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44更新:2022-09-03 05:37:27
三国时期曹魏是一个很悲催的政权,悲催的是曹家人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最终给别人做了嫁衣,可以说曹魏就是在如何对待宗室的问题上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曹操是重用,而曹丕则是打压,不能说谁完全错,也不能说谁完全对,宗室安排历来是困扰皇帝的一大难题,分封给予实权,容易引起内乱,当吉祥物养起来,则出现权臣,叛乱时,皇帝没有帮手,总之,老是有问题。
曹魏限制宗室的政策其实也没大问题,灭亡最关键的原因是曹丕曹睿都短命,没来得及给子孙后代打下稳固基础以及一统天下,这才给司马懿带来篡权机会,如果两人都长命点,底下的门阀贵族世家基本也不敢上窜下跳。而曹魏在魏明帝死后,皇权就逐渐旁落了,不过在魏明帝临终前,曾考虑过让谁辅政,最开始的决定不是那个傻子曹爽,和司马懿,本来魏明帝是找了4个宗室辅佐太子的,这也能看出来,魏明帝是意识到宗室过弱,士族太强了,而在这4个原定的辅政之人中,有一个是很有可能改变曹魏结局的人,这个人也就是曹宇。
曹宇是谁?他是曹冲的弟弟,《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 ,虽然不知道曹宇的具体出生时间,但是按照记载来看,他是曹冲之后出生的,是曹冲的亲弟弟,说来曹宇字彭祖,不知道是不是曹冲的死影响的,毕竟彭祖是先秦道家先驱之一,据说活了800岁,还有一点很有意思,乃就是环夫人所生的这三个孩子,都和曹魏的皇位有关系,曹冲就不多说了,《魏略》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仓舒是曹冲的字,如果曹冲继位魏帝的话,曹魏的确是会有一番景象,曹据是当司马师废了曹芳,想要另立皇帝,当时曹据就是一个参考人选,不过郭太后极力反对,司马师也就放弃了这个选择,曹宇呢?他的儿子就是曹魏最后一位皇帝,《三国志》常道乡公奂,宇之子,入继大宗。这三兄弟的命啊,也是没谁了。
为什么说曹宇是最有可能改变曹魏结局的人,他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既是魏明帝曹叡的发下,又是曹叡的叔父,本来嘛,他是曹操的儿子,而且还是一个小儿子,根据历史记载,曹冲生于196年,曹叡是204年,曹宇比曹冲小,那么两人的确是年龄相仿,《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明帝少与宇同止,常爱异之。及即位,宠赐与诸王殊。那么在当时曹宇在曹家宗室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宗室中的影响力绝对是有的,而且还受到曹叡的特别优待,所以他是曹叡发病,感觉自己快不行时,首先想到的,能够守护住这曹家江山的人。帝不听。及寝疾,深念后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爽,真之子;肇,休之子也。夏侯献的记载很少,据说是夏侯霸的儿子,也就是夏侯渊这一支的,不管这么说他也是夏侯家的一个代表啊,如果是这个辅臣组合,就算他们四个在如何没能力,也总比束手就擒将曹魏江山送给司马家的曹爽强很多了。
那么已经定好的事情,为何曹叡会改变主意呢?两个人因为自身利益,而“强迫”曹叡改变了主意,这两人也就是孙资和刘放,他们俩可以说是曹叡的心腹,帝亲览万机,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不过眼看曹叡重病,不知道哪天就没了,孙资刘放就谈不上绝对的忠心了,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刘放、孙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这也正常,曹魏宗室被打压得太狠了,所以势必要在掌权后,反击一下朝中士族,孙资刘放必然首当其冲,所以两人就在背后使绊子,改变了曹叡的任命,而且个人感觉其中有些威胁的意味。
在这段双方夺权的历史中,有明显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就是曹宇很谦让,燕王性恭良,没什么大志,受署四日,宇深固让;帝意亦变,遂免宇官。这也是孙资刘放不赞成曹宇出任大将军辅国的一个原因,两人说,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之后曹叡向两人询问谁可担此重任,两人举荐了曹爽,之后曹叡就同意了,这太不像一个帝王的行为了,何况魏明帝也是一个明君,如果只是两位大臣到自己这里告诉曹宇不行,不能用,结果曹叡就改变主意了,怎么感觉都像是孙资刘放多少给予了曹叡些压力造成的。
