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姜文的电影(你认为姜文的电影都怎么样?)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62更新:2024-11-24 01:43:29

你认为姜文的电影都怎么样?
姜文确实跟大部分导演想的不一样。

姜文的电影,肯定不满足于只做导演,大部分电影他都会深度参与,比如导演,编剧,主角。这样从电影的剧本开始,姜文就会把他个人的特色加入到电影中,并且通过导演来把握电影的节奏,总体走向,演员的呈现他也会以身作则,把剧本的内涵表现出来,整体体系感十足,连贯而又一气呵成,保证了剧本的严格执行。这是姜文电影的一个icon。

姜文的电影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也是独树一帜,从最早的自编自导自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著名的民国三部曲,有谁能完全理解姜文的用意,他的台词,他的画面,再到他的剪辑,透露着桀骜不驯,透露着放荡不羁,真是痞气十足,里面还包含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和讽刺,给人的感觉似乎懂了,但又有些模糊,照理说看不懂的电影观众就会质疑,但是似懂非懂却又给了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开放式的构思讨论的空间也非常大,可谓是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

姜文就喜欢做异于常人的事,这是他的爱好,也是宿命!

我对姜文的电影有两种感觉,演员和导演。

从演员姜文的角度去看他出演的电影,我是真的喜欢他,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演员,对于每一个角色都有不一样的诠释,并且他出演的很多角色,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且无论是喜剧,还是其他剧情,他都能很好的驾驭,确实是一个好演员。

一句“安红,我想你。”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飘荡,那就更不用说《让子弹飞》了。

可是如果是看他导演的电影,恕我直言,我是真心看不懂,也真心看不下去,周边很多人都是他的电影很不错,我反正是一点都不心动的。无论是他所谓的黑色幽默,还是很深刻的隐喻,我都理解不了。

我总感觉看他导演的电影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或许是无法理解他的创作手法吧,毕竟专业人士都说他的电影手法很独特,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我很少看他导演的电影,不想浪费时间,浪费脑子。

他演戏没的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都喜欢,至于他导演的电影,实在是不对我的胃口。

(互粉互赞,早日升级!)

大多数人都会说 有深度 未免这种说法的本身就是落了俗套 简单直白论 看时易接受 易共鸣 共鸣不是姜文给你的 而是你的思想高度给的 看着不累 不是强加的共鸣

姜文的电影很有深意很不错的,姜文的电影不流于肤浅,他的电影总是让人回味让人思考,他借电影的隐晦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想法。姜文的电影很多都表现了他们在中国存在的特定意义,在很多方面表现了中国大众曾经的或者现在的精神现状和行为现状。

高级

电影包含很多,故事~画面~思想~音乐等等。国内导演在这些方面的第一人就是姜文。

现在的市场太看重故事与思想,电影作为商品已经全面向市场妥协。但这样的影视作品肯定不如看原著小说更具故事与思想性。

姜文们明显不一样,比如《阳光》就明显超越小说《动物》,这就是姜文的力量。

姜文本身演技就好,导演的电影首先剧本写得好,有深度。不是爆米花电影,也不是小鲜肉小献花流量为王的类型。比如《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都由于出色的剧情引起了很高的话题度。尤其是《让子弹飞》可谓是姜文跨时代的标志性作品,也是稳固其江湖地位的得力之作。姜文电影产量不高,在 娱乐 圈也低调,是真正以作品说话的著名导演之一。

人性的独特理解与深刻 色彩的梦幻性 荷尔蒙的激发性 看着来劲儿=姜文的电影性。

挺好的啊 最近看了他的一部让子弹飞一会儿 本人觉得有点绕 但是也还是忍不住笑了!!!

电影太绕了观影爽戚没有了,多了点迷糊,国产电影通病

没有一个导演能准确的说出他的电影是属于什么类型,完全在于观众的看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非要我给姜文的电影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皇帝的新衣。
怎样看待姜文《鬼子来了》这部不走寻常路的战争片?
中国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说他牛?
姜文作为导演目前拍过的影片只有六部,其中《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及《让子弹飞》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只要有点近代史的知识看起来都不怎么费劲(当然有些隐喻确实不太容易看懂)。2018年的《邪不压正》就更加不难看懂了,姜文都说了这是一个拍给他儿子看的电影。

剩下两部,《太阳照常升起》以及《一步之遥》。首先说《一步之遥》,这部片子其实大部分都是在讲梦境,所以不少场面都是夸张癫狂的。主要人物就是海报上的四个,故事结构也很简单,完颜英在马走日手中死了,项飞田反目追杀好友马走日,武六相信马走日舍命搭救。从叙事学角度来讲,这个结构也很有张力。根据格雷马斯矩阵,姜文是X(主角),葛优是反X,因为两人一个追一个跑,形成了故事的根本冲突。舒淇是非X,与X是矛盾但不对立,因为一个想结婚一个不想结婚,但又没有本质上的对立。周韵是非反X,与反X葛优对立,一个想杀马一个想救马,从而非反X周韵和X姜文形成了一种联合。

其次,这是一个奥赛罗式的悲剧,有一点罗生门的意味,是对“真实”的一种质问,这是进入后现代以来意义的确定性丧失而普遍产生的文化症候。但对于广大普通电影消费者来说,这种对类型的解构和拼贴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让人产生不知所云之感。总体而言,姜文导演在《一步之遥》中并没有妥协于商业化的市场逻辑,而是有自己锐利而独到的坚持和 探索 。

