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66更新:2024-11-24 05:44:23
2005年5月1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共重庆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张宗海有期徒刑15年。
1997年至2002年,张宗海利用担任重庆市黔江地委书记、黔江区区委书记的职务便利,接受重庆市缙云水泥厂法定代表人雷某的请托,为其谋取利益,并收受雷某人民币300万元。张宗海将该款用于投资房地产,获取非法收益人民币122.9万元。张宗海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协助追回全部赃款和非法收益款,认罪态度好,并积极检举他人,法院依法从轻处罚。
张宗海是重庆市迄今因经济犯罪去职并被判刑级别最高的官员。“心里要时刻装着一双草鞋”,曾是这名靠苦干从基层走上人生巅峰的高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这个“草鞋公仆”被商人利用、与商人勾结,从而蜕变、腐化、成为囚徒。张宗海的教训值得官员深思,这种现象更值得社会反思。 “城里人不会有穿草鞋的体会,可山区还有许多贫困老百姓……做一个穿草鞋的记者,做一个穿草鞋的公仆,就是让大家心里时刻装着百姓,装着自己的责任,为了更多的百姓可以不穿草鞋,为了更多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2003年9月26日,重庆市宣传系统“学习十六大,展示新风采”演讲比赛中,时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宗海发表即兴演讲,寄语全市宣传系统工作人员“发扬草鞋精神,心中时刻装着人民”。这一天,张就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副部级)仅一年多时间。“草鞋宣传部长”的美名由此传开。
2004年4月9日,张宗海提出“草鞋论”不到7个月,《重庆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八步工作法将走进巴渝乡村》的报道,这是张宗海的名字最后一次以市委领导的身份见报。同日,张宗海被中纪委正式“双规”。同年6月,重庆市委召开市委机关干部大会,张宗海一案首次披露。不久,《重庆日报》刊发消息:重庆市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宗海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张曾是不少人心目中“兼具工作能力和文人气质的不可多得的官”。这个谈吐不凡的前宣传部长,在金钱和美色面前,忘掉了“草鞋”,留下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记忆。 张宗海1950年出生于重庆江津一个农村家庭,1973年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重庆江津师范学校,之后有短暂的教师生涯,后到大学深造,毕业后走上仕途。他从公社干部开始干起,一步步走上奋进与升迁之路。
1989年,张宗海从江津县委副书记调至璧山县,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次年,任璧山县委副书记、县长,1992年起任璧山县委书记,直至1997年调离。
在璧山,张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在璧山干部群众的眼里,张宗海工作扎实、认真、务实,没有官架子,“下乡的时候,有时会挽起裤脚,赤脚踩在泥水里,人很随和,很好打交道,几乎就没见到过他‘摆谱儿’的时候,而且思路开阔,工作能力很强”。
不少当地人坚持认为,张在璧山发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让璧山官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1993年,刚升任“一把手”的张宗海操持了一系列研讨会,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此后,张宗海多次请国内著名人士到璧山县讲国际形势及科技发展态势,在那个年代的西部县城,此举被公认为“富有远见”,反响强烈。在不少人看来,也就在此前后,璧山经济开始“腾飞”。
璧山县制鞋传统悠久,但此前多是作坊式经营,分散在偏僻区乡,难成气候。张宗海提出了“建设西部鞋都”的口号,把这些小作坊集中到一起,并进行技术改造,产生了规模效益。如今,当地制鞋业的名气已越来越响,规模效应日益显现。2003年该县还主办了一次“全国鞋工业博览会”。日前,重庆市2004年度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考评结果正式出炉,璧山位于“渝西经济走廊”之首。 1997年4月,张宗海调离璧山,任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一职。仅仅三个月后,他又调任黔江地委书记———此举在当时被不少人理解为“委以重任”。
