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41更新:2022-08-30 15:48:41
【网络作家说】
编者按
前段时间,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用影像的方式,系统阐释了作家与故乡、作品与乡愁、文学与地域的内在联系。几位重要作家都是从故乡出发走向世界的。在他们的笔下,故乡是地理的、物质的,是文化的、精神的,也是客观的、真实的,还是主观的、创造的。故乡的地域文化为这些作家的作品赋能,而当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时,又开始反哺故乡,让人生起步的地方成为文学圣地与旅游打卡地。
对故乡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创作中完成的。
有位作家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他认为“家乡是地理的,故乡是精神。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对此我深以为然。创作中的故乡意识,简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地理意义的家乡有些远了,而精神上的故乡从未远离,一直存续在作品当中,随同创作一并生长。
对“故乡”的回望触发写作冲动
我的第一部网络小说是对故乡记忆的首次梳理。夜深人静一个人码字,眼前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频频展现出故乡的实景和地标,这份执着始自童年生活的投射。小说里的人物是多人形象的集合,最为贴近祖父。他的一抿嘴、一展眉和那些有趣又有意味的故事,常年悬浮在我的脑海,继而被写进小说。有读者说喜欢其中桃花盛景的描写,其实故乡的桃花开得比笔下更美,桃林装满了当年稚嫩的遐想……描绘乡村景色时,是在写故乡;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是写故乡;着墨人情冷暖时,还是写故乡;瞩目世事变迁时,仍是写故乡……故乡在创作中被一遍遍回顾和温习,童年在作品中安放。但凡此种种,仅仅只是故乡形态的初出发。
从前故乡都是被无意识地代入,《咸雪》则是刻意——始自发愿。当年收到鲁迅文学院的入学通知,要离岗四个月,除了辞职别无他法,谁知竟然意外得到集团的特批。那一刻喜极而泣,在心中发愿,将来要为盐业写一本小说,用作品的形式呈现所有的感激。我为创作收集了大量资料,在同步阅读和消化当中重新认识所处的行业——它的历史竟然如此厚重,而我身在其中浑然不觉。十五年光阴,足以让这个行业成为我的继生故乡。故乡此时已经不是童年的代名词,也不是少年的成长梦,而是青春的成人礼。
我把这段清代两淮盐商的百年家族史,当作自己的《红楼梦》来写。小说承载着为盐人立传、为盐商正名的愿望,也饱含着对“盐业故土”的深情。这部小说让我完成了对盐业、写作、文学的一次溯源,也实现了对古典文学、传统文学、所在行业的一次致敬。故乡意识在创作中再出发。
天下尘埃出生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她表示,故乡在她的创作中被一遍遍回顾和温习,童年在作品中安放。图为湖南乡村景观。曾祥辉摄/光明图片
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此时
其时的写作看似得到提升,实则陷入瓶颈,在想象的虚无世界里故乡被写滥、自己被掏空。是继续在自我满足的漫游中持续套路创作,还是迎接挑战回归到当下生活本身进行挖掘?我决定暂时放下写作,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和创意。
这是一次关于当下的写作,让我感到自己对现时社会还了解得远远不够,同时也对“故乡”有了更深的认知。经年的网文创作,形成了属于个人完整的故乡谱系:从代表着童年的原生故乡写到涵盖着少年时代的次生故乡,再到青年时期的继生故乡,而后是派生的职场故乡,直至当下的故乡,一边创作一边体悟故乡的内涵及至无限扩大的外延,同时也在不断地回忆、重读、思考和发现故乡。
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了现在、此时,不局限于乡土、乡村,也涵盖了城市。故乡不一定是实地,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某处坐标,也可能是意念中的景象或心灵上的情结,抑或是精神上的归属。故乡无定处,既是对“吾心安处是故乡”的解读,也是对“当下即故乡”的重新定义。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支点
相关文章:
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9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