《太阳照常升起》确实不太好懂,里面三段故事交融而又充满了大量的政治隐喻,尤其是该片是姜文在禁止拍片之后的七年再次执导筒,自然少不了个人的强烈表达。

《太阳照常升起》中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阳都没有关系。所以,太阳不过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隐喻。相比于用性压抑来暗示压抑的年代,太阳在最后的点睛。太阳不过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这片禁锢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红色帝国。通篇都像在叙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但最后终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太阳”下面。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将风流。他能把整部电影没有一处笔墨来批判敏感的内容,但最后一个回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达他的批判。

所以,看姜文的电影确实要花一些心思,他的电影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浅水滩,而是无法预测的深海,得要去遨游、 探索 。

姜文之所以今天还能让人觉得他很牛是因为:第一,姜文创作态度认真,从1994年导演处女作至今也就只上映了六部影片,基本上每部电影都精雕细琢;第二,姜文始终没有向商业化的潮流妥协,一直在保留并 探索 自己的创作特色,正如子弹里面的那句台词“站着,就把钱给挣了。”;第三,姜文本人的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很复杂的个体,在创作层面反映出来就是“有才华”,所以他的电影中充斥着对时代、对民族的深刻思考,这一点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很难见到。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从文化艺术的 社会 会功能角度来理解,一般来说,文艺作品的 社会 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育、审美、 娱乐 、认知。绝大多数的商业片是倾向于 娱乐 功能的,大家看着好玩,不用动脑子,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就行了,但是姜文的电影作品是集审美、 娱乐 、认知于一体的,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按照常规的商业片思维去理解,姜文的电影中有太多打破常规思维的东西,比如《太阳照常升起》叙事结构的时空跳跃,让人在脑子里面去拼凑故事线,比如一些似是而非的又值得让人琢磨的台词,“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等等。这些信息看起来都是碎片化的,是需要我们观众再加工,才能理解的。

2、从姜文电影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姜文是我们国产电影导演中非常有个性的一位,他不愿意按照常规的方式去讲故事,小铭哥总结,他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其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性”,二是“多义性”,三是“隐喻性”。

A、主观性: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出现了一些回忆过程中的幻觉,跟事实搅和到一起,让人分不出真假……但是,其实姜文要表达的是“感觉的真实”,逻辑的真实已经不重要了,真实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已经不重要了,而主观上的“感觉的真实”才是重要的,主观性是他作品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B、“多义性”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解读,每个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在姜文的心里,很多东西也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的,他要的就是一种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表意,比如《一步之遥》中葛优饰演的项飞田在电影结尾处竟然穿着婚纱出现,对这个场景的解读就有很多种,有的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梦境,有的说这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戏剧手法,有的说这是另有隐喻……

C、隐喻性,这是很多觉得姜文比较牛的人最津津乐道的了,隐喻性跟多义性相关,每个人对他电影中的隐喻解读也都是不一样的,也是没有绝对正确答案的。比如《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等作品,都有人说这其中有一些政治隐喻和对近代 历史 的影射……但是又没法完全的自圆其说或者跟近代 历史 完全对应,解读这样的隐喻是需要观众掌握大量 历史 知识的,有一些对中国近代史不甚了解的人可能就看不出更多的信息,甚至可能就看不懂了。

 

3、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一般的商业电影会直接告诉我们剧情信息、人物 情感 /人物关系的信息,我们看电影的过程是一个放松的过程,但是姜文的电影是需要观众参与“再创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电影确实是更高级的艺术作品,但是有些人可能觉得费脑力,所以就不太喜欢。

 

所以,姜文的电影确实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电影大师,电影不仅仅是“ 娱乐 ”的商品,电影同时还是艺术品,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看电影,观众也可以参与创作,在头脑中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的!

一家之言,仅做参考!大家有什么看法,说出来听听……

在电影界里,很多的国产电影正在慢慢的崛起,像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就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发,纷纷想起了自己亲人患病时候的样子。而之后又有了新的高分电影,比如说是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虽然很多姜文的粉丝迷都表示这部电影没能打破之前电影的好看程度,在豆瓣上面也没有能够超过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但是也算是国内很优秀的作品了。

在戏里,姜文的妻子也有参与进来,在姜文的镜头底下显得十分的好看,可能是由于周韵是自己老婆的原因,他对于每一个镜头都非常的细心,可见他对妻子满满的爱意以及小小的偏心。她就像是一匹纯洁的黑马,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气息与电影里的许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整部影片的剧情很吸引人,但是很多人却被许晴和彭于晏的大尺度吸引了过去。众所周知,彭于晏长相精致,身材诱人,许晴风韵犹存,身材出挑,让人十分的吸睛。在某一方面来说他们也算是非常的有职业的献身精神了,愿意如此大尺度的演出。

由于风格的强烈反差,所以也出现了很多有歧义的事情。在走红毯的时候,许晴和周韵都保持着戏里的风格,一个阳光青春如沐春风,一个耀眼诱人惹人痴迷。周韵凭借自己十分好的立体的五官和气质,上台的时候甚至没有带上任何的金银珠宝,更是添加了一份纯真。

她站在姜文的旁边不像是背后的女人,倒像是女强人。虽然气质清纯却能镇压住全场。可能是因为从小就是行为上保守,所以精神上有点叛逆吧,她15岁的时候自己就跑去参加了温州小姐选美,结果获冠军后,爸妈才知道,也是特别的独立与强势了。而许晴呢?一直被大家称为不老小公主,但是很多人明显看出来,周韵显然碾压一筹,胜在五官气质。

网络上很多人都说姜文很牛,那么为什么牛呢?其实从他选择演员上面就可以看出了吧,所有选择的演员都非常的优秀合适,该妖艳就妖艳,该清纯就清纯,可见他的眼光是真的快准狠,就连选老婆也是,虽然老婆平常演的戏戏份都不是很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非常的吸引观众的眼球,可能这就是观众缘吧!

