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大太监李莲英的结局如何呢?)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37更新:2024-11-24 02:44:07

介绍几个明朝的大太监
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原名李进忠。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时东林党人士吏部尚书赵南星,在朝廷中排斥反对派,于是非东林派愤而结交魏忠贤。1624年,魏忠贤遭到杨涟的弹劾,但幸免于难,于是开始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借熊廷弼事件,诬陷东林党的左光斗、杨涟、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等人有贪赃之罪,大肆搜捕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讲学亦告中止。至此,东林党被阉党势力彻底消灭,时东林“累累相接,骈首就诛”。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思宗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隆庆2年(公元1568年),是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魏忠贤天生无赖气质,从小不读书,不做事,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
魏忠贤在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被选入宫,到内廷隶属司礼监掌东厂的太监手下当差。魏忠贤进宫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访查和熟悉,认真分析形势,预测时局发展。他判断几年后可能是现在的皇长孙朱由校即位,所以魏忠贤竭尽全力接近这位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巴结大太监魏朝。因为魏朝此时和客氏搞得火热,在皇长孙宫中很受宠爱。魏忠贤通过他的引荐当上了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即专职负责饮食供应。这样魏忠贤便进了皇长孙朱由校的生活圈子里。
熹宗朱由校,幼年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大。客氏18岁入宫,给朱由校当奶妈。19岁丈夫去世,成了寡妇。朱由校从小由她带大,因此对她感情极深,长大以后也离不开她。所以,当上皇帝后不到一个月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同时提拔与客氏有暖昧关系的惜薪司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目不识丁,从一个睁眼瞎,占据了司礼秉笔太监这样权势倾国的要职。从此,他便大权在握。
魏忠贤当上秉笔太监后,就利用王体乾和李永贞两个识字的太监为他效劳。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又和客氏紧密勾结,狼狈为奸,宫中谁也不敢和他作对。王体乾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位在魏忠贤之上,也得服服帖帖地听从他使唤。天启3年(公元1623年)魏忠贤兼掌东厂,权力更人,加上有客氏做内援,权势日益显赫。
此时,朝中两大派官僚争斗日趋激烈。东林党派的大臣掌政,把与本派政见不同的朝臣们尽行驱逐。而东林党又痛斥宦官贵戚等,执政大臣们多上章弹劾客氏和魏忠贤二人,成为阉党这股邪恶势力的政敌。为此,魏忠贤处心积虑地要狠狠打击这批独掌朝政的人。在客氏不断唆弄下,熹宗渐渐从任用东林党人变为宠信宦官近侍。魏忠贤这班阉人得到皇帝信任后,乘机从中弄权,勾结外廷官僚;操纵朝中一切大权。于是,宦官专权的局面再度出现。与东林党作对的各派官员便纷纷投靠到魏忠贤门下,形成一个强大的潜流向东林党派的朝臣们冲荡过来,人们称其为“阉党”。阉宦得势,首辅东林党人叶向高于天启4年(公元1624年)被斥辞官。内阁中的其他东林党人也均遭罢黜。阉党顾秉廉升为首辅,控制整个内阁。魏忠贤又和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勾结,利用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特务机构钳制百官.镇压异己。把自己原有的旧党逐一提拔,把那些刚投靠来的新党逐一安排,里里外外全换了他的人。宫廷中有王体乾、李朝钦等30余人左右护卫簇拥。朝廷上文臣方面有崔呈秀、田吉等为之出谋划策,讲解起草诏书,时称“五虎”;武臣方面有田尔耕、许显纯等五个负责捕杀、镇压异党,号为“五彪”。此外,还有所谓“十狗”、“十孩”、“四十孙”的大小爪牙。朝廷中受重用属魏忠贤一党的人在社会上大都得到了此类的封号。从朝廷内阁六部直到各地方的总督、巡抚乃至于州县都是阉党之人,网络严密、盘根错节,势焰熏天。