黔江曾有“养儿不用教,黔江走一遭”的顺口溜,意思是说,家长要教育小孩,只需让他们去黔江走一遭,他们自然会懂事许多,黔江的贫困可见一斑。
当时的黔江地区下辖多个民族自治县,是不折不扣的“老少边穷山”地区,属于国家划定的18个集中成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交通不便。那时,从重庆市区坐车到黔江,最快也要七八个小时。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重庆市的扶贫工作重点也在这里。
现在看来,黔江任职的5年在张宗海的仕途中殊为关键。张给黔江带来的最突出的变化,仍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被精炼成“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被广泛宣传,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张上任后,把黔江的工作重心“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以城镇经济为主”,“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
此前,黔江的城市面貌很是破败,张提出“拆围墙,建广场”计划,在其主政期间,黔江出现了第一条步行街,还建设了号称“重庆最漂亮广场”的大众广场,建成了“十里绿色长廊”河滨公园,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建设过程中,张还曾组织一批官员到大连等地考察。
建制级别的提高,使黔江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人口迅速增多,城市管理难以跟上。张宗海专门选拔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城管大队,对公厕实行拍卖经营,制作标准售货亭给经营户,建设专业市场给流动商贩,实行集中管理等。结果,黔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面貌一新。
偏处山区一隅的黔江景点原不知名。张就任不久,就表示“黔江不是没风景而是少吆喝”,专门组织媒体进行集中宣传,使黔江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并开始系统发展旅游业。
张在黔江主政期间,最为引人瞩目的有两件事。黔江至今流传一个民谚:“张宗海,确实凶,铁路走了一个弯弓弓。”说的是被视为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渝怀铁路(连接重庆市和湖南省怀化市),按照原设计,只经过彭水县,但张找到有关部门,争取让铁路在黔江区拐了一个几十公里的弯儿,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这一说法并无权威的信息来源,但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渝怀铁路,确实将途经黔江。
第二件事是在张任期内的2000年,辖区内的重庆乌江电力集团公司如愿上市。乌江电力集团是1994年挂牌成立的国有企业。1999年,经重庆市政府批准,乌江电力集团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黔江的南海(集团)公司等数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重庆乌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和璧山一样,张留给黔江不少干部好的回忆。其中登峰造极的说法是:“没有张宗海,就没有现在的黔江。”2002年,张宗海履新,就任重庆市委宣传部长。同年5月30日,张当选为市委常委。至此,经过约30年的打拼,当年的农村少年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张宗海由穿官服转为穿囚服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到另一个重要角色。在关于张案判决的权威报道中说,1997年至2002年期间,被告人张宗海利用担任黔江地委书记、黔江区区委书记的职务便利,收受重庆市缙云水泥厂法定代表人雷某(另案处理)人民币300万元。张宗海以他人名义将该款用于其个人投资房地产,获取非法收益人民币122.9万元。案发后,上述赃款和非法收益被依法收缴。
此间舆论一般认为,上述调查结论中的“雷某”,实指张在璧山工作时通过买黄鳝结识的“死党”雷世明。有报道援引雷世明好友的话介绍,雷生于1966年,璧山县城北人,10多岁起就开始在外面打工,后来卖起了黄鳝。
