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结局解析「误杀结局是升华还是败笔从3个方面解读其结局及其现实思考」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45更新:2022-09-03 02:42:08

悬疑色彩浓、反转情节重、呈现节奏快的视觉体验让《误杀》成为了12月的高话题电影。

翻拍自印度高分卖座电影《误杀瞒天记》,这部印度电影在豆瓣评分8.7,如此高的评价对于作为翻拍片的《误杀》来说自然是“亚历山大”的。

如何把控观众的“共情心”,如何拿捏观众的“同理心”,这是《误杀》需要考虑的额外的因素。

这部由陈思诚监制,柯文利执导,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主演的《误杀》,在原版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编,融入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有细节的改编,如“羊”作为影片麦高芬,有场景的改编,如“听经”改为“泰拳”,更有结局的改编,如“瞒天过海”改为“自首认罪”。

从故事情节、大致走向以及人物性格来看,《误杀》与原版其实是异曲同工之妙的,但相较于原版主角一家成功“瞒天过海”逃过法律追责的结局来说,《误杀》中李维杰最终自首的结局,无疑是议论声最大的。

很多人都说李维杰逃过了证据的指控,躲过了拉搵的逼迫,明明可以成功瞒天过海,为什么最终却改成了自首认罪,对于影片来说,这到底是升华还是败笔呢?

本文从伏笔、细节、设定3个方面解读《误杀》的结局,并对其映射的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影片中,李维杰之所以最终会选择自首认罪,其实在开篇已经埋下了伏笔。

电影开始的时候,是李维杰勾画的“电影情节”,其实他是在给邻里乡亲讲这个“电影情节”,而当时,他勾画的正是《越狱》中的片段。

在《误杀》中,是以李维杰在牢房从下水道越狱逃跑的方式来呈现这一段,后又映射到了电影《活埋》中的场景。

李维杰“人在监狱”的开头,和李维杰最终自首认罪进入监狱是首尾呼应的关系。

首尾呼应,又叫首尾照应,是写作手法的一种,文章前后说明一个意思,或者说是铺盖,覆盖上首,互相照应。所以,又称对照。

在影片中,李维杰身处监狱的情节,恰好就是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而这一手法恰好为结尾处李维杰会自首进监狱埋下了伏笔,从故事发展来看,这一首尾呼应的伏笔增加了剧情的“合理性”。

而在观众们看到自首结尾的时候,也会联想到电影一开始的铺垫,加深对影片整体的印象,并对其中蕴含的伏笔进深思。

更惊喜的是开篇的这一伏笔,让观众对结局中李维杰是否会选择“越狱”的留白,留下了更多遐想的空间。

原版《误杀瞒天记》在发现“尸体”之后电影就逐渐进入了尾声,而《误杀》不同的是,在开棺验尸的高潮之后,还有很多重要的情节,而恰恰是这些情节的伏笔,才让李维杰最终自首的选择更加具有合理性。

影片中交代,在开棺验尸之后,拉搵没有找到尸体,而旁观的众怒难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机作乱,一时间,残酷的暴乱让很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社会环境的动荡推动着李维杰去自首,因为影片中其个人遭遇早已成为了这一伏笔。

李维杰是和父母一起来到泰国投奔亲戚的,双亲都是死于暴乱,作为一个心怀善意的人,他看到眼前的暴乱,心中自然不安,因为在他看来,有那么多人的悲痛遭遇就是因为自己的私欲造成的,如果自首认罪能够平息这场暴乱,他自然义无反顾。

李维杰是个没有什么本事的普通人,他之所以想要瞒天过海,只不过是出于想要保护家人的心思,他从未想过要让社会陷入严重暴乱,动荡不安。

他没有能力阻止暴乱,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站出来说出事情的真相,影片中,李维杰在镜头前认罪之后深深鞠了一躬,那是他对身边重情重义之人的愧疚,也是对暴乱残害之人的歉意。

普通平凡、双亲死于暴乱、孤儿,这样的个人遭遇为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埋下了伏笔,因为他是最不想,也最不愿看到暴乱迫害社会的人。

