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孚(司马孚此人到底是大魏忠臣还是大晋忠臣)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76更新:2024-11-24 03:30:25

司马孚的人物生平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兄弟八人俱知名,时号“八达”。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还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陈留人殷武,海内闻名,曾获罪被流放,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与他同住同食,被时人称颂。
魏陈思王曹植很有才华,清选官属,以司马孚为文学掾。曹植恃才放旷,司马孚总是诚恳地劝谏他,曹植开始并不接受意见,而后却能向他道歉。后来,司马孚又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曹操去世,司马孚劝谏太子曹丕节哀,与尚书和洽等整顿秩序,准备丧事,共同拥护曹丕继位,不久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 当时,曹丕选拔侍中、常侍等官,多用左右亲近之人,司马孚劝谏,于是更改人选。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除黄门侍郎,加骑都尉。
黄初二年(221年), 刘备伐吴,孙权向魏称臣,许诺送来儿子作人质,送回俘虏于禁,很久没有到达。曹丕疑惑,询问司马孚,司马孚建议不要紧逼,而是准备部队,静观其变。后来,于禁到达,只是因为路上得病而有所耽搁,而孙权的儿子终究没有送来。曹丕率军到达长江岸边,责问吴国违背诺言,于是魏、吴关系恶化,吴国停止进贡。之后,司马孚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转清河太守。司马孚在曹丕时代也和辛毗观点相同,反对伐吴,主张休养生息。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欲启用司马孚,问身边的人:“司马孚有他兄长的风范吗?”身边的人回答说:“和他的兄长很相似。”曹叡说:“我有司马懿兄弟二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任命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度支尚书,魏文帝曹丕时开始设置,掌管国家财政。
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每次诸葛亮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齐王曹芳继位,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专权,李胜、何晏、邓飏等乱政,司马孚不管杂事,唯端正自己的行为避免被人陷害而已。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政变夺权,司马孚同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师。曹爽一党被诛杀,司马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后来,司马孚升任司空,又代替王凌为太尉。
嘉平五年(253年),孙吴太傅诸葛恪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围攻新城。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到达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进攻。诸将想迅速出击,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故意滞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此时吴军士卒疲劳,加之瘟疫流行,于是望风而退。
正元二年(155年) ,蜀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派遣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不久,征西将军陈泰与安西将军邓艾进击姜维,姜维撤退。司马孚回到京师,转任太傅。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于宫门处被杀。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首枕其股(将曹髦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正赶上太后下令以平民的礼节安葬曹髦,司马孚、司马昭同群公上表,请求改以王礼安葬,得到批准。
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司马懿执政之际,他就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权政,而后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也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他为长乐公。 泰始元年(265年) ,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
晋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次元会时,皇帝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皇帝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皇帝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皇帝每次下拜,司马孚都下跪来制止,皇帝又赐予他云母辇、青盖车。司马孚虽被如此尊宠,却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关于电视剧里的司马孚,我想,不能用真忠臣或者伪君子来把他分类,他并不迂腐,所以可以接受大魏取汉而代之,但他为人从一而终,所以他对司马懿说,他只想做大魏的纯臣。
他当年入仕,也是为了救大哥,为保护司马家,为郭姑娘,他所作所为,一直是遵循着他心中的信仰,那就是保护司马家。
到高平陵事变时,他支持司马懿,不仅因为曹爽集团对司马家处处打压逼迫,简直不给他们留活路,而且于国于家,曹爽的所作所为也是该遭此劫的,但曹爽兵败,他只是支持废黜曹爽保留其爵位,并未想过司马家要争夺大魏的政权。
他是属于那种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活又光明磊落的人。
就像42集里,司马懿所说,他一颗初心犹在,仍然是当年月旦评上那个至真至纯的书生,他是一个真君子。
不过历史里的司马孚可能就不一样了,对于三国历史一直没怎么关注过,不敢妄议。。。。。
司马孚是忠臣吗
司马家的风评在整个三国时代都显得很尴尬,当然这口锅不应该归咎于某个人来背,说到底其实是整个司马家族手段毒辣,厚颜无耻的代价。从司马懿到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两代三人在人品上都已经掉到了谷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族,其实也诞生过一个清流人物,在后世留下了相当不错的评价,这个人便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他以“魏臣”自居,并且在整个魏晋易代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一个相对温和以及忠诚于曹魏的形象,为司马氏挽回了一丝颜面,然而真实的司马孚,到底是不是忠臣呢?一、入仕与站队河内司马家,在汉末的名望相当不错,司马家的八个兄弟被人物品评家命名为“八达”,享誉一时。