熹宗帝有个嗜好,专爱干木工活,玩够了就愿摆弄锛凿斧锯刨做些个小工的器物。魏忠贤这班阉党就利用他的这一特性,每逢熹宗兴致勃勃地做木工活计时,就拿出一大堆奏章文件请他审批,故意惹他不耐烦。这时,熹宗便随口说:“我都知道了,你就看着办吧。”就这样,大权便落在魏忠贤手里,使他自在朝中久掌权柄,恣意胡来。
魏忠贤经常外出炫耀威风。每年几次出行,乘坐文轩,羽幢青盖,驾着四匹快马奔驰如飞,神气十足。身着锦衣玉带、脚蹬长筒皮靴、佩着利刃的卫士夹着跟在两边保护,厨役、优伶、百戏等紧紧相随,总共数万人,声势浩大,尘埃蔽天。经过之处,一些逢迎拍马的官员甚至呼他为“九千岁”,魏忠贤高傲地望在车上,连看都懒得看他们一眼。朝中事无巨细,必须派人飞驰到魏忠贤面前请示,经他认可方能办理。熹宗虽然近在咫尺,却无人请裁,真是朝廷上下只知有魏阉,不知有皇帝。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弟侄亲朋一个个青云直上。其族孙魏良栋、魏鹏翼还是个睡在摇篮里吃奶的小娃娃,也受封为太子太保、少师。他的从子魏良卿甚至代替天子在南、北郊的祖庙主持祭天地、祭祀帝王的祖庙。难怪天下人都怀疑魏忠贤耍篡夺帝位了。
魏忠贤的胡作非为,引起正直官员的严重愤慨,东林党人为伸张正义对他们进行揭发和斗争。天启4年,副都御史杨涟上疏痛斥魏忠贤的24大罪,大胆地揭发魏忠贤的奸恶,魏忠贤着了慌,向熹宗哭诉,客氏从旁为他辩解,王体乾也极力为他辩护。昏愚的熹宗偏听偏信,反而下旨痛责杨涟。魏忠贤竟逍遥法外。
魏忠贤遭受这番弹劾后,决心赶尽杀绝。天启5年(公元1625年)终于兴起大狱,首先逮捕东林党著名领袖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等六人,诬以受贿。杨涟等五人被折磨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天启6年(公元1626年)魏忠贤又捕杀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等七人。历史上称这两次大狱受难的东林党人为“前六君子”、“后七君子”。于是,东林党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许多往上爬的人,都拼命附和攻击,以取悦于魏忠贤。
在残酷镇压东林党的同时,魏忠贤又重翻“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修了《王朝要典》,定所谓三案是非。
为了钳制舆论,魏忠贤又用剿灭东林的名义,拆毁全国所有书院,用以压制在野东林党人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时政的议论。
魏忠贤能胡作非为,仰仗的是荒嬉度日、懒于政事、稀里糊涂的天启皇帝的撑腰。天启7年(公元1627年)秋8月,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检入继帝位,改元崇祯,即为思宗。朱由检一向熟知魏忠贤的罪恶,同时东林党人也纷纷上书弹劾,于是,下令把魏忠贤发配凤阳.后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畏罪自杀,结束了他罪大恶极的一生。
天启七年(1627年)思宗朱由检登位以后,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通关节。思宗下令清查“阉党逆案”。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再加上漏网之鱼五十七人,共计三百一十五人。十一月魏忠贤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魏忠贤在凤阳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崇祯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京中审判。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在阜城南关尤氏旅店与同伙李朝钦痛饮至四更,最后上吊自杀,尸体被挖出后,任人千刀万剐。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夕,崇祯想起魏功劳政绩,在太监曹化淳建议下,收葬魏忠贤遗骸于香山碧云寺。康熙四十年(1701年)被捣毁。
魏忠贤本是一个地痞无赖大赌棍,自割阴囊进入宫中进行赌博。一个无才无德、惹事生非的无赖赌徒竟能左右天下,祸国殃民到这种地步,这不能不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流弊,颇值人们反思。
大太监安德海得势的时候到底有多牛呢?

