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电影评析1000字( 这些克制含蓄的讲述,避免了煽情带来的浮夸感。人性、 社会 、生活的复杂,只有在这样的讲述中,才能一览无余。)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29更新:2024-11-24 01:56:28

桃姐电影观后感

桃姐是罗杰家的佣人,在罗杰家工作了十几年,罗杰从小是桃姐照顾长大的,两人感情很好,看似是雇佣关系,实际上都把对方当成亲人。桃姐一生都是任劳任怨的,罗杰经常因为工作不在家,桃姐经常自己在家,但是只要罗杰在,桃姐就会做罗杰想吃的饭菜。


一天桃姐正常出去买菜,在路上晕倒了,被人送到了医院,醒来的桃姐发现自己中风了,罗杰回来照顾桃姐,桃姐为了不给罗杰增加负担主动要求去养老院住。桃姐虽然是佣人,生活条件却很好,在养老院没有可口的饭菜,生活起居也不方便,桃姐一直在忍。罗杰总是抽空来看桃姐,两人在一起说笑。

被桃姐的所作所为感动,桃姐也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一种跨越血缘的亲情,甘愿奉献自我,对方在你的真情中,才会被感化,事事为对方考虑。


桃姐的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桃姐的观后感(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姐的观后感 篇1

  看完《桃姐》,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一位常养老院跟妈妈吵嘴的女儿,在妈妈过世之后,拎着妈妈的遗物,站在大厅哭。这是一个不新鲜的情节,但是许鞍华没有用近景,没有用特写,甚至没有用正面,只是一个中远的背影。而且只占了画面的近二分之一。左边的二分之一画面,是两个老头在悠闲地下象棋,一个中年女护工悠闲地嗑瓜子。

  这样对比感强烈的画面,导演想表达什么?亲情的逝不可留?社会对老人的淡漠?还是生命的残酷?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指向什么社会现状,而单纯是因为她自己也已经六十五岁,是一个老人家。所以就像有位导演所说,电影的本质是记录。许鞍华正是用一种淡淡不着痕迹的手法,在记录自己的老年。跟《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不同的是,《子弹》记录的是老骥伏枥,是姜文在记录三位主演四五十岁依然很牛的这么一种状态,而《桃姐》则是记录一种洗尽铅华,淡泊如水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如同最简单的白开水,非但从头到尾的口感和味道是一样的,就连吞咽的节奏都一样。最开始看了海报和宣传,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催泪弹,但它不是;后来看到桃姐住进养老院之后的种种,我又觉得它会批判凉薄,但它没有。《桃姐》所拿出来给观众看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画面,碎片式的画面,甚至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叙事线索。电影本身没有起伏,有起伏的都是观众的心绪。全片甚至连配乐都很少用,只在罗杰接桃姐回家,两人一起收拾旧物那一场,起了淡淡的配乐,依然是像电影的口感那样,摒弃煽情,但求温情。我想这跟许鞍华的人生态度也有关,六十五岁的她至今未婚,无儿无女,跟妈妈一起租房子住,即便是在业界,也是为数不多的坚守自己创作阵地的导演,可是这不代表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就要摆出自己无助的一面来博取他人的泪水。文章开头那位过世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孝,女儿的责难,尽管眼神令人心碎,但是脸上依然坚强倔强。所以在阅读本片的时候,不但老人深有感触,便是年轻人也会忍不住想像自己的晚年。

  叶德娴也是一位老人了,从我第一次在《与龙共舞》中看到她,再到现在的《桃姐》,她都奉献出了自己教科书般的表演。她刀子嘴豆腐心,怕罗杰旧病未愈不许罗杰吃牛舌,但又精心烹饪了一块赞不绝口的牛舌;她被罗杰接回家首先摸摸家具上的灰尘,一脸不满但又细微得几乎看不出来;她自己已经不能再照顾罗杰,便想张罗着再找个佣人,絮絮叨叨啰啰嗦嗦提了一大堆要求,好像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佣人,而是一个母亲;她怕给旧东家添麻烦,无论是要自己掏钱住养老院,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回绝旧东家的馈赠,都令人觉得那节俭与善良,似乎是出自家佣对主人的客气与感激,但更加是出于桃姐朴实无华的本性,毫不矫揉造作;她盛装打扮跟着罗杰看首映,好心劝告身边的宁浩别吸烟,自己看电影看得睡着,却固执地跟罗杰说电影很好看;她知道坚叔老不修,但豁达大方地对很不满的罗杰说,他还玩得了多久呢。叶德娴与许鞍华一起,塑造了身材矮小可爱可亲的桃姐,塑造了一个成功而完美的桃姐。

  没有生离死别,只有一张张空床位,只有一场追悼会,一张黑白照片,和坚叔的一束白玫瑰。导演刻意回避,因为那已经不是桃姐的生活。在末日之前,桃姐仍然温暖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温暖银幕下的我们。

  这部不是为了对抗而诞生的香港电影,算是尚存的香港电影。然而它放之四海皆动人。不着痕迹、不动声色,但却代入感极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对于这样的电影,无法也不忍心从任何技术层面上评判分析,只能如标题所说,不作评论,只谈感受。

  桃姐的观后感 篇2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大片,主仆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对生死的探讨,所以我也备好了纸巾,只等泪闸开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来,我的纸巾基本没派上用场。是没有被打动么?不是,只不过许鞍华拍得极尽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桥段都弱化或避开了,甚至连音乐都没有用。我想,《桃姐》并不是一部非得让观众痛哭流涕的电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里一定会五味杂陈,那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可能比眼泪更珍贵。

  感谢《桃姐》这部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带给我们善待身边人,更在于它能妥帖地关照我们心中的忧伤,看似灰暗的调子却让人豁然开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说历经艰难,亦是有苦难有心酸,她不仅安慰着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实也在安慰着银幕前的我们,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或许为人所知的现象——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让我们不禁为如今所谓的朝阳产业所担忧,所顾虑,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

  我们的一生中或许会路过几千里土地,擦肩而过数百万人,只是相交能有几许,知己复有几个?这个世界的转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赶不敢喘息,生怕被离心力甩脱。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宽厚的部分却让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羁绊,演绎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样”温情。

  看罢这部电影,也许你会燃起一番冲动,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身份低微,或许并不起眼,或许本与你瓜葛甚少,或许有着你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两扇敞开的心扉。

  桃姐是母亲、亲戚、佣人、邻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当我们在世上拼搏奋斗,在追逐着各种名利的同时,是否能够停一停,静下心来看看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姐?罗杰做到了,所以桃姐的离去,并没有留下遗憾。而当我们离去的时候,会否同样的不留遗憾?当我们不停索取的同时,是否能够问问自己,究竟给予过和奉献过什么?其实人生不必一定轰轰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简单、真实,桃姐用她的一生来印证了这句话。在最简单平淡的生活里,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和爱。看着影片中的各种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轮回,这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不是物质金钱,也许不是名誉地位,也许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成败生死之时,内心是否能够透明纯净。就如影片结尾处,罗杰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时,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里,没有悲伤,没有遗憾,没有离开。

  那么,你的桃姐是谁呢?