所以,个人遭遇的伏笔增加了李维杰自首的合理性。

李维杰在影片中其实扮演了双重身份,一面是思维缜密的“影迷”,一面是笃信佛教的信徒,这两重身份让他最终的选择多了一份可能性。

作为心思缜密的影迷,他一心想要保护家人,所以才会展现一场“完美犯罪”,作为这场瞒天过海计谋的始作俑者,李维杰就像是一个反面人物,他的内心只剩下了保护自己人的愿望。

但作为笃信佛教的信徒,他是个内心善良,乐善好施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人物设定,为其最终自首埋下了伏笔,因为心中有大爱,他不会眼睁睁看着生灵涂炭,无辜之人遭受暴乱的残害。

影片中,李维杰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家境并不富裕的他过日子甚至都要扣扣搜搜,以至于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了“葛朗台”(极度吝啬的人物形象)的印象,但其实从影片中不难看出,李维杰并不是吝啬,而是真的生活困顿。

这样一个生活困窘之人,依然会去布施,这就是李维杰的人物设定,他虽无财,但却心怀大爱,虽然自己生活并不富裕,但却愿意奉献微薄之力来布施。

作为笃信佛教的信徒,他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样的人物设定就是其自首的伏笔,因为心怀大爱之人怎会自私到不顾他人安危?

这样的伏笔,才让剧情更加有合理性,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也更具有说服力。

首尾呼应、个人遭遇、人物设定这3大伏笔,在剧情发展上增加了说服力,也为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的结局增加了合理性。

影片中,这场“瞒天过海”的风波告一段落的时候,李维杰站在阳台上抽烟,阿玉拿着安安的考卷让他看,考卷上显示“100分”,他说自己要去买答应安安的口琴。

细心的观众都看到了这一细节,其实考卷上本来是“70”,而被改成了“100”,作为目睹了李维杰瞒天过海全过程的安安,无疑是李维杰没有料想到的损失,一个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孩子,将爸爸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效仿到了自己的人生中。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父母的行为举止都将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而李维杰瞒天过海的谎言,也成为了安安的榜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更可怕的是,在她的意识和认知里,这将会是对的事情。

所以,李维杰用行动给安安上了一堂课:犯错就要受罚,谁也逃不过。

要以自己的正确行为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李维杰自首的必然原因。

古罗马时代哲学家塞内加说:“教诲是条漫长的路,而榜样是条捷径。”

“安安考卷”的细节设计,是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的原因,因为教育下一代最有效,也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榜样。

这一细节的设计,很巧妙地调动了观众的“同理心”,因为身在屏幕前方的每一位观众都不想如安安那么幼小可爱的孩子从此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

影片中,李维杰自首的细节设计,除了安安的考卷外,更有家人的忐忑,“误杀”开始之后,从阿玉、平平,到安安,甚至于李维杰,全家人的心都是悬着的,他们没有一刻是内心坦荡毫无忧虑的。

相较于自首认罪,家人的忐忑不安和忧心焦虑才是更难熬的,每天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每天面临着旁人的追问,甚至时时刻刻要被拉到警察局去问话,这样不安生的日子,解脱的方法就是去自首。

在阳台上,阿玉追问李维杰转移尸体为什么连自己都不告诉的时候,李维杰说:“我是个没本事的男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挡在你们面前”。

看似告一段落的“误杀案”其实阿玉他们的心从没有真正放下过,这正是李维杰会去自首的细节设计,在危险面前挡在妻儿面前,这是他能给家人最后的安宁和平静。

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在危险面前还是会挺身而出去保护家人,这样的细节设计无疑调动了观众的“同理心”,观众们也会不自觉地跟随着李维杰最终的选择而得到一份心安。

“当你破过1000个以上的案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案件!”

“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随着拉搵和李维杰不约而同喊出属于自己的口号,这场悬在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拉开了帷幕,这是一场悬殊巨大对抗,一方是平凡普通的“平民”,一方是位高权重的“权贵”,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1000”。

本该不会有任何联系的两个人,因为一场“误杀”从此纠葛在了一起,影片中,拉搵与阿玉的对手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应该知道,为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有任何做不出来的事情。”

作为位高权重的警察局长,她可能会动用自己可动用的一切力量和权利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一方毫无势力的“平民”设定,一方位高权重的“权贵”设定,在影片中,就像拉搵说的那样,她为了查出真相,可能会使出一切手段,甚至包括向小孩子安安发难。

