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的爸爸》: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你用一生去治愈《西蒙的爸爸》是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看完这篇小说时,心中被一种奇特的感觉搞得乱糟糟的,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使我的精神激动不安,脑海里萦绕了这一句话:“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你用一生去治愈 。”我觉得西蒙他是幸运的,他幸运的遇到了菲利普,弥补了他家庭中缺少的那个角色,也弥补了他内心的缺口。
《西蒙的爸爸》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西蒙的小男孩,他和别的孩子不同,他没有爸爸,他的妈妈一个人抚养他,他名义上的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俩,他从来没有见过西蒙,也许不知道有西蒙这孩子的存在。
正因为这一点,在他们家附近的街坊邻居们会在背后对他们家议论纷纷,文中是这样说的“虽然在公共场合大家对她(指西蒙的妈妈)笑脸相迎,但这些做母亲的背后谈起她时都带着一种怜悯而又有点轻蔑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感染了孩子,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而这也就导致了西蒙在第一天上学时,就被一些大孩子们追着问:“你叫什么名字?”“西蒙后面总还得有点什么啊……单单西蒙……这不是一个完整的名字等等”问题,从而嘲笑他,辱骂他,没有爸爸。
看到这里时,我觉得这像极了我们现在说的“校园欺凌”事件, 最大的恶意往往来自于最单纯的孩子。 而西蒙也因为他们的嘲笑、戏弄而感觉心慌、委屈,甚至是愤怒。他和嘲笑他最过分的一个大孩子打了起来,但终究是寡不敌众,被他们围起来欺负,而他们像野人们狂欢时那样,围着他边跳边唱着“没有爸爸!没有爸爸”。西蒙他气疯了,捡起了脚边的石头使劲全身力气的向欺负他的人扔去,大家也就四散逃走了。
西蒙一个人伤心欲绝的奔向田野,脑海里有自杀的念头——他想跳到河里去自杀。他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自于上周他就看见过一个老乞丐跳河自杀了,他当时还觉得这个乞丐多么的不幸、可怜。当我看到这里时,我觉得人其实很脆弱,也许一念之间就会有极端的想法了,我震惊于他的决定,但所幸他没有成功。
在他伤心欲绝,哭得不能自己时,他遇到了菲利普,菲利普是一个铁匠。他的出现是西蒙的救赎,乃至是他们家的救赎。菲利普在和小西蒙交谈一番后就护送他回去,也遇见了西蒙的妈妈——布朗肖特,一个苦命的、不幸的但也相对坚强的女人。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时代人们对于女性还是那么的苛刻,那么的严格,就像西蒙的妈妈一样。
在西蒙的“以死相逼”下,菲利普就成了西蒙名义上的爸爸。第二天,他去学校时心里也有了底气,当那些大孩子又想再一次的捉弄他,西蒙掷石头似的劈面把话扔过去:“我的爸爸名字叫菲利普。” 西蒙的底气源自于他有了爸爸,这说明爸爸这一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很大作用,许多儿童在一生之中都把他们的父亲当做偶像崇拜。
就像西蒙第一次被大孩子们围攻西蒙,他发现其中有一个和他一样的男孩,他也没有爸爸,他是一个寡妇的孩子。
当西蒙质问他说:“你也没有爸爸。”
“我有 ”那个孩子回答,“我有爸爸。”
“他在哪里?”西蒙反问。
“他死了 ,”那个孩子傲气十足的说,“我的爸爸,他躺在墓地里。”
一阵嗡嗡的赞许声在这群调皮鬼中传开 好像有一个躺在墓地里的死了的爸爸的这一事实抬高了他们同伴的身价,压倒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孩子。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在想是不是鄙视链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有学校和工作里面,现在更更有甚者存在于鄙视你没有爸爸,而我的爸爸即使去世了,我也是有爸爸的,而你没有你就该被嘲笑。西蒙的这个情况我也是感同身受,因为我小时候也被别的小朋友这样说过,不,应该说是鄙视过,因为我没有爸爸,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当时和我一起玩的小孩她说:“你成绩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差的,连冰棒也是我们当中吃不起的等等。”这些诸如此类的话,那时的我很羡慕他们,而自己也很自卑敏感,但是我当时的生活却没出现过菲利普这样人。
即使西蒙对那些大孩子说我有爸爸了,那些孩子还是觉得他说谎,因为他们说爸爸是妈妈的丈夫,而这又让西蒙在明正言顺的道面前慌张起来了。于是,他去铁匠铺里找菲利普,去让他当自己真正的爸爸,而菲利普也被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给打动了。他正式去拜访了西蒙的妈妈,和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西蒙的妈妈也接受了菲利普。