以前看过姜文很多作品,第一部看的印象最深就是姜文演的《让子弹飞》,尴尬的是那时候竟然不知道这个演员的名字,更不知道导演就是他,只是特别喜欢他在里面的角色,里面的张麻子,身材魁梧,彪悍、足智多谋,把张牧之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演绎的淋漓尽致了!

从那以后,我就特意去网上搜索了许多姜文的资料,看了很多很多他主演的电影,不管是什么年代的,几乎都看了一遍。也看到了许多人给他贴了不同的标签,有好有坏!大多数人觉得他很霸气,荷尔蒙爆表,有流氓气质,还有人说他脾气太火爆了,但是他的演技我觉得是一种艺术,也是他的天赋!很多人说姜文的电影看不懂,我也很是猜不透呀、有什么看不懂的,看不懂就多看两遍呗,看不懂的可能是剧情、但是看一部作品除了看剧情、重点还是要看演员的演技、演技不好,再好的剧情又有何用?呵呵,可能大家对姜文的印象还是停留在90年代的那些作品中吧!

虽然说很多人看不懂,但是为什么又又那么多人说他牛呢?我觉得看姜文的作品不光是看剧情、更应该注重的是姜文的演技、和作为一个演员的修养!姜文拍戏很放得开、肯吃苦,敢爱敢恨、而且在生活中也从来没有什么负面新闻,而且特别有才,虽然拍的电影屈指可数,但是每一部也都可以说是经典了!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演技,都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去引导人们要善良!

即便是看不懂他的电影、但是只要看过他的电影、了解他的为人、必定会觉得他很牛!

很多人说姜文牛是有道理的,姜文的电影,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从剧本到最后的成片,一般最少都是好几年的时间,姜文对电影要求还是非常高的,细节也是非常到位,这就需要时间、金钱的投入了,当然现在是大导演了,人家不缺钱,但是为什么产量非常低呢?这就是局限性了,很多因素导致了不可能年年都有新作品了,不像小视频,不是论年算,一天都可以好多个,这就是差距。

姜文的电影很多人就是看不懂,一听说看不懂很多人就不再去影院看了。姜文在一个访谈节目自己说,他拍的电影,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现在可能看懂的人不太多,但是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看得懂,姜文说的是以后,这个网友就有自己的看法了,说现在好多人还是看不懂梵高的画作,只是梵高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人给炒作的非常高了,可能这就是姜文需要的效果。

就是因为看不懂,才觉得他拍的电影很深奥,很牛啊。大众化都看得懂,那这类电影也只是简单的表面电影了。

很多导演拍电影,为了吸引人的目光,为了捞金,不注重剧的质量和深度。只是简单用服装,美色,夸张的剧情来吸引观众看。简单明了,以大众所爱,拍大众所需。

姜文导演的电影,算得上国内数一数二的用心了。很有才华的一位导演,有深度的电影,你看了一遍看不懂,可是还想看,看第二遍似乎懂了一点点,却又不完全懂,看第三遍的时候,又会增加你对这部电影的认知和表达的意义。这才叫有深度的电影。

相比,一些低质量的电影,看完了,就看完了,有可能还是快进看完的。你从中获取不到任何值得深思的问题。

信不信,一部优秀的电影,让我们写观后感,每个人都能写出不一样的观点。

建议大家看看姜文的《让子弹飞》

《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的话我就不总结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问答有一栏是专门解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的,可以算得上神作。

以前看过姜文很多作品,第一部看的印象最深就是姜文演的《让子弹飞》,尴尬的是那时候竟然不知道这个演员的名字,更不知道导演就是他,只是特别喜欢他在里面的角色,里面的张麻子,身材魁梧,彪悍、足智多谋,把张牧之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演绎的淋漓尽致了!

从那以后,我就特意去网上搜索了许多姜文的资料,看了很多很多他主演的电影,不管是什么年代的,几乎都看了一遍。也看到了许多人给他贴了不同的标签,有好有坏!大多数人觉得他很霸气,荷尔蒙爆表,有流氓气质,还有人说他脾气太火爆了,但是他的演技我觉得是一种艺术,也是他的天赋!很多人说姜文的电影看不懂,我也很是猜不透呀、有什么看不懂的,看不懂就多看两遍呗,看不懂的可能是剧情、但是看一部作品除了看剧情、重点还是要看演员的演技、演技不好,再好的剧情又有何用?呵呵,可能大家对姜文的印象还是停留在90年代的那些作品中吧!

虽然说很多人看不懂,但是为什么又又那么多人说他牛呢?我觉得看姜文的作品不光是看剧情、更应该注重的是姜文的演技、和作为一个演员的修养!姜文拍戏很放得开、肯吃苦,敢爱敢恨、而且在生活中也从来没有什么负面新闻,而且特别有才,虽然拍的电影屈指可数,但是每一部也都可以说是经典了!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演技,都揭露了人性的丑陋,去引导人们要善良!

