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69更新:2022-08-21 01:01:47
吴芸红是中国少先队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在白色恐怖的国统区,她曾毅然举起“星星火炬”,参与创办《新少年报》《青鸟》,建立了第一支地下少先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致力于少先队事业,在少先队活动、组织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科研工作中都有着她奔忙、辛勤的身影……
她的著作得到团中央与教育部重视,填补了中国少年儿童运动的历史资料空白……
吴芸红、袁鹰夫妇与少年儿童在一起。
黑暗中举起“星星火炬”
早在1939年,吴芸红在上海务本女中读书时就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学生界抗敌救国协会”,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6月,吴芸红在之江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晚年,吴芸红还记得:“我用米汤水写的入党申请书,在纸面上看不出文字。这是一种秘密的办法。”袁鹰和吴芸红都是抗战胜利前入党的,据袁鹰回忆:“那时只能做一些很秘密的工作,联络同学,小规模的活动。”抗战胜利以后,学生的游行“没有明显的压迫”,“共产党不公开出面而在暗中领导的报纸刊物也都能出版,争得大量的读者”。
在报社,吴芸红以“虹”“丁丁”等为笔名撰写《孩子们》《爸爸讲的故事》《老伯伯讲老话》《丁丁的日记》等作品,反映在社会底层生活的孩子们的苦难生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借古喻今的手法帮助孩子们认识社会,坚持“把真理带给孩子”,教育、陶冶孩子们,启迪心灵。
吴芸红生前说,当年的那些小发行员主要是帮助推销报纸,他们完全是义务的。“许多小发行员不仅在学校里帮助推销,有的还到马路上、公园里叫卖,千方百计把报纸销出去。他们知道报社经济困难,如果当期报纸卖不出去,钱收不回来,便不能出版下期报纸了。读者热爱《新少年报》,把《新少年报》看成是自己的报纸,把自己看成是报纸的小主人。”
1948年12月2日,《新少年报》该出第100期了,但迟迟不见送报来,这可急坏了订户。几天后,邮局送来一小卷纸,拆开一看,正是第100期,可只有一份,再仔细看,头版登着告别信《暂别了,朋友》:“亲爱的少年朋友们,我们被迫痛心地和各位暂别……我们不要为离别而悲伤,相信黑暗定会过去,光明是属于大家的……”
《新少年报》的头版。
原来,《新少年报》出到第99期时,突然有同志报告不幸的消息说:国民党教育局不准各校学生订阅《新少年报》……为了安全保存力量,组织决定,报刊立即停办,所有同志撤离报社,分散隐蔽,以等待时机。
1949年2月,《新少年报》地下党支部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少先队与儿童团的决议》,支部书记胡德华把建立地下少先队的任务交给吴芸红、祝小琬、颜学琴、段镇。吴芸红等继续与那些要求上进、追求光明的少年保持联系,并将他们组织起来,逐个吸收进“地下少先队”。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吴芸红被调到上海团市委少年部工作。
《新少年报》的副刊。
默默耕耘的园丁
1953年秋,吴芸红随袁鹰调到北京,在团中央少年儿童部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国少先队基本是学习苏联少先队的模式和经验。当然,这种学习不是全盘照搬,而是要适合中国的实际。什么是中国的实际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吴芸红深入基层,一年中至少4个月在各地的城乡小学调查研究,既跑城市集镇,也到山乡边寨,有时还去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从各种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找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和少年先锋队事业开拓者吴芸红。
在少先队领域工作的时间太长,少先队对于吴芸红来说已经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听到哪里有好的工作经验,或者好的少先队员典型,她都会无比兴奋。有一次,吴芸红在北京调研,那一天,她连续走访了两个小学,跟校长、辅导员、少先队员都进行了长谈,最后却耽误了回团县委的时间。等她回去,团县委已经下班,关了大门,她只能爬大门进去,翻窗取出自己的行李。
