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42更新:2022-08-31 14:54:26
《焦土之城》,是一部加拿大电影,2010年拍摄,编、导都是丹尼斯.维伦纽瓦。影片以追寻为主线,当下和过去时空穿插,场景变幻纷繁,双线情节频频切换。先后打出10个红色字幕,标注地名或人名(包括特殊称谓)。
看罢沉重,岂是“悬疑、惊悚”所能定位?极其残酷、畸形的人间悲剧,是对充斥着战争暴力的现代世界的强烈控诉。
开头,加拿大一位律师给一对青年男女、双胞胎珍妮和西蒙交待遗嘱。母亲留下三封信,一封“给儿子”,由珍妮去交给从未听说过的哥哥;一封“给父亲”,派西蒙去找素未谋面的爸爸。两封信送达之后,方可拆看留给他俩的信。
此外,财产平分。下葬方式:不要棺材与祷告,裸葬,“脸朝下,背对世界”。两封信交给收信人,再立碑刻名。
俩人很气愤:胡扯,我们没有哥哥。儿子发飙:你要怎样埋葬你的秘书是一回事,我要让她正常下葬,至少这辈子正常一回。女儿接过一个遗物:一枚挂绳十字架,黑而小。
女儿拿着母亲年青时的一张旧照,去了黎巴嫩。有人看了照片上的阿文,说是南方的卡法利亚特。
她先到德黑什,激动地走进母亲出生的村庄。一看照片,裹头穿袍的一屋子女人火了:你妈让玛文家族蒙羞!这儿不欢迎你,走吧!
懵圈的珍妮开着车,又到卡法利亚特空荡荡的监狱。有人带着参观:这是女监,当时关了600多人。再问细节,35年前我还没出生呢,去找谁谁谁吧。
一个看守校园的老头看了照片:政治犯,72号,都叫她“唱歌的女人”。你确定吗?“我看守她13年”。阿步塔雷一再强暴,她怀孕了,生下孩子才出去。
珍妮崩溃了,打电话向西蒙泣诉:母亲坐了十几年牢,被强暴后生的哥哥。西蒙不放心妹妹,和律师也飞来了。
打听到监狱当年接生的护士,去问个究竟。衰病卧床的老太婆听说来人身份,惊喜地张开双臂,叫着“萨文、珍南”。西蒙追问那个孩子,不是一个,是一对!
这下两人惊得在泳池里水花四溅地发泄之后,相拥而泣。这爹?还找个鬼,不知也罢。
还得找哥哥。律师委托当地人找到某地1970年5月孤儿院的档案材料,有个登记入册的男童尼哈德五月,就是你们的哥哥。只有寻找当年炸毁孤儿院的伊S兰民兵首领,打听下落。
当地哥们出了个主意,西蒙到难民营,自称唱歌女人的儿子,要找尼哈德。果然,风声传开,首领让人带来蒙眼的西蒙,神神秘秘。
见面后告知当年男孩们被带走,训练为战士,尼哈德成了神枪手,“一直想找到妈妈”。很狂热,想当烈士,让母亲能在各地的光荣榜上看见他的照片。后来被基D教组织抓了,派到卡拉法利特,负责用刑。
西蒙问:那我父亲和哥哥在一起工作?首领遣开所有在场的人,说不是。西蒙回到宾馆,失魂落魄,珍妮焦急关切。他只反复问:1 1=2,有可能等于1吗?珍妮突然明白了,差点呕出来。兄妹俩又是一通伤心欲绝。
分头叙述,完整连贯,所以我把片中交叉混杂的寻找和往事分开来说。
少女纳娃玛文未婚先孕,情人被哥哥枪杀,她生下儿子到城里伯父家,读书学法语。接生的祖母留心,在婴儿右脚跟上剌青了三个点,让人把孩子抱去孤儿院。
进了城的纳娃穿着时尚,很精神。好景不长,战争爆发,学校关门。她独自跑回南边老家的孤儿院,只见一片废墟。
归途中,摘了十字架包上头巾,搭乘公交车。被武装分子拦住,司机下去交涉,“当”地一枪应声倒地。枪林弹雨猛扫车身,穆斯林乘客大半死伤,暴徒又上车顶泼洒汽油。
纳娃注意到他们的挂件,扯出十字架大叫“我是基D徒”,被拽下来。那车熊熊燃烧起来,她蜷身侧头,不忍目睹。
