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52更新:2022-08-21 23:32:00
提起金庸,可谓是鼎鼎大名。但提起查良镛这个名字,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查良镛正是金庸的真名,而他的祖上是雍正年间的礼部侍郎查嗣庭。坊间相传查嗣庭因为出了“维民所止”这样一道考题,竟然被雍正皇帝满门抄斩。那么,这件事是不是事实呢?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看过《鹿鼎记》,我们都知道,双儿所在的主人庄家正是因为“文字狱”而获罪的。这场文字狱使得庄家满门几尽覆亡,只剩下几个寡妇在那里企图报仇。很多人都认为庄家的这个案子,其原型就是金庸的祖上查嗣庭,金庸在这里有影射之意。这一切看似合情合理,没什么毛病。看来,要想解开这个谜题,还得看看查嗣庭的生平。
上图_ 《鹿鼎记》
其实,早在雍正年间,这个故事就在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了。当时人风传有一个叫查嗣庭的考官因为出了“维民所止”这样一道考题。“维”、“止”二字合在一起正好是去掉雍正之首的字谜。于是雍正皇帝龙颜大怒:“好你个查嗣庭,你要砍我的头,那我就让你满门抄家!”然而,很多学者查遍了清宫秘档也不见这个案子,很多史书也没有记载。可见这个案子是子虚乌有之事。那么,查嗣庭究竟是因为何事而获罪呢?
上图_ 查嗣庭(?~1727)清朝大臣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那我们再看看别的稗官野史有无“维民所止”的记载。同时期的《请秘述闻》也记载“江西考官:礼部侍郎查嗣庭·······题:‘君子不以’一节,‘日省月试’一句,‘山径之蹊之矣’。”
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也有类似记载,“雍正四年丙午,查嗣庭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两句,‘小径之蹊’一句命题。”这两种记载,虽略有出处,但大体相似。
此外,《永宪录》也记载,查嗣庭因“讥讪”而获罪,但并没有提到“维民所止”的只言片语。如此,可见查嗣庭因“维民所止”获罪不过是坊间传闻罢了,并非事实。但这并不能证明查嗣庭不是因言获罪的,我们找出查嗣庭当时出题的文献资料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根据资料显示,查嗣庭共出过三道题。
第一题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第二题为《山径之谿间,介然用之而为路,为间不用则茅塞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第三道题第一场《易经》第二题: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而词文》;《诗经》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以上是查嗣庭科考出的所有题目,根本没有“维民所止”四字。雍正皇帝虽然对这些试题提出过非议,但这都是查嗣庭获罪以后加上的罪名。清朝虽然盛行“文字狱”,但仅仅因为这些就让查嗣庭获罪,根本无法服众。那么,雍正皇帝究竟为何让查嗣庭获罪呢?
上图_ 查嗣庭 小楷万年宝历诗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般对腐败是比较容忍的,这也是腐败土壤存在的一个原因。即便有过朱元璋、雍正帝这样用重典整顿吏治也是极少数的,往往也是劳而无功,虎头蛇尾。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怪现象:大部分官员其实是因为政治斗争而获罪的,但这个理由毕竟不是冠冕堂皇的。那怎么办呢?把他定性为贪官再好不过了,常在水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哪个当官的没有个经济问题呢?即便没有,也让他“莫须有”。这个罪名是最得民心的,老百姓最恨的就是贪官。
这样以整顿吏治的名义来除掉政治对手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不仅增加了政治实力,同时也收拾了民心。我们如果用这个办法来类推的话,也是如此。查嗣庭根本就不是因言获罪,这只是个由头,真正的原因是政治斗争。
我们知道,雍正即位以后,除了反贪,政治斗争也是极其激烈的。著名的惊天大案有“阿其那”案、“塞思黑”案,还有年羹尧、隆科多案。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以“朋党”的罪名株连一大片的。而查嗣庭正是和隆科多走的比较近,雍正帝自然认为他就是隆科多的“朋党”。
上图_ 佟佳·隆科多(?—1728年)
雍正四年(1726)9月26日,雍正帝下旨将查嗣庭革职查办。他给出的理由是:“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隆科多曾经举荐,朕令在内廷行走,授为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这么一说不就清楚了,查嗣庭的仕途之所以顺利,不就是隆科多举荐的吗?而查嗣庭在士林里的名望又极其高,所谓“枪打出头鸟”,要想彻底扳倒隆科多,查嗣庭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雍正帝先以这个原因将查嗣庭革职查办,然后派兵搜查了其府邸,发现了几本日记。日记里所记多有“讥讪”、“大不敬”之语。此后又联系到他所出的试题“悖谬乖张”、“有意诅咒”。于是将查嗣庭交由三法司会审。说实话,单凭几道试题是不足以定罪的,因为这些都是出自《四书》、《五经》。试题顶多不过是附加罪名而已,是不能单独成证的。而日记则不然,最为私密,且查嗣庭在其中确实有对康熙皇帝的一些牢骚。这可是白纸黑字,赖不掉的。
经过三法司会审以后,查嗣庭的结案报告也出来了。查嗣庭“恶积如山,罪难悉述。嗣庭身为本朝之臣子,而事事敢于讥讪,深受君父之恩厚,而念念期于诋诅,处心积虑,大逆不道,实为臣民所共愤,天地所不容,擢发难数,万死奚辞!”看看这份罪状,多么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这样做无疑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查嗣庭进行审判,简直就是罪有应得!