  桃姐的观后感 篇3

  “A Simple Life”,这是电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样,电影中的画面、情节都和现实生活一样朴实。但这质朴的片子却闪烁着母性的光辉。

  看完电影,眼泪流了几次。很多时候,我们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对亲人的付出都视若无睹,我不禁要问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桃姐,很像我的妈妈。赞许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坚强的倔强……桃姐身上有太多母亲的`影子。而如今荧幕外的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妈妈的心。

  直到现在,我依旧对离家那么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么成就,也不管我能组建什么样的家庭,妈妈只有一个,而我却没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时间不会倒回,它只会自顾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们陷入深深的回忆陷阱。我的旧伤口又在隐隐作痛。很长时间没有安静地在电脑前面码字儿了,大脑一阵阵地空白,但心里的感受、内心的悸动还在,只是不知道化为文字该如何表达。

  妈妈已经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忆却从来都没能有一丝丝减轻痛苦,就算愈合,也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虽然妈对我说她很知足,最后的日子能和两个儿子在一起,但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在家人和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了事业,而这也许会成为我们后半生都在悔恨。

  写下这些,是告诉那些远去的游子,时刻惦记远方等待你们回家的亲人。他们,才是一生中最最宝贵的财富。

  桃姐的观后感 篇4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观看了《桃姐》这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发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佣人和一位名叫罗杰少爷之间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与陪伴罗杰少爷成长,而她已日渐衰老。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风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医生说,她的身体已不容乐观,以后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罗杰只能送她到养老院。他时常去看她,陪她聊天,仿佛一对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渐渐地放开了。

  观看了电影以后,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来后,我一直对妈妈说,他们太可怜了。

  “老人们难道没有吃的吗?他们对慰问的食物那么感兴趣。”

  妈妈说:“老人们行动上不便,不能到市场买,只能等着亲人探望的时候带来,可是有的亲人总有各种理由没来。所以……”

  “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待父母不可以嫌弃他们。比如走路慢呀,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实我们小时候还不是这样吗?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走路跑步,爸爸妈妈有嫌弃过我们吗?我们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妈妈耐心地收拾残局,教我们怎么做得好一些。他们老了,走不快了,听得不利索了,现在轮到我们等他们,等他们慢慢走路,慢慢吃饭,难道不应该吗?

  有句话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来脸上发烧啊。那时候,因为觉得煎饼实在太好吃了,根本没有多想,一口气全吃光了,一点也不留给爸爸妈妈!

  我决心改掉不为父母着想的坏习惯,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顺的“诺贝尔奖孝顺儿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恒,要用真心去陪伴。

  桃姐的观后感 篇5

  “能有桃姐在我家服侍那么多年,是我的福气。”

  这是电影《桃姐》中男主角少爷说的一句话,也是令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它表面上是对桃姐60多年工作的认可,实际上表达了少爷对桃姐的一颗感恩之心。

  桃姐小时候家境贫寒,被送到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下人。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服侍了几代人,直到得了中风。她为了不连累主人,自愿进了养老院。而那位少爷却放心不下,陪伴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被少爷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他能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真心去照顾一个下人,这不是感恩又是什么呢?

  其实,父母把我们拉扯这么大,也不容易,我们也应该感恩他们,用行动帮他们做一些事,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一次,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客人走后,留下了很脏的地板,父母那时又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早出晚归,上了一天的班,也很累了。我看到他们又困又累的样子,决定自己分担一下家务反正也不是很难做。

  我找来拖把,打了一桶水,开始了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心甘情愿拖地板。我将拖把摔进水桶里,水桶马上开了花,水花四溅,开到了墙壁上,白墙变成了黑墙。后来,我吸取了教训,不那么用力摔了,而是轻轻地往上提,水就不开花了。

  才拖了两个房间,我的手就起泡了。妈妈心痛地说:“不要拖了,等一下我来拖。”我没有听她的话:“这么累,你休息吧,我拖就行了。”妈妈被我的话感动了。我提着脏水到卫生间换水,不小心滑倒了。“算了,不拖了。”我生气极,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过了一会,我又想到了辛劳的父母。我不能总是享受,也要劳动,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一个懂事的孩子,懂得感恩的孩子,也是父母的福气。

  桃姐的观后感 篇6

  电影结束,掌声响起,《桃姐》内地首映场,我有幸身在其中。

  然而,看了《桃姐》,情绪复杂,一方面觉得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电影,之前获得的所有荣誉都实至名归;另一方面,甚至担心自己没有勇气再看一遍,不是它不够好,而是怕他们无法承受。

  生老病死,除了生,其余尽是灰暗——当《桃姐》把衰老、病痛、死亡,用大银幕充分放大呈现眼前时,真的让人忍不住写下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会老,每个人都会有无力无奈无助的那一天,那是多么残酷的图景啊,一如《桃姐》里老人院的群像:孤独的老人,除了躺在床上和起床吃饭,生活似乎只剩下了呼吸;无力的老人,身上系着小孩子吃饭的围兜,等待护士一个个喂饭;寂寥的老人,没有家人,没有探望,只有政府的救济金帮助她在老人院熬过一个又一个除夕之夜……

  看着看着,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什么电影,而是生活本身。我们坐在电影院里,只是在观看别人的生活,生活有多少种味道,《桃姐》就有多少种味道。电影里面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也有来自内心的恐惧。

  写着写着,一切豁然了。正像《桃姐》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衰老无力,还有生命的爱,生命的尊严,那些小人物身上生发出来的善和美,那些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人性光辉,那些生命的喜和乐——所以,看《桃姐》的时候,笑声响起的次数,也压根儿不比一部喜剧少多少。

  人人都怕老来潦倒,其实并非完全是怕孤独、没有人照顾、经济能力差等,而是怕从此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生活的权利。然而一部《桃姐》,据说让很害怕此的许鞍华真的泰然了:即便你有儿女,他们不一定可以照料你,即便你有很多钱,确实可以雇最好的护士来照顾你,但到头来还是雇佣关系,那感受未必就比孤老好,所以潦倒不可避免。生老病死,是种自然,叶枯叶绿,花开花谢,真的无需担心太多。

  直面《桃姐》,不会恐惧了,可以再看一遍。

  1、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明星,但你几乎都看不到,只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

  2、这部总体气质悲伤的电影笑点却比泪点更多,但没有一处刻意的煽情或者搞笑,让你快乐或者悲伤的都是生活本身。

  桃姐的观后感 篇7

  每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一个严肃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其实无论长短,都是一次生命的过程。

  深圳的天气就像有些人那样变幻无常,说不定你刚跟朋友说过夏天了,第二天又可能要跟朋友修正,是过冬天!咳嗽从“两会”开幕那天就开始了,现在两会都闭幕了,我的感冒却还没好。突然觉得这所谓的“两会”竟然跟我与及身边的这些人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网上看到《桃姐》的评价很高,虽然只是个文艺片,说是很值得一看。于是昨天下午奋然的决定不上班去看电影,买好票一个人头也不回的进了电影院!电影院的人数不多,或许在正常上班时间里能像我这样自由或者说闲的人太少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些人忙要命,有些又闲得要死!这样的人生我都不喜欢,觉得人生就要张闲有度!我很佩服一些白领,说一进了写字楼就不知道这一天的天气了,似乎除了工作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看《桃姐》真不是冲着刘德华去的,影片用简约略带幽默而又不缺温情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给香港的富人照顾了人家祖孙几代的保姆老无所依时,主人反过来照顾保姆的故事!没有娇情也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诚。特别是剧中刘德华黄秋生几个儿时的伙伴在刘的家里吃牛舌给桃姐电话,大家对着电话念那顺口溜时,无一不让电影前的每一个人动容和感动!敬老院里各式老人生活和所需,没有煽情,也没有哭泣,影片用最简单的的拍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孤寡老人的无奈和悲凉。甚至到来的死亡都显得那么的平常和宁静,而在那平常和宁静后面又是多么的无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父母老无所依,我们又到底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请善待我们身边的老人,更别忘我们身边的桃姐!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好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自己。