未婚先孕
回到城里,她参加了反对极端民族主义的地下组织。以法语家教的身份,出入基D教右派民兵首领家中。接受组织命令,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射杀首领。
生下的双胞胎,本要扔到河里,护士救下。待她出狱,组织关心,把娘仨送到加拿大,儿女长大成人。她是律师秘书。
有次和女儿同去游泳,趴在泳池边,看见眼前一个男人右脚跟三个点。她上去走近,却认出正是狱中施暴的歹徒。那人一脸和蔼,早忘了她。
纳娃击毙的家伙
狱中母与子
调查的结果是,这个名叫阿步塔雷的人渣,也潜在加拿大,改回旧名尼哈德,洗车谋生。兄妹俩满世界绕了一大圈,终于找到这个既是哥又是爹的家伙,冷冷地把两封信交给他。
尼哈德读了署名“72号的婊子”致父亲的信,急忙开门张望,那对儿女不知去向。接着读了“给儿子”的信,五雷轰顶,呆若木鸡。最后一个镜头,他站在刻着纳娃名字的墓前,发呆。全景,看不到表情。
有人说,这是现代版的《俄狄浦斯王》,难以苟同。虽然都是在不知情下的母子乱伦,俄狄浦斯为民除害,被拥戴为国王娶了母后,二人真爱,怎能与囚犯与看守之间的受虐施虐相提并论?没有可比性,在性心理上。
片头那个被剃头的小男孩,眼神充满仇恨,这是幼小的尼哈德,其人生从此开始被操控。
在“尼哈德”一节,几个孩子在城市的废墟里奔跑,有人隐在一扇破楼的窗后,瞄准射杀无辜的孩子,光着的脚后跟上有三点印记,已然成为毫无人性的嗜血恶魔。
这样的歹徒,即便日后回归正常社会,能回归正常的人性么?我很怀疑。那个首领说,在孩子们中间尼哈德特别凶狠,表现出色。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也许知道自己是私生子,受歧视,要做出个样儿来?
在价值颠倒的混乱社会中,从根子上说,残忍无耻的他,也是社会和战争的牺牲品。只能唏嘘,无法同情,作恶太多、太甚。
即使知道自己挂念的儿子,成了这样的人,干了那样的事,纳娃在“给儿子”的信中,还是表达了包容的爱。只要今生相遇,能在一起,就是幸福,“你是爱的结晶”,弟弟妹妹也是爱的结晶。
这样的母爱,令我无语,瞠目结舌。在一起?以这种残酷无情、下三烂的暴力方式在一起,何爱之有?这封署名“72号犯人”的信,消融了起码的道德原则。
她是矛盾的。在“给父亲”的信中,则是谴责臭骂:那对儿女一点不像你,长得很美。在这种拧巴和无法言说的耻辱感中,她极不正常地走完了残生。估计宽容的律师是组织安排的人。
唯一的慰藉,是这对俊男靓女。在给他们的第三封信中,她说:真相不再缄默,誓言得以实现。正是因为你们,消解了我的仇恨和愤怒。
又是一层拧巴,他们的存在,提醒着往事和痛苦,更有无法言说的耻辱真相,却唤起她的母爱和温情。这是怎样难堪的一种面对?
遇上如此畸形变态的惨痛经历,应该怎样去爱和恨、生和死?恐怕轮到谁,都难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我从片中只看到不再缄默的真相,实现了什么誓言?I don`t know.
只有一点很清楚,该死的战乱!不要再让人间发生匪夷所思、骇人听闻的悲剧!
有点疑惑:直系血亲关系孕育的孩子,怎没发生畸变,反而健康美丽?
显然,后半生她再也没戴过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