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95更新:2024-11-25 20:30:13
为了让影片的叙事具备一些新意,导演安排了一个染着黄发的女汉子角色,一开始在酒吧勾搭陈寻,第二天清晨,陈寻下半身赤裸的坐在沙发上,导演用一个啤酒瓶挡住了彭于晏的关键部位,但到了影片最后,却发现这个女孩是方茴的妹妹,此趟回国之旅,任务就是为姐姐寻回陈寻,那么请问,脱未来姐夫的裤子,是为何?而这个角色的生硬之处还在于,她被赵烨聘为婚礼的摄影师,可一个连摄影机都拿不稳的软妹子,不好好拍婚礼,却不断的追问陈寻好友帮里的这些人过去的故事,合理性欠佳。显然,这个角色的加入提供了一种视角的变幻,在大屏幕和小屏幕的切换中,创作者或许想提供给观众一种观影的乐趣,也让影片显得与众不同,但生硬的人物设定却严重的伤害了影片叙事的连贯。
于是为了缝合起这样的碎片化叙事,导演将影片用黑场分成了几个段落,每段都有一个从爱情而引发的问题,看似是质问观众,实际上是对段落的主题概括,但效果显然被片尾王菲的歌给完爆了。实际上,《匆匆那年》也是像极了王菲这首歌的超长性MV,各种逆光、柔光镜头的运用,给到彭于晏脸部的特写,充溢的多余而泛滥的配乐,都让这部《匆匆那年》像是一场匆匆而过的MV展演,无法留给观众什么深刻的青春回忆。
可以说,当下国产青春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创作者们并没有建立起什么对青春的真正理解,而是全都借着一股怀旧的风潮,不断的去读解上世纪末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然后不断的演绎爱情要在青春期破灭,成人世界现实、凶残的道理,同时为了体现年代感,又简单的将一些旧事件、旧物件、旧歌放置在影片中,完成一代人对过往的记忆共鸣。但显然,我们的青春被这些导演们符号化了,这些创作符号在过去这些国产青春片里是如此的共性和统一,以至于随便一个青春片的故事加上这些符号,就能在看片前提前预知不会是什么好作品。美国的青春片在谈性和成长,日本台湾的青春片总是小清新,即便泰国的青春片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可反观国产青春片,却还是不断的符号化怀旧,但怀的是谁的旧,又是怎样怀旧的,就是当下国产青春片的大问题所在。
《匆匆那年》是一部挺不让人意外的电影,对于那些没太多绚烂青春的中老年大叔导演们来说,想在他们的影片里去感受一回青春的本真,那真是难于上青天。其实这片子原本应该是可期的,毕竟原著小说挺火的,而且围绕着故事里主人公为主线的爱情故事、80后的青春记忆都挺感人,之后改编的网剧虽说不上经典,但也差强人意。而到了张一白的电影版《匆匆那年》里,虽然故事还是沿着陈寻和方茴的情感线,但却被分解的支离破碎,所表达的青春也是一股子老男人的脏乱差。
惯常的,影片从当下开始,用成年后的视角追忆往昔。创作者尽管用温暖、暗黄的色调区隔开了过去和现在两个世界,但让彭于晏、魏晨等大龄青年充当高一的孩子,却远不是弄个刘海化个淡妆就可以弥补得了年龄的差距和观众的质疑。所以影片中这些大孩子们的青春戏份,一直很让人出戏,观众不得不努力去缝合明星制下,这些大明星们的现实模样和银幕形象之间的裂缝,别提有多难受了。
显然,明星策略是当下国产青春片的一个武器,在没有形成什么类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国产青春片只能主打明星牌,但显见的是有号召力的明星们往往并不是鲜嫩的小年轻,他们再回头去扮演十几岁的高中生,很容易出现问题,这是现代的化妆术也无法弥补的难题。《致青春》、《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其实都存在这个问题,《匆匆那年》因为涉及到的高中情节过多,以及创作者过于MV式的镜头语言而显得最为突出。但这也的确是当下国产青春片的一个困境,用高中生出演的《青春派》尽管影片质量不错,口碑也佳,但还是没有在市场引起什么反响。反观《小时代》这样用尽明星策略的影片,却赚的盆满钵满。因此,《匆匆那年》的卡司选择,实际上并不是最被诟病的地方,问题出在导演没有采取任何的技巧去掩盖这些问题,长时间的特写镜头更是扩大了观众对于角色年龄不适配的印象。
当影片进入到怀旧的情境中后,就开始围绕着男女主角的爱情擦出火花、热恋再到分手的过程,进行着片段式的书写。从陈寻和方茴的初识,到情愫暗生,以及考大学时的小插曲,再到大学/成熟之后的情感问题和破裂,在这样一个成长性的时间段里,
创作者截取的是时间的片段,用关键性情节来串联起整个过程。从这里,我们得以窥视到主角们生活、情感是怎么在一次次的碰撞中点燃又逐渐熄灭的,可以肯定的是,影片的一些细节铺展的很有趣也能够抓起观众们的过往回忆,比如篮球场里挥汗如雨的少年,还有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长发飘飘的少女,陈寻拿着安全套想要攻克女友却反被发现,只好顺势将套套当口香糖嚼的场面,也挺可爱,但这些细节却无法掩盖影片叙事的混乱。多片段应该有稳定的主线串联,但在不断的现在/过去的场景切换,不同讲述/回忆者的切换中,影片的故事讲述就混乱了起来。
电影版的《匆匆那年》也只有王菲那首歌还算成功!改变后的情结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