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御史文言文翻译《铁面御史》的译文
赵抃,字阅道,是衢州西安人,考中了进士。濠州的郡守不按照法令规定给士兵发粮食和赏赐,士兵声称要兵变,郡守感到害怕。转运使发公文让赵抃暂代治理,濠州得以平安无事。赵抃担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检举不回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
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凭着参知政事的身份监领,等到刘沆担任宰相,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赵抃论述刘沆应当免去所兼任的职务,以保全国家体制。吴充等人相继被贬逐。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回朝廷。吕溱等人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等人要求出任郡职。赵抃上疏说:“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欧阳修等人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依靠他得以安定。
担任益州知州。蜀地路途远百姓软弱,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赵抃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担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于治理,赵抃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于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用。
神宗即位,召赵抃回朝任知谏院。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么关系。”等到谢思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地,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因担心成都守边兵卒,赵抃就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州。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我出行吗?”赵抃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
到了蜀地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有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地,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该清正严谨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州郡安然无事。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伪谋反叛递上告,赵抃没有把他们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为清献。
原文: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守惧。转运使檄抃摄治之,州以无事。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吴充等相继被逐。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等既出守,欧阳修等求郡。扩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修等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出知虔州。虔素难治,护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
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师界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与法合。薨,年七十七。谥曰清献。
北宋名臣赵抃\生平资料 赵抃\祠在哪赵抃生平
赵抃是宋朝时期十分著名的一位大臣,他曾经在1034年成为进士,之后陆续担任了一些官职,直到二十年之后成为当朝的御史,从此后名垂青史,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在宋神宗时期他担任右谏议大夫,后来又担任过杭州、青州等地区的官员,最后在1079年从太子太保这个职位上退休。赵抃生平十分的刚毅正直,几乎就连当时的皇帝都要让他几分,那么赵抃生平具体是怎样的呢?
