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绿皮书》告诉我们人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影片整体还是公路片的方式,借旅途,将这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系到一起,从固有的印象到逐渐和解。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我们希望人和人之间真的能保有起码的善良、理解和平等,这是种美好愿望。
电影的两位主角的形象塑造都非常的成功,互动也很有火花,两人更是双双的入围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与男配角,而他们之所以让我们这么喜欢,除了演员诠释的到位之外,更是因为他们的都很有层次。
影片评价
《绿皮书》成功刻画了有色人种所面对的那些困境,这不仅会发生在南部腹地,也会出现在像纽约市这种地方。维果·莫特森的撇嘴微笑似乎很适合这个角色。这让人无法不去喜欢这个角色。
该片由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一个著名的黑人钢琴家想要改变人们对黑人的歧视,雇佣了一个正好缺钱的白人司机去南下巡演的故事,南方地区种族歧视严重,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路途中建立的跨种族、阶级的友谊。
电影情节搞笑又令人发醒,人们连饭店、旅馆,黑人都要有所不同,无不体现了社会种族歧视主义所带来的的黑暗。
《绿皮书》,本意是一本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没有绿皮书,黑人寸步难行,其实从深层意义来看,绿皮书也代表了当时的黑人举步维艰的社会地位。
种族、阶层社会之伤—电影《绿皮书》的观后感是什么?《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看完之后能够引起更多对于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电影的结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绿皮书》的影评是什么?《绿皮书》根据60年代的一本旅行杂志获得的创作灵感,当时是一个充斥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年代,这本旅行杂志上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给黑人进入的旅店和餐馆,甚至还有“日落城镇”在夜幕降临时这些城镇就不允许黑人进入;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人公机缘巧合下有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两个人在旅行中有过分歧争吵,也有过欢笑感动;最后两人在这次的旅行中都收获了各自的友情,每个人都往前迈出了一步,这一步是收获也是接纳。
从两个人在经历重重考验,到打开各自的心防,其中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我们看故事来讲是两个男人的故事,最后两人成了好朋友;但是这个故事更是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更是对当时社会上民族歧视问题有所好转的一种暗示,民族主义的进步更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标志。
扩展资料:
《绿皮书》它能获得多个奖项的原因就是基于它独有的情怀,富有的精神;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电影结尾在橘鸟酒馆里一曲肖邦练习曲《冬风》给人极致的体验。
《绿皮书》这部片子受到了极大的好评;这其中离不开演员的精心塑造,以及拍摄的节奏把握,急缓的情绪控制和良好的逻辑推进,绿皮书想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其中内在涵义的表达是受到各方好评重要因素。
电影绿皮书怎么样《绿皮书》是关于美国60年代为背景的生动社会风情写照。影片虽然谈论的是过去的事,但点题的内容:“改变人们观念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更是勇气”,在当下任何地方都依然实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每个变革,每个制度上、观念上的改变都是很多人不断挑战世俗,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去说服,慢慢才发生的。本片虽然是两个人的一场公路之旅,但到了影片结尾,我们就会看到两个男主角都在彼此的相处中被对方改变,是一部很温馨又有人情味儿的作品。
影片是真人真事改编,且与很多种族相关电影不同的是,这次黑人成为了老板,白人作为下属,调换位置后,让两个角色的互动更加有趣。Viggo Mortensen出演的意大利裔白人Tony Lip ,是生活在纽约的工薪阶层,是个文化程度低的粗人。为了赚钱,他成为了当时美国最知名的钢琴艺术家Don Shirley(Mahershala Ali出演)的司机。而后者虽然是黑人,但作为艺术家,对品味和礼仪有着很高的追求,行为举止都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上层社会人士一样,却在美国南方不能被白人所接受。他既无法不被同族裔人接纳,也无法融入白人上流社会,成为了穿着晚礼服却只能住烂旅馆,连白人餐厅都不能用的人。这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下非常罕见,也因此很有典型意义。