  陈弋弋 说:《桃姐》就是这样的电影。城市里太多我们这样的孩子,少小离家老大不回。故乡曾经是义无反顾要离开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再也回不去的乡愁。父母曾经是必须叛逆的对象,如今却变做两个让人失语的苍老背影。

  佛曾说:只有心中装着别人才能真正拥有自己。

  桃姐的观后感 篇8

  桃姐,一个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人的佣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却反映了生活中的温暖。

  影片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诉了一对主仆之间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用最自然的生活来完成对人物的体现。桃姐抚养罗杰长大,一直在身边照顾着,那份关心早已超越了主仆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亲情。直到桃姐中风,为了不连累罗杰,选择了去老人院生活。在那里,她目睹着子女为负担养老费而争吵,目睹了年迈的老婆婆独自生活在养老院十多年却没人来看望。桃姐善良,可以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分享燕窝粥。可以说,桃姐是不幸的,因为她无儿无女,终身未嫁,可她又是幸运的,在她患病到死去时都有人陪伴。

  正如这部片子的英文名《A simple life》,简单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日子。平常的日子,人人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看起来琐碎的情节恰好最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原貌与状态。影片没有大喜大悲的剧情,总是拿捏的很好,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直到影片的最后,桃姐病入膏肓,即使这时影片也没有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气氛,一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

  当两个人在看完首映后,相携漫步在街头,一路上聊着有趣的话题,听到桃姐的笑声,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身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间所有的温暖都定格在这里。看完《桃姐》,总是被影片中的生活细节画面感动,那么真实,又那么温暖。

  主仆二人的感情就像是乌鸦反哺一般,桃姐照顾年幼的罗杰,罗杰照顾年迈的桃姐,两个人胜似亲情的情感始终温暖着心灵。看到桃姐,就像是看到了身边的老人,那样为子女付出的,不求回报,病倒了还怕连累家人。看看老人院里那些孤单的老人,为子女忙碌了一生,到最后连探望的人都没有。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老人们的孤独,在影片里显得那样稀疏平常,就像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面对生死,顺其自然。

  平淡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简单的生活,真正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就是生活。

  桃姐的观后感 篇9

  《桃姐》整部剧表演最为细腻的当属叶德娴,也是整部戏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没有叶德娴就没有现在的《桃姐》,《桃姐》观后感。

  《桃姐》在剧情上并没有多大突出表现,它所要表达的主旨也过于泛滥。尤其是华仔的表演,就一跑龙套,表演做作,缺乏必要的感情起伏转折。

  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一直以一种独有的细腻、感性认知深入人心,相比于她以前的作品,个人感觉《桃姐》更像是一个人的电影,专属为叶德娴量身的电影,这也导致了叙事在群体中缺乏认知的张力。剧中,叶德娴的台词是简短甚至是重复的,这所体现出的正是当代人生活的“失语”,不能说……不会说……不用说……总之只是不说!很多人是喜欢这种状态的,因为他们认为这里面有千言万语的深情,然而实际上却是人心底的互不了解。太宰治在他的《人间失格》里提到,彼此以为相互了解,其实谁都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到最后还不是在葬礼上痛哭又一个知己的去世。

  看完《桃姐》,借着那股感情冲动,写下了久久的那些沉思:

  死亡与衰老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正是由于时间的界限,生的意义才得以彰显,观后感《《桃姐》观后感》。荒谬与执着,正是所有人的命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就是所谓的“性格即命运”吧。看完《桃姐》,很想对你说,还是结婚吧,虽然男人靠不住,但总归有人可以依靠。

  维特根斯坦曾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决绝说出"死亡不是生的一部分",那衰老呢?《桃姐》中说"生有时,死有时",但衰老却无时不在。我还能说什么呢,或许我连说的时间都已没有了。其实,人甚至是没时间去后悔……

  人生这个命题的证明,像极了反证法。先预设一个前提,然后用一生去证明,最后当生命结束时却得出一个与前提矛盾的结论,于是人知道了"哦,原来这是错的"然而可悲的是,人至死却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广义上讲,人生或许是没有对错的;但具体到活生生的生活,没有了对错,还会剩下什么呢?桃姐常说的一直都是“哦,不要,不要……”不要什么呢?不要问我。

  桃姐的观后感 篇10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是时候,曾有部老片里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是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电影桃姐影评
《桃姐》,未播先火,获奖无数。一个熟悉名字再度出现大家的眼中——叶德娴,时隔11年了,叶德娴好久没有出现在大屏幕中。下面我整理的电影桃姐影评,欢迎参阅。

  电影桃姐影评篇一
  《桃姐》这部电影讲述了桃姐这位老人为少爷Roger的家族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过老少五代人。如今年逾古稀突患中风,少爷Roger突感迷茫,又忙于工作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只好把她送去老人院。之后便展现了平凡感人的主仆情……

  或许,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主仆情。的确,桃姐和少爷Roger之间的情感很感人,很震撼人心,由最初的漠然到后来的无微不至,我们能感受到少爷Roger的内心转变,那种关切的眼神,流淌出来的是很少见,很令人动容的主仆情。

  主仆间产生深厚的情感,对我们来说,有些不可思议,因为现实生活中有着太多主仆之间的冲突:保姆对老人态度险恶;雇主对保姆呼来唤去、毫无尊重;保姆私卖雇主的东西……所有的雇佣关系、所有的人性都泯灭在利益面前,貌似深重的责任感被金钱呼来唤去。希望与之有关的人们能够学学桃姐和Roger,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 故事 ,不是虚构,不是改编。

  并且,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一面——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还原了现实,让我们不禁担忧与顾虑!影片中一位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也带给了我们启示,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我在想,我们的父母也会有老的那一天,我们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我们都应该明白该怎么做……
  电影桃姐影评篇二
  《桃姐》,未播先火,获奖无数。一个熟悉名字再度出现大家的眼中——叶德娴,时隔11年了,叶德娴好久没有出现在大屏幕中。自1999年凭借《笨小孩》拿下金马奖后,又接拍了几部片子,2001后年几乎淡出娱乐圈。这次的复出,叶德娴接连夺下威尼斯影后,金马影后两个大奖,金像影后也是志在必得。

  她出身于50年代的香港,以歌手的身份签约,却在电影的舞台上大展拳脚;她演绎过各种角色,几度封后,最后却无奈的淡出娱乐圈,她总是拍摄喜剧,被观众戏称“港味笑妈”,但是现实中她与丈夫离婚,亲子关系疏远,总是孤单一人。她就是叶德娴,一个有着沙哑的爵士音,有着癫狂又悲情的眼神的女人。