而作为三弟的司马孚和自己的二哥司马懿很早就投奔到了曹操的手下,从事文字记述类的工作。然而这只是表象,汉末世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会站队,尤其是面对曹操这种靠自己一手打下天下的雄主时,如何站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保存家族的方式。司马懿和司马孚兄弟投奔到曹操手下没几年,围绕着魏王世子之争,势力内部出现了两派:拥戴曹丕的长子派和拥戴曹植的爱子派,而曹操本人对于这两派似乎也没有明确的态度,究竟偏向于哪一方。在这件事上,司马懿和司马孚两个人选边站,司马懿投奔了曹丕,而司马孚则成为了曹植的属官,这也是双面下注的正常操作,不管谁赢,司马家都不会输。

在评论历史人物上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细节便是,很多历史人物其实是伴随着其人生的不断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比如司马懿,如果说他年轻时代就有所谓夺取国家权力建立王朝的心态这也纯粹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在曹操以及曹丕时代的司马懿跟司马孚兄弟两个,未尝不想做一个真正的忠臣走完自己的人生,篡位这种事,收益虽然大,但是风险高,并且做成功的概率非常之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去选择篡位实际上是在赌命。哪里能比得上下注下对了轻轻松松地安享荣华富贵来得更加惬意呢?然而一切都是会改变的。二、哥哥背后的影子曹丕和曹叡的早逝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黑天鹅事件,但比起这点来更加重要的则是司马懿通过西线战场跟诸葛亮对峙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军权。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孚在曹魏中央坐镇,为司马懿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他担任度支尚书,也就类似于财政部长,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司马懿在后勤供应的方便。如果不是司马孚的操作,司马懿拥兵在外,又不是曹魏宗室的身份,莫说功劳,就是性命能不能安然确保下来都是个问题,毕竟能够取代司马懿,如田豫、满宠等人也并不是没有。就这样熬到曹叡病逝,司马懿获得了托孤大臣的身份,终于可以长舒了一口气,与自己同掌政权的曹爽,对于司马家族来说基本上是一个不太能放进眼里的对手。尽管如此,在司马懿被曹爽罢黜和排挤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赖于自己所塑造的老病昏聩人设,在对外的沟通和交流上,司马懿相当依赖于司马孚,无论是朝堂间的暗流涌动,亦或是司马家自己的部曲兵士,几乎都由司马孚掌握。
而且司马懿将培养自己长子司马师的重任也寄托在了弟弟身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司马孚的鼎力相助,高平陵事变中司马懿能够顺利掌握洛阳,能否联络元老重臣一起对抗曹爽,甚至于能否培养出司马师这样一个合格的家族继承人都尚属未知之数。魏明帝在世时曾经对司马孚有过一个评价:他是他哥哥的翻版,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司马孚在才能上,绝不比自己的哥哥差到哪里去,只是因为他的性格并不张扬,愿意做幕后默默付出的人而已。三、纠结的人生然而司马孚还是跟司马懿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高平陵之变以司马家大获全胜告终后,司马孚仿佛是在一瞬间淡出了历史舞台,此后的淮南三叛和司马家对于曹魏内部的清洗中,很难见到司马孚的身影。
除了两件事,一件事是高贵乡公暗杀事件,司马孚及时出面安抚魏国内部;另一件事则是在司马炎正式取代魏朝后,司马孚表示不接受晋国的封赏,依然以“魏臣”自居。而这两件事也让司马孚有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其好评的人认为司马孚是司马氏仅存的有良知也有情义之人,大力挽回了司马氏的风评,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司马孚是个影帝,对外秀道德,结果应该分的蛋糕和好处一点都不少,可谓是伪君子无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司马孚呢?其实要谈到这点,说到底还是要从汉末世家大族的属性入手,在皇权解纽的东汉中晚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诸如西汉那种强大的中央权力。
这直接带来的问题便是在政治斗争中不同派系间很难做到有所保留和点到即止,以世族为单位的权力网络让众多世家大族不得不将人身安全全部寄托在本家族的存续上。所以你很难要求司马孚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表现的以国家利益为重,大公无私的跟司马氏决裂,捍卫曹魏的统治,这其实是强人所难,毕竟司马孚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家族给的,他不得不付出和回报。然而在此之外,司马孚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收到传统道德价值观影响下的良知,说他虚伪和影帝的人,其实无法解释为什么他的封国在其死后就被司马炎移除。须知司马氏极其重视对于皇族的任用,而司马孚这种老前辈德高望重,移除他的封国等于从某种意义上表示了对于他和家族之间关系的否定,这是非常不合逻辑的。
另外司马孚在能够掌握权力的时候却回避权力,是不是从某种角度也能反映出他始终不想走上他哥哥的道路,成为一个篡逆之辈呢?一个年迈的老人,究竟要表演自己的忠诚给谁看呢?也许司马孚也只是乱世中的棋子而已,不想随波逐流,但是却身不由己
司马孚此人到底是大魏忠臣还是大晋忠臣

