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38更新:2022-09-03 06:44:43
宋太祖赵匡胤像
宋太祖猝然驾崩,并未传位于儿子,而是让弟弟赵光义嗣位,这一桩宋史疑案历来众说纷纭。在“斧声烛影说”出现之前,最早提到太祖让位动机的史料来自道教文献:一是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圣宋传应大法师行状碑》(下称《行状碑》),这是北宋皇朝保护神的翊圣保德真君在人间的代言人——道士张守真的生平记载。二是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撰序、王钦若编纂的《翊圣保德真君传》(收入《云笈七签》卷103,下称《真君传》)。在这个道教神传文本之中,以太宗第三子身份继位的真宗授意王钦若,对太宗这一系继位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了充满宗教意味的描述,一句话概括就是,太宗即位“上合天意”。不过由于此文语言充满着“道内”的神话色彩,妨碍了民众对其接受度,比如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述及此事,宁可引用远远晚于《真君传》的《三朝国史》和《杨文公谈苑》(成书于仁宗时期),也不愿征之于这部被真宗钦定的神传。如果说道教神传是一个凹凸镜,那么它如何用宗教语言“凸显”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宋太祖驾崩前夜的情景呢?
翊圣保德真君是宋真宗加封的神名,原名为“黑杀将军”的这位神明,宋太祖开宝年间就下降于终南山道士张守真的家中,经常通过张氏传达神旨。当时赵光义还是晋王,因为听闻黑杀将军的灵应,派人前往致拜,结果将军降灵预言晋王即将成为“宋朝第二主”。赵光义闻此预言,其实是拒绝的,“使者归以闻,太宗惊异而止,太祖皇帝素闻之,未甚信”,于是诏令张守真赴京询问其事。张守真原原本本地汇报上圣降灵事迹,“太祖召小黄门长啸于侧,谓守真曰:‘神人之言若此乎?’”守真诚惶诚恐回秉:“陛下傥谓臣妖妄,乞赐按验,戮臣于市,勿以斯言,亵渎上圣。”
《行状碑》也记载了张守真这次朝见,可惜在“谓法师曰,真君降言,有类此乎”之前缺了十字,对勘以《真君传》,恰好是“太祖召小黄门长啸于侧”这十字。《行状碑》所录张守真的回答也是相似的:“若陛下不之信,弃臣市可验,无以人声媟嬻上圣。”——从张守真毒誓“弃市”的急切自白之语气,可以想见当时冲突之剧烈。太祖让小太监用“长啸”的方式cosplay模拟神明之言,为什么被道士认为是对上圣最大的亵渎?
这次冲突导致的严重后果是第二天(十月十九日),太祖派遣内臣王继恩到建隆观去参加道教的醮仪,王继恩一再虔诚地祷告,终于,黑杀将军降言曰:“吾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遵符命,降卫宋朝社稷,来定遐长基业,固非山林魑魅之类也。今乃使小儿呼啸,以比吾言,斯为不可。汝但说与官家,言上天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晋王有仁心。”
重要的话说两遍,《真君传》里,上圣罕见地两次强调,“晋王有仁心”。这句被理解为太祖应传位于太宗的预言,《杨文公谈苑》《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笔记和史书均有提及,只是略去了前面的几句神言。事实上,黑杀将军这次降言的语境应当是:前一天太祖让小儿呼啸“以比吾言”,用人声模仿神明圣言,这是对神明的亵渎,神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因此黑杀将军让使臣回去告诉“官家”(太祖),上天为他的继任者“宋朝第二主”所修建的上清太平宫已经大功告成,天宫之锁即将打开,新一任天子就会出现,而那位第二主,就是有仁心的晋王。
惶惧的王继恩把这段降言上奏给太祖听,“面言神音历历,闻者兢悚,太祖默然异之。时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之夕也”。 站在太祖立场,这段所谓的降言毫无疑问属于妖言耸听,《杨文公谈苑》记之为:“太祖以其妖,将加诛,会晏驾。”就是说太祖还来不及惩罚有关人员就驾崩了。《真君传》站在太宗一系的角度,只说“太祖默然异之”,之后立即接入“翌日,太祖升遐,太宗嗣位”。
在神传的道教意义世界里,小太监的呼啸模仿秀亵渎了上圣,是导致太祖失去天神庇佑的直接原因。关键不在于小黄门或者小儿,而是“啸”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神恩的赤裸裸“鄙视”。关于此事,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七全文引用了《翊圣保德真君传》,文字略有出入,云“安得使小儿呼啸,以鄙吾言”。
长声而啸,本为鬼魅之专长。鲍照《芜城赋》云:“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李白《过四皓墓》也有“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以其鬼之道,还治其鬼之身,道士在驱邪魅、役鬼神的时候,常常采用长啸的法术。干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都有记载东汉时期的道士刘根,当地的太守史祈威胁刘根,“有道能召鬼使我见乎?若不见,即当戮”。刘根当即借笔砚写下符文,“因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一会儿,几十个红衣鬼兵拖着囚车过来,车上站着双手被反绑的老夫妻,原来是太守早已去世的父母。亡灵父母大骂太守:“汝为子孙,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灵!”过了一个多月,太守与妻儿并卒。
刘根以长啸命鬼,这个故事在古代很有名。啸可召鬼,亦可命神,《汉武帝内传》记曰:“王母言语既毕,啸命灵官,使驾龙严车欲去。” 此外《神仙传》记载栾巴在追讨一个老鬼时,“符成长啸,空中忽有人将符去,亦不见人形”,这是啸呼空中的神将前来受命。唐代的孙广写过一篇系统记载啸法的《啸旨》,文中评论啸的神通说:“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清,万灵授职,故古之学道者重矣。”
东晋之后,啸法渐渐普及和壮大,乃至有《啸旨》的啸法十五种。一般人所熟悉的啸法,莫过于诗词里的啸,这是因为《三国志》《世说新语》等书所记名士阮籍到苏门山访隐士“苏门生”,阮籍说了许多话,对方一无所动,“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从此长啸又别具隐士归逸山林的情趣。
《真君传》里强调宋太祖令“小儿呼啸”的不敬,这几声呼啸,如果历史上真的发生过,那就是改变中国历史的长啸了。这几声长啸,要不是模仿山林魑魅的鬼声,就是啸叱神将的令声,无论如何,它是中古道教居高临下的道法的象征。正是在宗教信仰叙事里,《翊圣保德真君传》描述了另一幕的“斧声烛影”——那位用啸鬼的方式冒犯了道教神明的兄长君主,第三天遭遇了“神谴”,而他那位精诚事神的仁心弟弟,最终继承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