  再次归来,叶德娴在《桃姐》中饰演一位忠实又固执的女佣人,忠心耿耿的伺候了这个家族的五代人,在年老的一次中风后,被送进了养老院。导演许鞍华说:“没有人觉得叶德娴在演戏,她就是那个人,很真实。”叶德娴自己也说,她不是去演一个老人,不是去演一部别人写好的剧本,而是在体验一位老人真实的内心。或许,桃姐晚年孤独的心态和叶德娴一样,63岁的她,孑然一身,子女常年在国外居住,很少与其来往。她曾自责的觉得自己不是个合格的母亲,因为年轻的时候拼命于工作,与两个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但又常常对他们要求严格。老了,和桃姐一样,会留着孩子小时候的玩具和衣物。这深藏的心酸恐怕只有叶德娴一个人演绎的出。叶德娴表演的是70多岁的老妇人买菜,上楼,生病的细节,各种滋味她也是尝试过的,曾经的她因坐骨神经出问题,主拐杖长达半年之久。整部影片中,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煽情的对白,只是淡淡的情感流出,让人深思。

  不同的是,影片中的桃姐一直是为别人而活,而叶德娴却坚持为自己而活,每次出席都是精致的妆容,得体优雅的衣着,说话字斟句酌。行内人都知道叶德娴很重细节,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剧本不好不拍,对导演对手要求颇高,有“叶皇后”的外号。尽管完美,内心的孤独还是无法抹去,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的还是无法弥补的伤害。那个总在舞台唱着赤子落泪的女子,无人陪伴。

  这次与华仔的合作并不是第一次,三十多年,他们十多次扮演母子,感情深厚。外界传言,生活中的她脾气乖戾,与世隔绝的叶德娴说,刘德华是唯一可以让她开怀大笑的。获奖当场,叶德娴将奖杯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比儿子还“亲”的刘德华。华仔更是当场单膝跪地地感谢她。

  有人问过叶德娴对进养老院的看法,她表示不想去养老院,也不需要子女的照顾,她选择安乐死。“因为生命是自己的,不是我生了他们,他们就帮我做主,我是个独立的人。或许,选择安乐死,叶德娴会觉得有尊严。
  电影桃姐影评篇三
  其实每次在国际电影节上看华语片都有些提心吊胆,经常要面对半场空座和记者提前离场的尴尬。所以当《桃姐》在本届威尼斯主竞赛单元收获了长久的掌声、赚足苛刻影评人的泪水,那一刻,是纯粹的、作为中国记者的幸福。国内的“大片”们,不要再说外国人不懂中国 文化 内涵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是相通的,不需要欲盖弥彰的强调、不需要刻意讨好,踏实的讲故事,讲有价值的故事就可以。

  香港导演许鞍华向来是会讲故事的人,最擅长的是把不那么具有情节性的故事讲的好看,《桃姐》自然是能作代表的。这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大家庭四代为佣的女人“桃姐”(叶德娴饰演)和她自小看着长大的少爷Roger(刘德华饰演)之间简单而厚重感人的亲情。影片甚至谈不上情节,镜头里贯穿的是导演对生活的精确观察和把握。能让很多影评人从头哭到尾的电影,语言上其实一点都不煽情,其特点就是让观众不是被某句台词或者某个情节感动,而是自始至终用细节营造那种温暖的让人想哭的氛围,不急不躁,情绪积累达到了,一句“桃姐我们想您”这类就成了情感的宣泄口。化简为繁易,化繁为简难。在国内电影市场充斥着两页台本就能拍90分钟电影的烂片今天,难得还有这样细腻的力量和踏实的表达。

  作为女性导演,许鞍华近来作品中爱情的比重越来越少,《桃姐》中几乎决口不提。几度以为养老院的女护理秦海璐会跟华仔发生点什么,好在没有。否则便看不到这样一个纯粹的故事,这样干净的情感。影片中除了“桃姐”与“Roger”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更关注了“空巢老人”的社会现象。大部分戏份在“养老院”完成,那些真实捕捉的老人面部细节、呆滞的眼神和不便的行动,让人忍不住辛酸,胜过千言万语去描白。

  “桃姐”在年老中风后,就来到了这个养老院,与形形色色有故事的老人住到了一起,见证了这个小小团体中的冷暖悲凉。相比那些有不孝儿女的老人,“桃姐”无疑是幸福的,失去了伺候几十年的“少爷”,多了一个“干儿子”,刘德华饰演的Roger发自内心的“反哺”深情,让人感叹“有子如斯,夫复何求”。尽管是这样,包括桃姐在内养老院里的老人们仍将走向衰老死亡,在浓浓的幸福下,这种不可抵抗的无奈和哀伤更令人唏嘘。

  片中“桃姐”扮演者,香港著名影星叶德娴(Deanie)实在太出彩,可以说这部电影一半都是她的表演撑起来的。形体的模拟还好,心里揣摩最难,桃姐那种带着自卑又发自内心的恭敬、对Roger浓烈却从不逾越的感情、天生的纯朴善良和倔强,仿佛人物原型的灵魂附体在角色上,已经不需要用表演去让人相信。用“人戏合一”这种境界来褒奖都不为过。

  华仔经岁月的打磨演技也更加圆润成熟,尽管大家还是会或多或少关注他帅气的外表,但近几部艺术电影的经历已经让华仔渐渐了些洗尽铅华的趋向。可惜在Deanie前辈的光芒下,Roger的角色仍显得不够饱满。其实两人早在八十年代《法内情》中就合作饰演母子,事隔多年再次合作算是一桩美谈。

  这部应算 作文 艺电影的作品,也相当顾及到了商业市场。各种影视界大腕儿们客串捧场,照顾了大多数国内观众的看片欲望。虽然有影评人认为这种刻意的添加显得不伦不类,破坏了影片整体风格,但蛮有喜剧效果,无伤大雅。

  若说这部电影的缺点,那么唯一就是少许部分节奏缓慢,音乐的表意色彩太浓,稍显华而不实。又或一种可能,这种很明显的女性导演表现手法并不能打动所有的人。但是让那些天天泡在电影里,几经变得神经大条泪点颇高的中外电影媒体记者。硬伤目前只发现一处,便是华仔扮演的Roger与美国归来的姐姐在车中,剖析为什么要对桃姐好。这段实在画蛇添足,将原本自然而然流露的情感生硬的解释,反而破坏了那份不可言传的感动。与整部影片及其不协调。乐观的猜测这是许鞍华导演怕国外观众不能理解中国人内秀含蓄的情感而特意加的解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国内公映的版本,请把这段剪掉吧。
  电影桃姐影评篇四
  想不到的是《桃姐》的厅里满座,一生第一次坐到了第一排。

  看到银幕上大大的桃姐,就想到了许鞍华,她和叶德娴同龄,都六十五岁的人了,脸上都开始若隐若现有了老年斑,还一直工作着,美丽着,任谁也不能不为她的执着而打动。许鞍华就是桃姐,为香港电影服役了四十年,翻翻她的履历,从邵氏的尾巴,到新浪潮的兴衰,一直走到合拍片的时代,莫管风云变幻、物欲横流,都能留住她的清清淡淡、悲天悯人的心肠,无怨无悔。直到如今,我最敬仰的香港导演还是新浪潮的那批人,尤其是徐克和许鞍华,常觉得他俩才是那真心爱电影的人,而许鞍华尤甚,她甚至嫁给了电影,奉献了一生的年华,至今形单影只,不求什么老有所依。