姜文之所以今天还能让人觉得他很牛是因为:第一,姜文创作态度认真,从1994年导演处女作至今也就只上映了六部影片,基本上每部电影都精雕细琢;第二,姜文始终没有向商业化的潮流妥协,一直在保留并 探索 自己的创作特色,正如子弹里面的那句台词“站着,就把钱给挣了。”;第三,姜文本人的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很复杂的个体,在创作层面反映出来就是“有才华”,所以他的电影中充斥着对时代、对民族的深刻思考,这一点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很难见到。

谢谢你的阅读和支持

在我个人看来,他的电影的景别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即创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在“随你看什么”。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影片的风格特征。姜文电影大量运用近景、特写等小景别,强调、夸张、放大地表现对象,来突出其戏剧化的特征。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大量特写,米兰的笑脸、小腿和脚,马小军翻动抽屉的手等,体现了少年视角。《鬼子来了》开头日本军官的军鞋、青天白日旗的特写简明地交代了人物身份,多场室内对话采用小景别起到了淡化背景、淡化镜头存在感的作用,镜头随着不同人物的说话而运动,没有正反打,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和用光区分主次。《太阳照常升起》小景别占多数,疯妈的脚、林大夫被摸的屁股、食堂女工捏面的手等镜头强化了气氛,多场室内交流也淡化了背景。《让子弹飞》中很少全景,所有叙事几乎在近景下完成,特写闹钟、惊堂木和枪等能迅速让观众抓住要点事物,这些特写镜头构成的节奏感,在影片中营造了有力的视觉节奏基调。

望远镜作为拉近与被观察者距离的工具多次出现。《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用望远镜观察胡老师,发现米兰的照片后又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很喜欢用望远镜观察张牧之一行人,张牧之斩杀假黄四郎的重要一幕也是通过黄四郎的望远镜近距离展现的。

姜文,多有才的导演、演员,我一直在找他的作品,我太喜欢看了,为什么会有人看不懂呢?他的代表作有《让子弹飞》、《邪不压正》、还有《红高粱》,都是高质量、高票房的影视作品,你看过姜文拍过差的作品吗?答案是没有。

姜文的电影不多,但是都是精品,百看不厌烦的那种,有些人觉得看不懂,其实是拍的挺深奥的,他的作品都有种幽默感在里面,并且还挺有内涵。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就是部很好看的作品,他用自有的那种幽默元素演绎了 社会 的残酷,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姜文属于本色出演的角色,他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是那种幽默风趣的人,所以我很喜欢他的作品,不是看不懂,而是你没有用心去看。

大家好,我是小窝,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最初看姜文的电影,是带着好奇的态度去看,姜文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描述的是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反映了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胧的爱情,其中使用了当时在中国较为新鲜的一些超现实手法。当然这是后话,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看出这么多东西,因为时代不同体会不到那个年代的感情,可能这就是代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越来越深刻。

2、《鬼子来了》姜文执导的第二电影,采用他一贯的作风,荒诞无厘头和周星驰的电影风格颇为相似,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感叹和对人性的嘲讽无奈,影片中对农民的生活表达的非常真实,对日本军人的刻画会给村民发糖,发粮(目的纯不纯不知道),也非常的残暴,前一刻还吃着火锅唱着歌,后一刻就变脸杀人,烧杀抢掠。

3、《让子弹飞》,个人感觉这是姜文的几部巅峰作品之一,影响充斥大量黑色幽默式 搞笑 ,笑点密集,同时也有很多隐藏的彩蛋,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其中葛大爷承包了大部分的笑点,坐着车,唱着歌,吃着火锅,居然就让劫匪抢劫了,当然其他的演员也表现的非常出色,剧本和台词都反映了现实,对话大部分都是吼出来的,遮不住导演的野心与自嘲,看完特别的震撼。

总结一下,姜文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江湖,有江湖气质,说白了就很 社会 。姜文硬朗,粗糙的造型,透露着一股野性,似乎告诉着人们这家伙不简单。如果你了解他的电影,可以先去了解这个人,敢说真话,他把自己的耿直运用到了电影,他的电影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优越感穿插在电影的每一帧,慢慢地渗透在你的意识当中。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欢迎下方评论说出来
如果想要看懂「让子弹飞」,首先得看懂姜文的三个视角

《让子弹飞》之所以能够成功,源于姜文高超的“骗术”。

周润发被姜文以“发哥之角,既有曹孟德之雄,又具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诩诸葛孔明,回肠荡气,出人意表”一语“骗”成了鹅城一霸黄四郎。

葛优被姜文以“深信此角,必能助兄,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届时亿万女粉,翻江倒海,抛家舍业,秋波明荡,不亦艳乎?”打动成了大骗子汤师爷。

看姜文的电影需要引入三个视角。

第一个是政治视角;第二个是姜文的价值观;第三个则是姜文文艺手法的特征,所以要更好的理解《让子弹飞》需从这三种特质入手。

《让子弹飞》的背景是1920年,中华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但出现专制复辟,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时期。

经济上,由于辛亥革命提高资产阶级地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文化上,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全面展开,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此时的中国 社会 ,正处于最撕裂的时代,不世之材与平头百姓相互充斥在乱世,《让子弹飞》的政治视角由此产生。

《让子弹飞》表面上是一出爽片,实际上讨论的是该不该放弃愚民与如何革命。

鹅城的百姓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愚民,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谁权力滔天,谁就是老大。

但假装鹅城县长马邦德的张麻子的到来,教了他们如何拨开云雾,看到青天白日,只是他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始终难以更改。

由此可见,这群不开化的民众就应该放任他们被人宰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他们的无知。

