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更新:2024-11-24 05:43:25
张郃确实越老越妖,在他军事生涯后期表现出明显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能。
之所以如此,既有张郃本人的,也有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因素。
越老越妖的张郃
早年的张郃,虽已成“五子良将”之一,但与同时代的张辽、徐晃比起来,不算出彩。
可是,自诸葛亮北伐开始,张郃就开始表现出了明显高人一筹的军事才能。
街亭之战我们就不谈了。打赢马谡,似乎不算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在以下两个事例中,张郃表现出了胜过诸葛亮、司马懿的军事谋略。
1、陈仓之战,张郃看穿诸葛亮的软肋。
诸葛亮攻陈仓,魏明帝紧急调张郃往援。
张郃表示:诸葛亮此行仓促,粮草准备必不足。陈仓虽小,但城池坚固,诸葛亮必攻不下。估计我们还没到,诸葛亮就要退军了。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如张郃所预。
张郃,犹如一个神级风投,一眼看出了诸葛亮此次北伐的上限!
2、对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表现出胜过司马懿的战局洞察力。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离世,司马懿紧急来指挥作战。
(1)、开战之初,司马懿决心集中大军赶往祁山。张郃指出:诸葛亮必袭上邽等处。司马懿不听。结果,诸葛亮果然袭取上邽。
(2)、司马懿领军回击上邽时,诸葛亮已尽取上邽之麦,从容退军。司马懿领军跟随,却不敢攻击。张郃认为:我们已经逼近敌人而不敢作战,必令诸将失望。但司马懿还是不敢打。
果然,在诸葛亮在卤城扎营后,魏军诸将果然受不了了,给司马懿施加压力,要求出战。
(3)、张郃力阻出击,认为应该袭扰诸葛亮后方,促其早退。
但司马懿熬不过诸将之请,还是组织了攻势。结果大败,被蜀军“获甲首3000级”。
(4)、诸葛亮退军时,张郃力主不追,司马懿强行要追。
结果···张郃在木门遇袭而死。
从以上事例来看:张郃在其军事生涯后期,他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胜过诸葛亮、司马懿,确实高人一筹。
早期的张郃,只是众多良将的一员。为什么到后期,突然变成“无敌一般的存在”了呢?
丰富的战争经验 超强的学习能力
1、丰富的大兵团作战经验。
189年,张郃就已从军。
那时候,司马懿、诸葛亮还都是小朋友呢···
随后:随袁绍与公孙瓒大战、参与官渡之战。归顺曹操后,征邺城、战关中、平陇西···
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已经把张郃归降与“韩信归汉”相提并论了。
我们看当时蜀汉方的两位“老将”:赵云、魏延。
赵云出道也很早。不过,在很长时间里,他没有大兵团指挥经验。
而魏延呢?直到刘备入川时才开始展露头角。
可以说,张郃的大兵团作战经验,在当时的众多将领中是最丰富的。
2、超强的学习能力。
张郃早年在华北平原驰骋。
白狼山之战中,他与张辽奋力厮杀,可见他早年以骑战见长。
刚开始接触山地战时,他还有些吃力。
宕渠之战,他被张飞打得只带数人翻野山而走。(不论宕渠之战张郃的目的是什么,军队被人歼灭都绝非其所愿)
可是,很快,他就掌握了山地战规律,以“善处营势”见长了。
汉中之战时,刘备分兵猛攻广石,都奈何不了张郃。
夏侯渊被杀后,刘备感叹:杀夏侯渊有什么用,要杀就杀张郃!
到诸葛亮北伐时期,张郃就成了“自诸葛亮皆惮之”的人物了。
将才青黄不接的十年
俗话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张郃如果仅是经验丰富,恐怕也不至于就能鹤立鸡群。
可是,看三国将才,我们会发现:中间有过短暂的断档期。
三国历史之初,五子良将、五虎上将(姑且引用这些称号)们将星闪耀;
后期,姜维、邓艾等人的斗法也精彩纷呈。
唯独中期,青黄不接。曹真、郭淮、夏侯霸、王平等人与上述名将相形见绌。
为什么呢?