  电影里的桃姐做菜很讲究,其实 菜谱 都很简单,区别只在于是否用了心,许鞍华从来算不上技术流的导演,不似徐克那般锐意求变,也不似杜琪峰那样剑走偏锋,拍武侠片也能拍得“沉闷”,裹着对生命的凝视和岁月的了悟,有时被人说闷骚,其实是一种执着。电影是一道菜,放太多作料,不如掺一点真情,许鞍华不想太用力,因为那会因做做而虚假,即使那是个真正的故事,放在马俪文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就有揭伤疤的残忍,而许鞍华拍《桃姐》,只把把伤口慢慢抚愈,微笑着,根本是无痛的。

  《桃姐》也属于叶德娴,和许鞍华一样,她跨越了自邵氏起香港电影的大半时光,她也最有资格佝偻着背来诠释一个饱经沧桑的凝望者,有一天她们的身体终会僵硬,眼睛变得呆滞,但我相信伊总能怀揣着幸福老去。即使这个年代充斥着节目表演般的慈善秀,美德也会在和谐的家庭里遗传,电影里梁家人修养很好,老太太都会飞回中国给曾经的老佣人熬两锅燕窝,扶着她蹒跚而行,刘德华扮演的梁少则很节俭低调,每天穿着和空调 修理 工差不多的衣物,背着书包,与著名电影公司监制的身份格格不入。他们都很好心,也很节约,就算移民海外,也能和桃姐一样守着那些古旧的美德,传了四代、五代,仍然能拥抱着他们的老佣人表达心底的感恩。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电影要人捧许鞍华的场,来客串这部电影,仿佛流动的盛宴,随便几分钟就会冒出几个大腕,这种感觉远比看《建国大业》要习惯。连博纳的老总于冬也亲自上阵,在片头被刘德华、徐克和洪金宝合作玩弄。邹文怀夫妇和罗兰出现的那个首映场,是刘德华监制的《天堂口》,许鞍华借刘德华之口自嘲,事实上亦只有她有资格这么做。刘德华是她的晚辈,他职业生涯的第一部电影《投奔怒海》就是由她执导,亦可以说他变相是由她带大的,她是他生命中的桃姐,拍这样一部缺乏卖相的电影,本就不为名为例,而只是感激与报答,结果倒演的真情挚意层层暗涌,无心插柳又拿到一座金马影帝。

  而叶德娴则是真的演得好,那种念旧式的惯性,在桃姐身上化成心酸的可爱,大美女和大帅哥的故事浑然天成,她的眼神里完全没有猜忌、怀疑,就算对坚叔那样的花花公子遗老,都笑笑来对,偶尔有惊恐,则是不愿连累她人,甚至执拗地要自己付钱住老人院。桃姐亦是过分挑剔的人,进卫生间堵着鼻子、进房间先拂拂尘灰,只做健康的食物,但性情开朗,能和无依托的院友们和睦生活,有时生,有时死,看透一切的桃姐挺洒脱,即使她偶尔会为院友的离世而伤悲,也能在梁少和牧师的祈祷中勇敢走上手术台。所有的情绪转换,在叶德娴的表演中丝丝入扣,仿佛是经历过。其实这亦是事实,刘德华和叶德娴算是合作中的老交情了,从《猎鹰》到《法内情》,从《黑马王子》到《桃姐》,合作差不多两位数了,拍《法外请》那时候两人就很亲密,刘德华认叶德娴为干妈,亦是生活中的真事。

  到如今我还能想起《绝代双骄》里刘德华挥着“郎情妾意剑”,叶德娴挥着“奸夫淫妇剑”的情景,那时的港片很年轻,现在他们都老了。许鞍华曾经是个看上去气质忧郁的女青年,年轻时亦算漂亮,现在她也老了,看着香港岛日渐铺满的老人院,她们无法不正眼以对这膨胀中的社会问题,但她也只是淡淡地呈现出来,不做评价,如《天水围的日与夜》里一般淡然。电影的结尾,许鞍华借老人之口朗读李商隐的《无题》,和《男人四十》里读苏轼的《后赤壁赋》一样,留给人惜福常乐的释然。
如何评价刘德华的电影《桃姐》?
《桃姐》是一部好电影。《桃姐》这部电影将没有血缘关系但胜过亲母子的两个人的感情刻画的很细腻。
《桃姐》心理分析影评
《桃姐》我看了十遍之多,看完以后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今年过年我不再远行,要在家陪伴妈妈过一个团圆年。

       看着桃姐从生病到死亡的过,我突然发现那个曾经让我恨了很多年的,“不爱我”的妈妈,其实一直都在努力给予我最好的爱,只是我从来不曾在意过她的努力,我没有真正体会过她的痛苦和不易。

       那是一个在我看来一直不曾老去的实则是已经快七十,需要呵护的孤独的老人。

       这样一个凉如水的秋夜,因为这样一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三十多年来妈妈和我之间的爱恨纠葛,那些覆盖在我内心尘封已久的美好的回忆上的灰尘被轻轻拂去,一张张充满温情的老照片散发出温暖的光,在这样的黑夜中暖暖地照亮我的眼睛。

      看的过程中,我时而会笑,因为我看见了人在暮年之际那种像孩子一样可爱的一面;我时而会掩面啜泣,因为透过影片我也看见了妈妈终有一天也会像那些老人生病,痛苦,恐惧,孤独直到她离开我。

       或许我从来就不能承受分离,所以我也从来不想去正视她的存在,就像梁罗杰在陪伴桃姐度过生命中最痛苦的阶段,在即将离世之际却离开,因为他无法承受死亡把亲人与自己分离。

       他临行之时,在病榻前,为桃姐捋了捋头发,为她穿好袜子,那一刻他提前在心里与之做最后的告别。

       提前离开的那个人永远都是最痛苦的,因为怕被抛弃,所以自己首先离开,这样或许可以让自己永远处在没有失去的状态中。就像影片结尾,他在楼下凝视着家里的那扇窗户,似乎那盏以前为他时刻亮着的灯依旧散发着温暖的光照亮他回家的路;进了房间,桃姐始终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陪伴着他,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一电影却涵盖了关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依恋,死亡,分离,丧失的态度。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桃姐

       我们从出生需要依赖母亲或者母亲一样的人,是因为对方可以提供我们活下来的营养,如果这种依赖是稳定的,持续的,令人满足的,那么到了青春期,成年期之后,这种依赖逐渐减弱变成一种稳定的依恋模式,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后来和其他重要客体关系的模板。

       依恋是人类最重要的话题。不仅是婴儿期,幼年期需要依恋稳定的客体给予其存活的条件,影片中已到知天命的梁罗杰,像桃姐一样垂垂老去的老人院的老人,年夜里无处可去的蔡姑娘,病入膏肓的梅姑等等,这些人其实象征了从青年到中年,老年这几种人生阶段也都需要稳定持续的依恋关系。

       所以依恋话题贯穿于人的一生。

钟春桃 即桃姐

原籍台山  自幼家贫

出生不久被人收养

养父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杀

养母无能为力再照顾桃姐

辗转之下  将桃姐安排到梁家充当家佣

自十三岁起桃姐先后照顾了梁家四代

共六十多年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导演要把她称作桃姐。桃子多汁,味道好,俗话说桃子养人,孙悟空当年冒着犯天条的危险盗取王母娘娘的蟠桃是为了长生不老,其实从这就可以看出桃子象征着长寿吉祥的寓意。除了果实,桃枝可以辟邪,桃胶可以美容,桃花可以观赏入药,同时“桃花运“形容人在爱情上有好运,还有”面如桃花” 诸花之中,桃花虽然花期短,但有最完美的女性气质,艳丽、妩媚、飘零,无不扣人心弦,所以桃树是一种非常宝贝的植物。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影片中桃姐的存在对于梁罗杰是个宝。