在结尾时,菲利普举着西蒙,大声对他说:“你去对他们,对你的那些同学讲,你的爸爸就是铁匠菲利普.雷米,谁要是欺负你,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第二天,当全班同学都已到齐,就要开始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他脸色苍白,嘴唇抖抖地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就是铁匠菲利普.雷米,他已说过,说要是欺负我,他就要拧谁的耳朵。”
这一次再也没有一个人笑了,因为大家对铁匠菲利普.雷米都很熟悉,有这么一个人做爸爸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正如我所说的那样,西蒙是幸运的。他遇到菲利普,有人说,光明总会战胜黑暗。善良的铁匠菲利普犹如黑暗中的一缕曙光,照亮了布朗肖特和西蒙。布朗肖特不再遭人非议,西蒙有了爸爸,好人都有了好报。
曙光总会有的,黑暗总会被驱走,生活本就该是美好的。
怎么理解《保持沉默》中表达的“别等到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意思?其实保持沉默这部电影看到片尾的最后十分钟,其实有很多感触,整体和结尾来看会让人想到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虽然说不是一帆风顺,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其实每个人都犯过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就像说包括经常对身边的人。有情绪导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想想,如果说这些经历会不会就是说与童年与我们的原生家庭,其实它是有一些因素的,它脱不了关系。
那往往很多时候有些事情的发生,他并不会说像我们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或者说他背后隐藏的事情其实很难看清。就像电影结尾处的一个小短片,一个孤独的孩子打人因为有了家人的陪伴,所以生活才有了生机,伴随着周迅演唱。唱的一生守候,说实话慈济院的大火气了,孩子的烧伤身份资料,这些信息一旦出来,相信很多人就能够把这个故事情节才出一个大概。
所以说别等到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真的是讲的愿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若在生活中或许我们多多少少的都会犯错,或许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童年使不完美或者说是破碎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事情而无法释怀,因为其实每个原生家庭她们就像是给自己子女的一种隐形监狱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其实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浓缩,人就是家庭的浓缩。
原生家庭其实决定了一个孩子的起点,终点应该何去何从。就像网上有句话说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哦,不行的孩子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所以有一个在温暖又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那种自信乐观其实是自卑的孩子永远学不来的。所以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请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给孩子一点拥抱或者说微笑。有的时候真的对孩子而言,童年真的是他们成年以后潜移默化地笼照出来的阴影。
英剧《离亲叛众》,悲惨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这部剧写出了什么?《离亲叛众》写出了人性的丑陋与光辉。
《离亲叛众》改编自萨迪·琼斯(Sadie Jones)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是萨迪·琼斯的出道作品,一出版即深获好评,在文坛上获奖无数,版权销售21国,英美热卖过100万,蝉联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各大畅销书榜。本次BBC改编版迷你剧由萨迪·琼斯本人撰写剧本,让小说和影像化作品实现了完美的过渡。