然而张麻子并没有这样做,他没有放弃,也没有辱骂,而是引导,引导他们走向革命,引导他们站起来生活。

张麻子一行一到县衙,他就令自己的儿子小六子,砍断县衙门口的藤蔓,让鸣冤鼓重见天日。

只是这鼓如脱缰野马一般,撒泼滚出去,一直追着卖凉粉的小贩孙守义,也是不巧,正好撞到了黄四郎的团练教头武举人。

被搅了雅兴的武举人,左右开弓、倒挂金钩、凌空抽射,各种武艺轮番上演,将孙守义当作鼓锤,使劲锤向破鼓。

闹到县衙之后,张麻子当堂审理,岂料孙守义双脚一软,跪下来连呼“武举人冤,是自己不该”,并向他磕头认错。

张麻子见状,先是打了武举人的屁股,让他偿还孙守义向他磕的头。

后跑出县衙,告诉看热闹的百姓,自己来鹅城只做三件事,一是公平,二是公平,三还是公平。

最后在他们高喊“青天大老爷”时鸣枪,提醒他们这世道谁都不值得他们跪,只要站起来才能赢得尊严。

这就是张麻子引导愚民的做法,不是空口白话与教条说道,而是用行动事实证明,强,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会推翻压迫。

至于革命,张牧之很悲剧。

在 历史 洪流的进程中,有很多有志之士。

他们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穷苦百姓,甘愿舍生忘死,可是他们大多都是过把瘾就走的人,能够坚持下来的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因为革命会死人,革命要坚持,革命需忍受孤独,革命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敢,革命更要体谅别人的不理解。

举一例子来说明,如片中黄四郎买来的花姐。

她看到麻匪发钱后,遂拿枪逼着张麻子,对他说:“我想跟你们一块发钱,听他们笑。”

可是,斗败黄四郎后,张麻子问她:“不想跟着我发钱了吗?”,她的回答是:“钱不是发完了吗?还有比今天更过瘾的吗?”

从前后发钱的语言差异就能看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只是有些同志只是来体验生活的,过把瘾就一拍两散。

说完了电影的政治视角,再来谈谈电影的价值观。

姜文电影的价值观是两个对立面,也就是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这种矛盾体所产生的差异,姜文通过艺术创造将其放在电影中。

鹅城的黄四郎是南国一霸,他鱼肉百姓,横行霸道。

全城的百姓不敢怒不敢言,平日里见着黄家的人都是绕路走,就算妻子当面被辱都不敢抬头。

走马上任的张牧之,原本是蔡锷将军左右手,心怀家国天下,一心想着报效国家,还天下一个安居乐业。

只是混乱的世道让他落草为寇,机缘巧合之下劫了赴任的马邦德,他取而代之去鹅城,欲除掉黄四郎。

不过,小六子的惨死是感性,也让他一时失了理智。

感性让他赴黄四郎的鸿门宴,和兄弟们一起豁出性命杀掉黄四郎,但是理性却让他暂时放下愤怒,听从汤师爷的建议,杀人诛心。

清剿假张麻子后的部分就是张牧之理性的杀人诛心,以隔岸观火、抛砖引玉、李代桃僵三计,将黄四郎逼至险境。

在剥削或安逸下生活的百姓,没有思想,他们信奉的是“谁赢,他们跟谁”,“谁强,他们帮谁”。

张麻子摸透了他们的心理,所以他剿匪回来后,并没有直接号召所有人跟他一起灭了黄四郎,而是使出了第一招隔岸观火。

张牧之把从黄四郎和两大家族手中得到的白银全部撒在了鹅城的广场上。

这些钱本来就是三大家族压榨百姓所得,可是他们无一人敢上前去捡,大白天只有几只鹅晃晃悠悠的走过。

到了晚上,随着一阵吵闹声,白银全部不见,鹅城的百姓找回了原来的快乐,连打麻将时,都会不自主的嘴角上扬。

第二天,黄四郎招摇过市收走白银,百姓们短暂拥有便失去。

张牧之见此情形,心里一阵窃喜,因为他借黄四郎之手,激发出了百姓们的怒火,以及对黄四郎的恨意。

所以他开始撒枪,将街道铺的满满当当,这次还是跟撒白银那次一样,百姓们白天颤颤巍巍,晚上随着万民伞跌落,枪支弹药也一干二净。

黄四郎故技重施,张牧之用了第二招抛砖引玉。

黄家的马车浩浩荡荡的出来,张牧之带头放枪打散了马群,因为他太懂得当地百姓的心思,他们谁都不敢当出头鸟,就等有人振臂一呼。

他们有恨、有怒,也有怨,听到枪声后,他们才会打死了黄四郎的马,跟着张牧之冲向黄家碉堡。

可是,他们还是担心,担心张牧之不够强,所以在半路时选择了观望。

张牧之早就猜到了这样的结局,也留了后手,一是派老三去抓逃走的黄四郎替身。

二是向黄四郎家的铁门不断的放枪,给他们造成自己与黄四郎交手一夜的假象,就算人少自己也敢硬杠。

等到黄四郎的替身被抓回来后,时机已然成熟,第三招李代桃僵随之释出。

也许百姓们知道黄四郎有替身,也许他们根本不知情,但这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张牧之当众砍了他的头,让他们知道这场对抗,是他赢了。

这一招直接宣告了黄四郎的自然死亡,百姓们争先恐后,一拥而入,踏破了黄四郎的大门,抢夺黄家的财物。

这是《让子弹飞》中理性与感性的部分,价值观的对立,则体现在张牧之和他的兄弟们的对立。

张牧之是理想主义者,他的价值观是大同,这也导致他最后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兄弟们是现实主义者,他们的价值观是钱和权。

而张牧之要做的是清除掉这些现实,所以他才会在被人民的汪洋大海冲破的黄四郎碉堡的院子里,对黄四郎脱口而出:“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碰,就是张牧之和兄弟们矛盾的来源。

