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27更新:2024-11-24 05:28:47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
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
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
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扩展资料:
在民间传说和各种影视作品中,宋朝的名臣包拯断案如神,不但是一位大清官,还是一位神探。其实啊,在历史中真实的包拯是以直言敢谏而名垂青史,他本人并没有审理过太多的案件。
由包拯亲自参与审理的案件,比较出名的也就是下面的这两个案件:
第一个案件是包拯在安徽天长县当县令时审理的。当时有一个人来到县衙告状,说是家中饲养的耕牛,牛舌被人给割掉了。牛在古代是属于比较贵重的财产,在农耕社会牛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朝廷也是禁止私自宰杀耕牛,所以这个案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牛没有了舌头,眼看也是活不成了。包拯就让报案的人回去把牛宰了,出卖牛肉以减少损失。
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
果不其然,报案者刚把牛给宰了,就有人去到包拯跟前举报。于是包拯就拿下了此人。经过一番审讯此人也承认了自己因为报复割牛舌的罪行。
第二个案件就比较复杂了,而且涉及到了当朝皇帝。事情发生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调任到京城为官了,被皇帝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长官的职务。
在皇佑二年的四月,开封府的坊间流传着一个惊人的传言。有一个叫冷青的人,屡屡当众宣称自己是宋仁宗的皇子。自己的母亲是宫女,在出宫之前被仁宗临幸怀有龙种,出宫后生下了他。
民间百姓都信以为真,一时之间都传闻冷青是宋仁宗的皇子。当时的开封府府尹是钱明逸,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人把冷青给抓到公堂上审讯。冷青在公堂上盛气凌人。
看到钱明逸坐在堂上,而自己站在堂下,开口就呵斥“钱明逸你安得不起”。这一声呵斥气势十足,可把钱明逸给吓坏了,赶忙就站起来要给冷青请安,想想又觉得不妥。
复又坐在了下去。钱明逸的这番举动,一时间成为了京城官场的笑柄。古代遇到这种涉及到亲缘关系的案件,向来都是最难审理的,因为古代没有DNA鉴定的技术。
遇到这种事情,钱明逸也没办法断定,只好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了皇帝宋仁宗。宋仁宗此时还没有子嗣,心里面对这个冷青还是有一些期待的,如果真是自己的龙种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心里又不放心,于是就把这个案件专门交给包拯来审理。在宋仁宗的心里,还是十分的信任包拯的。包拯通过明察暗访得知,这个冷青上面还有一个姐姐。
而且冷青的年龄也跟他母亲出宫的时间对不上,除非冷青的母亲能怀胎数年,不然这个冷青绝对不可能是皇子!由此就可以断定,这个冷青是假冒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包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人物评价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包拯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