自219年汉中之战结束,到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接近十年。
这十年间,魏蜀之间保持了相对和平,没有发生大的作战。
将领的经验,主要是在实战中积累的。
在这接近十年的“和平期”,魏蜀双方的中生代将领都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
因此,从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到231年张郃战死,这3年间,张郃确实有资本“鹤立鸡群”!
“五子良将”、“五虎上将”皆已凋零,姜维、邓艾等人尚不能独挑大任,而郭淮、王平等中生代将领大兵团作战经验积累尚不足,因此,张郃的经验、才能足以鹤立鸡群。
战场因素:独一无二的经历所赋予的认知优势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的战场,主要在陇山一带。
在这一带作战,张郃算是“专业对口”。
当时,双方的将领对这片地形复杂的战场,基本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诸葛亮、马谡等人,可能还只能从地图上了解战场环境。
而张郃呢?早在10几年前,就和夏侯渊一起在这一带争战。从陇山到陈仓,山川地势,张郃都有过实地经历!
如此,张郃知道诸葛亮必不能克陈仓;他知道可以断水源破街亭···
郃识变量,善处营势,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三国志》
张郃识变量,或许是因为:我们觉得是变量的东西,在张郃看来只是常识。
善处营势,或许是因为:山川地势,张郃早已烂熟于心。
因此,在这一带作战,他自然“无不如计”了。
张郃,186年从军,假定他是15岁从军,到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已经将近60岁了。
将近60岁,迎来了“第二春”。
现在30多岁的“大叔”,有什么资本感叹中年危机呢?有什么理由靠积蓄“收租过余生”呢?
坚持学习、保持耐心,或许,新的辉煌在不远处等待。
在《三国演义》猛将榜上,以张郃的,进入不了前十名超一流战将的行列,但他肯定位居一流战将的最前列位置。
张郃打仗有个特点:非常善于自保,趋利避害,从不在乎脸面。
举个例子:张郃曾经与赵云对战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穰山之战中,赵云冲阵,挑翻了张郃的老同事――“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又遇到张郃,张郃拦截,双方大战,张郃三十合后被赵云击败退走;
第二次是在长坂坡,赵云怀抱小阿斗突围而来,遇到张郃,张郃发现有机可乘,上前来捡便宜,十合后击退心急火燎的赵云,并将其逼落陷坑,搞得子龙灰头土脸,白马帅哥的形象大损。这是赵云一生中最狼狈的一回。但发现赵云从陷坑中一跃而出,开启了究极模式,张郃又立即停止了追击,免得受到伤害。果然,赵云随后的疯魔导致了曹营四十多员战将殒命沙场,而张郃则幸运地成为当场唯一的一个胜者。
张郃并不是不勇敢,其实当时阻拦赵云的曹营一流战将只有他一人,曹洪、徐晃、许禇、文聘、张辽等都没有出手,只有张郃顶上去了。
第三次张郃对阵赵云是在汉中之战,当时张郃和徐晃包围了黄忠和张著,赵云来救,冲阵时连续一招毙敌两员曹将,又秀了一套点点梨花枪法,张郃和徐晃并肩而立,两人都不敢上前。
这就是张郃的特点,战场感知能力非常强,该捡的便宜坚决要捡,不该捡的决不生妄念。
看一下张郃的战绩表:
大家注意,张郃的战斗含金量非常之高。张郃总共参加过14场战斗,对阵过10个敌将。
在张郃对战过的10个战将中有8个硬茬子:
4个超一流:蜀汉五虎中的赵云、张飞、黄忠、马超;
4个一流:张辽、庞德、魏延、关兴;