“文革”时,在中国少年报社主持工作的吴芸红成了批斗对象。她平日看似文静怯弱,说话慢声细语,在挨批斗的时候也未见她惊慌失态。当批斗会涉及党的机密时,任凭提问者大声训斥,她都能承受压力,守口如瓶。
一天,袁鹰突然被勒令蹲“牛棚”,什么东西都没带,在造反派的监视下,打电话给吴芸红,让她送衣物和洗漱用品等。袁鹰收到包袱打开一看,心中一热,愣了好久——内有4盒“前门牌”香烟!平时袁鹰不抽烟,只有朋友来访时他陪着抽一支半支,吴芸红想丈夫在房山干校蹲“牛棚”,整天不是写检查,就是写“揭发材料”,这不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而是被迫的,心情肯定不好,又不能送营养品,特意给他买了烟。
在长期的少先队工作中,她一切为了孩子们,心中始终想着更多的孩子,耽误了照顾自己的孩子。当年,吴芸红和袁鹰被批斗、审查,无法抽身带女儿治病,唯一的女儿田小梅由于高烧耽误了治疗,大脑损伤,导致两腿不能直立行走,造成终身残疾,生活难以自理。
袁鹰说,他与老伴当年曾一起经历过风雨阴晴,“有一段日子,她以羸弱之躯,要挤清晨时间带老保姆和女儿上医院看病,事先雇好三轮车让她们回家,然后自己按时赶到机关接受‘批斗’,她也都挺过来了。十年动乱年月,我们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也互相体贴,互相安慰。”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原编委、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谷斯涌说,吴芸红参与了一少至六少会议的筹备和会议精神的贯彻:“在团中央的少年儿童工作中,她是起草各类报告、决议、条例的重要笔杆子,也是研究、指导实践的专家。吴芸红熟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少儿工作的全貌,为新中国的红领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被誉为是这个行业的‘活字典’。”
按离休前职级和年龄,吴芸红出差可以坐软卧,但她坚持只坐硬卧。她身体虚弱,但每次公务都拒绝单位派车接送。按学识、水平、能力和资历,她本可以直接申报高级职称编审,但她却要把机会让给年轻同志。
“抢救”少运史料
1983年8月离休后,吴芸红着手总结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开始整理、收集、抢救史料的艰巨浩繁的工作。不顾年事已高,她到鄂豫皖边区,到福建龙岩、长汀,到江西瑞金,跑遍文史馆、纪念馆,深入城市乡村、山沟边寨实地考察,收集我国少年儿童运动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行的颜学琴回忆:“经多方打听,找到当年的儿童团员,他们热情地对我们讲述当年儿童团的故事,我们还收集抄录了很多资料,收获很大。”据颜学琴讲,吴芸红了解了在苏区由中央儿童局领导的共产儿童团的历史情况,寻访了当年曾与彭湃合影的劳动童子团团员,参观了革命历史遗址“红宫”,吴芸红“不顾当时炎热的天气,总是为收集到了珍贵资料而感到十分欣喜”。为此,吴芸红历时两年和他人一起编写了40万字的《少先队工作手册》,被誉为“中国少先队学的奠基石”。
从年轻时就曾系统学习过教育学的吴芸红,十分渴望加强少先队的理论研究,探索少先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使少先队工作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一门新兴的中国少先队学。抱着这个信念,当“全国辅导员进修学校”教材编写组组织撰写《少先队工作理论》时,她抱病参加审改教材。胃疼了,就吃止痛片,吃药后发困,又喝浓茶……连续工作到翌日凌晨。她不顾年老体弱,到吉林、内蒙古讲学,为全国辅导员进修学校举办的电视讲座讲少先队理论的第一课,并担任全国辅导员技能技艺比赛的评委。她时常为中国少儿运动史所困惑,年代不清,史料无人整理,线索如同乱麻,缺少统一、完整、科学的体系……她深感基础研究的薄弱。于是,她想全力开拓这块迷人的园地。
离休后,吴芸红与有关同志到一些省区市收集有关少先队的历史资料,去基层寻找最早见证少年儿童运动的那批人,访问当年的少先队干部等老同志,走访文史馆,厘清中国少儿运动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开少先队史学研究先河。