满清入关后,顺治帝为了避免明朝太监弄权的惨剧再次出现,曾特别颁布了以下几项重要规定:其一,太监级别不过四品,非经差遣禁止擅出皇城。其二,职司之外,太监不许干涉一事。其三,太监不许交接外官。其四,太监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其五,太监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

这几条规定,在清朝前中期被皇帝们视为铁律。太监在宫中也一直本分做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弄权的机会。然而到了清朝晚期,在慈禧的纵容之下,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弄权的太监安德海。

(安德海剧照 )

那么,这个安德海有多牛呢?

安德海出生在1844年。在不满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净身。进宫后,他更是幸运地去到了咸丰帝跟前当差。安德海心思细腻,小小年纪便能够猜到主子的心意,这也让咸丰对他颇为宠爱。

没过几年,咸丰在承德行宫病逝,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由于同治年幼,咸丰留下遗命,让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共同把持朝政。

作为同治生母的慈禧,对八大臣执政的安排非常不满,她迅速联系了慈安太后,想要从外人手中夺回政权。拉拢慈安后,慈禧仍然需要一个手握大权的王爷支持。作为咸丰同父异母兄弟的恭亲王奕欣,便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那么谁能去向奕欣传递消息呢?聪明机灵的安德海很快被慈禧选中。

当时奕欣正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和,慈禧派安德海偷偷溜回北京,将夺权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恭亲王。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匆匆赶回,奕欣也向八大臣请示,希望能够去承德行宫为皇兄奔丧。

八大臣认为,奕欣根本不是来奔丧的,他只不过是以奔丧为名,专程来示威夺权的。最终,他们以京师重地不宜离开为理由,拒绝了奕欣奔丧的请求。

慈禧慈安得到消息后,当即下了一道密诏,召恭亲王火速来承德,共商大计。安德海又一次潜入北京,将消息准确传递给了奕欣。

(奕欣剧照)

奕欣随即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回了执政权。而八大臣则被彻底击垮。

这次事件中,安德海成为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重要联系人,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他也很快被升任为总管大太监。

同治四年,慈禧又嫌奕欣手中的权力太大,想要削他的权。当她苦思冥想没有门路时,又是安德海主动献计。慈禧随即利用奕欣遭人弹劾的机会,革去了他议政王的职务。

由于在打倒八大臣和奕欣的事件中,都立下了大功,安德海由此更加受到慈禧的宠信。此时的安德海,成为了朝中首屈一指的大红人,几乎所有大臣都来巴结他。而这也让安德海迷失了自我。

在宫中除了慈禧和慈安之外,安德海对任何人都不讲情面。比如在见到被削权的奕欣时,安德海竟然还保持着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丝毫没有当年那个传话小太监的谦卑。甚至于有些时候,连同治皇帝也指挥不动安德海。

同治皇帝见到安德海傲慢的样子,忍不住训斥了他几句。谁知安德海竟然立马跑到慈禧太后面前,搬弄是非,故意挑拨他们母子关系。这就使得同治常常会遭到慈禧训诫。再往后发展,安德海甚至连慈安的面子也不给了。

(慈禧剧照)

安德海权力最巅峰的一段时期,还发生了太监公然娶妻这样的事。同治七年,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天福堂摆酒设宴,公开迎娶19岁唱旦角的马赛红一事,让整个北京城为之震惊。并且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宠爱,还专门赏赐给了安德海白银一千两、绸缎一千匹。

自娶妻之后,安德海更是为所欲为,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同治八年,安德海想要仗着红人的身份外出敛一敛财,顺便换个新环境耍一耍威风。他请求前往江南为同治皇帝置办龙袍等婚礼用品,慈禧很快答应了。

就这件事来说,慈禧确实是对安德海宠爱过头了。放眼全天下的婚礼用品,还有比皇宫之中更好的吗?安德海这样的说辞。竟然还能被应允,足见慈禧的宠幸之深。

但宠幸归宠幸,慈禧这次也有些大意了。安德海仗着自己的身份,出宫并没有通知任何有关部门。而慈禧也仅仅是下了口谕,没有准备通关文书之类的东西。这最终就害安德海丢掉了性命。

在山东巡抚丁宝桢听说安德海入境后,迅速就派人将他抓了起来。丁宝桢向上通报说:“清朝从未有太监赴各省之先例,皇上太后崇尚节俭,断不会派太监远奢靡费采办龙袍……”横七竖八给安德海扣了一堆罪名。