弱敌2名:雷铜、杨昂。都被张郃迅速碾杀。
从张郃的战斗履历来看,肯定不如蜀汉五虎和典韦、许褚、颜良、文丑。在曹营诸将中,张郃的战绩仅次于许禇和徐晃。
曹操大宴铜雀台时,曾经考校过麾下猛将们的骑射功夫,出场顺序是:曹休、文聘、曹洪、张郃、夏侯渊、徐晃、许禇。这其实就是曹魏众将的武艺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
这也就是张郃的武艺定位:低于许禇和徐晃,与夏侯兄弟相平,高于曹洪、文聘和曹休。
但与许褚、徐晃不同的是,张郃是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天下第一的。
以蜀汉五虎将全部去世(赵云病故)为起点,一直到张郃木门道中伏牺牲这段时期,张郃就是实际上的天下第一,举世无敌。他凭着超人的战场感知力和养生术熬死了所有排名在前的诸位猛将,终于登上了名将榜的巅峰。
但张郃之勇为他带来无上荣耀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杀身大祸。忌惮他可不仅仅是敌军主帅诸葛亮,更有魏军主帅司马懿。
于是,在蜀魏两位大帅,两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阴谋家的默契配合、联手操作下,张郃走完了他艰险的一生,以一个军人的宿命完结了他的旅程。
翻开书卷,那一幕幕壮丽的画面喷薄而出,正如歌言,“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我非常喜欢张郃。今天,咱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张郃。
读三国,其中很多人物都趋向于脸谱化。比如曹操之处处雄疑,刘备之时时示善,诸葛之智,关羽之骄,张飞之莽,赵云之正,许禇之痴,周瑜之狭,鲁肃之厚。张郃这个人比较特别,他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两面,有成有败,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看到张郃,就想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一、能力不决定位置
在袁绍麾下的时候,张郃是“河北四庭柱”之一。其实,张郃是四位猛将中最有出息的。颜良、文丑、高览都是以武艺闻名,悍勇敢战,而张郃则很有头脑,智勇双全,具备独当一面的帅才。
张郃混得好吗?并不好,因为袁绍又不缺谋士,郭图、审配、沮授,许攸……多的是。张郃和其他几位一样,是被作为冲锋陷阵的猛将来使用的。
在这世界上,你有没有本事并不重要,关键是人家老板用不用你的本事。人家认为不缺你这一号,把你摆在哪个位置上,让你干什么,由老板决定。记住,你的位置并不是由你的能力决定的。
二、智慧不决定成败
官渡之战,袁曹对抗,双方摆开阵仗,打得难解难分。张郃给袁绍出主意,比较了一下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袁绍军的优势是兵多粮足,张郃建议派出一支轻骑,迂回到曹军后方,切断曹操的后援。
这点子很毒,曹操很难应付:如果不理会,后路就会被切断,粮草后援被绝;如果派兵去应对,正面战场上的兵力差距就更大了,简直不敷分配。
这计谋确实很智慧,体现了张郃高超的战略思维水平。但袁绍不肯接受,人家有谋士,还用得着你张郃指手划脚,运筹帷幄?老老实实当你的大头兵去。
这就告诉大家,注意自己的身份,你是执行层的,少掺和人家决策层和谋划层的事情,你以为自己高明,人家不用你,你就是个屁。
三、忠诚不一定被信任
张郃这个人,干啥事情都比较钻,干一行爱一行。得知曹军要袭击袁军屯粮重地――乌巢,张郃告诉袁绍,我军最大的依凭就是粮草,必须要派重兵支援,守住屯粮之所。但袁绍的谋士郭图认为,应该趁着曹操分兵攻打乌巢,正面兵力空虚之际,集中兵力攻打曹操大营,这叫“围魏救赵”。