爱别人 , 也被别人爱 , 这就是一切 , 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为了爱 , 我们才存在、 有爱慰籍的人 , 无惧于任何事物 , 任何人。

                                                                                                 —— 彭沙尔

        从桃姐简单的成长资料中可以看到她内心带着巨大的创伤------被抛弃。从婴儿期到少年她没有一个稳定的依恋关系,从小家贫,养父被杀让她带着深深的死亡恐惧,流离失所,动荡不安的童年让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家庭关系,这些都是她终身未嫁,在梁家做佣人服侍了四代人,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的主要原因。

       佣人的身份让她自觉卑微,但潜意识中她把这个家庭当作了自己的家,幼年的经历让她无法离开去创造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她竭尽全力照顾好每个成员,用这种讨好的方式获得一个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个女孩十几岁,正值青春期,和王馥荔扮演的少奶奶的同年岁,推算从她去帮佣的时间,大少爷那个时候也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有点像童养媳的角色,所以当梁罗杰对她说:“你一定是喜欢我爸爸,所以没有嫁人”的时候,她的反应是跳起来极力反驳,但是你从她脸上能看得出一种少女般暗恋的羞涩。

       她赠送给这家孙媳妇的项链是家里老人留给她的遗物,大少爷死后交代把位于深水埗的一套房子给她养老送终,可以看出,这个大家庭对她应该是比较不错的。

       她收藏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应该算是很高的,说明这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在当时很好,这也是让她有安全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早已经把她当成了其中的一份子,最后的合影让桃姐完成了一生的心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让我想起我妈妈,我妈姊妹七个,她是老三,是最大的女孩,上面两个哥哥。外婆是童养媳出身,可惜这个童养媳没有去到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吃了上顿愁下顿,也没遇到一个包容她,疼她的丈夫,所以外婆一生脾气都十分古怪,根本就不知道疼孩子。

       我们之所以可以给予别人爱是因为我们自身内心充满了爱的力量,如果我们内心的情感是贫瘠的,那对方也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滋养。 这也是外婆对于孩子是没有什么爱的原因。她本身就没有被爱过。我几个舅舅,姨也都和外婆的情感反应出奇地相似,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如何表达,也不善于与孩子交流。这就是家族代际传递最好的证明。也是每个家族的秘密所在。

       妈妈不止一次告诉过我,有一天,外婆一家在她上学的时候突然搬走了,她放学回家家人都不在了,要不是同学收留她,她可能就在那个冬夜会被冻死;六零年的自然灾害,她被亲舅舅换到了乡下,差点饿死在田埂上,这些在别人看来都是小时候的事情,其实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可惜后来她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理解她包容她的丈夫,她内心中爱的模板是那么模糊,脆弱,所以她能尽力给予我的爱都是她倾其所有的结果。

       在依恋理论中,对于母亲的定义更多倾向于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的人以及孩子依恋的对象,而不一定是真实的母亲。

        梁罗杰 年近五十却没有婚姻,每次出门不带钥匙,到了楼下总要抬头看看家里的灯有没有亮,在国外留学多年,一家人移民海外,可他最终还回到桃姐的身边,也都足以说明了他对这个重要客体深深地依赖。而他和王馥荔扮演的母亲在一起没有母子的亲近,更像是一种普通亲缘之间的客气,礼貌。

       影片中,当桃姐打开那个装满梁罗杰小时候用过,玩过的东西的旧箱子,( 在象征意义上,箱子是母性腹部 --- 容器象征,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器皿,大桶,盒子,篮子,槽,囊等,是容纳的子宫, 虽然桃姐没有生育过,但是这些梁罗杰儿时的记忆一直放在箱子里,在某种层面上象征了她对他的另一种孕育的方式)

      那些珍藏的电影画报,力士香皂,桃姐背他的背带,和他的合影的泛黄旧照片等等被她如数家珍地翻出来。细数往事,梁罗杰在那一刻明白了眼前这个悉心养育并照料他半辈子的女人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母亲。

       看到这个场景,我想到了妈妈也有一个橘色的糖果盒子,里面盛着我中学的团员证,成绩单,月票,师范入学通知单,我小时候的照片,爸爸的照片等,她虽然没有能力拥有“大箱子”,但是她有“小盒子”,那一刻我流泪了。

       小时候我喜欢吃什么,妈妈就一直买到直到我吃腻了为止;小时候患病,她去外地干活,尽管条件艰苦她依然把我带在身边尽力照顾我。自己买来缝纫机,给我做各种好看的衣服,每年生日会给我拍一张照片。

       她从来不会当面夸我,但是背地里她也会很骄傲地跟别人说这件衣服是我给她买的,那双鞋子是我买的,我不仅是个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总会打电话告诉我别减肥,瘦了不好看,其实是怕我身体不好,她就是不善于向孩子表达的那么一个母亲,小时候她夸我乖,我就努力乖巧,隐藏自己的调皮,长大了我越来越会折磨她,只是想用各种伤害她的办法证明她是爱我的,希望她能当面告诉我。

       一生坎坷的经历让她内心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不管家里谁生病了即使她特别累都会跑去照顾,希望被认同,现在我能理解她那些老好人的做法,但我也心疼她。

       其实我们谁都离不开谁,即使我们总不在一起,彼此心里都会惦记对方却不让对方知道,因为我曾经也像她一样不懂得表达。以至于我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也会像她一样不懂得如何与对方沟通,而总是像个孩子一样,希望对方能猜中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种怕被拒绝的心理,潜台词就是我不配被人关心,怕被嫌弃,被抛弃。

“去别人家就不要顽皮了”

“要守规矩”

“你听话的,不被人嫌”

“破扇无风 人老无用”

       桃姐小时候被送来送去的创伤让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她是可以被忽略的,任何的关爱对于她都是不配的,所以每次吃饭都是罗杰和猫吃完了,她最后躲在厨房角落里吃;少奶奶把自己的围巾给她戴上的时候,她觉得那个东西太好了,自己怎么可以用这么好的东西,还是飞机上免费的袜子这样廉价的东西比较适合自己,因为她认为她也是廉价的。

       当她知道自己无法完全康复,没有办法再伺候主人,自己主动要求去老人院,因为在那唯一能体现她价值的机会没有了,她再待在那只是别人的负担,其实那种曾经被抛弃的感受又一次袭上心头。

       妈妈曾经也说过以后她老了给她送养老院,不拖累我,当时我觉得去那很好,有很多老人一起陪着她,我上班又不一定有空天天陪着她,于是就说好啊,结果她当时就愤怒了。我想梁罗杰也和我一样的想法,真的认为对方喜欢,而没有考虑到她们为什么这么说。

      每次看似漫不经心地问梁罗杰什么时候再来,没空就别来了,当梁罗杰真的没空来,她会立刻表现出失落,难过的神情;电话里梁罗杰告诉她过段时间去看她,没等他说完,桃姐就急忙挂断电话,因为她害怕对方说出让自己失望的话,当梁罗杰问她有什么需要,她总说自己很好,没什么需要,她渴望这个“儿子”可以每天来看她,关心她,照顾她,接她回家,却从来不会向他要求。妈妈又何尝不是桃姐这样的想法呢?