上图_ 雍正皇帝
雍正帝认为惩罚首恶的目的也达到了,也该显示自己的“宽仁”了。因此对他的家人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判了流放。
说实话,查嗣庭并不是因言获罪的。其背后的真正罪名就是政治斗争,他只不过是充当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但如果以这个为罪名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需要私密日记和试题,这些都是对皇帝、对朝廷的“讥讪”、“大不敬”。以这个为由头来让查嗣庭获罪,白纸黑字,自然就是铁证如山了。从查嗣庭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政治斗争的可怕性,我们即便没有亲身经历,单看这些文字就足够让人不寒而栗了!
文:甪里先生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后人们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险些被“全灭”。
不过,老刘家运气还算不错,阴差阳错间,血脉还是延续了下来。
“乐不思蜀”的代价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到洛阳,“乐不思蜀”。
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忍让,“乐不思蜀”的代价都是沉重的。
刘禅投降当日,他的第五个儿子,北帝王刘谌痛哭自杀。
刘谌继承了爷爷刘备屡败屡战的英雄血脉,在亡国前,极力劝阻:现在正是父子兄弟团结一心,为国家作最后努力的时候。轻易投降,以后怎么去见先主?
几次劝谏,刘禅不听,刘谌到昭烈庙痛哭,杀死自己的妻子、儿子,随后自杀。
刘禅父子投降后,暂时获得了安定。
很快,“二士争功”,钟会被杀,魏军在成都趁机劫掠。
堂堂的前蜀汉太子,刘禅的长子刘璿在这场动乱中被杀。
随后,刘禅父子被带到了洛阳。
表面上,刘禅父子的待遇不错。
刘禅得食邑万户,奴婢百人,刘禅的儿孙也都被封为列侯。
不过,亡国之君就是亡国之君,胜利者表面上或许会厚待以示仁德,但心底里必然是充满鄙视的。
除了张皇后,刘婵的其他妃嫔宫女,悉数赐予没有妻室的魏军将领。
刘禅的宠妃李昭仪表示: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蒙受屈辱!自杀了。
刘禅本人的待遇尚且如此,他的儿子们所受的屈辱可想而知!
大劫难太平时节,刘禅父子在洛阳的日子虽然屈辱但还算安稳。
乱世来临时,刘禅的后人迎来了大劫难。
西晋短暂的太平盛世很快就被内乱所淹没。
311年,南匈奴贵族刘渊之子刘聪,攻入了洛阳,俘获晋怀帝,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刘禅还在世的那几个儿子及其家族,就在这三万余人之中。
次子刘瑶、四子刘瓒、六子刘恂、七子刘虔,及他们的小家庭,悉数死于这场动乱。
永嘉之乱,是汉人贵族的一场空前劫难。
由于刘禅投降后,家族全部在洛阳生活,自然在这场劫难中难以幸免。
不过,刘禅家族的血脉还是在连续的劫难后得到了延续。
刘琮前面提到了长子、次子、四子、五子、六子、七子。
唯独没有提到三子。
因为:三子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已经死了,没赶上后面这堆糟心事。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忆苦思甜,向刘表致敬,刘禅给三子起名叫刘琮。
永嘉之乱中,刘琮的后人逃了出来,一路跑到广东汕头去了。
在几经迁徙后,明末清初时,这支族人中的一支,迁徙到四川郫县定居,发展成了郫县犀浦刘氏。
历经1400年的迁徙,刘禅的后人,终于回到了成都。
女儿们刘禅另有两个女儿。
长女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瞻及其长子诸葛尚战死于绵竹。
由于司马家公开推崇诸葛亮,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得到了实际任用,官至江州刺史。
这位公主,可能是忍受屈辱最少的一位后人了吧。
次女的命运就比较惨了。
他嫁给了关羽的儿子关统。
关统死后,其子关彝继承了爵位。
蜀汉灭亡后,庞德的儿子庞会为父报仇,“尽杀关氏满门”。
公主应该也是死于这场劫难吧。
魏晋南北朝,本是我国历史上最漫长的乱世,许多家族在这场乱世中都遭受了磨难。
个人认为:刘禅家族所遭受的磨难,只是时代的悲剧,不必过于牵强地把这些遭遇与刘备、刘禅当年的作为扯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