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独白莎士比亚朱生豪译生存或毁灭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更高尚的是,默默地承受暴君命运的毒箭,还是勇敢地面对世界的无尽苦难,在斗争中把他们一扫而光,死亡;睡眠;一切都结束了;如果在这个睡眠中,我们心中的痛苦,以及无数血肉的不可避免的打击,能够消失,那就是我们无法企及的结局。死亡;睡眠。
睡眠可能仍然在做梦;好吧,这就是障碍: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个腐烂的皮包,在那死寂的睡眠中,我们禁不住犹豫我们将要做什么梦。正因为如此,人们愿意长期受苦;愿意忍受世界的责骂和嘲笑;愿意忍受压迫者的羞辱;愿意忍受傲慢者的冷眼。
愿意忍受轻蔑爱情的痛苦,愿意忍受法律的延伸;愿意忍受官员的残暴;愿意忍受为他们辛勤工作的恶棍的蔑视。如果他只使用一把小刀,他会考虑自己的生活吗?谁愿意在疲惫的生活压力下承受如此沉重的负担、呻吟和汗水。
如果不是因为害怕神秘的国家,在未知的死亡之后,没有一个旅行者回来过,它混淆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愿意忍受现在的折磨,而不是飞到我们不知道的痛苦中去?
这样,我们都变成了懦夫,变成了决心的红热光辉,变成了谨慎思考的一层灰色,在这层灰色之下,伟大的事业将退却,失去行动的意义。
扩展资料:
《哈姆雷特独白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赏析:
哈姆雷特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英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即认为,作为英雄的哈姆雷特,被巨大想象力与内心所折磨,他关于自杀、复仇、背叛与死亡的独白是“勇气与自省的心灵统一”。
而这位丹麦王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的直接行动能力被过分发达的理智所麻木,抑或其自我设置的道德勇气标准不能容忍复仇行为的手段与目的有任何轻微的背离。
《哈姆雷特》的原本故事构架来自丹麦史学家萨克索·格玛提斯(Saxo Grammaticus)的《丹麦史》。
著名莎士比亚研究家乔治·布朗蒂斯争辩说,《哈姆雷特》完成于莎士比亚本人丧父后不久的1601年,而在此之前的1596年,莎士比亚亦有一子早夭,剧作家本人给其起名为哈姆耐特。
与剧作中的丹麦王子名字相近:在针对父亲童年记忆的痛苦煎熬和丧子之痛的双重打击下,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所以它的戏剧冲突情节必然包含了关于父子关系之中最为隐秘,乃至黑暗的东西。
参考资料来源: 百科-TO BE OR NOT TO BE
朱生豪未翻译的莎剧(或未译完)是哪几部?朱生豪译出莎士比亚全部剧作37部中的喜剧13部、悲剧10部、传奇剧4部和历史剧4部,共31部,唯有历史剧中《理查三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亨利八世》6部尚缺。
“纵然被关在果核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王”,这句话是谁的原创?原创!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翻译者不详。
朱生豪:了不起的莎翁译者与最会写情书的人即便没有完整地读过莎士比亚,想必也一定熟悉那一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而对应到中文上,则有一句十分精妙的翻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
此处被文学界啧啧称叹的译句,正是出自莎士比亚翻译名家,朱生豪先生之手。
朱生豪先生英年早逝,在32岁时便因染病撒手人间。在这短短的一生之中,却贡献了非常经典的莎翁译作。朱生豪先生对于翻译莎翁作品,有着宿命一般的痴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 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 ”。
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拥有安定的居所完成翻译工作,却不是一件易事。
这是常常能在译者序当中,看到的朱生豪先生的自述。简短的一段话,却饱含着述不尽的艰辛。
1935年春,朱生豪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到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
凭着这样的速度,朱生豪本能很快将更多的作品翻译完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士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
“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
即使是写了几千字的文档没有保存成功,也会气恼地捶胸顿足,真的难以想象数部心血之作完全损失,该是何种的绝望心情。但是,朱生豪先生没有就此一蹶不振。“8月26从上海避难至嘉兴,后辗转至新塍、新市等地避难,稍得安宁,即埋头补译失稿。”
磨难并没有结束。1941年,受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之下,《中美日报》被日军查封。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历年来创作的三部诗集以及为宋清如整理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
直到1942年同宋清如在上海完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朱生豪先生才把译稿丢失的莎士喜剧全部补译完毕。这些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中的经典,正是在这磨难的锤炼之中诞生。
