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简介(名称由来)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61更新:2024-11-24 02:19:21

革命烈士故事和资料

革命烈士资料:

1、刘胡兰简介:

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

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

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2、董存瑞简介: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初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

3、邱少云简介:

邱少云9岁丧父、11岁丧母、13岁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年仅26岁。

4、陈守全简介:

1986年3月11日,率队越境执行任务返回,通道被敌军封锁布雷,在争先排雷时,他不幸触雷,被炸掉右眼球,右手粉碎性骨折,双腿炸断,血流如注。

陈守全毅然把仅剩的一条绷带让给了战友,终因伤势严重,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时年30岁。引陈守全牺牲后,其生前所在部队的官兵无不沉痛哀悼,广西军区政治部授予他二等功臣和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5、杨靖宇简介: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扩展资料:

革命烈士简介:

革命烈士,简称“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员。辛亥革命以来,确系为革命及抗日而阵亡和死难的人员,称为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人民公安部队因参战、公干牺牲者(被俘不屈、 慷慨就义或被特务暗杀等),革命工作人员在对敌斗争中牺牲者或因公牺牲者,民兵、民工因参战牺牲者,均称烈士。

根据1980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革命烈士的称号,比以往规定的更具有严肃性,取消过去关于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积劳病故,革命军人因公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总称烈士的规定;

同时,打破过去只限于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和参战民兵、民工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全体人民,从而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英勇奋斗献身的精神。

参考资料:

百科革命烈士

百科刘胡兰

百科董存瑞

百科邱少云

百科陈守全

百科杨靖宇


党的一次至三次代表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⒎23日在上.海召开。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有: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奋斗,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桥梁。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1920.年5月开始首先在上.海建立起共.产主.义小组,并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中心发起组,分别在北.京、武汉、广州、长沙、济南等各主要城市,酝酿和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做建立统.一的共.产党组.织的准备工作,这就大大加快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步伐。
到1921.年夏天,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日益成熟。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的书.记处派尼柯尔斯基来到上.海。两人立即取得联.系。马林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具体筹备工作。代.表大.会预定在1921.年6.月20日召开,李达向各地党的组.织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直到⒎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在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制定出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这个纲领作为党的最高纲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确定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党的第一个纲领对此没有给予解决。
鉴于党的“一大”曾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只召开了三次全体会.议,其余时间则分组进行讨论。
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作了工作报告,张国焘作了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情况的报告,施存统作了关于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情况的报告。
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议会行动》、《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和《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9个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蔡和森担任主编。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李大钊、向警予(女)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被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为委.员长,张国焘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蔡和森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向警予为中.央妇女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宣.言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这次大.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党的“二大”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说明,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 瞿秋白、 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共.产党对这一策略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在党成.立前,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南方有一定的影响和势力,并进行着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革.命斗.争。对于这样一个政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党的“一大”通.过的决议认为,中.国共.产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一大”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广西、广东考察了国.民.党及当地的革.命运.动。马林认为,国.民.党是一个多阶.级联.盟的革.命政党,在南方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应与其联合,共同进行斗.争。马林并为此向国共两党提出了联合的建议。孙中山方面表示,愿意联合共.产党,但由于国.民.党是一个大党,共.产党.员必须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而共.产党.内的大多数同志则表示,同意支持孙中山,但反.对加入国.民.党。党的“二大”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决定与全国的革新党派实行党外联合。中.共的“党外联合”主张,没能得到孙中山的同意。为了推动国共合作,共.产党于1922年8月底,又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方式问题。会.议虽然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大多数同志对这种作法仍存疑虑,因此国共合作问题实际上没有解决。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进一步作了肯定。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为了统.一全党的思想,妥善解决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共.产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陈独秀主持了大.会,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指示,分析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改造成为工、农、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在讨论中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国焘、蔡和森等人反.对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尤其反.对工.人加入国.民.党,认为那样将混乱无.产.阶.级的思想。马林、陈独秀等人认为全体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大.会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主张。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12日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王荷波、谭.平.山、罗章龙、朱少连、项英9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汉俊、邓中夏、邓培、徐梅坤、张连光为候补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局,由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5人组成,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觉醒年代》人物介绍有哪些?