赵抃的生平还要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他出生在1008年,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生活的十分贫困,后来让他的哥哥抚养长大,他在懂事之后一直努力的学习各方面的致使,终于在1034年成为进士。在此之后他开始担任节度推官这个职位。后来有曾经担任江原等地的知县,当他在濠州地区担任转运使的时候,因为当地的士兵要发动兵变,当时的知州大人不仅不想办法解决事情,反而躲了起来将赵抃推到了前面,可是赵抃却非常云淡风轻的解决了这次的隐患。
在赵抃的生平中他名声大噪是从成为御史开始的,他为人十分的政治,做起事来从不在乎任何人的地位和全是,因此被人们成为铁面御史。在1054年的时候他弹劾了当朝的宰相,并且最终让这些人受到了惩罚。赵抃还曾经到四川等地区担任官职,在他的努力之下蜀地原本浑浊的风气变化了很多。后来他再次回到京城中担任官职,直到1084年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在北宋时期曾经有一位十分厉害出众的官员,他的名字就是赵抃。赵抃因为为人刚正正直、不畏权贵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佩,在当时他曾经弹劾过许多大臣,每个他弹劾的人都被查明确实渎职不负责任,就连皇帝都要让他三分。但是这样一位严肃铁面的官员却在自己的一个家仆去世之后十分的悲痛,这个赵抃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那么这则赵抃的故事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赵抃的故事发生在他刚刚做官的时候,那时候他从老家带来了一个老仆名为赵老栓,他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随着赵抃。有一次他们二人出行的时候遇到了一名妓女名为春月,春月也是颇有才气的,和赵抃两人吟诗作对,让赵抃对她十分喜爱。但是赵老栓却并不赞同这件事,当天晚上赵抃做了首诗词,命令赵老栓送到怡红院交给春月,可是赵老栓却并没有照令行事,赵抃虽然有些遗憾但也并没有因此说什么。
可是两天之后他还是没能忍受住相思之苦,和春月两人十分火热,这时候赵老栓请求回乡办事,赵抃当时应允了,可是在他回来之后才发觉原来赵老栓是回去向母亲告状去了,于是十分的恼怒便责罚了他,可是事后想想自己曾经说过要做一名好官,但是如今这样下去一定会误入歧途,于是在十分惭愧之下改正了自己的做法。在之后赵老栓几次想要离开赵抃都没有答应,在赵老栓去世的时候赵抃跪在灵前痛哭流涕,他认为名义上赵老栓虽然是他的仆人,可是却教会了他做官为人的道理。从此后赵抃跪哭老仆的故事便流传开了。
赵抃祠的地理位置处于浙江省区内的钟楼底,总共的面积达到了四百多平方米,很早之前就被当地列为了重点保护对象。最开始的时候是在1268年的时候建立的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赵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有人在赦免前伪造印信,赦免后使用,法吏判处他死刑。赵抃说:“赦免前没有使用,赦免后没有伪造,不应当处死。”审案定罪而没有处死。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州郡守供给士卒粮食赐物不按照法令,声称要发生兵变,州守害怕,太阳没有下山,就闭门不出。转运使下公文让赵拃暂代治理,赵抃到后,像平时一样镇定从容,州中因此太平无事。
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称他为“铁面御史”。他的言论着重想使朝廷辨别君子小人,认为:“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受到牵累,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以参知政事监领,等到他任宰相后,仍然兼任原来的职事。赵忭论述他应当免去,以保全国家体制。又上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而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守法令;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都免职离任。
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处治礼院官吏,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议论梁适,相继被贬逐。赵抃陈述事情缘故,都把他们召还朝廷。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京任郡守后,欧阳修、贾黯又要求出任郡职。赵抃上言:“近来正直之士纷纷退离,侍从中的贤才像欧阳修等人很难得,现在都要离去,是因为在朝中正直严肃,不能谄媚事奉权贵,中伤他们的人很多而已。”欧阳修、贾黯因此得以留朝,当时的名臣,赖此得以安定。