       现在我渐渐懂了,也就从心里上慢慢可以和她分离,慢慢长大,我也学会了去真正爱一个人,懂得向对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心里的想法,看见对方的需要,理解,包容,默默支持,这些不仅是我觉察后的反省的结果,也是因为我生命历程中有好几位像桃姐一样的“母亲”给予我的爱,给我滋养,所以我看起来一直都活得很乐观,他们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是我的亲人,有的是我的师长。

就像影片中牧师说的:

人生最甜蜜的快乐  都是忧伤的果子

人生最佳美的东西  都是从苦难中得到

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 然后才学会怎么样安慰别人

        当然成长是一生的课题,最终都是为了不断地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学会在别人的眼中看见自己,从而看见对方。

       不仅从桃姐身上我看见了妈妈的影子,从阿梅,金姨的女儿身上我都看见了自己。怕在父母需要依靠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给予他们依靠,给他们添负担,渐渐发现我们已经到了不敢生病,不敢出任何状况的年纪;怕在他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身为子女的我们还有没有尽的义务,还有想说没说出口的话,那个时候只能睹物思人却为之晚矣。

                                     真正的爱是用时间之火煲出的一道老火靓汤

       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是速食年代。在急功近利之下,任何一种爱的形式都显得那么仓促,苍白,单薄。利来则聚,利散则散。无止尽的欲望驱使我们在各种动荡不安的关系中徘徊,迷茫,以至于无法找到存在的意义。其实每个人都渴望爱。

       施琪嘉老师在《依恋》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过:心理治疗师一个很慢很慢地建立关系的过程 …… 除了慢以外,早期不分开也是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承诺,“我爱你,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些恋人的承诺原则来自母亲对孩子说过的话。

       那些急速远离我们而去的人和物形成了人们弥漫的焦虑的来源,一个慢下来的社会对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这何尝又不是普通人际之间建立深厚关系的过程呢?各种不安使得我们选择了观望,被动等待,因为害怕被辜负,希望被呵护却不敢迈出第一步,从而形成博弈。

       随着社会的发展,沉淀被欲望所取代,爱成了各种形式的交换。因为很多东西来的快,所以消失的也快。所以很多人会说心里经常感觉空空的。因为内心没有可以坚信的东西,而显得生命是如此虚空,生活是如此幻境,缺少了踏实感一切都那么虚无缥缈。

       在桃姐生病之前,罗杰从未想过到桃姐的存在对于自己的意义,甚至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说过。他只知道不管走多远,多久,回到家里这个始终都在,并细致周到地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她没有朋友,没有爱好,她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着罗杰转。在这个家里,而是角角落落都是她的气息,这个家也是见证桃姐一生价值所在

       她就像家里那老式的铁锅,瓦锅,少了零件的缝纫机等,虽然旧,不好看,但是实用,耐用,她对这个家的付出,对罗杰的爱就像那老火靓汤,煲得越久越浓稠,是岁月的沉淀,记忆的厚重。真的是从前慢,慢到只够爱一个人。

       正是这种无需回报的大爱,让罗杰懂得了“那年我生病,桃姐还健康,可以照顾我,现在桃姐生病了,我才可以好好照顾她”

       从隔好几天去探望一次到后来寸步不离,从一开始呆呆地望着桃姐手足无措到后来给她煲生熟薏米羹,带她去看自己电影的首映式,陪她散步,在这个陪伴和照料的过程中,罗杰也从一开始那种缠着桃姐给他做牛舌,永远背着双肩包,不在乎衣着的永恒少年渐渐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这场超越了主仆的深情厚谊就是对真爱最好的诠释。

                                    学会直面死亡是我们一生最要的课题

       人从出生就开始产生对死亡的恐惧,随着年纪的增长,身边亲朋好友逐渐离开,也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死亡焦虑。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焦虑?很多人选择了回避,还有选择挑战一些极限运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其实都是很好的方式,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影片中,老人院里昏暗的灯光就像个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的坟场,狭小的空间被无数个格子间隔开,就像一座座坟墓。

       老人们住在这里,在焦虑,恐惧中等待着死亡,他们害怕第二天不知道哪个同伴就消失了。就像金姨,一跤下去,撒手人寰。当她从屋子里被抬走,桃姐自始自终没有看一眼,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坚叔。 “人无兴趣会死的”,所以他召集大家跳舞,去深圳相亲,借钱嫖妓,这些看起来有点讨人嫌的厚脸皮行为背后是对死亡深深地防御,但他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坐以待毙,也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强大力量。

       相对前面说的依恋,在这的老人此时更需要这样的关系,这是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依恋》中说到:当人进入老年期,依恋行为无法再指向更年长一代的成员或同一代的成员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指向年轻一代的成员。

       作为子女,在尽可能的情况之下,把老人带在身边,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养育我们那样,那个时候我们将成为他们的母亲式的重要客体,

       人们常说老小老小,人老了就像影片中那些老人一样回归到婴儿的状态,用奶瓶喝水,用围嘴吃饭,时而发小脾气,时而耍赖,其实都是一种因为恐惧带来的退形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时刻需要你及时给予回应,给他们提供营养,安抚,成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最安全的依恋基地。

       死亡是重生,重生即将迈向死亡,世间万物就是在这种轮回中生生不息。

《圣经》中说:

神使万物有时

哭有时 笑有时

生有时 死有时

       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希望每个人都能被温柔以待,你成为别人的桃姐,别人成为你的罗杰,互相给予无私之爱。让人性的光辉谱写最华美的乐章

 

 

 

 

 

 

 


纪实性影片何以打动人心?浅析《桃姐》的电影拍摄手法

《桃姐》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文艺片,由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执导。这部片子没有宏大刺激、华丽醉人的场面,也没有煽情和激烈的戏剧冲突。 影片如一股涓涓细流,缓缓流进每个观众的心里,平淡中却无时无刻不透着人性的复杂冷暖,体现出一种“出水芙蓉”的美学思想。

《桃姐》横扫了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四项奖项。两位主角——叶德娴和刘德华也凭借此片,以细腻、动人又接地气的表演,斩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

片子的情节比较简单:桃姐本名钟春桃,自十三岁起便成为了梁家的家佣,照顾了梁家四代人,陪伴了梁家人六十多年的时间;主人公罗杰(梁少爷,刘德华饰)就是由桃姐一手带大。然而有一天,桃姐因中风倒下,影片由此展开,道出罗杰与桃姐的一段平凡却朴实动人的故事。

下面,笔者将从镜头、叙事的角度,来分析《桃姐》这部影片中,导演是如何运用电影展现技巧,在影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埋下耐人寻味的动人力量的。


许鞍华的不少电影,都有浓烈的纪实风格。影片《桃姐》亦是如此。

从镜头的运用来看,许鞍华运用了较少的镜头切换,并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从而打造出影片平稳的叙事节奏,营造出真实淡雅的美学风格。