从小的时候开始,刘易斯的父亲就在战场征战,他从小跟母亲一起生活成长。7岁那年,父亲从战场回来,一家团聚,但刘易斯的母亲却在一次野餐中意外溺水身亡。没过多久,父亲就与一名年轻女子再婚,而刘易斯却一直到成年都没有走出母亲离去的阴影。他叛逆,自虐,甚至违反法律,孤独的内心一直得不到温暖。在跌跌撞撞之中,刘易斯寻觅着生存的意义。
《离亲叛众》故事背景
《离亲叛众》是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一发行就大受好评,不论故事内容或者整部小说的寓意,都发人深省,之后又改编成了电影,电影也很好的诠释了小说的精髓。
《以家之名》: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尔弗蕾德-阿德勒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各种心理学论点上,强调人的生活风格在儿童时期以往家庭环境中形成后,几乎一生不变。
《以家人之名》: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都渴望被爱、被关心,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有的时候,别人稍微的一点点关心,都会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我们也想成为“李尖尖”。李尖尖有一个开放的家庭环境,有一个开明、善良、诚实的爸爸。虽然,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不在了,母爱一直空缺着。但是,李爸爸既当爹又当妈,从未让李尖尖缺失过什么。
李尖尖有两个爸爸,有两个哥哥,还有一些好朋友。虽然她的家庭是不完整的,但是她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被爸爸疼爱,被哥哥关爱,可以任性,可以撒娇,可以调皮,因为有人纵容。她不需要考虑太多的问题,不需要看别人眼色度日。
凌霄童年有父母相伴,李尖尖和爸爸相依为命。但和凌霄相比较而言,李尖尖的童年太幸福了,没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没有童年阴影,没有支离破碎的家庭,没有父母吵架过后的满屋狼藉。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李尖尖在被爱包围的环境中成长,一直有亲情、友情相伴,所以她的人格是比较健全的。所以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乐观、开朗、真诚、热情、孝顺的性格,这样的女孩,谁能抵抗得住诱惑呢?
我的朋友,茜茜小姐。敏感、没有主见、没有安全感、缺爱,对于别人一点点的关心都感激不已,她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有朋友、异性对她的好,她甚至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她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在她11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妹妹因为年幼判被给妈妈,她被判给爸爸。她说,自己第一次发现父母离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她甚至面对父母的离婚没有任何感觉,因为与其父母整日吵架,还不如各自安好。
起初爸爸对她还是很好,很关心她的。后来自从后妈的加入,慢慢地,她感觉不到爸爸的爱了,尤其是在后妈有了妹妹之后,她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疫情期间,需要上网课。她告诉爸爸不能在店里帮忙了,得回家上体育课。爸爸却说,她在撒谎,她就是不想在店里帮忙,大学了哪有那么多课程?还说她心机重,总在算计。
茜茜小姐很无奈,她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会那样想她,她没有算计什么啊。自己的爸爸怎么可以这样说她。甚至连大学学费都不愿意提供,还老觉得茜茜小姐有私房钱,在骗他的钱。每次,茜茜小姐说起她的爸爸妈妈总是泣不成声。茜茜小姐说,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你知道的,只要不提起我爸妈,我就不会哭得这么凶……茜茜小姐说,每次听我说起来我的父母怎么怎么好,她就心纠着疼。每次听我说,以后要怎么怎么孝敬父母,她就觉得自己很不孝顺,但是她真的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对爸爸、妈妈、后妈好。她觉得,爸爸妈妈也没有很爱她,所以她没有办法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对他们好,孝顺他们……
我妈妈知道我要上网课,就早起做早饭,为的就是让我早点吃饭,不要耽搁上网课。爸爸知道我要上网课,就勒令弟弟不准去烦我,不准弟弟打扰我上课,有的时候爸爸不打扰我上体育课,就出门逛了。弟弟知道我要上网课,自觉地减了电视的音量。吃饭的时候,夹好多菜把饭端给我,我还没有吃完,就来给我收碗。