请求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为益州。蜀地路途远百姓弱,官吏肆意违法,州郡公开相互馈赠。赵扑以身作则,蜀地风气因此改变。偏远的城乡,百姓有的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使者,赵扑巡视无所不至,父老高兴地互相宽慰,奸诈官吏惊恐服从。
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进退伍兵士董吉在皇宫中炼丹,赵抃援引文成、五利、郑注作为例子,尽力加以论述。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赵扑与唐介、吕诲、范师道上言升之奸诈邪僻,结交宦官,不通过正当途径得到进用。奏章二十几份递上,升之离位。赵抃与言事者也都被罢免,出京知虔州。虔州一向难於治理,赵扑治理虔州严厉而不苛刻,召集告诫各个县令,让他们各自治理。县令都很高兴,争着尽力办事,监狱因此常常没有犯人。在岭外任官的人死后,大多没有办法归葬,赵抃造船一百艘,下公文通告各郡说:“做官的人家,有不能归葬的,都从我这儿出去。”於是人们相继而来,都给他们船只,同时供应他们路途费用。
召为侍御史知杂事,改度支副使,进天章阁皆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贾昌朝以前宰相镇守隗,赵抃将要巡察府库,昌朝派人来告诉说:‘在此之前,监司没有人来巡察我的库藏的,恐怕此事没有例制,怎麽办?”赵抃说:“放过这冠,那麽别的州郡不服。”最终还是去了。昌朝不满。当初,有诏令招募民兵,过了限期不能办成,官吏因此获罪的有八百多人。赵抃奉旨督察此事,上奏说:“河朔连年丰收,所以应徵招募的人少,请求宽免他们的罪,以待农闲。”听从他,获罪官吏被释免,而招募人数也随之满员。昌朝开始羞愧佩服。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宽松治政。赵抃以前任蜀地转运使时,有聚众进行怪异祭祀的,依法严惩。到了此时,又有这样的案件,都认为不能逃脱了。赵抃审察此事没有别的,说:“这只是酒食交往而已。”惩处带头的人而释放了其他人,蜀地百姓很高兴。正值荣谨除转运使,英宗告诉荣谨说:“赵抃治理成都,是中正平和的政策。”
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旧例,亲近大臣从成都还朝的,将要重用,一定改任省府官职,不担任谏官。大臣对此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也没有什麼关系。”等到谢恩时,皇帝说:“听说你一个人去蜀,随身带一琴一鹤,为政简略便易,也很称职吗?”不久,提拔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知遇之恩,朝政中有不合适的,一定秘密加以上报,皇帝亲笔下诏褒奖答覆。
王安石当政用事,赵抃多次斥责他行事不利。韩琦上疏尽力论述青苗法,皇帝告诉执政,下令罢除它。当时安石归居在家请求离职,赵抃说:“新法都是安石提出的,不如等他出任。”出任后,安石对此更加坚持。赵抃很后悔不满,就上言:“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人之多,扰乱天下。安石强词夺理刚愎自用,将天下公正的评论诋毁成流俗,违背众人欺瞒百姓,掩饰过失继续错下去。近来台谏侍从,大多因谏议没有听从而离职;司马光除枢密,不愿受官。而且事情有轻重,国体有大小。财利对於国事是轻,而民心得失是重;青苗法使者对於国体是小,而翰林耳目之臣的用退是大。现在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恐怕不是宗庙社稷之福。”
奏章呈入,恳切请求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当时京东乾旱有蝗灾,只有青州多麦田,蝗虫来到境内,遇风倒退飞回,都落水而死。成都因担心守边兵卒,就以大学士又知成都。皇帝召见,慰劳他说:“在此之前,没有从政府中前去的,能够为朕出行吗?”回答说:“陛下有话,就是法令,用得着问吗?”於是请求斟酌事宜自主行事。
到了蜀后,治政更加提倡宽厚。有卒长站在堂下,叫来告诉他说:“我和你年纪相仿,我一个人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该清正严谨戒惕谨慎地率领众兵卒,等到部队回去,得到剩余资财拿着回家,为家室考虑可以了。”人们高兴地互相转告,没有人敢作恶,蜀地州郡安然无事。剑州百姓私自伪造僧人度牒,有人把此事作为谋反叛逆上告,赵扑没有交付审案官吏,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判决,都从轻发落。毁谤的人认为他纵容叛逆党徒,朝廷拿来全部案卷进行审阅,都与法令符合。茂州夷在境内劫掠,害怕讨伐乞求归降,就捆绑奴隶将要杀死他,取血以接受盟约。赵扑让他们改用牲畜,都欢呼听从命令。
请求回去,知越州。吴越盛行饥荒瘟疫,死的人超过了一半。赵抃竭尽救荒的办法,治疗有病的掩埋死去的,而活着的人得以保全。下令修筑城墙,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又调任杭州,以太子少保辞官归居,而任命他的儿子赵帆为提举两浙常平以方便奉养。赵虮陪侍赵抃遍游各名山,吴人以此作为荣耀。元丰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赠太子少师,谧号为清献。