1990年,张宗海来到璧山县当副县长,常到菜市场买菜,每次总会买一些黄鳝回家。“每次称黄鳝时,明明是一斤黄鳝,雷至少会给张称一斤半。”后来,张不再来菜市场买黄鳝了———雷每天早晨出摊时,都会从桶里选出最大最好的黄鳝,放在一个桶里装着,无论是谁,出再高的价钱都不卖。下午5时,雷便把那些预留下来的黄鳝杀了,用袋子装好,给张送去。就这样,雷世明凭着自己的精明心计,和县领导张宗海熟识。没多久,雷贷款办起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黄鳝养殖中心。
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雷去张家时,看到他大腿上生了一个毒疮,听他说在医院打了几天点滴都没好,二话没说,就用嘴把那些毒水吸了出来。如此培养出的“友谊”,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随后,雷世明开始发迹。有报道称,雷“通过上面的一些关系”,花800万元买下了位于璧山境内的重庆缙云水泥厂,随后,某集团为了收购该厂总共花费了2000万元。这意味着,雷世明仅通过这一笔买卖就赚了1200万元。
在张宗海成为黔江地委书记以后,雷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多处报道称,雷世明参与了“乌江电力”上市的过程,从中捞取了不少油水。“乌江电力”上市后不久,就用一级市场上募集的5亿多元资金中的7143万元收购了缙云水泥厂所属的广汉星荣水泥厂……
在张宗海升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后,雷依靠此前成立的重庆国力天星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入股重庆广电网络公司,随后,雷成为重庆广电网络公司的董事。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本案与其他权钱交易案略有区别之处,也正是在此:向张行贿的,是与张在基层工作时结识的、交往10多年的“哥们儿”。张在为“朋友”谋利之际,也从“朋友”处为自己谋利。雷原本一介商贩,攀附上当时尚难称地位显赫的张后,随着张的升迁而财运日进。
雷的发家之路,在重庆民间被形象地称为“烧冷灶”。其运作模式是:有如炒股时精心选择“绩优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瞄准基层中仕途看涨的官员,精心培育,“积深水、放长线、养小鱼、钓大鱼”。
回顾起来,雷的选择可谓“精明”,若非“赌”沟翻船,他或许仍会过着当年收购废旧钢铁或贩卖黄鳝时断然不敢想像的富裕生活。张、雷二人结成的这种利益共同体,从概率上讲,东窗事发的可能性也比其他行贿受贿行为相对小一些。相关人士认为,“烧冷灶”现象给现在的反腐斗争提供了一个新课题。 据称,张宗海是由于重庆市广电局局长张小川一案而东窗事发的。更具体的表述是:嗜赌成性的雷世明去澳门豪赌,最先事发,从他那里挖出了张小川,然后由张小川带出了张宗海。
张小川,原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局长,前年11月25日被“双规”。因为重庆广电网络公司,和雷世明“结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小川的“双规”是由时任宣传部长的张宗海宣布的。仅几个月后,张宗海自己也被“双规”。清理所有线索,雷世明的赌博似乎是张“出事”的引子,而关于张“澳门豪赌”的传言,一度成为张宗海一案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当时的消息称:“张宗海多次同张小川挪用公款到澳门赌钱。他们共动用两亿多元公款,在葡京赌场贵宾厅一掷千金,共输掉1亿多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张宗海亲手输掉的”。但数天后,某权威媒体援引中纪委官员的话说,张宗海的问题“主要是受贿300万元以及生活腐化问题,尚未发现其在澳门豪赌的事实”。这个显然意在“正视听”的消息得到本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记者在重庆工作多年,也没有听到有关张宗海好赌的说法。
此后,《三联生活周刊》的一则报道指称张在两性关系上非常混乱。报道说,据知情人介绍,张宗海在重庆有家,妻子老实本分,有一儿一女。但他长期在重庆某饭店包房,经常带不同的漂亮女人回去过夜。据说张选女人有3个标准:一要大学本科毕业生;二要漂亮;三要没结婚。
一个被反复提及的说法是,张宗海被宣布“双规”时,办案人员在他的公文包里发现了3样东西:避孕套、伟哥和钞票。这一被戏谑为“男人三件宝”的版本,已成为人们的谈资和笑料。女人无疑是张“翻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张宗海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权威报道中,有“道德败坏,腐化堕落”的表述。 “谒真武观原知万物皆循道,朝观音阁顿悟众生可成佛。”这是张宗海就任宣传部长前不久,在风景旖旎的武陵山题的对联。细品起来,该联不仅文才斐然,而且颇有哲理。“万物皆循道”,现在已无法探究,当时的张宗海是如何理解从政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为官之道”的。