电影的结尾处,老三、老五、老七和花姐坐着火车,带着推倒黄四郎的胜利果实,从张牧之身边呼啸而过,车尾露出身穿汤师爷衣服的黄四郎。

这个伏笔有两层意思,一是黄四郎根本没死,花姐一直是他安插在张麻子团队中的卧底,据此说服了老三他们,舍掉张牧之,去上海浦东享受荣华富贵。

二是黄四郎被武举人炸死,火车后出现的黄四郎是姜文的隐喻,透露出他的兄弟们终究不是彻底的革命者,而是下一个黄四郎。

不论是哪种表达,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道理,理想主义抵不过现实残酷,黄四郎杀不尽,只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所以张麻子才会在最后扬鞭追上去,他要洗净的不止是自己,而是这个时代。

爱看电影的姜文是导演姜文最重要的一名观众。

他把才华都用到了满足属于自己这个知识和艺术水平都极高的观众身上,导致姜文的电影不接地气,或者说极度自恋。

即使是商业气息浓厚的《让子弹飞》也不能逃离此设定,片中的每句台词都不是大白话,而是经过锤炼的文言文,各种比拟、隐喻满天飞。

如鸿门宴那场戏,汤师爷、张麻子、黄四郎,每个人都话里有话,在装糊涂和精明之间游刃有余,而他们展现这种精明的方式则是通过语言。

只是《让子弹飞》之后,姜文的其他作品都难以达到与《让子弹飞》并肩的高度。

其实,他讲的还是那个年代的故事,把自己的经历嚼碎了揉烂了,撒上各异的调料调成不同口味但核心为“涩”的菜肴。

他的做法是按照记忆中的样子去临摹,随着记忆被一点点用尽,他天马行空的想法便没有了奇幻的支撑,留下的只有空的皮囊和毫无趣味的灵魂。

所以不是他的才华尽了,而是故事快讲完了。

推荐阅读

用「神作」来形容「星际穿越」,是这个词的​荣幸

沈腾的成名作,这五年间,国产喜剧绝无仅有的极品​

这种直面死亡的国产电影,可能再也不会有下一部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我并不这样认为。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影片。”

众所周知,姜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前两部被封为神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还曾一度遭禁。

而当姜文正打算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扬眉吐气时,却因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叫好,但票房却异常的掺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让观众老爷看了就觉着爽的电影。

才有了《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争回一口气,不然开篇也不会把久石让老师给《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题曲,再用一次。

《让子弹飞》后,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这是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子弹》让他挣够了钱,肆意挥霍下,把自己心里的各种私货放出来,看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同类人。

最后打着《让子弹飞》续作的名号,虽然票房尚可,但口碑两极化,属于一部不太讨喜的个人电影。

2018年姜文用小说《侠影》拍了部《邪不压正》,这回姜文彻底玩嗨了,满屏的荷尔蒙。

他自己采访时说,这是他拍给自己孩子的电影。

咋说呢,《邪不压正》姜文还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我们应该多给他点时间,毕竟这老小子跟我们一样,彻底玩嗨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找回家的路。

毕竟纵观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正经上映的也不过三部。

我们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们所期待姜文的电影。

我记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与其从电影“评分”上了解姜文,不如从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性格与作品间又为何产生了这些张力和矛盾。

别去看姜文说了哪些漂亮话或又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从魔羯座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说通。

魔羯座的内心永远藏着一个孩子。

年纪越大,孩子的身影显露得越明显,而如果你见到的摩羯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那说明你们还不够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会放下高冷的姿态。

摩羯的高冷可以说是被迫养成的。面对纷纭的人情 社会 ,不懂变通、不会说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碰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他们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很是成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换种褒义的表达就是年轻人的害羞。

等到他们年纪慢慢变大,阅历逐渐加深,摩羯的好学本性和坚韧会帮助他们学会怎么面对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可能有个零界点,他开始显露出与过往不同的玩闹个性,好像戴着一副面具。而在内心深处,他仍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过于周杰伦。

他二十岁出头时创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听出泪来,让人误以为这小伙子恐怕过于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说话的样子,深沉、严肃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轻的时候就创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样的经典,以及《芙蓉镇》、《红高粱》等主演的电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来虽。这其实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用“深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时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纪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开始“暴露”。对周杰伦来说,这个转折点是专辑《我很忙》,《我很忙》与之前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心态变得年轻了,甚至开始“玩”音乐,歌词也不再是一贯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元素。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彻底转变了曲风。许多人因此指责周杰伦“江郎才尽”,认为他的黄金时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这张专辑(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转折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之后不是就有好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么?

为什么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因为那里面想表达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羁的孩子心态,只是放到电影中的“大人”身上后,很多人就开始过度解读,从而忘却本质了。

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转折是《一步之遥》,因为观众那部电影的骂声似乎更多。但在我看来《一步之遥》是放得更开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电影应该具备的东西。当然,我主要的依据还是姜文自己更喜欢《太阳》来定的。