赵抃恭谨宽厚操行洁美,人们看不出他的喜怒。平时不经营家业财产,不蓄养歌舞伎,帮助兄弟的女儿十几人、其他孤女二十几人出嫁,施行恩德救贫苦的人,不可胜数。白天所做的事,到了晚上一定衣冠整齐焚香告诉上天,不能告诉的,就不敢去做。他处理政务,善於按照习俗施行设置,刚猛宽松不同,在虔州与成都时,特别被世人称道。神宗每次诏令两地郡守,一定提及赵扑。总之,以仁惠使民得利作为根本。晚年学道有所成,临终时,与赵屼诀别,说话语气不乱,安然坐着去世。宰相韩琦曾经称赞赵抃真正是世人的表率,认为没人能比得上他。
“一琴一鹤”是出自哪个典故?梦溪笔谈,这个成语后来指的是行囊简洁,为官清廉。是一个褒义词。
赵抃\的人物生平 赵抃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年少时成为孤儿,且生活贫苦,由长兄赵振抚养。 赵抃潜心致志、努力学习,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中乙科进士。
进士及第后,赵抃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当时有人在大赦前伪造公章,在大赦后使用,执法人员认为他该死,赵抃说:“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不该死。”终使罪犯免于一死。
其后历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并任泗州通判。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扬言要兵变。知州害怕,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不办公。转运使函令赵抃代他处理此事。赵抃到濠州后,像平时一样从容办公,成功安定濠州。 翰林学士曾公亮不认识赵抃,却举荐他为殿中侍御史。赵抃在任上弹劾不避权贵佞幸,美誉雀起,京师称之为“铁面御史”。他极力要求朝廷区分君子、小人,认为:“小人虽然过失小,也应努力清除;君子不幸犯了过失,却应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行。”
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张贵妃(追谥温成皇后)病逝,刘沆以参知政事职监办丧事,等到他为相后,仍兼监护丧事。赵抃认为这种一身多任有碍政体,又说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错失又多;宣徽使王拱辰与手下人都颇有不法行为;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遭弹劾众人都被罢免。
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制裁礼仪院吏佐,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为议论宰相梁适,相继被贬外出。赵抃为他们辩护,使得他们都被召回。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任地方官后,欧阳修、贾黯又请求出任郡官。赵抃向仁宗说:“最近品行端正之士纷纷出走,皇上身边的贤才如欧阳修这样的已没有几个。现在想到地方上去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为人正直,不事权贵。真令众臣伤心啊。”仁宗于是留用欧阳修、贾黯。 后获召入京,任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勾引退兵董吉在宫中炼丹,赵抃将其比之为于西汉的文成、五利,唐代的郑注等妖道,极力指斥其过失。
陈升之任枢密副使,赵抃与谏官唐介、吕诲、范师道共同揭露陈升之奸邪,认为他勾结宦官,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升迁。上书二十多次,陈升之因而被罢免,赵抃同弹劾者也一道被撤职,外出任虔州知州。虔州一向难治,赵抃为政严厉而不苛刻,将政令下达给各县令,层层监督,人自为治。各县令都愿意尽其力,监狱为之一空。岭外官员去世后,多半无法归葬,赵抃造船百只,告诫各郡说:“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我都帮助。”于是来求助的人接踵而至,赵抃都给他们船只、盘缠。
后来,赵抃回京任侍御史知杂事,又改任度支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出判大名府,赵抃要检察府库,贾昌朝派人来劝告说:“以前的监司是从不检察我的库藏的。没有先例怎么办?”赵抃说:“魏郡不查,其他郡就不会服气。”便坚持检查,贾昌朝非常不高兴。当时,官吏因不能按期招募够义勇乡兵而受罚的已达八百余人,赵抃奉诏督责此事,回报仁宗说:“河朔地区由于连年丰收,所以乡民应募的少,请从宽处理那些官吏,等农闲时再说。”仁宗允准。受罚者被平反,义勇也招募足够。贾昌朝才羞愧地对赵抃心悦诚服。 宋神宗即位后,召赵抃知谏院。按照旧例,近臣从成都回来就会担负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职,不当谏官。众臣大惑不解,神宗说:“朕是想发挥他仗义直言的优点,将采纳他的主张,不是小看他。”赵抃谢恩时,神宗说:“听说你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政策宽松平和,也能任谏官吗?”不久,升任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神宗知遇之恩,朝政有不妥之处,他总是密启上奏,神宗也常亲笔回书予以褒奖。