事发前,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民众眼中的“文人官员”会因经济问题“犯事”。事实上,很有亲和力的张宗海不仅会唱歌、能跳舞,还写得一手好字;尤其喜欢读书,与朋友聊天,常会相互推荐最近读的好书,他的私人朋友圈子中,有大批文人。
张喜欢赋诗,时常看似随意即席来上一段古体诗,尽管并没有多高的学历,但他仍被许多人认定既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同时兼具文人气质。
他留给曾跟他接触过的人的一个记忆深刻的片段是:他与行政级别远低于自己的一群人喝酒,敬酒时,常按每人一小杯的标准,集中将酒倒在一个大杯内,然后一饮而尽———其他人喝小杯。在被广泛认可的“酒品看人品”的“酒文化”中,张以自己“耿直”的态度,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在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并存,二元经济结构突出,面积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超过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两倍,却有2/3的人口在农村。这导致从基层上来的干部比较多,这些干部中不乏个人素质平平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基层干上来、政绩和能力兼具的张宗海,被不少人看成“草根长官”的范例,他的“落马”,引人深思。
坊间传闻称,张家供有精美的神龛。一名不愿具名的退休公务员就此案发表评论说:“如果他能重新来过———可惜没有如果———想必能真正践行自己所说的‘心里要时刻装着一双草鞋’,将其作为自己的为官指南。张宗海的失败,也给其他从政的官员留下了教训。”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美男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身高八尺多(战国时期的一尺是23.1厘米也184.8cm以上),容貌漂亮,他穿上华丽的衣服问自己的妻子,自己与城北美男徐公谁美?妻子与妾都说他最美。第二天又问家里的来客,客人也是如此说。然而城北徐公来了,邹忌照了照镜子,感到自愧弗如。
今天,《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古代故事广泛流传着。古邳、邳州一带更是熟知此事,邹忌自叹不如的徐公,这位古代的美男子是下邳城北人。至今古邳前徐、后徐两村徐姓人称他们为徐公后代,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之四塞〗函谷关、萧关、大散关、
〖太行关隘——太行八陉〗轵关-铁铃关、太行关(天井关,雄定关)、井陉关(土门关)、飞狐关、紫荆关(子庄关,宋称金陂关)
〖洛阳八关〗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轘辕关〔huán yuan guan〕,轘辕山一地,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处,为洛阳通往许、陈的捷径要冲、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义阳三关〗大别山脉主要隘口,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
虎牢关: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
蓬关(西晋豫州地界)、鲁阳关
潼关、壶关、雁门关、倒马关(鸿上关,汉称常山关)、娘子关
阳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阳平关
阳平关建于221年。据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957页载:“阳平关在四川中江西北三十里,蜀汉后皆为重镇,明末毁于兵。”宋初《元丰九域志》载:“阳平镇属玄武六镇之一。”清代《中江县志》记载:“阳平镇,建于汉代。为古五城、玄武北境门户,去绵州、罗江必经之地。”阳平关在历史上既是军事关隘,又是税务关卡。古代帛氏奴、蜀王(年号泰始)程道养、清朝的兰朝鼎和李永和等历代农民起义军都曾把天台山、鸡冠山等作为屯兵练武和安营扎寨的地方。
阳平有怀归县遗址;有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第七代后裔自湖南入蜀后,在蜈蚣山所建的“碑林”,刻有“皇恩宠赐”的花碑及龟山上的“正气堂”遗址;有始建于明弘治五年的“天台寺”;有铁骨牡丹不下山的美丽传说;有晚清名士李福源的“溶海园”遗址;有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阳平大佛”……这些,无一不向人们述说阳平关的历史沧桑。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古绵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阳平关,撒白雨。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更是把人带入远古的梦境。