这份奏章被送到了恭亲王奕欣手里。奕欣请示慈安后,让军机处下达密旨,火速将安德海严办,以儆效尤。丁宝桢当即在济南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后世有人认为,丁宝桢敢出手抓安德海,肯定也是得到了上头的指示,这根本就是一个专门设好的局,等着安德海自投罗网。但不管怎么说,这位权倾一时的太监因为骄纵跋扈,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也在情理之中。


李德全、苏培盛,这些清初的大太监在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

太监在明清宫廷中一道略显奇怪的风景线,提到明朝的朝廷大家会想起什么?东厂,锦衣卫,内阁和司礼监?由于明代文官势力实在太大,所以皇帝提拔了太监作为帮手一起和文官集团对掐。有明一朝,宫中的太监俨然形成一股足以动荡天下的势力,不但可以和文官们旗鼓相当,在某些特定的时期连文官集团都要甘拜下风。

到了清朝就没这种好事了,咱们看清宫的宫廷电视剧里,太监们虽然也搞些个收受贿赂,挑拨离间的阴损事儿,但总体来说都是以谄媚的奴才形象出现的,比起明朝那些个鲜衣怒马,权势滔天的东厂霸气风差的太远(说句实话以前看《新龙门客栈》里的那些个东厂太监肆无忌惮草菅人命的作风真让人绝望,感叹世道黑暗天理何在,到了清朝太监们就怂多了),虽然到了晚清年间还是出了李莲英和小德张这种大太监,但他们也只能通过当权者去影响朝政,并且对于国家方略等干扰不大。

比起明朝太监有头有脸,在史书上络绎不绝的留下名字(郑和、汪直、刘瑾、谷大用、魏忠贤等等),对于清朝的太监,也只有李莲英这些极少数才配有姓名,咱们还是从电视剧里了解的更多,您就比如说《少年天子》里的吴良辅、《康熙王朝》、《雍正王朝》里的李德全,前几年大热的《甄嬛传》里的苏培盛等等,这倒是勾起了我们的兴趣,这些在电视剧里点头哈腰,笑脸迎人的大太监是否真有其人呢?虽然满清对太监严格管理,但太监总管这个职位在宫中依然显得十分重要,那在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时期的太监总管又是谁呢?

顺治时期:吴良辅(真)

吴良辅老兄也是个大名人,咱们在《少年天子》和《康熙王朝》里都能看到这货,在少年天子里这个阉人暗恋着佟氏,而佟氏失去皇帝宠爱后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还委身于这个太监,不过最后吴良辅没得好死,被索尼用“贴加官”的酷刑折磨而死。到了康熙王朝,吴老兄摇身一变又和鳌拜勾勾搭搭,鳌拜大寿,这货竟敢偷宫廷重宝意图送给鳌拜,最后被康熙杖责至死,总之在电视剧里,这个老太监都是胆大包天的主儿。

有个彩蛋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康熙王朝》里的吴良辅是《雍正王朝》里十爷胤䄉的扮演者,哈哈。

不过在历史中还真有这个太监,他也极受顺治的宠幸,在满清入关时期这个太监向朝廷建议把满清宫廷的内务府制度改为明朝的二十四监制度,内务府是满清独有的制度,设内务府总管总管大臣负责皇室的衣食住行,日用仪仗等(其实我阴暗的觉得吴良辅之所以想要恢复明朝的宫廷旧制更多的是因为这货觉得内务府制度他们没办法捞油水,毕竟是在新的模式体系内不熟悉,所以吴良辅希望换成熟悉的司礼监、御用监、尚膳监这种旧体系,当然,我估计),顺治采纳了吴良辅的意见,不过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将二十四监削减成十四衙门。