作为一部红色献礼剧《觉醒年代》里边的原型人物有很多,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胡适、赵世炎等都是原型人物。

令我钦佩的是即便政治意见不同,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了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胡适依然坚信美国的实验主义,至此分道扬镳,但三个人的关系也依然很好。


剧情简介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

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

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科--觉醒年代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有哪些人?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一共有16人。

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包惠僧、毛泽东、何叔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董必武、陈潭秋、陈公博、周佛海、马林和尼柯尔斯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名称由来

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1920年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他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其中包括“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

以上内容参考:百科—中国共产党


4个人的200字简介!
苏兆征:工运领袖
  1929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向全党发出了悼念苏兆征不幸逝世的第32号通告。通告指出:苏兆征同志在工作中,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卓绝精神和坚决的政治意识,他的革命精神,是全党的模范。
  苏兆征,广东香山淇澳岛(今属珠海市)人,1885年生。苏兆征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03年,18岁的苏兆征为了谋生,赴香港在一外轮当杂役。1908年,苏兆征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运动。在孙中山等受到密探追捕时,他机智掩护他们脱险。
  1925年春,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苏兆征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全国海员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在中共五大上,苏兆征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党的八七会议和中共六大上,均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29年2月25日病逝。
中国青年的发展简介

“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惟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这是《中国青年》1923年的发刊词的开首语。时隔80年,当我们在阳光下再次大声诵读这些文字时,仍能迫切地感受到一股热浪向我们扑来,这些年轻热情的文字穿过时空的隧道,依然能让我们热血沸腾,心跳不止。
10月20日,《中国青年》诞生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从一开始,《中国青年》就具有鲜明的红色背景,她所提倡和鼓动的“红色时尚”引领了无数革命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中国青年》的诞生绝对是创造了一种特立独行的辉煌,它震耳欲聋的呼叫让无数颗年轻的心怦然而动。在这辉煌和一呼百应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名字,恽代英、萧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林育南等等,这些名字无一不浸染着鲜血,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支跳跃着红色的火把。这些《中国青年》早期编辑们的为人、为文、为思,为这本杂志在中国现代思想史、革命史和传媒史上赢得了丰碑般的地位。
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随着革命的浪潮而起伏,出刊170期。《中国青年》以其无惧无畏的战斗激情度过了她最初的四年灿烂历程,沉静于黑暗中。
11月17日,《中国青年》第五期发表秋士文章《告研究文学的青年》一文。文章说:如今我觉得有两个问题:文学运动与实际运动哪一种急要?这种文学运动,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会有效力么?......自己平心静气想一想:我的研究文学不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学时髦么?我好研究文学不是有意地或无意地避尘嚣、务清高,志在高山流水吗?我的研究文学不是有些欺骗自己么?想了的结果,至少有多数人会感觉自己的虚伪,感觉自己这文学不会有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中文到了如今,情形可谓一天坏过一天;青年到了如今,壮气也可谓一天冷一天!中国问题的解决,必有待于中国的青年,而中国的青年却这样死沉下去,中国还有一点希望么?
我如今对于这些青年,特尽下面的忠告:你真有意做文学家么?朋友,那你就不应仅知道怎样才算一个文学家,应该去实行你所知道的。你应该像托尔斯泰一样,到民间去,......文学不是清高的事业,不是“雅人韵事”,“雅人”是平民的仇敌,雅人是真文学家的仇敌,真“俗人”才是真文学家!
你真热心于社会问题解决的事业么?朋友,快快抛去你锦绣之笔,离开你诗人之宫,诚心去寻找实际运动的路径,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邓中夏发表《论工人运动》一文
12月25日,邓中夏在《中国青年》第九期发表《论工人运动》一文 。文章说:“我是曾经做过工人运动的人,据经验告诉我,使我深深地相信中国欲图革命之成功,在目前固应联合各阶级一致的起来作国民革命,然最重要的主力军,不论现在或将来,总当推工人群众居首位”。“工人数量虽少,工人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实在比任何群众尤为重要。比方海员一罢工,可以使国内外的交通断绝;铁路一罢工,可以使南北的交通断绝;汉冶萍一罢工,可以使国内和日本多数大工厂停业。这是何等伟大的势力呵,所以我们不能因其数量少而轻视之”。他又说,京汉铁路罢工失败以后,许多社会运动家不免动摇、减少了对工人运动的热情。这未免太没有信心与毅力了。不论革命的政策为了应付时局的必要而如何变更,工人运动却是任何革命方式之下,应该特别重视而不可变更的。不然,如此革命的基本势力犹不注全力使之更强固,更发展,而漫然高唱什么样的革命,终归是建屋于沙土之上。文章呼吁:“我所敬佩的以中国革命为唯一的使命的社会运动家呵!望你们鼓励向来重视工人运动的精神与热心,持续地努力呵!如此基础已立,功亏一篑的工人运动,你们因稍稍受一点波折,便认为此路不通,要另辟他道,我恐怕你们再革命一万年,也不能成功呢”。 5月17日,代英(恽代英)《中国青年》第三十七期发表《文学与革命》,指出:“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欲做一个革命文学家,“第一件事是要投身革命事业”,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养革命的感情。