清道光年间的中江诗人何盛斯(中江城北人),游览《阳平关》诗云:“沔北屯军士,流传即此间。密云排甲仗,新月想刀环。我渡桃花水,人歌豆子山。蒙蒙飞白雨,顾盼一开颜。”作者期盼着总有一天,这奇特秀丽的山河会被重新开发利用,到了那个时候,万民将会笑逐颜开。
剑门关
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
西元965年,剑门之战,后蜀军被宋军击败。
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述剑门关:“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现在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葭萌关
葭萌关,古关名,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关城今已荡然无存。葭萌关原属四川昭化县,1959年并入四川广元县,1985年撤县改称广元市,属省辖市。葭萌关一带古往今来发生过很多重大战役,最早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的秦蜀之战,魏蜀时期“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之战,使葭萌关名闻遐迩。(参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上”。从闽江到富屯溪溯源而上,闽北光泽县地处源头最高峰,所以古人有这样的形容之说。然而立于县境四面高山险道上的“九关十三隘”更是八闽一绝,遐迩闻名,也是山城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
光泽县位于闽赣边陲,地势高峻,四面环山,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自古有战城之称。县境四周高山险道都是历代争战留下的关隘。大口为关,小口为隘。关隘相间,遥相呼应。据记载,从北向南有鸭母关、马铃关、云际关、火烧关、山头关、分水关、铁牛关、杉关、王际坳关等九座山关和金家隘、蛇岭隘、台尖隘、孔坑隘、白虎隘、牛田隘、风扫隘、羊头隘、岩岭隘、杨公隘、义角隘、毛家隘、仙人隘等13座山隘,如屏障雄立在县境的四面八方,护卫着光泽大地的安宁。
这“九关十三隘”都设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处。
这些关隘中,最有名的当属杉关,位于县城西面约25公里处的杉岭要道,历代都视为“天险可凭,有恃无恐”之地,古有“八闽第一关”和“瓯闽西户”之称。杉关就山脊建有城堞、楼阁炮台,锁住这条由赣入闽的主要通道。元末陈友谅、明朝邓茂七等农民起义将领都以此为根据地,抵抗统治者军队的进攻。
铁牛关,原在大禾山的铁牛岭,山形如牛状,山顶曾有石牛为镇。关内外岩石嶙峋,峭削直立。关势两山中凹成一路,旁扼险滩,且有深涧环护,如铁桶般坚固,故称铁牛关。后迁这位于县城西北面30公里的牛岭坑上。关上炮楼立于山顶,逼视关外,素来喻为闽赣北面通道的“咽喉之地”。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所部当年就曾破此关,由光泽进兵而定闽中。
分水关,关口海拔1180米,在关隘中最高,木石关口。山峦叠翠,怪石昂立,峡谷深险,涧溪密分流,山道崎岖,可谓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牛田隘,位于县境西北面,海拔925米,险地陡峭,道口扼住由此入闽的要道。
“无限风光在险峰”。九关十三隘大都位于高山绝顶险峻风光奇异处,让人游览而赞不绝口。如县城北面位于司前乡的云际关,名字意为“高与云齐”。这里山巍巍,崖岌岌,林森森,路曲曲,山势峥嵘,风光秀丽,景致独处。而且常年锁在云雾中,云烟滚滚,云浪不停环绕而过,蔚为壮观。人在其上,飘飘欲仙。难怪古人有诗赞道:“凌空石蹬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已到仙家。”
位于县西北面的马铃关,屹立在两峰对峙中,下仰为“一线天”。山高峰奇,泉清林秀,关下狮山脱群峰昂首于东,麒麟山怪立于南,象山伸鼻于西,令人忍俊不禁而赞其观。不远处的跑马岗,风中时时传来声响酷似马铃声,传说是当年穆桂英平剿山寇在山顶留下马铃,故关以此名,又使关外敌人闻铃声而不敢进犯,所以增添了此关神秘的人文色彩。