王安石主政后,赵抃屡屡反对他的变法主张。韩琦也上书反映青苗法对民间的危害。神宗同宰执商量后,停止青苗法。王安石正在家休假,想辞官。赵抃说:“新法都是王安石创立,不如等他假满归来再说。”王安石回来后,推行新法更坚决。赵抃非常悔恨帮他,向神宗说:“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余人,扰乱天下。王安石善于诡辩,刚愎自用,诋毁天下公论为庸俗,违背众议,欺瞒民众,文过饰非。近来谏官们多因说话无人听而辞职,司马光受聘枢密,不肯赴任。而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一时的财富利润是轻,人心的得失才是重;青苗使者的去取荣辱是小,左右大臣的取舍为大。现在因小失大,去重取轻,臣担心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
奏章上呈神宗后,赵抃恳请辞官,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杭州知州,又改任青州知州。当时京东旱灾、蝗灾,青州麦多,蝗虫飞到青州边境,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 成都因为戍卒困扰,赵抃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再任成都知府。神宗召见时慰劳说:“还没有过从朝廷下到成都去的先例,你能为了朕破一次例吗?”赵抃回答说:“陛下的话就是法律,何必管例不例呢?”因而请求神宗允许他相机行事。
赵抃到成都后,政令相较上次更宽简。有个卒长站在堂下,赵抃喊他说:“我同你年岁相当,我单身匹马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清廉谨慎威严地统率士卒,等戍期满,分得些余财回家,替妻儿考虑,岂不好?”人们欣喜地奔走相告,不敢再为恶,蜀郡一片升平景象。剑州有人伪造和尚的度牒,被告企图谋反,赵抃不将案件交给司法人员,而由自己判断,皆从轻处理。诽谤者诬告赵抃纵容叛党,朝廷取来审案记录一看,认为赵抃的判决都符合法律。茂州少数民族在边境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请求投降,就绑了一个奴隶,想杀死后取血为盟。赵抃让他们改用牲口,放了奴隶,大家都欣然听令。 赵抃其后请求辞职回乡,改任越州知州。吴越地区闹饥荒,人口死亡过半。赵抃奋力救荒,治病救人,掩埋死者,使生者得以保全。让老百姓修城,以使他们得到糊口钱。又调任杭州知州,以太子少保之职致仕,其子赵屼被授为提举两浙常平仓,以便就近照顾赵抃的晚年。赵屼带赵抃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吴人都感到自豪。
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享年七十七岁。神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十二月,赵抃葬于西安莲花山。
人称铁面御史,比包公更刚、更直、更黑的是谁?北宋的那些大官小吏、皇亲国戚,是不敢轻易违规、违纪、违法的。为什么?因为朝中有一批御史,他们为人正直,立朝刚毅,以弹劾和纠察百官为己任,让人闻风丧胆。像包拯担任御史,就弹劾过三司使张方平、宋仁宗的妻叔张尧佐。而同时期另一位御史赵抃,则比包拯更刚、更直、更“黑”,不仅弹劾过枢密使、参知政事等炙手可热的高官,甚至包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前后弹劾十余人,个个落职罢官。凡有违规、违纪、违法哪怕生活不检点者,不管你位置多高、权力多大、皇帝多么宠幸,一律照弹不误,人称“铁面御史”。
赵抃是浙江衢州人,进士出身,历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谏、知成都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赵抃写过一首《廉泉》诗:“岁旱江潢万井污,此泉深净肯清渝。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贪人一饮无。”诗以言志,这表明,赵抃把打击贪官污吏、营造清廉世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立志要当宋朝官场的“清洁工”。