果然不负大家所望,还没过几年就爆出了吴太监结交官员,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情况,这时节可不比明朝,刚入关的满清统治者连汉人都不怎么信任更不用说是小小的宦官了,所以还没等吴太监好好享受一下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时便被如狼似虎的侍卫给逮了起来。知道吴太监种种罪行的官员们群情激奋,一直要求把吴良辅杀掉了事,不过顺治皇帝极其宠幸吴良辅,他对吴良辅所犯罪行进行了默许和包庇,这个任性的皇帝给出的理由倒是冠冕堂皇“恐株连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轻轻巧巧的就把吴良辅的罪行揭过,反而把弹劾吴良辅的言官们革职流放!(所以说皇帝要是一上头,明代和清代都一样昏庸),有了皇帝撑腰,这下吴良辅可就摆起来了,之后的岁月中吴太监是没少做这种事儿,不过有皇帝为他打掩护,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等到顺治身体不行快要翘辫子了,吴良辅惊觉自己的靠山快没了,吴太监又鸡贼的在皇帝面前表忠心,为了皇帝的健康愿意剃发为僧为皇帝祈福(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董鄂妃的病死,悲伤的顺治皇帝让吴良辅落发为僧),顺治帝当然很感动,然后就死了......

等到康熙继位,还没等小皇帝的位子做安稳,孝庄太后便下旨以“变易祖宗制度”把吴良辅再次抓了起来,这次没有人再给吴良辅求情,吴太监干脆利落的被砍了头,而砍头的原因表面上是更改祖宗制度,实际上不如说是孝庄太后早就看这个扰乱朝纲带坏自己儿子让他英年早逝的太监不爽了,顺治一死,朝廷马上恢复内务府制度。

康熙时期:李德全(假)

他是《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里最出彩的太监,他圆滑,精怪,既有依仗皇帝的信任(用他的话说是皇帝的一条狗)横行不法的一面,又有能够清醒看清形势收敛自己,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一面。姚启圣打了他,他不敢记恨,容妃刷马桶,他也心疼,阿哥们阴谋夺嫡,他不偏不倚,以皇帝之意是从,所以安然的活到了雍正时期。

不过可惜的是李德全这个太监根本就是二月河先生虚构的,历史上查无此人。真正在康熙朝留下记录的,大概是下面给您介绍的这三个太监。

顾问行(真)

顾问行是清朝第一任敬事房总管(也就是太监的头儿),这个太监还是个有历史的老太监,熟悉宫中的各种事物,与吴良辅飞扬跋扈的性格不同,顾问行性格小心谨慎,办事踏实肯干,所以极受康熙倚重,康熙皇帝给太监们的朱批谕旨中,给顾问行的最多,而在给其他亲近的大臣的信中也多次提到顾问行。

康熙皇帝有多信任顾问行?在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期间,除了给太子胤礽写信之外还会给顾问行这个太监写信!在康熙皇帝信中他详细叮嘱顾问行要照料太后,管理内宫太监和大小事务,更让顾问行替自己向皇太后和妃嫔们报平安,让她们不要太担心,而且康熙皇帝的信中还透露了些小秘密,比如说一向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还会向顾问行诉苦,吐槽战场上的艰苦和劳累,可以说康熙皇帝是把顾问行当做是一个可倾诉可信赖的伙伴了。

由于顾问行是先朝老太监,还是个有文化的老太监,所以康熙皇帝把顾太监看作是一个能够请教问题,化解难题的这么一个老朋友,更是心腹中的心腹。当康熙遇到棘手的政务等无从下手时都会听取顾太监的建议,而康熙称顾问行为:“顾太监”更是能够体现出顾问行在康熙心中的重要性(皇帝对太监都是直呼其名或者是贱称,以太监相称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待遇了,至少之后所有的太监都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梁九功(真)

不过顾太监毕竟年纪比康熙大了很多,等到康熙中期顾太监老病而死之后,中生代的太监们开始崭露头角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梁九功和魏珠,这两位大爷的来头也不小,乃是康熙皇帝的“哈哈珠子”出身,何谓“哈哈珠子”?简单的说就是类似于《康熙王朝》里魏东亭这样的角色,他们自幼就服侍康熙皇帝,与康熙皇帝朝夕相处,主仆之间感情十分深厚,康熙早期主要以顾问行这样的老太监为主,他们办事缜密细心,梁九功和魏珠等人主要作为“实习生”进行学习,等到了康熙中期,对于这些太监的描写开始明显增多。

