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24更新:2024-11-24 05:09:54
国学经典:“缇萦救父”的故事!小故事,大智慧!值得收藏哦~
西汉建立初期,刑罚十分严酷,犯人一旦犯法很多都是往死里整的。“汉承秦律”的缘故,使得西汉初期也继承了秦律中一些严酷的刑罚。高祖和吕后时期虽然相继废除了“夷三族”和“连坐”等极端的刑律,但像“肉刑”这种令人身心俱损的酷刑仍然存在,直到文帝时期,因为一个十几岁少女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才得以废除,并使得两任皇帝接力减免减轻刑罚,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是如何做到了这一点呢?
这要从西汉初期的名医淳于意说起。文帝四年,淳于意被人诬告,被判执行“肉刑”(刺字、割鼻子或砍去一只脚的一种刑罚)因为之前他做过官,按照西汉法律,做过官的犯人要被押往京城长安,皇帝批准后才能执行“肉刑”。
此时的淳于意真是比窦娥还冤,有嘴说不清。到底他是怎么治病将人治死了呢,流传到现在的有几个版本,一说是一个贵妇得重病求治,淳于意看后认为病人已病入膏肓,吃什么药也没用了,但架不住病人家属泪眼婆娑要求开药,就勉强开药应付。不出他所料,没几天病人就去世了。这下病人家属不让了,认为是淳于意开的药有问题,并报官淳于意害死人,正好碰上一昏官,认为淳于意有罪,判他肉刑。
二说是淳于意有急事外出,门外写道外出暂停营业,可偏巧外地一地方大员得急病被拉到淳于意诊所门外,手下外出寻找淳于意未果,这地方大员就死在淳于意诊所外了,手下怕担责任,就诬告淳于意治病治死了他们的主子。这大官家属便仗着势力,不辨是非要求地方官严惩淳于意,于是地方官就判了他“肉刑”。
第三个版本是说淳于意实际上是得罪了权贵,才摊上这个官司。这就要说下淳于意的为人了,他是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正直廉洁,性格耿直,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名医,曾经做过汉文帝时的太仓令,辞官后专注医术。先师从公孙光、后以当世名医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脉书。
学成后也没有因为师从名师而飘飘然,而是四处行医,理论联系实际,为人诊病把脉,依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有效施治了很多病人,对疑难杂症非常有判断力。成名后天下的患者蜂拥而至,其中不乏高官权贵,如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齐王相都曾征召他入府治病,淳于意是耿直之人,不愿附和权贵,而是心系天下苍生悬壶济世,自然就拒绝他们,从而得罪了这些权贵。
加之淳于意有时难免外出不在家中,又有那么多人前来求医问病,辛苦而来而找不到人,病情再加重,自然也会有怨气。齐王相等权贵于是就以淳于意轻视对待患者,漠视生命为由加害于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我所用者留,不为我所用者杀”,淳于意被齐王相借机报复,定罪为“肉刑”。这第三个说法更加真实可靠一点,因为只有有权势的人才能给一个当过官的人定这样重的罪,普通人即使告官,凭淳于意的声望也构不成这样的重刑。
淳于意即将被押往京城长安,家里还有五个女儿。没有了父亲,这个家真是如天塌了一般,姐妹5个相拥哭成一团。淳于意哀怨长叹:“生女真不如生男,危难之时没有一个能帮我的!”十五岁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听到父亲的话后心如刀绞,毅然决定陪同父亲上京城打官司,为父亲平反。
一路上这个十五岁女孩与父亲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到了京城长安。一到长安,顾不上休息便四处打听求助怎么救父亲,感动了很多人。其中有人指点她说:“当今皇帝曾有令,百姓如有危难之事可以直接上书,你可以试试!”缇萦听后万分感激这好心人,赶忙给汉文帝写了封诚恳的信,来到皇宫门前交给卫兵请他转呈皇帝。
缇萦信中写道:“我是原齐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名叫缇萦。我父亲在齐地做太仓令时被称赞廉洁,后来行医为很多人治病,因医术精湛为人们所称道。偶尔有人治不好也是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无法治疗了,这不是我父亲的责任。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我父亲,并被地方官处以肉刑,没有比这更冤枉的事了。
如果实行肉刑,在人脸上刺字或割掉鼻子人就会破相,没有颜面出去改过自新了,砍去一只脚就无法再接上,人就成了残废,没有了劳动能力让人怎么活。肉刑对人的伤害这么重多么让人心痛!我一个弱女子没有其他办法为父亲尽孝,情愿入宫为婢,替父亲赎罪!”