张郃认为这太荒唐了,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一厢情愿,但袁绍拒绝了张郃的建议,派他去正面进攻。果然不出张郃所料,正面攻不下来,乌巢却失,粮草被焚,袁绍军心大乱。
张郃正在前线焦头烂额,郭图为了推卸责任却准备要陷害他,像袁绍进谗言,说张郃出言不逊,袁绍大怒,派人去召回张郃。生死存亡,张郃万般无奈,率兵投降了曹操,袁绍大军正面防线洞开,曹军趁势发动攻击,袁绍大败。
四、贡献不意味着公平
张郃归附曹操后,被拜偏将军、封为都亭侯,然后随着曹操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的功劳。攻袁谭,围雍奴,征柳城,破乌桓,张郃终于再获晋升,封为平狄将军。
但张郃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很久。在这段时间,张郃随曹操讨东莱,伐管承,讨陈兰、梅成,破马超,围安定,降杨秋,平宋建,征张鲁,收汉中。功绩累累,却再未升迁。
有功劳的人很多,不独你张郃一个,想晋升,要论资排辈,按亲疏远近。曹操再开通,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式,也只能按照血缘关系优先提拔更可靠的亲属。记住,不是你现在跟错了人,而是你当年生错了门。
五、理想不等于现实
曹操平汉中之后,张郃作为夏侯渊的副将,率领一支偏师,辅助夏侯渊镇守汉中,以防御刘备。刘备集团收得蜀川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和调整,扩张之势在所难免。
张郃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已的人,从他对形势的判断,知道刘备迟早要将触须伸向汉中地区。张郃怎么办呢?他先下手为强。张郃率兵南下,攻击巴东、巴西二郡,一边进攻,一边把当地的老百姓、牲畜和财产迁徙到汉中。
我们看到,这个张郃和别的将领不同,他不是一味死守,而是很有主动性,他将战线往前推,以攻代守,尽一切可能给刘备的扩张造成最大阻碍。刘备当然不能忍,派出他能够使用的最强悍的猛将――张飞来对付张郃。
张郃的战略战术相当正确,但这就够了吗?他只是一个副将,手下可以动用的兵力远远不足,上面还有夏侯渊的监督和牵制,而张飞呢,背后有整个蜀汉的全力支持。做事情就是这样,你可以倾尽全力去奋斗,但也并不意味就能取得成功。
六、努力并不意味收获
张飞大战张郃,双方在宕渠杀得难解难分。张飞利用地形,将张郃军队分割,前后夹攻。张郃见势不妙,抛下大军,带着几个随从,翻山越岭而逃。
张郃这一点特别好,你可以打败我的军队,但别想摧垮我的意志。当断即断,该舍就舍,没有什么抛不下的,转身就跑,回头再见。
能打胜仗的将才很多,善于打败仗的可没几个,张郃就是这种人。张郃打了败仗,但却晋升了,曹操提拔他做了荡寇将军。为什么说曹操能成就大事呢?看看人家这心胸和智慧!
张郃死守广石,刘备十路攻打,没奈何了他。刘备无奈,向后方请求增援。定军山一战,黄忠阵斩夏侯渊,曹魏大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大家通过合议,民主选举,推选张郃为临时主帅,这是张郃一生中唯一一次独当一面,执掌大权。张郃的两次提升,居然都是因为本方的兵败。
张郃率军拼命死守,终于坚持到了曹操率主力赶来。事情就是这样,有时能让你笑出泪来,你可以不息地努力奋斗,但并不一定就能获取收获。让你真正获得收益的,却往往是失败。
七、毅力并不决定成就
张郃有着出众的才能,有着永不屈服的斗志,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受到众将士们的拥戴和敬佩,但这就能够被重用吗?
