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63更新:2024-11-24 02:06:59
李白《将进酒》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有人选择活得长久,有人选择活得精彩。
纵观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一生,无疑属于后者。心志滞后于身体的成长,选择了精彩,便不能委屈,我命由我不由天,霸气侧漏。兄弟的敲打,丝毫没有改变其小孩子的性格,终于魂断三尺白绫,犹如夜空中的那一团焰火,总在最亮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01初露峥嵘
阿济格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其还有两位同胞弟弟,多尔衮、多铎。生母是阿巴亥,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妃(地位类似于皇后)。母凭子贵,以及占了年纪上的便宜,可以想象,阿济格兄弟那种天真烂漫,对于戎马一生的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心理上巨大的慰藉,惹得其舐犊之情爆棚。
于是,年纪轻轻阿济格,成了镶黄旗旗主,位居四小贝勒之列,地位仅次于年长许多,战功卓著的四大贝勒。但其也并非只靠着父亲庇佑,早在1625年,年仅十九的阿济格,奉努尔哈赤之命,与五哥莽古尔泰驰援,蒙古科尔沁部的堂侄女婿奥巴,打败了入侵的察哈尔林丹汗。次年更是以区区6名随从,杀入酋长牧所,射杀敌将,大败蒙古巴林部。
阿济格
02能征善战
太祖病逝后,皇太极继位。成长的阿济格,战斗天赋进一步展现。
先是在1627年后金进攻锦州,明守将满桂“沿城环列枪炮”,阻止后金直接攻击锦州城。因离城太近,不利于八旗骑兵发挥,主帅皇太极本想诱敌出城,不想明守将满桂按兵不动,遂下令进攻,遭到三大贝勒反对。
皇太极怒斥:先汗攻宁远不克,朕攻锦州又不克,还奢谈什么后金国威?
(两次都攻不下来,还要不要脸?)
说完率先攻城。阿济格紧随其后,奋勇杀敌,带动了其他贝勒。打得满桂身中数箭,率兵撤入城中。
两年后,皇太极率军绕开山海关。在遵化,遇到了来驰援的山海关4000精锐,阿济格此役斩杀了,袁崇焕手下大将赵率教。无奈之下袁崇焕急点九千轻骑兵,两天一夜赶往京城,与祖大寿合兵一处与后金军展开厮杀。战斗直至阿济格座骑战死,才鸣金收兵,而明朝主将袁崇焕的甲胄,更是被箭射得像刺猬一样,可见战斗之惨烈,也足见阿济格的勇猛。
皇太极
03态势变化
虽说清军在与明朝的作战中,胜多负少。但袁崇焕的两次大捷令到大清,付出了惨痛代价。《石匮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清太祖很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受到重创,不久后离世,可见双方处在战略相持的阶段。
直到1642年,原本锦州外城守将密谋降清,不想事情泄露,皇太极只能提前进攻。战斗中,阿济格身先士卒,首先登上城楼,取得了锦州外城的胜利,且堂兄齐尔哈朗失利的情况下,重创洪承畴率领的援军,夺取了明军的粮饷。洪承畴无奈退守松山。次年副将引清兵入松山城,活抓了洪承畴。经此一役,形式发生了变化,大清由战略相持,变成了进攻态势。
洪承畴
04兄弟敲打
上述展现了阿济格的进攻才华,于此截然相反的是其个人政治上,极度不成熟。似乎战功卓著,更显得其有任性的资本。先是准许了多铎与国舅阿布泰之女的婚事,既不上奏皇太极,也不与众贝勒合议。犯了大忌,因为阿布泰之人手脚不干净,曾在太祖国丧期间,盗走了努尔哈赤的头盔,在皇太极眼里是“谗恶”之人。
其次,虽然能征善战,但阿济格也好货。其曾直言不讳:不愿攻城,愿入明边。因为掠夺财物来得容易。史料记载阿济格军队的形象是:如渔人入水捕鱼,擒之以手,夹之以肋,又复衔之以口。手脚并用还不算,连嘴巴都用上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阿济格部下的贪婪,侧面反映出阿济格本人,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于1636年胜利之后,阿济格只顾着率领亲兵返回沈阳,丢下辎重部队。若不是明军吓破胆,后果不堪设想。
不论是皇太极主政,还是多尔衮摄政,念及战功又是亲兄弟,都只是对阿济格稍加惩罚,略加敲打。如此,虽战功卓著,但其镶白旗旗主变成了多尔衮,爵位也仅仅是郡王。
多铎
05神经刀特性
皇太极逝世,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其命令阿济格与多铎,兵分两路扫平南明、大顺政权。值此关键时刻,不想阿济格又犯了“好货”的毛病,竟然绕道,向蒙古各部索要马匹,迟迟不动身南下,令到多尔衮火冒三丈。等到多铎与李自成正面交锋之时,阿济格从侧面攻击,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一路追击李自成,又来了次“坑弟”。传回消息说,李成已死。搞得多尔衮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事毕,阿济格说是摆乌龙,李自成没死。搞的多尔衮气愤地说了一句“岂有如此欺诳之理”。由此,多尔衮对于一母同胞,有了厚此薄彼。
1. 以无子嗣为由,过继多铎的儿子多尔博;
2. 1649年,多尔衮提拔多铎为辅政叔王;
多尔衮
因为阿济格为这个人虽然说看起来是英勇无比,非常的厉害,但是实际上他的脑子真的不是特别的够用,所以他造反的行为简直就是在作死。后世的人在评价他的时候都会说他是打仗很厉害,但是头脑不够,这其中的意思大家应该是非常的好理解的,就是说他是一个特别厉害的武将,但是他的智商真的不是特别的够用。
在打仗这个方面,他真的是非常的厉害的,完全不输给多尔衮,但是在治国还有谋略,这一方面真的是完全不能够跟多尔滚去相比。他们三兄弟都是非常的优秀的,特别是阿济格这个人,他打仗是一把绝对的好手,骁勇善战。当初满清入关的时候,打仗的过程当中,他的功劳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大,但同样他的问题也是特别的大,因为他有勇无谋。
其实多尔衮早就已经看出来这件事情了,所以后来他只是把他的哥哥封为亲王而已,但并没有把他当一回事,他更加看重多铎。后来多铎死了之后,阿济格想要成为大清的第二号人物,但是没有成功,后来他又想营建府邸,还想要削藩,但是没有获得多尔衮的同意。这个人的头脑真的是非常的简单,但是他的脾气却是那种非常粗暴的,而且他特别的瞧不起汉人。
当初要不是多尔衮一直在保他,他早就可能已经倒霉了。后来多尔衮病危了,按理来说阿济格马上就要失去自己最大的靠山了,这个时候他应该要收敛一点的,不然的话很容易被清账。但是也不知道谁给他的勇气,他竟然选择在在这个时候造反,当然他的造反行动肯定是没有成功的,后来他被软禁起来了,而且在软禁的期间他也一点都不老实。
关系:
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实际上是一位同胞母亲的兄弟,他们的生母是阿巴海,努尔哈赤非常喜爱的大公主。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12个儿子,多尔衮是第14个儿子,多铎是第15个儿子。
作为一个母亲同胞的三兄弟,说他们的关系不好似乎不太合适,但多尔衮和多在三兄弟中更亲密是事实。