具体来看,《桃姐》时长共1时55分2秒。在近2个小时的电影中,据笔者统计,只有约624个镜头。而一般一部好莱坞商业电影则要一千多甚至两三千个镜头。在《桃姐》中,真正的快节奏只有一处,就是罗杰带着桃姐去他的电影首映式时,桃姐、罗杰与各种影视大腕打招呼的情节。这段共22秒,用了9个2秒的镜头和一个1秒的镜头相接。除了这部分情节之外,影片中其它情节一般叙事性镜头都在3秒以上,出现最多的是10秒左右的镜头,还有不少更长的长镜头。

长镜头所记录的时空是连续的,是实际的时空。所表现的事态进展也是连续的,是没有被剪辑过的、真实的过程。大量使用长镜头,使得《桃姐》的影片风格更具有朴实的纪录风格。 长镜头中的那些细节和场景,由此被赋予了“真实”的力量,从而更容易打动观影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影片还恰到好处地使用空镜头。 在《桃姐》这部影片中,许鞍华的空镜头基本3个一组,3秒一切。 这些空镜头的运用,在展现细节的同时,也打造出一个平稳的叙事节奏。 《桃姐》这部影片,旨在展现“小人物”背后的“命运”和“情绪”,展现人性的复杂。平稳的叙事节奏,让观影者能够以更加沉浸的姿态观影,细细品味影片中各种微妙的 情感 和变化。这也使得《桃姐》的讲述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影片节奏虽整体平稳,但并不冗长乏味,原因之一是 导演会将不同节奏的情节错落有致地结合。 如讲罗杰和桃姐收拾家里的旧东西,一起看桃姐的收藏品时,节奏是非常温情缓慢的,之后还用了一个48s的长镜头交代桃姐与猫咪卡卡道别,离开这个家。而后就接了一个节奏欢快、 饶有趣味的情节:桃姐为罗杰找家政工。这些错落的情节安排,让影片叙事动静结合,严肃与活泼结合,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


《桃姐》同许鞍华很多其他片子一样,用的是一种 非叙事性的散文化结构。 没有显而易见的戏剧冲突 。影片看起来像是由生活的点滴堆积串起。这种碎片式的叙事,使得片子看起来比较松散,相较于戏剧冲突明显的商业大片来说,似乎略显枯燥。

但要注意的是,影片的魂始终是不散的,有几条线索贯穿 :明线有桃姐的身体状况,暗线则有桃姐和罗杰的关系由最初的主仆关系到平等的互相关爱,两人的感情和依赖不断深化等等。 这些线索,通过导演对素材的精心选择和对典型细节的把握得以连贯体现。

例如,影片最开始罗杰和桃姐吃饭时,罗杰在桌上吃,桃姐为他端菜端饭,自己在厨房吃,主仆关系不言而喻。而后桃姐住院,对罗杰说“我不做了,做不动了”,这暗示着他们主仆关系客观和形式上的结束。关系的转折发生在罗杰第一次去老人院看桃姐,一个老人问桃姐“干儿子啊?”,罗杰顿了2秒后笑着说:“是啊”。这是他们干母子关系建立的开始,虽然是“被逼之下”,但罗杰承认了这种关系,为他们关系的发展做了铺垫。

之后,导演又通过一系列细节不断深化这种关系:罗杰由一个人在前面走转为等着桃姐一起走,罗杰给桃姐夹鱼肉,罗杰帮桃姐一起收旧东西时,桃姐随意地“使唤”罗杰,到后来桃姐与罗杰互相开玩笑,毫无拘束地谈论私人问题……主仆关系在 情感 上真正瓦解,母子关系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多次出现各种吃饭的场景: 桃姐与罗杰的几次吃饭,罗杰与事业伙伴吃饭,老人院里的吃饭情节等。导演 抓住吃饭这一极为生活化的典型场景,侧面表现人物的各种关系、 情感 和状态, 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此外,导演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如老人院里第一个老人被急救时,叙事节奏较快,用了4个镜头,而且其他老人都走到门口去看。而片末桃姐在老人院被抬上担架时,只用了一个长镜头交代,节奏变得平缓,其他老人也只是望了望,并没有刻意走到门口去看。 两处典型细节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死亡,在老人院里已经变得稀松平常,无力抗拒。


许鞍华在每个 情感 高点上都没有让 情感 爆发出来,而是以含蓄的方式让观众去体会。 如影片末,桃姐中风在轮椅不断抽搐,罗杰在用卫生纸给她擦嘴时,他的眼睛是红的,还含着泪。但他什么都没说,也没有让眼泪流下,只是走到垃圾桶去扔卫生纸。我们看到他在垃圾桶前定住,叹了口气,然后走回。 导演没有给罗杰特写,只将镜头虚化,留给观众去体味。

影片最后,罗杰需要在他的事业与桃姐间做一个抉择:是回内地工作,让桃姐一个人孤独离世,还是守在桃姐身边,陪她走完最后一程。罗杰面临的选择是残酷的,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痛苦与挣扎。 但影片只是以罗杰吃面的情节和他思考的侧脸及景物镜头带过,并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白描告诉观众罗杰的决定:回大陆。这种残酷现实与冷静叙述的对比,不仅没有使影片感情变淡,反而带给人更大的心灵震撼。

许鞍华含蓄克制的讲述还表现在她的点到为止,例如在桃姐问到老人院里蔡姑娘的家人时,蔡姑娘没有回答。影片只给了我们一个10秒钟的变焦镜头和镜头里蔡姑娘若有所思的脸,这其中的故事,许鞍华不说,只点到为止。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拍摄手法?笔者认为,这几个 情感 爆发点,恰巧是理想与现实冲突最为激烈,人物心理最为复杂的时刻。 这些克制含蓄的讲述,避免了煽情带来的浮夸感。人性、 社会 、生活的复杂,只有在这样的讲述中,才能一览无余。

也许朴实无华更加动人,因为更加真实,更加深沉,或者说,这其实是区别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美。《桃姐》便是带着这样一种美,让你在喧嚣与聒噪中,不妨沉下心,慢慢拾起那些被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点点滴滴。


《桃姐》到底好不好看?

a simple life,也是真实的生活。看完电影,我一度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的全部感受:从电影的1/3处开始止不住流泪,两次想哇哇大哭,如果不是因为在影院怕影响别人。那种感觉不是悲伤,用感动形容又太轻飘了些,我不知道能有什么词可以准确形容,心里从里到外的通透,也许可以称作高峰体验。

所以期盼用文字能把这种感觉表达一二。关于电影的拍摄手法等技术问题我不懂,作为一个普通影迷,我想说说《桃姐》带给我对人性和生命的理解。

桃姐——本名钟春桃,出生在战争年代,十三岁便无奈命运卖入梁家做佣人,这一做便是六十多年,终身未婚,无子无嗣。影片开头,桃姐对梁家第三代主人——四十多岁的罗杰,照顾的无微不至,守着仆人的规则:比如不与主人同桌吃饭,给主人盛饭递到手上,洗衣机放在房间等等。让人觉得桃姐真是个从骨子里的仆人,甚至觉得她可怜。直到一天桃姐突然中风,她说:告诉太太,我不做了,做不动了。虽然罗杰把她当妈妈,想照顾她,她坚持搬进养老院。而养老院一个老头说她的名字“一听就是个佣人的名字”时,温和的桃姐怒目还舌:“我得罪你了!”我才知道,佣人只是桃姐的工作,不管是做一年还是做六十多年,她的人格都不是仆人。她遵守着仆人的规则不是因为她有奴性,而是因为这是她美好、完整的品格的一部分。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