这两位一路在美国南部的遭遇让人深深感叹当年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两人之间因阶级、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互动。在车里吃肯德基那段真的非常有典型性。
司机也从一开始对黑人存在偏见,慢慢被这位艺术家的才华与风度所折服。艺术家原本也看不上司机各种言行举止,但最终也被对方的真诚和善良感动,开始向对方敞开心扉。从某种程度上,这很像传统爱情故事里,不同阶层的男女,在相处后居然互相吸引十分类似。两个彼此看不起的人,慢慢学会接纳对方,这个过程温馨且令人感动。
最难得的是,影片十分全面地展示了美国不同族裔、不同阶级人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成了生动又写实的社会风情画,展示出人们的地位与所受到的尊重不应该只按照肤色来分,也不应该因受教育程度或贫富来被区别对待,每个族群里都有好人、坏人。
与此同时,这位黑人钢琴家这趟南下之旅并非偶然,也不是被强迫,而是他主动要求的,因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去说服别人,提高黑人的地位,就算这样可能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其实如今,很多人都在为了改变保守派的观点而努力着,像《黑豹》、《摘金奇缘》都为提高少数族裔电影人在好莱坞地位做出了贡献,不断涌现的女性为主题的电影,也是在为提高女性地位而努力,还有今年颁奖季众多与同性恋有关的影片,这些影片背后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注意到一直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和他们的才华,让人们知道他们也应该有机会获得平等的关注与尊重。
《绿皮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绿皮书》的深层意义是,我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学习那些白人所喜欢的东西,去取悦他们,然而最终,却因为肤色,而不被接受,从台上下来,我仍然是一个黑鬼。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精英教育,我们都觉得美国是一种素质教育,事实上,只是评价的体系不同。
这些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所处的地位为下层的人设置了各种门槛,这些门槛虽然不仅是学习成绩,但依然是可称之为标准的事物,比如高尔夫球,演讲辩论,音乐等等。
主人公的境遇十分之孤独,为了进入精英阶层,被其接受,他接受了白人的文化,而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他与自己的同胞难以相处,而却又被白人们拒之门外。这一点,汤尼司机也不断的向主人公提及。
绿皮书观后感
主人公的境遇十分之孤独,为了进入精英阶层,被其接受,他接受了白人的文化,而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他与自己的同胞难以相处,而却又被白人们拒之门外。这一点,汤尼司机也不断的向主人公提及。
汤尼作为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人,虽然也不是正统的安格鲁萨克逊人,但是他受到的歧视当然不如黑人所受到的歧视多,然而,他的选择是拥抱自己的底层阶级,而将上层的阶级拒之门外。这看起来,是一种聪明的策略,发展自己的文化,通过其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使上层阶级接受自己。
然而,我认为这对主人公来说,并不是有效的策略,黑人的地位太低,地位之低来自于对其种族的偏见。黑人的地位要远远比意大利人低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鸡蛋碰石头的方式,不断的撞击白人的观念,让他们知道黑人也能做得一样好,通过时间的积累才能改变别人的观念。
《绿皮书》影评怎么写?《绿皮书》的影评可以结合故事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例如:
《绿皮书》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剧本扎实工整、演员表演出色,为我们完美示范了好莱坞的成熟功力。它首先推翻了以往种族题材中惯常的人物设置,黑人音乐家高雅文明,白人司机粗鲁没文化,而这种颠倒又酝酿出不少新的笑果。
另一方面,公路片一定要是在旅程中完成人物的成长和升华的,《绿皮书》为此一路铺陈了很多细节,让主人公的转变自然可信。
比如,白人司机从一开始会偷偷扔掉黑人修理工用掉的杯子,到为深陷困境的钢琴家大打出手,再到不计报酬地支持钢琴家罢演,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白人放下种族歧视的过程,也可以说,他是为了朋友在改变。
而这样的友谊,也慢慢让黑人钢琴家敞开心扉,走出孤独,甚至开始试着吃炸鸡、弹爵士,逐渐找回真实的自我,不再为外界的目光而活。
虽然维果·莫腾森在《绿皮书》中爆肥40斤,出彩地演绎了一位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意大利裔司机,但阿里·马赫沙拉的角色更有难度。
他表面优雅傲娇,内心却极度自卑,尽管在舞台上收获无数掌声,却无法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与认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人在雨夜中吵架的戏,那是钢琴家唯一一次的情绪爆发:“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
隔着黑暗的雨幕,我甚至看不清阿里脸上的是泪水还是雨水,却为他的表演深深震撼。也正是这样的克制,让阿里再度捧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