司马孚和司马懿一样,是魏国的老臣,从曹操时代就担任文学掾,辅佐了魏国前后五个皇帝,最后官至太傅。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权势已经隐隐超越了皇权,已可以操纵皇帝的废立。他们废了毫无作为的曹芳,立了曹家的天才少年曹髦。

没想到这个曹髦之智慧直逼当年的曹冲,十三岁称帝时就进退有度,有帝王风范,钟会对他的评价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文和曹植一般,武和曹操接近。

司马师死后,这个曹髦觉得时机到了,说出一句著名的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说完这句话就带着自己的亲卫浩浩荡荡的去斩杀司马昭了,结果才出宫门就被司马昭的死忠部队阻截,混战中被一枪刺死,享年19岁……

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件,百官们都被吓傻了,连司马昭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只有一个老迈的身影飞奔到了现场,把死去的皇帝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大哭:“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这唯一敢为皇帝遇难痛哭,又坚持上书追查凶手的老人就是司马孚,那年他已八十岁……

又过了五年,当魏国最后一个皇帝曹奂把皇位禅让给司马炎,离开洛阳时。又是司马孚,握着曹奂的手,“流涕唏嘘,不能自胜”,对着已经下台的曹奂表忠心,我司马孚生是大魏的人,死是大魏的死人,“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司马孚最终活到了92岁,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此时司马炎已做了七年皇帝,皇位稳固,天下归于司马家。但司马孚依然只认自己是魏国的贞士,兑现了对曹奂的诺言,所谓至死不渝莫过于此。


司马孚为何一心忠于曹魏,至死都自称魏臣?

不管他司马孚到底是不是真心忠于曹魏的,反正结局是司马家篡了人家曹魏的权,这点无法改变。

司马孚在前期曝光率并不高,只是在曹操麾下做官,既不闹事也不想司马懿有才能。他于历史成名是因为直接参与了高平陵政变使司马家族彻底掌控了政权,并且在这次政变中是二号功臣,仅次于司马懿司马师父子两个人的。

但是奇怪就奇怪在真等到司马家篡了权一家独大的时候,司马孚又开始变低调了。论功行赏也不接受,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曹奂在被司马炎流放的时候还哭着跟曹奂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臣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司马孚因为辈分极高,虽然退出权力中心但是司马懿后代一直对司马孚十分尊重,一辈子荣华富贵到老死。

所以我认为司马孚此人可能真的忠心于大魏朝廷,高平陵政变也是迫不得已发动的,毕竟当时曹爽权倾朝野。但是在自己哥哥逐渐显露要取代曹魏的野心时,司马孚畏惧了,他忠于曹魏但是又怕自己会因为忠义丢掉性命,因此只能选择做一个老好人,对正在发生的事不管不顾了。


司马孚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司马孚这个人吗
历史上当然有司马孚这个人,他是病死的。
司马孚(180年-272年),字叔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重臣,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晋宣帝司马懿之弟。
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累迁至太傅。"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但他性格十分谨慎,自司马懿执掌大权起,便逐渐引退,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之事。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太宰,封安平王。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去世,年九十三。武帝为其举哀三日,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赐谥献王。
司马孚活了多大岁数?他的妻子是谁?
司马孚是晋宣帝的之弟。去世于秦始八年二月,年享93岁。在封建社会中,他的一生有3个妻子,其原配叫夏侯微,为他生了五个女儿。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