梁九功是最受康熙器重的,他不但多次陪同康熙帝南巡,甚至作为康熙帝的主要媒介与朝廷大臣们沟通交流。当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帝假模假式的举办了一场太子投票选举会,由大臣们投票选择谁来当太子,那群众基础雄厚的胤禩一骑绝尘,以高额的票数傲视群雄,不过当梁九功把这个投票结果告诉康熙皇帝之后,康熙很厚脸皮的反悔了……

他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不是不惜甘打自己脸的又让梁九功作为传话的给大臣们带话:“朕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你们再给我选一个出来”,对于康熙这种自打自脸的行为,梁九功估计也是要崩溃。

梁九功为人聪慧,办事利落精干,被康熙视为模范太监。在康熙皇帝为太子选首领太监的诏书中也特意提到了梁九功:用太监不过取其当差勤谨老实,寡言稳重。即如梁九功人甚伶俐,凡有差遣,朕尚时加防范。今看毓庆宫内俱是少年首领,并无有年纪之人。高三变虽言语钝拙,而办事诚实;贾应选、赵国士谨慎老实,可以当得首领,送与皇太子去。

太子是康熙一手带大,父子之间感情很深,康熙帝怕太子没了娘会受欺负,领用东西不方便都特意把内务府总管大臣的位置给了太子的奶公(也就是太子奶娘的丈夫),更是对太子的教育培养亲力亲为,对于与太子贴身相伴的太监康熙帝自然不会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到了梁九功,可见此时的梁九功圣眷正隆。

不过梁太监也似乎并知道月满则盈这个道理,他和吴良辅一样得势了之后就开始作死,梁九功开始大肆与太监结交,妄图在朝廷中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这样的行为当然为康熙所不许,于是梁太监开始失势并被拘禁,开始在史书中失去了踪迹,唯一有记录的是他在被关押的期间生了重病,康熙皇帝还是很念旧的下令为他医治。

而在《永宪录》中提到了梁太监的结局: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朝臣多相交结。后以犯法,年老宽恩,拘系景山,畏罪自尽。上念其勤劳,特加轸恤,给银发丧。魏珠是康熙晚年最受信任的太监,能够和魏珠并列一起,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虽然梁九功有一系列作死行为,但仍属于康熙的心腹之一。不过这个太监的莫名死法也让我们颇为疑惑,是真的畏罪自尽还是接触了太多宫廷秘闻而不得不死,我们就不知道了。

魏珠(真)

梁九功倒台了之后,接替他位置的便是魏珠魏太监,康熙晚年的太监集团属于一超多强,而魏珠能够从太监中脱颖而出,靠的是他出色的土木方面知识(可见当太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除了能够伺候主子,还得要有其他绝招),在康熙六十大寿前,魏珠精心修缮了云慧寺作为贺寿的礼物,修缮一新的寺庙既能够替康熙祈福又讨了个好彩头,康熙对这份贺礼极为喜欢,不但亲自来古寺参观,还为这座寺庙题写了匾额,办事利落懂事儿的魏珠开始受到康熙的重视,在康熙晚年的夺嫡风波中,魏珠作为康熙的代言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魏珠并不像李德全那样明哲保身,他与九阿哥胤禟和八阿哥胤禩的关系较好,所以等到雍正继位就要开始清理收拾这些政敌了,八阿哥和九阿哥作为大头不能轻举妄动,但像魏珠这种小虾米,又在宫中,自然不能留,于是雍正借口魏珠在皇家陵寝重地建房子破坏了皇家风水为由将魏珠贬斥去为康熙守陵。不过好在魏珠并没有明目张胆的和八阿哥他们勾结在一起,所以雍正也没有再追究,等到乾隆继位,魏珠得到宽恕,算是寿终正寝。

雍正时期:苏培盛(真)