1054年,朝中发了一件惊天命案,因为涉及到宰相,显得尤其吊诡与神秘。事情是这样的,宰相陈执中有一位爱妾叫阿张,其侍女迎儿因犯小过,遭到阿张残酷而持久的鞭打,可怜迎儿,被折磨致死。堂堂宰相府,竟然鞭死侍女,一时京城内外,舆论哗然。而且,当有人告状、审案官员要求宰相府的证人到场时,陈执中甚至软禁证人,使狱官无法对证,严重干扰司法。赵抃闻之拍案而起,立即以:“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的罪名弹劾陈执中,要求罢免其宰相职务。只是,皇帝宋仁宗有意偏袒陈执中,非但没免去他的宰相职务,反而“诏罢狱”,替他开脱。1055年,铁了心的赵抃,又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以:“不学无术、错置颠倒、私仇嫌隙、家声狼藉”等八大罪状,连续十二次上书,终于将陈执中拉下马,使他罢官去朝。
赵抃弹劾不避权幸,不但表现在对法律尊严的捍卫上,而且表现在对官员形像、朝廷纲纪的维护上。三司使王拱辰出使辽国,作为外交使节,他却在参加辽国的招待宴会上荒诞不经,“痛饮深夜,席上联句,语同俳优”( 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既败坏了形像,又有伤国体。尽管宋仁宗特别喜爱王拱辰(他是宋仁宗钦命的状元,原名王拱寿,宋仁宗为其改名王拱辰),但赵抃毫无畏惧,上书弹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连续上书,不依不饶,结果,王拱辰降职永兴军。此外,遭到赵抃轮番轰炸和大胆弹劾的,还包括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枢密副使陈升之等许多声名赫赫的高官,他们皆以罢官告终。
从这些剑拔弩张的弹劾事例看来,赵抃留给人们的形像似乎与包拯有过之而无不及,黑脸一张、铁板一块,毫无人情世故可言。然而,细读史书,却发现赵抃并不是一个刻薄呆板的老顽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毅、果敢、决绝,而在许多具体事务中又不失其灵活性,尤其是对执法的审慎,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他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时,就遇到过一个很特别的案子,一个人伪造印章,被官府逮捕,初审意见认为应该判死刑。他详细了解案情后,否决了这个初判。他认为,此人仿造印章在朝廷大赦以前,而使用则在大赦以后,大赦以前仿造没使用,按律不当死,大赦以后使用没伪造,按律也不当死。于是,他与众官商议,免去此人死罪,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可以看出,他不但有一张正义的脸,而且有一颗仁慈的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赵抃不仅在中央任过要职,还任过多地一把手,游宦官场四十余年,从来不像那些同僚一样,骡马帆舟往家里拉东西,无论从油水多足的地方离任,仅仅只有“一琴一鹤自随”。“一琴一鹤”,或许就是这位“铁面御史”写在人生道路上的廉政责任报告吧。
他凭什么被后世尊为“道学宗主”有一人,生于北宋年间,因学术高深,而被视为继孔孟之后的儒家正统者,《宋史》因之而首辟《道学传》,将其尊为“道学宗主”,即使在他辞世近千年之后,仍然备受后世尊崇。他就是濂溪先生——周敦颐。那么,周敦颐又是凭什么而被后世尊为“道学宗主”的呢?
周敦颐,北宋道州楼田堡人,父周辅成,母郑氏;初名惇实,后避宋英宗讳而易名惇颐(今多称敦颐,故循今例),字茂叔。周敦颐之父为宋真宗年间进士,曾在黄岗、桂岭等地任职,郑氏为其继配;周辅成在周敦颐幼年时便病逝,郑氏便带着周敦颐投奔其兄龙图阁直学士郑向,郑向非常喜爱这个外甥,专门培养其研读儒家经典,为其日后成为儒家理学开山鼻祖奠定基础。后来,周敦颐蒙舅荫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开始了其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道学者,并非为道家之学,而是传承和发展儒家道统之学,因道学的中心观念为“理”,故其又称为“理学”,而周敦颐就是被后世尊为道学(理学)的开山鼻祖,后人将其在思想哲学上的贡献总结为“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胡宏《通书略序》道:“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周敦颐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如此之高的地位,这与其为人、处事、学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为人清白正直