读完缇萦的信后,汉文帝感慨万分,随即免除了淳于意的肉刑,不仅如此他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残忍肉刑,继而进行了更大的刑律改革。说到这你可能会想难道单凭一个小姑娘就让一个皇帝做出这么大的举动吗?我们只能说不完全是。文帝以节俭仁慈著称,并深知民间的疾苦,这也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
吕后专权时期,汉文帝刘恒的母亲,是汉高祖时代一个不受宠的妃子,虽然这样但为了避免受到吕后的迫害,随儿子刘恒去了代郡,这时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在治理代郡期间,母子深入民间了解和体验到普通民众的疾苦。缇萦的信深深触动了他,令他为之动容,除此之外汉文帝也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汉文帝即位时西汉不过才建立了20多年,社会经济百废待兴,除了减免赋税,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恢复生产。这时候矛盾来了,像肉刑这样的刑罚让犯人的劳动能力缺失,泯灭他们做人的尊严,对于社会生产极为不利,也是极端不人道的做法,于是汉文帝决心进行刑律改革助力社会生产。
他颁布诏令:“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楚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今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今的人犯了罪,应该先给予教化,不能一上来就使用酷刑。如果这样即使犯人有心改过,也没有弃恶从善的机会了。朕非常可怜同情这些人。对他们施以重刑让他们肢体断裂,肌肤上刻字的刑罚让人终身残疾,痛苦不堪也不人道,我决定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代替。让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轻重就可以了,不要逼迫他们铤而走险出逃,以待时日刑满免罪改过自新。
缇萦为父喊冤,给皇帝写了封信,她却没有想到皇帝不仅免了他父亲的罪,还引发了西汉一场刑律变革,汉文帝废止肉刑、减轻刑罚政策也非常好。可底下的人执行起来就完全变味了,取代肉刑的手段更重了,如把原先“斩右趾”的刑罚上升为死刑“弃市”,量刑更重了。又如用“笞三百”取代劓刑、以笞五百替换“斩左趾”等名义上减轻刑罚,实际上却置人于死地,没等执行完笞刑,人已经毙命了,即使侥幸活下来也是半死不活终身残废了。史家班固认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不过汉文帝时刑律改革的弊端,到了他儿子汉景帝时候进一步进行了改革。首先将笞刑笞数减少,打三百下的减为打二百,打二百减为打一百下,尽量做到不能将人致死,二是颁布法令,明确规定刑具的规格、笞的部位和程序。笞刑过程中只能打屁股,且始终由一人完成,不能中途换人。
虽然在我们今人看来这样也是很重的刑罚,不过在那时却是很大的刑律改革了,刑罚的强度大大降低了,对被施刑的人的伤害程度也降低了,造成人行刑过程中被致死的情况也少了。
小缇萦没有想到他为父伸冤的孝义之举,不仅令淳于意能继续悬壶济世并成为一代名医,还博得了万众一片赞誉,更触动了两任皇帝接力进行刑律改革,废除肉刑,减轻刑罚,与民生息,恢复社会生产,成为“文景之治”中一段闪亮篇章。
影视
电视剧《孝的故事》:季芹饰演淳于缇萦;
1980年电视剧《历代奇女子之缇萦》:扮演者不详;
1995年电视剧《孝感动天》:蔡少芬饰演淳于缇萦;
2004年电视剧《神医侠侣》:贾静雯饰演淳于缇萦;
2010年电视剧《大风歌》:张钰淇饰演淳于缇萦。 动画 2010年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缇萦救父》 戏剧 1988年戏剧《缇萦上书》
促使了肉刑的废除
当朝皇帝是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史书记载,汉文帝治天下,恭俭仁厚,以德化民,海内安宁,百姓安居,人民乐足。他见到上书后,感其孝诚,免除了仓公的刑罚,同时颁发诏书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不久,丞相张苍等人根据这个诏书废除了肉刑制定,颁布了新刑法。 正是小小女子缇萦的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促使了肉刑的废除。
为此,班固有诗赞缇萦:“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也作缇萦救父)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於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原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