如果不是一部《甄嬛传》,恐怕没有人会知道雍正朝的太监头儿名叫苏培盛,在电视剧里的苏培盛也是从小陪伴雍正长大的太监,极受皇帝信任,这个老太监对皇帝了如指掌,他平时做事滴水不漏,谨慎小心,最难得的是并不仗势欺人。(当然对年羹尧这种作死的只会下阴招去算计他,不过这也是年羹尧挑衅他在先,所以苏培盛算是合法反击),甄嬛能够重回皇宫,苏培盛可谓立功不小,他爱上了甄嬛的宫女槿汐,所以连带着加入了甄嬛阵营,在甄嬛后期和皇后的斗智斗勇中,苏培盛借着皇帝心腹的身份帮了甄嬛不少的忙。

不过历史上还真有苏培盛这个人,而且这个太监很有份儿,他是清代恩济庄(就是太监们退休居住的地方)少有的能够留下墓碑的太监之一,生前可谓深受皇帝荣宠。


大太监李莲英的结局如何呢?

清朝占领天下后,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教训,对于太监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因此,整个清朝历史中,能够掌握权势,甚至影响朝堂的太监极少,而最著名的当属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儿,著名的大太监李莲英了。

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病逝。作为慈禧太后身边最亲信的大太监,李莲英为慈禧太后守孝百日后,于宣统元年离开宫中,回到他在北京的家中居住。宣统三年,即1912年,李莲英去世,时年63岁。

不过奇怪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对李莲英的墓进行了挖掘,开棺后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李莲英的棺材内居然只有头颅和辫子,身体不翼而飞。如果是正常死亡,断不会有身首异处的下场,这个清末最有权势的太监,到底晚年经历了什么呢?

李莲英之死,更是有着很多传闻:有李莲英死于痢疾的说法,也有李莲英在讨债路上被土匪杀死的传闻,更有遭到革命党暗杀和被李莲英有权势时得罪的官员害死等种种传闻。李莲英到底是死于非命还是正常死亡,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关于李莲英的结局,至今都还是一个谜,因为谁也不知道李莲英究竟是怎样离开人世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李莲英的坟墓被挖掘,打开棺材一看,棺材内就只有一颗头颅和一根长辫子,而尸身却已然不见,很明显的是尸首分离,而他的尸身究竟在何处,谁也说不清楚。

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他祖父是死于痢疾,在得病三四天后就去世了。可是这个说法压根就站不住脚,因为李莲英的死亡的时间正值初春,这个得痢疾有点让人费解。撇开这个不说,病逝之人之前应该有个全尸吧,可是李莲英的棺材内却已然是有首无身,更是将病逝说排除于外,而李莲英的死因也更加变得扑朔迷离。

在民间,对于李莲英是如何死的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死于革命党人之手,也有人说他是死于宫中仇敌之手,还有人说他是被杀于前往山东讨债的路上,总之对于这些不同的版本,至今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不过,李莲英的死极大的可能就是属于他杀,而并非是纯粹的自然死亡。也许是因为李莲英生前得罪的人太多了,所以在慈禧死后便无所依靠,只能是任人宰割了。最终终于得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明朝的大太监,死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

明朝有个大太监,虽权势滔天,但一生正直廉洁,死后特批建显忠祠

导语: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一个职业非常的特殊,那就是皇宫里的太监,尤其是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他们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每个朝代中都会出现宦官当权的现象,其实也就是皇帝对于他们非常信任,总是将国家朝政交给他们打理。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太监,虽然得到皇上的器重,在朝廷上权力非常的大,但是他并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是一心一意的为皇上办事,在他去世后,皇上还为他建造了祠堂。





明朝太监张怀恩

此人就是明朝的张怀恩,祖籍在在山东,而且张怀恩出自官宦之家,只不过因为家里的兄长犯下死罪,被朝廷满门抄家,就连自己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而家族发生变故的时候,张华安还是一个孩子,虽然说没有定他的死罪,但是却被送到变成了太监。

不过张怀恩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在皇宫里面积极生存,所以他一直都得到上级的赏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幸在明宪宗身边当差,并且因为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被提拔为内部总管,负责管辖皇上的日常生活。

而且张怀恩也非常正义,明宪宗中有一个宠妃叫万贵妃,因为争风吃醋,陷害了后宫的子嗣,但是张怀恩一直暗中保护一名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即使他都成为了太子,却也被万贵妃陷害,因为她想要明宪宗废除这个太子。