他始终被压制着,始终没有能够尽情展示过自己的军事才华,先有曹操压着,再有夏侯渊做他的顶头上司,再有曹真,再有司马懿。
张郃坚忍着,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阻止着刘备,阻止着诸葛亮,让所有的敌人都刹羽而归。他面临的阻力来自于四面八方。对面的,后面的,上面的,下面的。不要以为你有了一双坚韧的翅膀,这片蓝天就能任由你展翅翱翔。
八、前胸不同于后背
但对张郃才能的忌惮,可不仅仅是来自于他的敌人――刘备和诸葛亮,很多方面其实更多来自于他的后方。做为战士,最怕不是来自前方的枪林弹雨,而是来自于后方的毒谋暗箭。敌人忌惮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人忌惮你。张郃这一生过得不易,一路上坎坷艰辛,磕磕碰碰,没过几天舒心日子。
张郃这个人比较能忍,但其实他骨子里面的那分骄傲和自矜不亚于关羽。他的自惜更多来源于对自己的能力的绝对自信,即使在落荒而逃的时候,也从来没有丧失过斗志和信心。木门道一战,张郃壮烈牺牲。
他以一个军人的宿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他经历过很多次的失败,对抗过很多强大的敌人,但从来没有屈服过,从哪里倒下,就从哪里爬起来。
但坚韧并不足难抵抗人世间所有的挫折,总有一次失败会让你再也爬不起来。记住,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防御力,就算你能防住自己的前胸,也很难防住自己的后背。
张郃在曹洪面前请令,准备进攻巴西郡,说得了巴西,蜀郡就容易了。曹洪说,巴西郡守将张飞非同,张郃说,人都怕张飞,我却视张飞为小儿,去了肯定生擒他。为此,张郃还在曹洪面前立下军令状。然而,张郃最终被张飞击败,狼狈逃走,曹洪还差点杀了他。
而在汉水之战中,张郃和徐晃困住劫粮的黄忠,赵云赶来救援,张郃和徐晃心中害怕,不敢迎战赵云,赵云最终救出黄忠。
值得注意的是,张郃小看张飞,不怕张飞,为何不敢小看赵云,甚至害怕赵云呢?
这里只讨论演义。
先看张郃在曹洪面前,是怎么夸口的?他是怎么小看张飞的?
《三国演义》六十九回:洪曰:“巴西守将张飞,非比等闲,不可轻敌。”张郃曰:“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耳!此去必擒之!”洪曰:“倘有疏失,若何?”郃曰:“甘当军令。”洪勒了文状,张郃进兵。
张郃进攻张飞,他自己本部的总兵力是三万,分为三寨,渠寨、蒙头寨、荡石寨。这三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而张飞的总兵力是多少呢?只有一万五千人,张飞拨五千人给雷铜,一般是打埋伏,张飞自己率一万人正面和张郃交战,因此,在兵力上, 张郃占有优势,二比一。
张郃兵力上有优势,因此,小看张飞也是有底气的。
而在汉水之战,黄忠去劫粮,被张郃和徐晃包围,赵云率军去救,张郃和徐晃见到赵云杀来,却退却了,害怕了。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张郃和徐晃见到赵云,是什么表现?
《三国演义》七十一回:云大喝一声,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
黄忠去劫粮,是三更吃饭,四更出发,也就是说,黄忠天不亮就和张郃、徐晃的军队交战了。
黄忠和张郃、徐晃一直打到中午,打了半天,最起码也有五六个小时,人困马乏,这时,赵云突然以生力军的状态杀来,以逸待劳,本来赵云就非常勇猛,张郃和徐晃怎么能不怕?
因此,张郃和徐晃心里也得掂量掂量。
另外,在长坂坡时,张郃与赵云交过手,知道赵云的水平,而张郃在这之前,没有和张飞交过手。
张郃是而死。
太和(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诏命张领众将到略击,亮祁山,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
《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国命司马懿统帅魏军西路军团迎战,诸葛亮长期与魏军对峙,最后因粮草不济而撤退,张郃亲自率领部队追赶,结果在木门道中了蜀军埋伏,右膝中箭而死。
《三国演义》中有妇孺皆知的蜀汉“五虎大将”,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组合。可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五虎大将,倒是有曹魏的“五子良将。”
曹操麾下五位名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都是曹操平定天下最为倚重的人物,进为前锋,退为后卫,皆当时名将。
《三国志》称:“(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这句话意思是:张郃通晓军事变化规律,善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役计划,从没有失算过,从蜀军主帅诸葛亮到蜀军基层将领都惧怕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