相对来说《三国志.明帝纪》记载了另一个版本,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而宇常在帝侧,故未得有言。甲申,帝气微,宇下殿呼曹肇有所议,未还,而帝少间,惟曹爽独在。按照这个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到曹宇还是很谨慎的,如果是他不想当这个大将军,感觉自己难堪大用,他一直陪在病重的魏明帝身边是什么意思?难道就是念及亲情,多陪陪自己这个侄儿?他更多的应该是留在明帝身边,以防其重病时发生什么变故,而且孙资刘放也是没有机会见到曹叡的,他们俩是抓住了曹宇找曹肇谈事情的时机,才有机会当着曹叡的面,诬陷了曹宇一番,陛下忘先帝诏敕,籓王不得辅政。且陛下方病,而曹肇、秦朗等便与才人侍疾者言戏。燕王拥兵南面,不听臣等入,此即竖刁、赵高也。两人就差直接说曹宇要造反了,这些话倒是有可能让曹叡改变主意,但这个要注意的是,曹叡改变主意的原因不是曹宇多次推脱请辞了。
虽然记载有出入,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曹叡在同意孙资刘放的建议后,又打算还是用曹宇了,是孙资刘放再次入殿,“强迫”明帝写下了诏书才算将曹宇逐出了朝堂的,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於是宇、肇、献、朗相与泣而归第。曹宇估计是懵的,之前还是大将军,这会就被罢免了,而且连再一次面圣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撵出宫了,不得不说孙资刘放两人还是很鸡贼的,没有给曹宇任何翻身的机会,这个时候曹宇要是强行闯宫,难免不会被扣上一个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曹宇只能乖乖的会封地了。
值得怀疑的就是,这份罢免曹宇的诏令不是曹叡自己写的,放曰:「宜为手诏。」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执帝手强作之,这就是我说的,孙资刘放多少是有些“强迫”明帝写下诏书的,本来曹叡说自己写不了,病得太重,结果这俩人倒好,直接上去帮着皇帝写,这是一个忠臣干的事吗?这样的诏书难以令人难信服,最起码曹叡在当时可能还没做出最终的决定。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曹叡对于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不妥,他是知道曹爽没才能的,甲申,以曹爽为大将军。帝嫌爽才弱,复拜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以佐之。而且当时孙资刘放“帮”曹爽夺权的时候,帝曰:“爽堪其事不?”爽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足,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这样的人怎么能看大任,话都不能自己说,还要别人告诉他应该说什么话,估计当时病重的曹叡看到这个草包,心里是拔凉拔凉的吧,曹爽也是不仅无才,而且还心胸狭窄,因为看不惯孙礼,就把孙礼赶走了,礼亮直不挠,爽弗便也,以为扬州刺史,加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要是曹叡知道,可能都有从坟里跳出来的心,所以感觉曹叡明知曹爽才是真的难堪大任,会不会是在病重之时受到了孙资刘放的胁迫呢?毕竟这两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再不就是明帝病糊涂了。
关于曹宇还有一个细节是,他也是想要为国家出力的,先是,燕王为帝画计,以为关中事重,宜便道遣宣王从河内西还,事以施行。试问一个推脱掉辅臣重任的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为明帝筹划国事吗?而曹宇是什么时候和明帝商量的这件事呢?应该就是曹宇被任命为大将军的时候,在曹叡下诏司马懿辅政的时候,司马懿在汲,帝令给使辟邪赍手诏召之。但是在此之前,曹叡已经采纳曹宇的建议,让司马懿去长安了,懿斯须得二诏,前后相违,疑京师有变,乃疾驱入朝。“斯须”就是不久的意思,所以说,个人觉得曹宇不是那个多次请辞的人,即便他真的请辞了,也是做个样子给被人看,可惜在那场夺权中,曹宇败在了孙资刘放这两个鸡贼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