所以,这样悬殊差距大的设定,注定了这场斗争李维杰是处于弱势的,所以,自首认罪或许会帮助他保全家人。

这样的设定推动了剧情发展,让结局成为必然,也升华了主题,让观众在体验一场刺激紧张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认识到“犯错或者犯罪都要受到惩罚”的道理,这也是对观众心灵的洗涤,是超脱电影本身之外的高级感。

在《误杀》中,贯穿整体的便是是非善恶的分辨和价值观的体现。

李维杰其实是一个明辨是非的善良之人,他看不惯桑坤欺负相邻,在桑坤做调解人来平复素察戳伤同学一事时,他会给那个人支招,在桑坤跟相邻大打出手时,他会出面阻止,因为李维杰的明辨是非,善恶有分是他身上的宝贵品质。

作为一个平凡普通人,他只想凭借自己的力量保护家人,而在这场瞒天过海计谋即将成功的时候,他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安安是非观和价值观的错误指引,所以他会选择自首改正。

虽然李维杰是一个生活窘迫的普通人,但他心怀大爱,明辨是非,更是有着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设定注定了他最终选择自首的结局。

一个是非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人,必会用自己的正行来实现正念。

是非观和价值观的设定无疑是对影片整体的升华,这不单单是让影片中人物对是非善恶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认识,也让每一个屏幕前的观众有了正念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这便是出于影片,却高于影片的高级感,是比影片的紧张刺激更有冲击力的心灵震撼。

从伏笔、细节、设定3个方面来看,《误杀》最终“自首认罪”的结局无疑是升华了!

任何一部电影都会传达一个自己的中心思想,要么抒写真情实感打动观众,要么描绘壮阔蓝图冲击观众,要么以事说理感化观众等等,无论是怎样的讲述或展现方式,电影的结局无疑是整体重头戏的一部分。

好的结局无疑是给电影整体锦上添花,任何一部故事情节动人,蕴藏内涵深刻的电影,如果没有好的结局,那便会“降级”。

纵观以往电影“烂尾”电影的结局,本文总结出了5点电影结尾易踩的雷区:

那么一部有“品质感”的电影该如何设计结局呢?

注重伏笔设计,能够达到结局不仓促,尾声不生硬的效果,从各种事前埋好的伏笔增加结局的合理性。

一般情况下,设计伏笔增加合理性,可以使用这3个方法:

首先,首尾呼应法。

首尾呼应法指的就是,在电影开始就为结局埋下伏笔,从头至尾的连贯性,让影片整体更完整,更有遐想的空间。

首尾呼应一般有7个效果,即:使文脉相通;使含义深刻;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自然明确;使内容更加完整;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其次,背景交代法。

背景交代法指的是,在电影中,对故事发生背景、人物身世背景、大体制大环境背景的交代,这些是有利于增加剧情发展严谨度和结局合理性的“凭证”。

最后,形象设定法。

形象设定法指的是,在影片中,对影片主要人物或相关人物形象的特定性格和形象设定,可以作为结局的先决铺垫。

调动观众情绪,可以达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情绪共鸣是很容易达到“共情”效果的。

影片可以从2个方面来调动观众情绪:

① 细节布控:细节布控指的是在影片中设计拉动人情绪共鸣的细节。

细节设计一般可以贯穿全片,无论是“物理细节”还是“语言细节”都是可以成为调动观众情绪的因素,因为“细思极恐”的地方总能让人多留意。

② 情感注入:情感注入指的是影片中情感设计的加入,与观众“共情”。

每一个人都是富有感情的,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师生情等等,总会有牵动观众的情让观众产生“同理心”。

以观众的情绪,说观众的心事,诉观众的情结,这便是调动观众情绪可以达到的“品质感”。

升华片外寓意,就是凸显影片的“话外音”来展现其中的深度和高度,以达到结局“高级感”的品质。

一般情况下,升华片外寓意都是在结尾的时候,跳出影片的表面,深挖出其中蕴含的深层道理或者情感,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或收获良多。

一部电影的成功,结局的决定性也是相当大的,“合理性”、“同理心”、“高级感”并存的结局自然是对影片“品质感”的升级。

能码字,能追梦,治愈系90后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愈最孤独的你。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