所以,别看姜文讲起话来一本正经,漂亮的话一抓一大把,满屏幕北京爷们的阳刚气都快溢出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后者是本性,前者不过一副伪装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决定做自己,怎么众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那么他要么回到那个“深沉”的年轻时代,要么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套路)继续来一部《让子弹飞》,他倒是“站着”挣了你们的钱,你们也爽了,但是你们很可能将一个人的真实潜力给框在“规则”底下,让中国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他对艺术的坚持,比张艺谋更烈。不管什么投资人,都不能让他妥协到,严重影响自己片子的艺术质量。他现场改剧本的恶习,跟王家卫一般。(让子弹飞里有一段,大家在六子坟前说的话,精彩不精彩,经典不经典?那是临场写的。当时拍了一整天,这个场租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不能再用,姜文一直觉得味道还不够对。就在景点关门前的几十分钟,他写出了这些对白。)他的片子还被禁掉,干脆上不了映,在《让子弹飞》之前,更是拍一部赔一部。(据说有个投资人第一次来片场视察的时候,奔驰车队,保安环绕。最后一次来片场,自己一个人打了个车过来的。)在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投资人对片子要求颇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啥啥啥啥。姜文导演全都满足了,然后片子出来,大家都说看不懂。所以,到《让子弹飞》的时候,投资人表示你爱咋拍咋拍,观众能看懂就行。有这样的创作自由度和创作前提,才有我们看到的《让子弹飞》。而现在,你说还会不会有另外一部《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的肉体看到了没?许晴的熟女风情看到了没?当投资人对姜文导演的期待,不再是不赔本就行,而是把他当成票房保证的时候,创作就不可能完全自由。与此同时,有了一部《让子弹飞》,姜文就像另外一个陈凯歌,不管这部赚不赚钱,下一部一定有人投。他又不像冯小刚那样签了对赌协议(我觉得那相当于精神上的卖身契),没有对票房的极度渴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指望他不顾自己的艺术追求,老老实实拍爽片给你看?从《邪不压正》可以看出,姜文仍然是那个想要站着把钱给挣了的姜文。挣钱重要,但站着更重要。由此而来的拧巴,相信会在他余生里不断重复。

很难说。

估计玄乎。

本来,

姜文是一个很令人期待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

看了《邪不压正》之后,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画面,表演,等等,要什么没什么?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个曾经贡献过《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的姜文,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看的有点不明不白的,

但还总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压正》不能说没有想法,

但总觉得离电影很远,找不着感觉。

为什么呢?

这些年,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崛起,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

中国的几个大一点的导演,一个个都衰落了。

他们本来应该有所成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同时,在世界电影面前托举起我们国家的电影。

但是,他们一个一个都衰落了。

张艺谋变成了只会排大型开幕式的形式艺术家,

即便是拍电影,也都拍得和开幕式差不多。

冯小刚就别说了,从没文化到有点电影文化,

结果,刚刚找着感觉不久,又栽倒在大师的阴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里。

贾樟柯一直坚持电影的艺术性,可最近一是有点动摇,再就是老师那个样子,

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不明显,人们难免会不大买账。

陈凯歌本来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猫传》,也大失所望。

所谓的 历史 ,所谓的文化,完全成了空壳。

似乎在告诉我们,陈凯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壳。

剩下的这个姜文呢,也让人很难打起精神来。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师情结严重。

二是自我感觉过好。

三是过度相信自己。《邪不压正》姜文又是导演,又是编剧。

四学习不够。好莱坞,韩国,印度,审甚至伊朗,都没好好学习。对那些大师没好好学,对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没有在意。

五闭门造车的多。拍一部电影,完全凭自己一拍脑袋,缺乏外界艺术因素介入。

六艺术追求上有点走火入魔。本来拍得就怪,后来专门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变,而他已经固化。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说不定哪天忽然开窍,那个另类的,有内涵的,独特的

——姜文,会忽然再现呢?!

也说不定。

在《让子弹飞》之前,姜文的是影视圈几大最坑投资人的华语导演之一。

我记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个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影视投资的逻辑,跟创作逻辑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好作品就一定有钱赚。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缩短投资周期的能力。

(这个大家都懂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肯定要看收益率,还要看投资年限,以及看管理费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谓投资之一就是理财险,年纪轻轻的时候买进去,七老八十的时候付给你,通货膨胀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让子弹飞》说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较之下,看懂电影的。

简单来说,只是电影里的剧情你看懂了。看的热血沸腾,看得一个开怀。

但如果说《让子弹飞》只是姜文想来弥补《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个大嗨片,让观众看的过瘾,票房起来了,之前的亏损也补上了。

之后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其实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电影了。也不难看啊。

《一步之遥》讲的也就是马走日因为吸了鸦片出了车祸把完颜英给害死了,但自己因为心虚不敢说出真相,又因为项飞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丑事抖搂出去,而想方设法将马走日置于死地的故事。

《邪不压正》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大仇得报,过后却尽是迷惘。很简单。

只不过是影片中的一些桥段,让观众难以理解所以才觉得无聊透顶,没有意思。但这是电影,而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它本身就是艺术。而对于艺术来说,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只能说姜文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而不是电影商人。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 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 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阳光灿烂的日子》锋芒毕露。

《鬼子来了》才华横溢。

都是在影像表达的语境内对姜文的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姜文像个诗人,像个站在夕阳下,沧海前的诗人。

《让子弹飞》时的得姜文像个米其林三星的厨子,弄一部无尿点、荷尔蒙狂飙的商业电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食客拍手叫好,称赞声络绎不绝,至于政治表达这次却变得语焉不详,学会了藏;或者说观众学会了牵强。

《一步之遥》的姜文像个疯了的诗人,没那么可爱了。

《邪不压正》的姜文像个在精神病院里还没有恢复的诗人。

你问他还会不会拍出《让子弹飞》一样的作品,谁都说不好,谁也没有料到《太阳》之后会有《子弹》,谁也料不到《邪不压正》之后,会有什么。

传闻冯小刚曾表示姜文拍商业片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冯小刚的说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个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为他似乎并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说,他营造的人设是不在乎外界评价,至于他是否会亲手打破这种人设,或者直到隐退都维持这种人设,我也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姜文的粉丝,有必要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长环境和艺术品位决定了他不屑于拍那种直来直去的商业片, 《让子弹飞》的成功其实是姜文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给那些说他不能拍商业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这么做的。

而就算是这样一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影,姜文也并不是和其他商业片导演一样给观众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夹杂了许多隐喻作为个人观点的表达,他骨子里的文艺属性是不允许他直白简单的讲一个所有人都看得懂并为之一笑的故事的。 而《让子弹飞》能够取得优秀的票房我认为是姜文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就像剧中的台词所说的“站着把钱挣了”,姜文其实一直想追求的都是这个境界,他是不甘于向资本低头的,电影对于他来说其艺术性远远超过其商业价值。

而后来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显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对普通观众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观众其实只是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一个看得懂听得明白,直白简单的故事,所以这两部片子的票房扑街也就没什么意外了。

姜文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艺术表达能力的导演,他一定会在艺术和市场这个天秤中继续 探索 下去,相信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应该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可以让他“站着把钱挣了”的平衡点!