难道说,真的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知道,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我的家人们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
虽然说,我的童年也不是很美好,但是我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们互相心系着彼此。
查里·卓别林: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当我真正爱自己提到卓别林,很多人的印象是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提到喜剧,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卓别林。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大家很熟悉的这位喜剧演员,4岁登台表演,13岁进入好莱坞,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这位才华横溢的喜剧明星,童年却非常的不幸。
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的贫民窟,父母都是剧团演员,他从小就深受影响,特别有表演天赋。又因家庭贫困,小时候被送进孤儿学院学艺。
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也住进了精神病院,小小年纪的他开始登台表演,贴补家用。 为了赚钱,卓别林先后做过报童、理发店学徒等,甚至还在大街上卖花。
因为喜爱戏剧,卓别林尝试回到舞台,各种毛遂自荐,终于他开始得到机会,开始在各种舞台剧中,扮演一个又一个角色。在卓别林17岁时,已经开始扮演主要角色了。
卓别林多才多艺,精通哑剧、表演、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表演。很多影片也是由他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
卓别林开始崭露头角,也被 Essanay电影公司挖走了。在这里,卓别林争取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他在《流氓》中用喜剧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 工作 》中强烈的讽刺意味也让他得到掌声。而在之后的《女人》、《在银行》和《警察》等影片让他声名大噪。
由于在独立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提升,卓别林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厂,并且进行了一些独立制片活动。
其实卓别林的事业也不是顺风顺水的, 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卓别林对 社会 底层人物的真实描绘,引起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注意,同时也引发了右翼人士的警觉。
那时候他的活动,甚至助手的档案都被调查,也被跟踪和监视。 美国政府甚至趁卓别林带着妻儿宣传电影的时候发出通告,拒绝卓别林再回美国。
在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后,他和家人隐居在一个小村子。他的电影被抵制,事业也一落千丈。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作品,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卓别林的电影观众带来了很多的笑声,然而影迷却无法理清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
卓别林的感情路也比较坎坷。
初恋女友是比他小四岁的舞蹈演员。19岁时,卓别林在剧团遇到了15岁的女孩凯丽,当他求婚时,却遭到了拒绝。卓别林只承认这是一段美好而苦涩的初恋。
虽然爱情失意后,但事业上迎来了巅峰。他的搭档, 埃德娜·普文斯不仅主演了他的很多影片,而且成为卓别林的情人。 大家以为他们要结婚时,卓别林却娶了16岁的 德丽德·哈里斯 。奉子成婚后,哈里斯不仅挥金如土,还用情不专,三年后俩人宣布离婚。卓别林也付出了80多万美金的高额离婚费。
恢复单身的卓别林在筹备拍摄《淘金热》时遇到16岁的丽塔·格雷,两人也是奉子成婚,生了两个小孩,四年后感情不和离婚。
卓别林再次结婚时选择了隐婚,对方是女演员宝莲·高黛。1936年,俩人秘密结婚,一直到9年后,两人离婚,大家才知道他们的这段婚姻关系。
前三次婚姻都非常失败,这让卓别林一度害怕女人,也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任妻子 乌娜·奥尼尔。 乌娜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长相也很漂亮,被评为20世纪最美丽的女人。
