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79更新:2024-11-27 12:30:20
《伯爵夫人》描写的是美国盲人外交官杰克逊为实现在旧上海开一家最浪漫、最完美的酒吧,而与流落于上海的丧夫俄国贵族索菲娅伯爵夫人邂逅而展开的一段微妙情感旅程。精彩的人物塑造、精致的画面影调、精妙的音乐旋律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发展,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光与影中,人性、爱欲、仇恨、动荡重重叠叠,传递出融合中西的人类情感和人性温暖。
清冷的夜,纷扬的雪;寒风短啸,和着珠玉落盘般的琴曲,与那幽静的点点烛光一道,守护着大厅内翩翩起舞的对对佳人们,云香鬓影,风度卓然,却又是如梦如幻,仿佛不敢信以为真的童话……镜头一转,来到了1936年的老上海,弄堂、青石路、窄促过道里奔跑玩耍的囝囝囡囡、清晨起身倒马桶的家庭主妇,画外再配以深沉的西洋旧爵士乐,倒构成了一种有些奇妙的真实喧闹;一间狭小的阁房里,俄国妇人索菲亚(娜塔莎·理查森)正在梳妆打扮,浓脂艳粉中透着显而易见的风尘气,但仍是遮不住她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闪现的一丝淡淡的高贵。然而那又是忧伤的高贵,好像在讲述着无人知晓的哀怨故事:在所谓的“旧俄国”,索菲亚是名副其实的金枝玉叶,她的娘家及夫家都是受沙皇恩宠的显贵望族,至今她也依然保留着一个未被褫夺的称号“索菲亚·别林斯卡娅伯爵夫人”。革命浪潮涌起,“新世界”再无她及她的家人和朋友们的容身之地。索菲亚不但成了寡妇,还被迫随夫家家族背井离乡,远寻安立之所。而那时真正堪有国际大都市地位的老上海则成了这些旧俄“遗老遗少”们的托身福地,不光是他们,远避欧祸的犹太人、怀着淘金梦想的各式西方冒险家等等,都投入了“东方巴黎”的怀抱,那正是上海这座如贵妇般迷人的城市最得意、风采最盛,也是最传奇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奇迹乐园”里找到满意的归宿,尤其是来自“旧世界”、丧失了一切的人们,索菲亚的夫家家族便是如此。无奈之下,索菲亚伯爵夫人“不是爱风尘,似被风尘误”。她干起了舞女,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这对女人来说自然是一份艰辛的职业,特别是当还要忍受家里人鄙夷的时候。
美国驻华外交家杰克逊与索菲亚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他失去了妻女与双眼,喜欢留连于上海租界的酒吧。他外表乐观随和,其实内心却极矛盾,厌恶战争带来的创伤与变化,建起了名为“伯爵夫人”的酒吧,想创造一个逃避纷争的繁荣“世界”,在他心里有着某个超越敌我的“桃源”,天真地试图将几方关系微妙的党派都聚集到他的酒吧里,寻求一种他喜爱的政治气氛。在上海泡酒吧认识的日本人松田更似杰克逊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野心勃勃,豪情壮志,然而相同的梦想,截然不同的实现方式却最终让他们断绝了友情。杰克逊具备男人鲜有的敏锐与天真,因此他将自己的理想缩小成固定的范围,对爱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政治。由于双目失明,美国人和女伯爵的感情,完全是心灵上的沟通。最后上升为一种精神上的爱情!不久,上海伦陷,整个世界陷入战争边缘。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对女伯爵和她女儿的爱,于是重新觉醒,再度恢复了让世界远离战争的梦想。
电影众多人物的塑造果真出彩,幕后阵容堪称豪华。杰克逊的虽已落魄却孤傲、执着,索菲娅的高贵不再,却依然在大庭广众之间妖艳、清高,回到逼仄的住所则无奈、失落,还要遭受来自亲人们的冷眼相看和回避女儿的目光。他和她在异国的土地上,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艰难地追求着梦幻般的理想。片尾,杰克逊终于向索菲娅发出爱的呼唤,是那么的含蓄而又那么地绅士,而索菲娅的回应又是那么的自然和真切,简直是“简.爱”的再版,令人拍案叫绝、回味良久,一种悠的凄凉的美感油然而出,从中也折射出了人世的沧桑感。
影片摄影杜可风延续着他那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浓抹重彩地表现出人生的长流和生活的无情。索菲娅年少富贵时,一身白衣白裤,无忧无虑地挥举着白色的网球拍,整个画面纯洁无暇、高雅经典;尚未失明且有抱负的杰克逊,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在两边松树成林的小道上,郁郁葱葱、生机一派。
然而,动乱的上海,尽管不失绚烂,却也阴云密布,成千上万难民逃亡的离乱场景,真实流畅,触目惊心。尤其是松田最后跨出杰克逊酒吧时,随着弹簧门的来回晃动,杰克逊脸庞上的光线时明时暗,鲜活地映照出了杰克逊内心的激荡和较量,形象生动,过目难忘。诸如此类的传神递情的画面和影调,贯穿于全片,也震撼着观众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