北宋文豪黄庭坚曾在《豫章集·濂溪诗序》中如此评价周敦颐:“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由此可见,周敦颐的人品非常高尚,为当时人所称誉。周敦颐为人清白正直,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这里可举一个《宋史》中记载的故事例子。据《宋史·周敦颐传》记载:“周敦颐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也就是说周敦颐最初进入仕途任分宁主簿时,当时分宁县有案件很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一经审讯就当即判决,因而当时分宁县人都惊叹就连老吏都不如周敦颐的工作能力好,因而周敦颐也被推荐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周敦颐到任之后,刚好碰到一个案件,就是当时有一个囚徒罪不当死,但转运使王逵打算给这个囚徒判重刑,王逵是当时有名的酷悍之吏,众人都不敢与之争辩,唯独周敦颐与之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于是周敦颐就抛下笏板,准备辞官归去,并说:“如此还能做官吗!以杀人去取悦别人的事情,我不做!”王逵于是悔悟,改变了自己的主要,那个囚徒因此而得免死罪。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周敦颐过人的办事能力,而且还看到了他那清白、正直、坚定是非观、不阿谀奉承的品格,这种人格令他在历史上熠熠生辉。周敦颐曾说“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这其实就是他三十多年宦海生涯的真实写照。
二、任官清正廉明
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评价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际上这正是周敦颐任官的座右铭,他毕生都在践行这个价值观。北宋蒲宗孟《濂溪先生墓碣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今资政殿学士赵公为使者,小人阴中君。赵公惑,比去,尚疑君有过。嘉佑中,转国子博士,通判虔州。赵公来守虔,熟视君所为,执君手曰:'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也就是说,在北宋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曾为使者(考核地方官员政绩),当时有小人暗中中伤周敦颐,赵抃疑惑,在临行的时候,尚且怀疑周敦颐有过失;后来,周敦颐任虔州通判,刚好赵抃出任虔州知州,赵抃仔细地观察了周敦颐的作为,知道此前自己是误信小人谗言误会周敦颐了,便执着周敦颐的手说道:“差点就失去您了!今日我才知道周茂叔的为人啊!”结果就是赵抃与周敦颐成为好友,后来赵抃两次奏请朝廷起用周敦颐。又有一次,周敦颐出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期间按部出巡广东各地,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当他按部至端州时,知道端州知州杜咨假借朝廷名义实行端砚官营,伙同端州官员垄断砚石的采料、加工和买卖,与民争利、诬良为匪,使大批工匠失去活路,被当地人称为“杜万石”;周敦颐遂当仁不让、为民请命,上奏朝廷批准今后到端州任官者自取端砚不得超过二枚,迫使端州官府取消端砚官营,使砚石的开采权归于当地百姓;这件事成为端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被后人称为“北宋周敦颐治端砚之贪”。周敦颐任官,所到民爱,所去民思,“江之南九十余邑,如君比者无一二”、“蜀之贤人君子莫不喜称之”,即使是到当时被视为蛮瘴之地的广东任职,仍然按部各处、洗冤泽物;“君以朝廷躐等见用,奋发感历,不惮出入之勤、瘴毒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不至处,皆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因此说,周敦颐任官时的清正廉明,为时人所熟知、著称。
三、处事是非分明
周敦颐处事,是非善恶分明,他乐善好施、周济亲友,从不圆滑、贪黜。北宋潘兴嗣《濂溪先生墓志铭》云:“君笃气义,以名节自砺,郴守李初平最知君,既荐之,又赒其所不给。初平卒,子尚幼,君护其丧以归,葬之。士大夫闻君之风,识与不识,皆指君曰:'是能葬举主者。'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在南昌时,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也就是说,周敦颐为人仗义正直,对名节十分看重;当年郴州知州李初平最知道周敦颐的为人,就曾经举荐过他,又补充他不足的经费,后来李初平去世,他的儿子尚幼小,于是周敦颐便护送李初平灵柩归葬,当时的士大夫听说了周敦颐的风标,无论是否认识他的,都评价他为“是能葬举主者”;周敦颐生活简朴,为官所得俸禄,基本上都是分给宗族和宾客,不知道的人以为他爱好名声,唯独他本人泰然处之;周敦颐在南昌任职时,有一次病重,过了一天一夜才苏醒过来,友人看到他的家,十分贫寒,“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于是“人莫不叹服”,这是其友人潘兴嗣所亲眼目睹的。周敦颐虽然乐于助人、散尽家财去分给宗族及友人,但是他又十分认清事理,对于亲友的非分之求从不徇私允准。据说有一次,周敦颐的侄子周仲章到其任所,希望周敦颐能够帮助其谋取利益,但遭到周敦颐断然拒绝,临行前,周敦颐还让其带回亲笔诗《任所寄乡关故旧》遍示家乡父老、以明个人心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周敦颐虽然拒绝了侄子的请求,但他在侄子临走前还是送给了他一些银两和布匹,可见在大是大非面前,周敦颐将公事和亲情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周敦颐在为人处事方面,有其过人独特的个性,所以他深受时人敬重,就是与他同时代的大文豪苏轼也对他有十分高的评价:“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