战乱过后,仍有贫与病的考验。
1943年1月,朱生豪携夫人回嘉兴定居,因为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将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
仅凭着两本字典,朱生豪翻译完成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入秋之后,身体日渐衰落,但不曾歇笔,译出莎士全部悲剧、杂剧,以及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
直至1944年朱生豪先生因肺结核逝世,依旧在拼命译作。伏案的昏灯,停不下的笔触,像是在与时间、与死神做殊死拔河,只盼望能够再多完成一些作品。这其中满含的热爱与坚持,让人万分动容。
也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笔耕不辍,才使中文读者首次认识到了莎士比亚的高妙。用接地气的文字,将晦涩的莎士比亚英语变成生活化的语言,又透着典雅自然。戏剧大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首任会长曹禺就曾赞扬朱生豪 “正义凛然,贡献巨大”。
仅仅了解朱生豪先生在翻译莎翁剧作当中的成就与艰难,似乎还不足以完整地勾勒出他的轮廓。在不长的一生之中,如果说有什么情感能够和他对翻译工作的热爱相比较的话,那么惟有对妻子宋清如的爱,浓烈、纯真,恒久不变。
朱生豪与宋清如相识于之江大学。彼时朱生豪读四年级,宋清如读一年级。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两人结识。在活动当中,朱生豪读到了宋清如的诗作,从此这样一位有才情的女子便走进了他的心中。
几天之后,向来内敛的朱生豪竟然主动给宋清如写了一封信,信中还附有自己的几篇诗作,请宋清如指正。而宋清如在回信之中,也经常附带着诗作,请他帮忙修改。
就这样,两人开始频频地书信往来。薄薄的一纸信笺之中,不仅有两位满怀憧憬的青年人灵巧的诗,更暗藏着悄然而生的情愫。
“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朱生豪自幼父母双亡,由早孀的姑母抚养长大,特殊的家庭环境,让他的性格不甚开朗,多以寡言处事。
对于这样一个沉默、对翻译事业有着火一般热烈,顽石一般坚定的人,按理说,即便在感情当中,似乎也该延续性格之中的内敛。但是,读了他给宋清如写的情书,才知道温柔的爱,原来可以让人这么可爱。
在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这些情书之中,没有什么真露情愫的甜腻表白,也不刻意营造一种浓烈,如水般清澈的语句里,尽是纯真、无邪、赤诚。
或许在关于对恋人的比喻里,总常常见到将心爱的人比喻为珍宝,恨不得将世界上一切美好之物都容纳进来。但是在朱生豪的笔下,一句简简单单的“只有你是青天一样可羡”,却无比动人心扉。念起这些句子,仿佛就能看到,一颗满怀爱意的玲珑心。
在两人结婚时,他们的老师夏承焘曾题字道:“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二人皆是满腹才情的文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既以诗情相伴,也以柴米扶持。在宋清如即将毕业时,朱生豪在信中开导她追求真我:
“对于你,我希望你能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不要甘心做一个女人,总得从重重的桎梏里把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
这样的劝慰,正鼓励着曾坚决表示“不要嫁妆要读书”的宋清如。
而在朱生豪旷日持久、总遭挫折的翻译工作当中,在宋清如的支持之下,朱生豪才得以坚持下来,完成这份了不起的事业。
正如朱生豪先生在给宋清如的情书中写的那样,在有限的年华里,好好爱着应当爱的人。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是真心实意的、源于自爱的话语,都是最浪漫的情书。
朱生豪主要成就?朱生豪是著名翻译家。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丨“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有人说: 若世间的情话有十斗,那朱生豪一人,便可独占八斗 。
朱生豪的情书给人的感觉,就像他在某一天清晨醒来,随手拈来的一句话:“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两天我很快活,而且骄傲。你这人,有点太不可怕。尤其是,一点也不莫名其妙。”
可是,若不是遇见生命中的挚爱,朱生豪绝写不出这么多的情话来。
1
朱生豪生于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
他聪敏好学,17岁被保送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
宋清如这样回忆初次认识朱生豪的情景:“那时,他完全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儿,苍白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朱生豪本人寡言少语,是出了名的“没有情欲”的书生。
朱生豪自己说:“一年之中,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两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
遇见宋清如以后,他的爱意如同火山喷薄,一发不可收拾。他每个两三天就给宋清如写一封信。爱情真伟大,那些俏皮可爱的情话怎么也不像出自这个木讷寡言的人。
他写: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
“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
......
