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47更新:2024-11-24 03:33:26
魏征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南于父亲去世较早。魏征青少年时期生活十分清贫。然而,生活的窘困并没有将魏征压倒。他更加地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文人。
隋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天下大乱,其中声势最大的是李密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魏征掌管文书。李密失败后,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投降唐朝。后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的才华,招他做太子洗马。魏征对太子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从此对李建成忠心耿耿。
在太子与秦王的政治角逐中,魏征一直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算计李世民。他早就在暗中劝太子李建成要早做准备,以免事出不备,但李建成一直犹豫不决,未做果断的决定,致使秦王李世民的力量越来越壮大。终于在武德九年,先发制人,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稳坐了太子宝座,他将魏征叫到跟前,责问他说:“你一个臣子,竟然挑拨我们兄弟间互相争斗,到底什么用心?”魏征从容答道:“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也不会落得今天的下场。人各为其主,我也不过是忠于我的主人,这也有错吗?”李世民听后,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对他的应对如流非常赏识,更对他的敢于直言佩服有佳,因而,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詹事主簿,掌管文书。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又将魏征提升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
魏征勇于犯颜进谏,不计个人安危,匡正唐太宗政治上的不少失误,使本来还对他存有戒心的唐太宗逐渐认识到了魏征的可贵。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伤心欲绝,他感叹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持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一生,“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其思想和行为,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封建政治家的典范和规范,传为千古美谈。
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
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魏征砥柱铭的译文如下
贞观11年,皇帝治理天下已十二年了。大道普行国内,威望施加海外,天下万物实行统一标准,荒蛮之地得到根本治理,(武将)大功告成,(文官)各定名分,时时和谐,岁岁富庶。
又过二月,向东巡狩于洛阳,祭祀觐礼已毕,銮驾又转向西,跨越险固的函谷关,踏上传说分陕而治的地方,缅怀各位圣贤,俯瞰滔滔黄河。
砥柱石耸立于黄河之中,大禹庙在黄河之畔。皇帝端正地戴着祭祀的冠冕,与发明这种帽子的汉高祖刘邦一样。“大禹,真找不出你的缺点啊!”皇帝发出了和孔子相同的感叹。皇帝尽情地回顾,怀念敬仰不已。于是命令司职人员在砥柱石上刻下铭文祝祭。
铭文上刻的内容是:“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扩展资料
此文甚是堂皇壮丽,不是宋儒的叽叽歪歪可以比拟。文中先颂李世民,再颂大禹,大禹就是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大禹。魏征的马屁拍得舒服,拍得贴切,估计李世民的鼻涕泡都乐出来了。
可是古来英雄甚多,李世民为何对大禹如此相惜?
真是路上偶然遇上的缘故吗?我以为,其中大有深意。凭着治理汤汤洪水的伟大成绩,大禹成为天下的共主。与之类似的情形,替李渊南征北讨,东挡西杀,立下汗马功劳,也是李世民当上大唐皇帝的基础。
所以李世民当然觉着和大禹亲,他命魏征歌颂大禹,当然是颇有自况之意,而魏征对于领导的意图,无疑是充分领会了的。
可是就算再有本事,再有成绩,再有功劳,就一定能得到领导或老爸的青睐,从而顺利接班吗?未必,起码李世民不是这样。李渊在两个都想当继承人的宝贝儿子之间,很是苦恼犹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太子建成越来越有利了。
不但李渊倾向于建成,将做最后的决断,而且京城里的武装力量对比,对李世民也极端不利。可是秦王是什么人啊,心狠手辣就不用说了,更有一帮子死党,都不是认命的主儿。大家一商量,遂决计以快打慢,死里求生。
于是玄武门外,李世民一伙狙杀了老大建成、老四元吉;皇宫内院,就有凶神恶煞的尉迟敬德,立逼着李渊老皇帝交出政权。李渊没辙,只得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且“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两个月后,李渊传位于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所以魏征在《砥柱铭》中一开篇就说:“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十有一年”是指贞观十一年,可是李世民从事皇帝这份工作,已经十二年了。这是因为“皇帝御天下”的第一年,用的还是他老爸的武德年号。
参考资料:百科-砥柱铭
1.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3.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俊俏奇异,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
(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4.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在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
5.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
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为表彰他的功绩,寄托自己的哀思,准备举行盛大的葬礼,但魏征的妻子不同意。
太宗决定:尊重魏征的意愿,葬礼从简。结果,魏征就像一般读书人死去一样,只有一辆白木车子和一副白布帷帐为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