她主编了近29万字的教材《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我国少年儿童运动发展情况的专著,还合著了《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话》《少先队的光辉历程》《闪闪的火炬》,并出版了多本《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资料选辑》等,为少先队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她离休后用腿、用笔一点一点跑出来、写出来的。但她却拒绝要稿费,她说她做的都是她分内的工作。2003年到2004年,受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委托,又主持编写了一本《中国少先队工作50年大事记》。
6年前,即2016年5月27日,吴芸红因年老体弱、全身脏器功能衰竭而去世,享年95岁。一辈子在跟少先队打交道的吴芸红默默地走了。
吴芸红!一个很多人并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一个与许多人的成长紧紧关联的一个名字,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少先队史册的名字。
《龙猫》的主题曲,歌词中有一句是“只有小孩子才能看得到”,指的就是龙猫这种神灵是心地纯净的孩子才能看得到。很多人猜测龙猫是死神,姐妹俩已经死去,这种说法当番外篇听听就好啦。
第一次看《龙猫》,我是把它当成恐怖片看的。姐妹俩和父亲搬到乡下那所摇摇欲坠的破木屋里,还有着神秘的灰尘精灵、面目狰狞的老婆婆。
当知道灰尘精灵和老婆婆都是没有恶意的,心里才算松了一口气。
关于片中的几个疑点,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一一作出解释:
一、玉米为什么出现在窗台?姐妹俩最后送给妈妈的玉米,片中没有交代这个玉米是怎么放上去的,而且妈妈似乎能看到姐妹俩在树上坐着,爸爸却看不到。这里可解释为玉米是龙猫巴士帮小姐妹放的,至于妈妈能看到姐妹俩,则是和孩子的心灵感应。因为妈妈一直都很相信小月来信中所讲的山神龙猫。
细思极恐的解释:
在收到医院电报之后,不仅妹妹溺水了,姐姐也去世了。龙猫帮助她们完成了送玉米的遗愿。
二、妈妈最后是否康复了?片中交代了几次妈妈出院的日期,一次又一次的拖延,病情反反复复。在最后一次确定了回家的日期(下个星期),小梅开心的说可以和妈妈一起睡觉了,也是在这之后的几天,突然从医院传来电报,让家属前往医院,却并未提到病情有多严重。
打过电话之后,婆婆安慰小月,妈妈只是感冒,但是两个小朋友的行为放大了事情的严重度。比如小月哭着说,以前也是说只是感冒……只要住几天院就好,言外之意是,每次都是一感冒就会变得更严重。
再比如小梅抱着玉米与姐姐赌气,一定要带玉米去找妈妈,导致全村人四处寻找她。看起来像是妈妈真的快到了弥留之际一般。
实际上,妈妈真的只是感冒,因为以前总是感冒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医院才会很紧张的叫家人前来。
在医院里,妈妈的状态看起来很好,爸爸也是很放心的样子。虽然片中没有交代妈妈最后是否康复,但在结束之后的静态画面里,我们看到了妈妈和姐妹俩一起洗澡,一起睡觉的画面。
所以妈妈最后是真的康复了。
细思极恐的解释:妈妈因为这次感冒加重了病情,已经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所以她能看到死去的姐妹俩坐在树上。
关于提问者的第三点:妈妈快要死了,爸爸得知这个村里有山神龙猫,特意带小姐妹搬过来,想引导姐妹俩接近山神,以挽救妻子的性命?那个玉米就是经过龙猫加持的救命物?这个解释我觉得也挺不错的,起码结局圆满啊!
最后,想用三张图来打脸很多人猜测的“小梅已经在池塘溺水”的观点。
小梅看到姐姐在婆婆面前大哭,觉得妈妈可能不行了,所以抱着玉米离家出走去找妈妈。小梅临走时穿的鞋子,片中给了一个镜头特写,也是为了在之后池塘捞人做铺垫。
之后婆婆手上捧着从池塘里捞出来的红色小凉鞋,小月一看就松了一口气,说这个不是妹妹的鞋子。这个真的不是小梅的鞋子啊!
一部充满童真和乡村风味的动画电影,被无数人拆分出多个版本,似乎不加上死亡的味道便不算有趣。比如七国山医院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八国山医院“专门收治病患末期和精神病患者”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本没有八国山医院,这些都是纯属臆测。
小梅失踪后没有影子是因为制作动画的工作人员说,这里作画不需要影子。
总之,这部片挺美好的,会让人想起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时光,因为日本文化与中国的相通之处,我们会有很多共鸣,80后可能都有过坐在爸爸的二八自行车上的回忆吧,还有小溪中捞蝌蚪,地里摘黄瓜浸在凉水里冰镇了吃……
想想都很美好,何必要多出那么多不必要的臆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