他要把心里的一片赤诚都讲给宋清如听。他深刻地爱着宋清如,从来心无旁骛。有时他也怕宋清如不能准确地感受他的真心,他说,
“希望你快快地爱上一个人,让那个人欺负你,如同你欺负我一样。”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这么热烈又痴绝地爱着一个人,你就能知道你的所有不回应对我来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
朱生豪是一个坦荡又赤诚的人,他爱宋清如爱得如此热烈,忠贞不渝。相比同时代的风流才子处处留情,他才难能可贵。
2
1942年5月1日,苦恋9年的朱生豪终于与宋清如结婚。
一代词宗夏承焘给他们的结婚题词是“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
朱生豪在爱宋清如之外,还有一个占据他余生的事业——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
他自称自己是古怪而孤独的孩子,这样的人,必须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是他的精神世界。
他自1935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凭借自己的语感和英文功底,把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的极为有水准。
当时的民国波云诡谲,动荡不安。
朱生豪先后翻译了莎剧《暴风雨》、《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以及《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战争爆发,稿件大部分都遗失了。
但是在避难途中,稍有空闲,他就会补译。
婚后,朱生豪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翻译莎士比亚文集的工作中。宋清如一人担起生活的柴米油盐,说起婚后的生活,她只有一句话: “他译莎,我烧饭。”
尽管生活困顿,宋清如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贫穷和饥饿没能阻挡朱生豪的翻译事业,他不断加大自己的工作量,翻译任务从每天3000字加到了每天8000字。
但是困顿的生活和超负荷的翻译工作,也摧毁了他的身体。
1944年12月,朱生豪因肺结核去世。这一年,他才32岁。
3
他逝去一年后,宋清如写下如此悲怆的文字:
“ 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 。"
宋清如被朱生豪深刻地爱了一生,世人必定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奇女子让文学才子如此钟情呢?
宋清如极具个性,她拒绝家人逼婚,毅然到杭州求学。宋清如不止是之江校花,更是不折不扣的才女,作家施蛰存说她有“不下冰心之才”。
他们的书信里除了谈情说爱,议论诗文和作品交流也是重要内容之一,朱是宋的教师,不时指点她一二。
婚后,朱生豪曾邀请宋清如一起翻译莎士比亚文集,但被她以英文程度不如朱生豪而婉拒。她担忧耽误朱的翻译进程。所以,朱生豪在世时,宋清如只是扮着读者、校对者、欣赏者的角色。
朱生豪死后留下180万字的莎剧手稿未曾出版,还有他们仅13月的儿子。
一个人有了使命,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宋清如的后半生似乎都在赶着做这两样事情:出版朱生豪的译稿,抚养他们的孩子。
她要替朱生豪活下来,她要做他没有来得及做的事,人生的风景她要替他一一看过,只为了有一天她与他在那永恒的寂静中,她要一一说于他听。
朱生豪一生短暂,他用一支笔真挚地爱了一个人,翻译了一部伟大的著作。
这是不平凡的一生。
相信他们在共同的国度,依然能在雨声里失眠或做梦,再也不分开。
民国才子朱生豪:一个世上最会说情话的男子以前,我总是以为情书高手是徐志摩、沈从文之流。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个人的诗,一个非常低调的情书王子——民国才子朱生豪
可能你没听说过他是谁,但是他还顶着一个名头,《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者。
朱生豪,一介书生。32年短暂生命,为《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呕心沥血,其翻译作品为迄今国内最完整译本。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了540封情书,行里之间情意绵绵,读来觉得甚是感人
一首朱生豪的表白诗:
大概意思是:你十分娇弱可爱。说话声音又好听,写诗又漂亮。即使你对我没有情谊,我对你的衷情却是不能把持。
表白的对象—宋清如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也很有个性。
一身英气,才华横溢,活的淋漓洒脱。
也许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气质吸引了朱生豪同学
1929年,州之江大学中,朱生豪杭在“之江诗社”遇到宋清如,两人因此结缘。
大学毕业后,朱生豪在上海,宋清如在杭州。
1937年,战乱的年代,总是聚少离多。
书来书往,恋爱谈了十年。
我想在
茅亭里看雨,
假山石边看蚂蚁,
看蝴蝶恋爱,
看蜘蛛结网,
看水看云看瀑布,
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觉…..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
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
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
世界也老了十岁,
上帝也老了十岁,
一切还都是一样。”
“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少好,我一定把你欺负的哭不出来”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深夜,恨不得大家走开”
“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的爱你。你如同照镜子,你不会看见你特别好的所在,但你如走进我的心里来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好法”
“我们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
“我想作诗,写雨,写夜的相思,写你,写不出”
在1942年,苦恋十年的朱生豪与宋清如,终于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好友夏承焘送上婚联: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
“一夜我都在听着雨声中度过,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境界是何等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有味”
1944年11月,朱生豪病倒卧床,这时候朱生豪心心念念的还是莎士比亚未译完的五部剧本。
同年12月,朱生豪走了,手里紧紧攥着莎士比亚的书籍。
他走了,她便代他活着
朱生豪走了,32岁,结束了其短暂而有意义的一生。
都说红颜薄命,这天却也妒英才!
奈何情深,不得白头。
从此,便再也没有宋清如的那个他。
宋清如失去了最宠爱她的人,从此她的生活只剩两件事:
出版朱生豪的译稿以及抚养孩子
53年后,宋清如也走了,也许她已代他看遍了这人间。
临走前,她命人将自己与丈夫合葬一起,墓上有一段话,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的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