阿齐格比多尔衮和多铎年长这么多岁。当多尔衮和多铎有能力思考时,阿齐格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年龄差异是存在的。作为大哥,阿齐格自然不能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玩。俗话说,三岁时有代沟,这在现代仍然有效,在古代仍然有效。
阿济格人物评价
阿济格可谓杀敌英勇、战绩显赫,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摄政王多尔衮病重时,阿济格因参与密谋欲承袭摄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阿济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牵连获罪,不少人被处死、抄家或是鞭责、革职,并由此兴起一场大狱之灾。阿济格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这也是阿济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后人评价英亲王阿济格“剽悍少谋”。
阿济格和多尔衮是亲兄弟。
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实际上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努尔哈赤极为宠爱的大妃阿巴亥。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多尔衮是第十四子,多铎是第十五子。按理来说,写清宫剧三人因为血缘关系,应该是最密不可分的同盟,不论是写多尔衮也好,还是写多铎也好,阿济格应该都是重要人物。
人物故事
在皇太极时期,阿济格这种勇猛而无心机的人,用途最多的就是打仗。因此基本他大多数时间都被派出去在外边打仗了,虽然有时因为性格的原因得罪皇太极,但又因为他立下新战功原谅了他。
真正让阿济格出现在政治核心时,是在皇太极突然驾崩以后。多尔衮与豪格争位,阿济格站在了多尔衮这边,与多铎一起支持多尔衮当皇帝。
后来因为多尔衮只有两白旗支持,虽然势力很大,但如果强行上位,可能会令八旗分裂。为了维护统治,最后决定让六岁的福临继位,从此多尔衮开始了他的摄政之路,而阿济格和多铎自然成为了他的左右手。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自始至终都是兄弟齐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三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而在这三兄弟之中,多尔衮的功勋和地位自不用多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清王朝挥师入关、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评价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同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而这二人在世的时候一位是皇父摄政王,一个位是叔辅政王,是当时朝堂上权势和地位最为显赫的存在,更是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和硕睿亲王世系和和硕豫亲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后的荣耀和后世的评价上,远远不及他的两位弟弟,同时,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与两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远,并且最终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鲁莽和毫无政治头脑,只落得一个圈禁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时期备受宠爱的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全方位的被两个弟弟所超越。
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的喜爱实际上属于爱屋及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
特别是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并且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人15个牛录,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将来会接任正黄旗旗主,多铎接任镶黄旗,多尔衮则是有意让他统领镶白旗。
但是由于阿济格年龄较长,率先走向了战场,随努尔哈赤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阿济格又因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混迹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学习了两位大贝勒的英勇与斗志外,更是像这二人一样,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并且性格上是鲁莽、残忍、狂傲。
也正是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身上,实际上,这也算是对于阿济格的一种“放弃”。
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开始,皇太极便开始了对于三兄弟势力的瓦解。
皇太极登基后,先是夺了镶白旗,又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的原则,将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进行“黄白互换”,因而就变为了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其中阿济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极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废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该由多尔衮担任。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极此意一来是为了打击阿济格,二来是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对兄弟三人进行分化。只不过多尔衮在能力上确实有目共睹,众人佩服,同时阿济格当时也没有过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旧感情深厚。
