜣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没有了,变得更加孤立了。这样长期反复地浮沉,已经磨平了奕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也就不愿意提出对策了。往后的岁月里面,奕䜣基本上就处于明哲保身的状态了。

1884年的时候,慈禧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又直接免去了奕䜣所有的职务;不过后来奉懿旨又赏了亲王双俸。不过从此以后,奕䜣就没有受到过重用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处境,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状态。

在光绪帝积极展开的戊戌变法期间,奕䜣对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往后一直到死,奕䜣基本上都选择了低调处事了。

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奕歌䜣为什么在最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都选择了低调、选择了默默无闻,甚至处于一种销声匿迹的状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奕䜣自己本身只是爱新觉罗家的一个卫道者,他的根本任务或者出发点还是维护皇权利益的。无论是洋务运动也好、干掉太平天国运动也罢以及对洋人的各种妥协措施,说到底:奕䜣还是要维护爱新觉罗的统治权的。

这样的状态下,奕䜣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他在本质上与李鸿章没啥区别,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糊表匠”而已。

二是,奕䜣生于皇家、长于皇家,又在晚清的官场上浸泡了这么多年。其实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对于奕䜣来说,要么就只能选择低调、要么就会被慈禧干掉。最终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理想的幻灭,奕䜣选择了低调或者叫做明哲保身。

三是,从1861年奕䜣参与《祺祥事变》那一刻开始,也许他就知道了慈禧是个什么人了、也知道了慈禧的手腕有多厉害了。奕䜣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以及儿孙打算,他不得已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销声匿迹。

最后我想说,没有必要去刻意贬低奕䜣、也没有必要去无限度的拔高奕䜣。他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普通皇权的卫道者而已,他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环境的局面,是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伟业的。也许奕䜣的选择是对的,起码保住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也保住了一家人的平安。有时候想想,很多人何尝又不是另外一个奕䜣呢?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