千百年来,这些关隘还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关门、城堞、炮楼、观望棚等,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机巧,以及一定的建筑文化。关名的来历也各自成趣,丰富了这关隘文化的内涵。有的因传说而名,如火烧关,山岩石成黑褐色,林木稀少,相传是北宋杨六郎“安抚南蛮”,放火烧山,林木全毁,木石俱黑,故而至今留其色,也有了这火烧关之名。有的是因形象而名,如鸭母关,关口向西而缓,山形如母鸭伸颈呷水,所以称其名。有的是依处所在而名,如山头关,位于寨里镇山头村的所在地。金家隘,位于司前乡金家自然村。历代文人墨客给这些关隘留下许多诗文,而赞其观。如仙人隘,有人附托元代闽北著名诗人黄镇成的诗于此:“霏霏暝色满山城,隐隐岩扉带晚晴。试问仙家何处所?数声樵唱不胜情。”
“九关十三隘”大多是以村庄为依托,民力和一切给养取之于民。关口为内外交通必经之路,两省民众往来,商贾互通,亲戚互走,文化和生活习性极其相似。平时往来,战时共同抵抗外侮,起到保护一方安宁的作用。而今,这些关隘已无作用,随着时间的到迁延,大多关隘已经毁损,残缺不全,只留下遗址作为名胜古迹于此。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巩固边防,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今盈江、陇川、瑞丽边境要塞设八关九隘驻兵防守。
八关分上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是神户关、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下四关是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万历二十三年(1595),设蛮哈、陇巴两守备统领八关。蛮哈守备统领上四关,陇巴守备统领下四关。
八关据险而立,易守难攻。
神户关
位于今盈江县盏西老关城,原为控制茶山、古永、威缅、迤西等要道。据《腾越厅志》载:“台周三十丈,高三丈,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一所。古关门洞深七丈,宽一丈,高一丈三尺,左右有墙,各高九尺。”今古关遗址砖石犹存。
万仞关
位于今盈江县勐弄乡政府南1.5公里的山顶。据《腾越厅志》载:“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楼高七丈三尺。”时关址城垣、石基尚存,台周近110米,用毛石和卵石砌成,中有宽、高约3米多的城门道遗址,仍清晰可辨,城楼台基上残留镌刻着颜体大楷书’天朝万仞关’字样匾额一块,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后仍较完整。”
巨石关
位于盈江县昔马乡白岩坡,从昔马乡政府步行一小时即到。其关建在山顶石岩上,居高临下,昔马坝子尽收眼底。原为控制户岗、迤西之要道。今遗址尚存部份城砖、瓦砾;山顶几块拔地而起的巨石上枕着一面高二丈、长十多丈的土坯墙;有镌刻着“天朝巨石关”的匾额两方,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一方较完整,一方残缺不全。
铜壁关
原设在今腾冲城西南540里的布岭山顶,是控制芒哈、海黑、芒莫之要塞。据《腾越厅志》载:“城垣台周二十丈,高二丈二尺,楼高五丈四尺,公署二所。”清初向东内移50里,内移后所辖边境未失。新关址设在戛渎山,即今盈江县铜壁关乡雪梨寨附近。距遗址约200米处,是明万历年间所设守备驻防公署故地,其西北侧是留守署,有遗井一口,存有石壁一方,上镌“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右营中军”和“龙王神位”等字。原城楼东侧道旁立有高约一米、宽半米的石碑一块,上刻“天朝”二字。
铁壁关
原设在今腾冲城西南540里的西等练山。清道光年间将关址移到今陇川县邦外乡垒良村西部的板凳山上。1885年中英会勘时,将西等练 山一带划入缅境。
虎踞关
设在原陇川地区的邦抗山,今缅境洋人街之西班候山,距陇川县城章凤六七十里处。
汉龙关
设在原瑞丽地区南部的芒棒山,今缅境南坎东北部的拱卯山。1885年中英会勘至汉龙关时,在关址掘得“龙关”二字残石匾额二块,关之石门犹存。该地后来被英国人占领。1960年中缅划界时才与南坎一并划归缅甸。
天马关
设在原瑞丽、陇川交界三角地内的西邦欠山上。明天启《滇志》卷五载:“天马关在西邦欠山上,台周二十六丈,高二丈三尺,楼高四丈四尺,有公署一所,控制勐广、勐密、勐曲等要路。”由瑞丽市弄岛出缅境15公里至曼允,再走一天行程,就到“哈布新蚌”(意为石头为界的地方),即为天马关关址所在地。据说现在还有一丈多高,周长三个人才能合抱的界碑,顶部有印,还有汉字。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下谕在铜壁关、铁壁关等关内,择沿途要地设立比关口小一个等级的隘所,分别在今腾冲、梁河、盈江、陇川境内设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别是古永隘、滇滩隘、明光隘、大塘隘、支那隘、猛豹隘、坝竹隘、衫木笼隘、石婆坡隘。后来又增设了茨竹隘,但时间不长。九隘无永久性建筑,立木为栅,定员守卫。前四隘在腾冲境内,后五隘在德宏境内。
我国现仅存盈江县境内的上四关,1987年盈江县人民政府在上四关各立一遗址石碑,并上报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