这题也没必要针对姜文一个人,放眼望去,张艺谋、陈凯歌也一个毛病,包括这两天推出新作的贾樟柯,也凭借着一部《江湖儿女》跻身到了过气且不会拍电影的油腻男导演之列。

我们先说姜文,姜文其实最没什么好说的,他就是一个没什么大文化的自恋直男,这话听起来很武断,倒也不是黑他,其实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有时候影评人都不敢自诩影评人,姜文可是敢自诩大师导演的,但他的自诩,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让人所接受。他执拗、对新事物不够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为人处世。事实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姿态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导演身上,都会被骂得拫惨。

摩羯座的内心深处其实永远藏着一个孩子,他们高冷的姿态可以说是被培养成的,面对这个纷繁的 社会 ,他们也许并不那么懂得和解与变通,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只好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是成熟,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至于《让子弹飞》的好,其实也不至于到达惊世骇俗的地步,但还是让绝大部分观众高潮了,这部电影里满是姜文的个性,一个人怎么能这么霸道的自恋,这么自恋的霸道,这么自恋而霸道而让人喜爱呢?也正因为他的个性深处是敞亮和单纯。

我始终认为姜文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于他身上那种外化的粗条雄浑的男人味儿。就作品来看,《一步之遥》给我的感觉就是荒谬、荒诞,它并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却表达了姜文导演绝对的诚意与自我坚持。这也是姜文这个人难能可贵的地方。怪诞、看不懂并不能作为片子好坏的评判标准,导演也的的确确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通过大篇幅的铺垫和符号去解构一个简单的故事。

至于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劳,四年前我对这种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当时看到大家一水儿批《一步之遥》,我很难过,很心疼这位饱受非议的大老爷们儿。我认定这部《一步之遥》是属于姜文导演的深奥枯燥的干货,只是观众没看懂而已,甚至还给出了“普通玩家选用标准配置,高级玩家自定义”的高度评价。

后来又看了很多类似的拼贴式“杂碎片”后,我才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荒谬、荒诞感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扎实的体现(Cult片里另说),可能是剧作上的不扎实、人物上的不扎实,甚至可能是制作团队试听语言创作上的不扎实,简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压正》的豆瓣评价里,看到某友邻说,“不能因为导演还是个任性的孩子,观众就陪他一起装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遥》能打60分的话,《邪不压正》在我这里最多只值40。

电影说到底是叙事艺术,要讲究起码的逻辑。贾樟柯的电影也好,姜文的电影也罢,除了扎扎实实写小人物故事的电影和带有自传成分性质的电影之外,其它口碑几乎都不尽人意,说白了,就是叙事逻辑太差。一旦把电影拍成萝卜白菜一锅乱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观赏性极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这样,贾樟柯也一样,只是没姜文那么明显。

就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来看,讲了一个简单的现实主义故事,主人公是三线城市的边缘小人物,这样的故事想要讲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贾导还是选择了一味地贩卖民俗、用江湖义气来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实与角色并不相关的时代符号来做生硬填充扩句,不断地重复自己,学人家大导把老婆变女主,可你老婆的卖相一言难尽啊!

杨德昌之所以是华语电影大师,就是因为他在叙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故事,也一样能从各个层面上组织精妙又精细的叙事,编织成浑然的作品。再看姜文电影里对于女人的描写,看似风情又性感,也的确是风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给”,并不像希区柯克那种调情高手,也只是让女人撅屁股、弓身子,这其实是A片风格。

姜文这几年的“烂片”共同特点是想象力超丰富,我也承认那些天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压正》中的飞檐走壁,整部电影的形儿仿佛都是做了提拉的,气儿在上面,这很高级,可惜叙事跟不上,也就把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尽,使影片显得不伦不类。

我大致还是会认为,姜文是好导演,但好导演,同样会拍出差的电影。尤其是全凭冲动、激情和自信创作的导演。姜文的以后,我持一个悲观的态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输。
如何评价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是姜文自己颇为得意的电影,这部电影里的描述是4个部分,这4个部分,相互串联,但是颇为烧脑。用姜文自己的话说,自己拍的这部电影并不是我想让别人看得懂,这只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一种渴望,就像最后的那一个光亮,既照亮了周韵的儿子,也照亮了自己。疯、恋、枪、梦这4部分采用梦幻主义的表现方式
如何看待姜文所导演的电影以及他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
《阳光灿烂的日子》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国产电影,它的导演是姜文,这是曾经作为电影男演员的姜文的导演处女座,才华横溢是可以形容他的。当然过程中,他也因参加国外某影展的原因,被以私自参赛的名义被禁止当导演5年。总的作品其实不多,也并非部部口碑好,但是他的电影是独具风格的,而个性化的风格正是国内电影稀缺品。
作为演员,因为姜文本人的长相性格都非常有标识性,反而在人物塑造上受限制,私以为很多类型角色他是不适合演的,个人还是认为他可以在导演编剧制片上多发挥才华。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