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与日俱增,将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后,特别是多尔衮,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并且深得皇太极宠爱和信任,远非阿济格能比。
然而,伴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阿济格则开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开始排出异己,还未入关之前,就已经是大权独揽了。而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成为了英亲王。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凯旋而归的阿济格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弟,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多铎。
此时的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铎一样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的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没有将阿济格扶上辅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并且是对大清王朝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首先,阿济格的政治能力确实非常的有限。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的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
其次,阿济格的性格太过于鲁莽和残暴。
前文中也说到了,阿济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个人混迹在一起,这两人虽说作战勇猛,但同样是有勇无谋,并且极为残暴,屠城、杀降、劫掠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们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杀人。
阿济格则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这两位兄长是颇为相似,这样一个人统领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说大清王朝能不能继续统一全国,说不定就会因为他陷入内乱。对于这一点多尔衮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远不及多铎。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只有12岁,阿济格又常年在外征战,可以说兄弟二人是相依为命,相伴长大,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提防周围的风险。所以,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多尔衮更是将多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只是后来多铎因为天花过早离世,才让多尔衮作罢。
相较于多铎,阿济格与多尔衮却是在关系上,稍微疏远一些,除了两人小时候的正常经历外,有些史料上说,多尔衮对于阿济格在其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极度的失望,进而对于阿济格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扶上位,对于后来大清王朝的发展,确实也是大功一件。
伴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阿济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则在权力的争夺中再次跳了出来。
此时多尔衮已经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白旗的势力依旧把持着朝政,阿济格这个时候逼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继续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两白旗号令在自己的统御之下。
然而,阿济格这次又失算了,顺治皇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经亲政,并且开始了对于多尔衮集团的清算和报复,阿济格作为多尔衮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击的首要目标。因而阿济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摄政王”的美梦宣告破碎。可是,仍然无法认清形势的阿济格则是策划了一场谋反,希望通过武力夺权,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最终,作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本就因为顺治皇帝的“恨屋及乌”而遭人厌倦,再加上这一系列的“作死”行为,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顺治皇帝圈禁,之后又被削宗夺爵,进而被顺治皇帝下令赐死。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多铎平反,阿济格再一次被华丽的“忽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在这期间,多尔衮和多铎先后为乾隆皇帝所平反,恢复了身份和爵位,其后人也享受到了应有的殊荣。而乾隆皇帝借着此次平反,也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制度,多尔衮的后人袭承了他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多铎的后人也袭承了和硕豫亲王的爵位。
而阿济格非但没有被乾隆皇帝平反,相反则是继续对其进行了批判: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就这样,阿济格没有能像他的两位弟弟一样获得平反,他也只能继续以乱臣贼子的身份,打上了耻辱性的历史标签。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才最终为阿济格的后人恢复了宗室身份,但是其爵位,始终没有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