明孝宗与张怀恩

说到这个明孝宗,其实也是非常坎坷的,母亲纪氏只是一名宫女,偶然得到皇上的宠幸而怀孕,只不过却遭到了万贵妃的嫉妒,一心想要除掉她肚子里的孩子,只不过每次都能够逢凶化吉,最后也顺利产下明孝宗。

可是万贵妃并没有善罢甘休,甚至还派了一名太监去杀死在襁褓中的明孝宗,然而太监却不忍心,于是就禀告了张怀恩。




其实在纪氏怀孕的时候,一直都暗中保护她,于是他就瞒着万贵妃将明孝宗秘密养大。连明宪宗都不知道这个儿子的下落。

也是到了明宪宗的晚年,太监们才告诉皇上,于是明宪宗就派人将他们母子二人接回宫中,并且将他立为太子,可万贵妃再次从中作梗,明宪宗又想要把这个太子废除,甚至还将张怀恩贬回凤阳老家。




知恩图报的明孝宗

没过多久,万贵妃和明宪宗都相继去世,明孝宗登基为皇帝,而他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张怀恩接到宫中来,并且明孝宗在处理国家朝政的时候都会与张怀恩商讨,而张怀恩更是直言不讳,遇到问题会直接说出来。

或许是因为在张怀恩的陪伴下,明孝宗是明代难得的一位仁君,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据说在万历年间,朱国祯曾经评价他为贤主。后来张怀恩不幸去世,明孝宗非常的悲伤,而且还特地为他建造了祠堂,表示对他的敬重。




结语:在那个追求权力的社会中,张怀恩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不求回报的帮助皇帝,甚至还能够大胆的向皇上提出建议,如此赤子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为什么明朝的大太监很多呢?
皇权支持的。明朝内阁权力太大,为了维持平衡,制衡内阁,皇帝就提高太监的权力。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大太监

吴良辅:吴良辅,清朝顺治朝太监,受到顺治帝的宠幸,因而专权把持朝政,顺治15年时,发生宦官与官员贿赂勾结的案件,吴良辅牵涉其中,但顺治帝袒护他而未依照他自己所订禁宦官干政的谕令处罚,但顺治帝逝世后,即于康熙元年由孝庄皇太后下旨依“变易祖宗制度”之罪被处死刑。有说在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即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

苏培盛:苏培盛,清代恩济庄一地埋葬的有墓碑并留下拓片的清代太监之一,康熙十二年九月廿三日生,乾隆十二年七月十二日卒,顺天府大兴县人,官职为宫殿监督领侍。 清宫造办处档案有记载:雍正藩邸近侍,深得宠信,破例获赏当铺。甚至于庄亲王、弘历(后登基为乾隆皇帝)、弘昼等人前颇为不敬,为雍正帝所斥。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时任懋勤殿首领太监,雍正五年八月廿二日记载中的官职变为副总管太监,此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直到雍正驾崩,官职都是总管太监。

安德海: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善于奉承,他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咸丰死后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等。同治八年,他奉慈禧之命,到江南采办服饰,走到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擒获处决。李莲英:清朝后继安德海另一当权太监。

李莲英: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又作:李连英),原名李进喜,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是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安德海事件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小德张:小德张(1876年-1957年4月19日),中国清朝末代太监总管,名祥斋,字云亭,在内宫太监里排辈兰字,序号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宫号小德张。天津静海县南吕官屯人。1888年12岁自宫其身,1891年入宫当太监,1892年被派入宫内南府升平署戏班学京剧武小生,技艺精湛,深受慈禧太后赏识。1898年被提升为后宫太监回事。庚子事变中,随慈禧太后西狩,回京后升任御膳房掌案,三品顶戴。1909年,按照慈禧的懿旨,小德张升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各王公贵族,朝廷大臣晋见隆裕太后,必须得到小德张的首肯,权倾一时。民国二年(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出宫到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广置田产。1957年4月19日病逝于天津,终年81岁。张兰德旧居在天津。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