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79更新:2022-09-03 04:59:20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打算用兵于齐。越王勾践率其臣民前来朝贺,大送礼品,上自吴王,下至有一官半职的列士,均有馈赠。搞得吴国君臣皆大欢喜,只有伍子胥很害怕,他说:“越王这是在豢养吴国啊!”伍子胥所用“豢养”一词大有深意,它既说明越王不尊重吴国,有意识麻痹吴国,所以才把吴国当牲畜来豢养,又说明吴国既然能自处于被豢养地位而不觉,也必将像牲畜一样被宰杀而不察。于是,伍子胥苦谏夫差:“越国对于我们来说,是腹心之疾啊。越国与我们同处一块地盘,而对我们有所企图,它现在表面上服顺我们,只是为了实现它的企图,我们不如早点动手,防患于未然。现在我们忙于攻打齐国,有什么意义呢?即使战胜,千里迢迢的,也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吴越的关系明摆着,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我们该下决心了。医者治病,不会给病留下余地;《盘庚之诰》也强调除恶务尽,由此造就了商朝的兴盛。现在大王您反其道而行之,想要强盛,只怕是太难了!”忠言逆耳,夫差不听。
(夫差被西施所迷惑)
接着伍子胥利用出使齐国的机会,把自己的儿子交托给了齐国的鲍氏,后来伍家的这一支系发展为王孙氏。伍子胥这样做,显然是对吴王已经失去信任和信心,他很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且可能预料到了自己的人生结局,所以留下后路。
伍子胥完成使命回到吴国,吴王夫差已知悉他在齐国的言行,遂以此为借口,赐属镂剑让伍子胥自裁。伍子胥没有感到特别意外,挥剑而起时,他交代:“在我的墓地种些楸树,当楸树成材时吴国也许就灭亡了。不出三年,吴国将开始削弱,物极必反,天之道啊!”说罢,剑锋挥过,一蓬热血,伍子胥自裁而死。
伍子胥死后十一年即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羞愤难当,自缢。
伍子胥的死,是忠臣良将的死,伍子胥的死,是邪恶吞噬正义的死,所以激起后人无限的悲悼、义愤、哀伤,歌之咏之者多不胜数,连民间也有很多传说故事流布不息。这些舆论,把伍子胥渲染得几近完美,其人格毫无瑕疵。这里我们追溯舆论的源头《左传》,还原伍子胥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这真实里至少多了两点:第一,伍子胥在尽忠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找后路;第二,伍子胥有其不得不死的必然,虽然很冤,但不能全然归因为夫差的“疑”和伯嚭的“谗”。第一点不多说,左氏有明文,我们且讨论一下第二点。
为什么说伍子胥不得不死呢?
首先,他犯了帝王之忌。伍子胥是吴王阖庐的旧臣,他帮助阖庐夺位,又帮助阖庐破楚称霸,可以说是功高盖世。夫差继位、破越之后,开始陶醉在帝王的权欲里,自然就嫌这些先王旧臣碍手碍脚,但伍子胥却不明白夫差的心理,依然像对待阖庐那样耳提面命,甚至还可能还有点老气横秋,仗着劳苦功高摆点谱儿。侵犯帝王权威,摆出一腔孤忠的架势,是极其犯忌的事情,遇上贤君胸怀宽广,还可容纳,遇上夫差这样死要面子的强权人物,自然凶多吉少。你想,帝王权威不容侵犯,却总有一个老头子时不时跳出来指手画脚一番,这老头子功劳大、资历深、威望高,弄得夫差心里不爽又得憋住,怎么会开心!恐怕是早就恨得牙痒,只愁抓不到机会。现在好了,伍子胥动摇军心在前,安置自己儿子在后(而且还安置在吴国正要攻打的齐国),杀他的时机终于到了。
其次,伍子胥与夫差政见相左。夫差权力欲大,十分好兵。继位的早年,他以越国为主要打击目标,越国降服后,他转而要征服齐、鲁、陈、蔡、宋、卫这些国家,以至于连年用兵,颇有点军国主义的样子——他就是想将国内日益加深的矛盾转移到对外用兵上,走的是一条借外部战争和掠夺来巩固政权的路子。左氏载有三件小事,一件是在哀公七年,说吴国与鲁国会盟,夫差派人很无理地要求鲁国送上“百牢(牛羊豕各一头,为一牢)”的享礼,如果不照办,就可能诉诸武力。另一件是在哀公九年,说吴国为了行舟方便,开挖邗沟,沟通江、淮。还有一件是哀公十二年,卫国人把吴国比作疯狗,喜欢乱咬人。对邻国无礼,用民力不恤,只一味穷兵黩武。夫差奉行这样的治国方略,自然不会去打一只死老虎,所以他放过了越王勾践,与其彻底消灭越国,不如留下个听话的勾践让自己快活快活。伍子胥则相反,他认为内部和周边的稳定才最重要,“攘外必先安内”,所以他主张彻底消灭越国,注重国内稳定和民生幸福,然后再谋求称霸中原。双方的主张水火不容,且对立越来越尖锐,最终促使吴王夫差下决心杀掉伍子胥。
再次,伍子胥功劳大威信高,不仅在国内与夫差唱反调,还主动结交外国权臣,在夫差看来,他是个很不安定的因素,还是及早清除为妙。
这就是伍子胥的不得不死之处。伍子胥被杀,是在吴国最鼎盛的时期,越国降服了,楚国削弱了,齐国战败了,鲁、陈、蔡等归顺了,不可一世的夫差似乎觉得没有谁可以困扰自己,没有什么事可以难为自己,伍子胥的智慧用不上了,而他的多嘴多舌只能令人生厌,因此,也就该送他上路了。等到十年后,夫差穷途末路时,他也许会再次想起伍子胥,可惜只能相随于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