《中国青年》发表恽代英谈学生运动的《学生运动》一文。文章指出,学生运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不受反动派思想的影响,并且能够接受革命思想,成为革命群众,团结起来,进而能够致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论述了进行学生运动的方法,同时指出,在不合宜的时候,不要说什么主义、什么党、或其他骇人听闻的材料。要把主义的实质提示出来。 萧楚女著文批驳共管源于赤化论
11月20日,《中国青年》第102期刊登萧楚女《中国赤化孑帝国主义的一致压迫》。文章指出:“孙中山在广州收回关余,该不是共产吧?为什么英、日、美、法集战舰,连意大利也还要用商船临时改充军舰去示威?”“关税自主的呼声该不是共产吧?为什么列强也一致拒绝?义和团反抗帝国主义,谁也知道不是共产党,为什么八国联军要打进北京城?”可见,“帝国主义一致,其实与赤化何关,只要你是与他们共同利益有妨碍时它们便会一致起来。而且事实上,中国早就被帝国主义共管了”。 李求实斥醒狮派诸领袖
4月4日,李求实针对国家主义派攻击“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的谬论,在《中国青年》第119期发表《我们的功罪 一 斥醒狮派诸领导》,指出:
并不是共产党和共青团包办群众运动,而是共产党和共青团用实际行动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因为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为被压迫的民众幸福,他们没有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成功是民众的,失败也是民众的。因此,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们,这里丝毫没有什么包办不包办的问题。
《中国青年》首次刊出纪念性漫画
5月《中国青年》《五卅纪念专号》(总121期)的封面上破例地采用一幅丰子恺绘制的题为《矢志》的漫画。《矢志》这幅画上画着一座高塔,在塔的顶端横插着一枝经过夸张了的大箭。在该《期编辑以后》一文中说:“这画的含意是唐代名将张巡部下青年勇将南霁云射塔‘矢志’的故事。我们希望每一个革命青年为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都射一枝‘矢志’的箭到‘红色五月’之塔上去!”《中国青年》创刊两年来,封面从无采用图案或绘画的先例。
这期《中国青年》还刊出纪念性漫画《他们的血不是枉流的啊!》,画面上绘着“五卅”烈士墓旁伸出了象征中国人民力量的巨大拳头,表明帝国主义的屠杀并不能击退中国人民反帝怒潮。同时还发表了蒋光赤创作的短篇小说《疯儿》。
李求实发表《国家主义派的“实际行动》
1926年7月3日,李求实论《国家主义派的“实际行动”》一文,发表在《中国青年》第125期上文章揭露了国家主义派作为帝国主义和军阀应声虫的嘴脸。指出:国家主义派“是思想落后的‘士子’们。受不了帝国主义者和军阀的压迫与欺凌,但又缺乏革命的勇气和决心,以致彷徨无主,帝国主义和军阀因而催眠之,利用之。结果,这些‘士子’们便倒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怀里,做他们的忠臣,专一与革命势力为难,帝国主义者和军阀说广东赤化了,这些‘士子’们也应声说广东赤化了,帝国主义和军阀说‘五卅’案完全是共产党人闹的乱子,这些‘士子’们也应声说‘这是正确的’。”
恽代英发表《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一文
12月20日,恽代英在《中国青年》发表《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一文。文章指出,可以互相切磋陶冶。这些,青年无有许多青年立志要报考黄埔军校,可是学校容纳不了,黄埔是一革命的学校黄埔之所以有益于革命,因为在那里能学习革命所需要的学识;在那里有些革命的官长和学生,可以互相切磋陶冶。这些,青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设法得到。因此,到黄埔是一条好出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对于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与命运奋斗,要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解决自己乃至中国的问题。都能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 《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毛泽东第一次为她题写刊名。虽然当时《中国青年》处在红色政权的中心地带,但经济的困难依然影响着她的正常出版。这个时期的《中国青年》最值得骄傲的是她那份作者名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任弼时、王明……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
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两年中共刊出29期,其中包括三期晋西版《中国青年》。直到1941年3月第5期,《中国青年》终因无力继续出版而暂时停刊,这一别就是漫长的七年。 《中国青年》第二次复刊。毛泽东又一次为她题写了刊名,还专门为她写了四句话:“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四句话成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局面的指导思想。一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伴随着国家的建设和一项项的政治运动忠实地体现着那个时代的风格。这18年中,她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邢燕子、雷锋、向秀丽、王杰、南京路上好八连、刘英俊……


劳动节的由来简介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等城市的350,000名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建立八小时的工作制度并改善工作条件,终于获得了胜利。1889年7 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劳动人民都要庆祝。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

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1886年五月一日的这场斗争虽然被镇压了,但此后各国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和“五一劳动节”。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