四、治学博大灿然
周敦颐一生治学严谨,学识十分丰富,对于传统学问(儒学、道学、佛学)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其融合起来,开创出一种新的学术门派——理学。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成为宋明理学的哲学中心理论及思想源泉。据《宋史·周敦颐传》记载:“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故颢之言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敦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就是说周敦颐在南安任职时,程珦通判军事,程珦见周敦颐的气貌异于常人,再与他谈话,就知道他是学识渊博之人,于是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周敦颐处受学,周敦颐就经常让二程探寻当年孔子和颜回是所乐何事,二程的学问就是源于此处的,因此程颢自己觉得受学于周敦颐之后,就“吟风弄月以归”,颇有“吾与点也”的意境,可见程颢是将他与老师周敦颐比作当年的孔子师徒的。后来二程出师之后,侯师圣受学于程颐,结果未得开悟,于是又去访学于程颐的老师周敦颐,周敦颐就对侯师圣说道:“吾老矣,说不可不详。”于是就留下侯师圣对榻夜谈,过了三天,侯师圣回到程颐处,程颐见其学识大长,就惊叹道:“你莫非是从周茂叔那里学到知识而来的吗?”由此可见周敦颐善于开发人的思想如此。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由二程继承并发展,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成为宋、元、明、清四朝显学,周敦颐本人被学术界公认为理学开山鼻祖,被视为儒家发展史上直接继承孔孟之道的宗师,有“孔孟后一人”之称。朱熹曾评价周敦颐:“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明遗民黄宗羲《宋儒学案》云:“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周敦颐生于宋天禧元年五月初五日,终于宋熙宁六年六月七日,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窆于德化县德化乡清泉社母夫人墓左,潘兴嗣、蒲宗孟为其撰写墓志、墓碣。周敦颐原配为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陆氏,封缙云县君,生子周寿;继配为翰林学士蒲宗孟之妹蒲氏,封德清县军,生子周焘。今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有濂溪墓,即周敦颐、其母郑氏、其妻陆氏与蒲氏之合葬墓也,明清之时,濂溪墓的“濂溪古樟”还是著名的“江州八景”之一。周敦颐后代人丁兴旺,后裔广泛分布于湘、粤、赣、江、浙、闽等省以及港、澳、新、马、泰等地区。周敦颐是湖湘文化的开创者,亦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开创的濂学居理学四派(濂、洛、关、闽)之首,他是北宋五子、石鼓七贤、湖湘文化十杰之一。实际上,两宋时期的周敦颐、周邦彦、周必大都是当时的文坛巨擘,为当时文坛之领袖,对宋代及以后的国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敦颐去世之后,正由于其生前为人正直、任官清廉、处事分明以及治学灿然,符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标准,而被推尊为“道学宗主”。周敦颐去世之后,朝廷追赠为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追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元代追封道国公。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对于周敦颐的崇敬。
如今,周敦颐老先生的一千零五周年诞辰又即将到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更应该缅怀周敦颐,学习他为人处世方面的品质,将古圣先贤所开创的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部分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