那时的卓别林已经54岁,而乌娜18岁,这段婚姻并不被看好。在婚后一年,卓别林就卷进了绯闻风波, 前女友带着“卓别林的孩子”找上了门。不过乌娜选择相信卓别林,后来也证实了这个孩子不是卓别林的,自此之后卓别 林也没有任何绯闻了 。
他们开始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二人一直默默相伴34年,前后养育了8个子女,直到88岁的卓 别林在一个平安夜安静地与世长辞。生前的卓别林经常对人炫耀:“我终于有了一个欢乐的家了。”
在上世纪30年代,卓别林也来过中国,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卓别林很平易近人,记者的提问会配合回答,还亲切地和记者告别。之后也参加了为他举办的欢迎茶会,和梅兰芳等人交流畅谈。
当大家问卓别林对中国电影有什么看法时,他回答:“我在很久前看过一部中国的默片,但时间隔得太久了,所以我对现阶段的中国电影,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谦虚又谨慎。
他也很喜欢中国戏剧,当晚他受邀听戏,根据行程预计15分钟,但40分钟之后,他还是不愿意离开。看完戏之后,卓别林还特意到后台跟演员拍照留念,对演员们的表演大为赞赏。
卓别林的这次中国行,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到1954年周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与卓别林见面时,他还提起了那段往事,表示很开心。
卓别林出身贫寒,对下层人民怀着深切的爱和同情。他曾批评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都是些王公贵族,宣称:“我所构思的喜剧情节非常简单,那就是普通人陷入困境并解脱困境的过程。”
卓别林的作品深入群众,可能就是这样,大家对这位天才的艺术大师十分崇敬。法国人称他为“我们永远的夏尔洛”。
《绝叫》: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铃木阳子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虽然父母给她吃饱穿暖,供她读书上学,但从她出生起,就是不被待见的。
因为出生那天有太阳,父亲就随便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阳子,普通至极。相比弟弟,母亲精挑细选了“纯”这个名字,希望将最美好的祝愿寄予儿子,着实讽刺。
母亲的眼里、心里满满都是小纯,从小到大阳子如同空气般存在于家里。在小纯车祸去世后,母亲依然念念不忘,整日把儿子挂在嘴边,对活着的阳子依然视若无睹。
后来,父亲因为欠下巨额债务人间蒸发,从不工作的母亲失去了生活来源,家里房子也被抵押,母女俩流离失所。
就在阳子想着怎样靠微博的收入养活母亲和自己的时候,早已盘算好退路的母亲头也不回地投奔了自己的哥哥,决绝地与阳子断了来往。
这就是阳子成长的家庭以及她冷漠至极的父母。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阳子,时刻都感觉寄人篱下,总觉得没人会喜欢和在意自己,她敏感自卑的性格深入骨髓。
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她不断努力讨好别人,屡屡被骗,两次爱上人渣却沉溺其中不愿醒。
第一个是她的上司芳贺。芳贺像一束光照亮了阳子的生活,他总是洗脑式地鼓励阳子,让阳子陶醉在编织的美梦中,变得自信甚至自负。
每次芳贺只要说说阳子你可以的,你一定可以卖出更多的保险,阳子就像着了魔,为了讨好芳贺,得到他的爱,不惜用床单换保单。
直至最后骗局被揭穿,丢了工作的阳子才发现,所谓的爱只是一场海市蜃楼,她只不过是被芳贺pua的众多女人中的一个。
然而刚从芳贺挖好的坑里跳出来,阳子又跌进了怜司的圈套里,甚至这次比起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阳子实在太渴望被爱了,以致于将怜司这个牛郎的嘘寒问暖当作了真心。她迅速跌进怜司的温柔乡,并不介意眼前的“幸福”究竟是蜜糖还是砒霜。
怜司在和阳子交往之后,很快不再工作,安心过上了被包养的生活,为了照顾男友,给他好的生活,阳子又一次走上了出卖自己身体的道路。
但即使好吃好喝供着这个牛郎,阳子却依然没有逃过怜司的家暴,只不过每次怜司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赌咒发誓后,她又一次次选择了原谅。
评论中不少人觉得阳子活的实在太卑微了,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
但小说的细节对阳子的行为给出了答案。在这两个人身上,阳子都曾感受到了从来没有在父母身上感受过的东西,似乎活到现在,他们是最先让让阳子感觉到被爱的。
他们给阳子编造了一场美丽的梦,所以梦醒了,阳子也迟迟不肯面对现实,特别是和怜司的相处中,阳子明明发现了他的别有用心,却依然做着心里建设说服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被爱环抱中成长的,没有体会过阳子的经历,也无法对她的遭遇感同身受。
有人说她痴,有人骂她蠢,但是我们忽略了她本就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如果可以选择,谁会想要这样的人生呢?
这些伤害从来都不是她自找的,她的遭遇注定了从一开始她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她曾对母亲说,“我根本不想被生下来!”
小说的结局是阳子通过不法手段得到了一大笔钱,用一场处心积虑设计的假死局瞒天过海,通过整容,彻底“重生”。
铃木阳子死了,活着的是另外一个看似美好的女子。然而阳子的心真的逃脱了吗?还是平庸者的崩坏只是野兽的绝叫?
《何以为家》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要起诉父母。”“为什么?”“因为生了我。”
“生活就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干净。”
最近一部热度堪比《复联四》的电影——《何以为家》
这部豆瓣评分8.9的电影,一上映不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更是一度引起热议。
该片原名《迦百农》,“迦百农”本来是《圣经》中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导演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失序”、“混乱”。
电影的一开始,12岁的孩子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状告的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赞恩全家生活在贫民窟,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条件下,赞恩一家还是有七个弟弟妹妹。一家子过得贫困潦倒、食不果腹。
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赞恩在本该享受童年的年纪就要摆地摊卖果汁、去药房帮父母骗处方药制毒、送比自己还重的煤气罐挣钱……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同龄人该有的天真烂漫,对这个世界的美好认知,赞恩通通感受不到。
更过分的是,明明没有养育孩子的能力,赞恩父母还是在一股脑地生。在这个家庭中,孩子失去了“人”的尊严,仅仅是被当作一个劳动力被利用。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赞恩有着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他十分宠爱自己的弟弟妹妹。
后来年仅11岁的妹妹,被父母卖给一个老男人做媳妇,赞恩无法阻止,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赞恩在街头无助的流浪,有幸遇到了在游乐园打工的拉希尔。
拉希尔是非法移民,生活同样一言难尽,她将自己的私生子塞到箱子里一边照料一边做苦工。
因为可怜赞恩,所以她收留赞恩帮她照顾家里的孩子,
但好景不长,拉希尔被遣送,家里只剩下了赞恩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接下的日子,要怎么活?
赞恩捡破烂、制造毒品、贩卖、包括照顾婴儿的方式,也和自己父母照看孩子的方式一样,这完全是恶性循环。
可生活实在艰辛无比,他只能无奈的把尤纳斯卖掉。
尽管他知道这和父母卖掉弟弟妹妹的行为毫无区别,但他别无选择。
“我们就像是虫子,哪里有什么身份证。”当赞恩想要偷渡的时候,回来找身份证明,他的父亲给他这样的回答。
后来得知11岁的妹妹已经离世,赞恩一气之下愤怒的杀掉了不知道比自己大多少岁的妹夫。
并将父母一纸诉状告向法庭,在法庭上,面对赞恩的控诉,他的父母流着泪说,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
赞恩的母亲大声质问着:“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
在法庭上面对母亲肚子里新的生命。
扎因带着恨意,冷漠的看着父母说道:
“你怀的孩子会像我一样。”
可现实是,谁又有权力阻止新的生命诞生?
比起经济的匮乏,这个家里充满了抱怨,
父亲后悔自己结婚生孩子,母亲也总是怨恨赞恩惹事,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丧失了对于孩子的关爱。
家是什么?
家是细心的呵护和爱,是努力拼搏和奋斗为家人创造更好的条件,比起麻不不仁的父母,赞恩的爱心与奋斗,更能诠释家是什么。
一位豆瓣影友的评价十分中肯:“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笑一笑,这是给你拍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摄影师的一句话,让电影的主人公大概只有十二岁的赞恩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这是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发出一种只有历经沧桑的老人才会有的释然的笑。
这部电影使人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名言: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对于每位父母来说,养育这件事,“生”是本能,“育”是责任。
不被养育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可能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中挣扎,甚至将悲剧就此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
愿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也愿每个孩子不会再质疑“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