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狂人杨永信「十几年前那个电击6000网瘾少年的恶魔杨永信如今成了副院长」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62更新:2022-09-03 08:02:27

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改变。只要有一部连接网络的电脑或者手机,即便是坐在家中,也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各种风景。通过一串数字或字母,就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沟通。

同时,网络的兴起也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虚拟的世界和无限的可能性让无数人为之着迷,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处于探索的了解世界阶段的他们,面对网络上的花花世界,很容易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不愿意回归到现实世界。

孩子成了网瘾少年,许多父母一筹莫展,这时一个医生出现了,他用独特的电击疗法,使得近6000网瘾少年戒掉网瘾。他是诸多父母眼中的“救赎者”,也是许多孩子眼中的“恶魔”,他是杨永信,一个有着“雷电法王”称号的人。

1962年,杨永信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兢兢业业,小时候的杨永信也乖巧懂事,本是幸福的一家三口。

然而,不和谐的邻里关系,导致杨永信的童年满是谣言和恶趣味,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和自卑。但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是发愤图强,成绩优异。

20年后的1982年,杨永信考上了山东沂水医学专科学校,主修临床专业,研究精神学,兼顾学习心理学。大学里没有流言蜚语,杨永信也渐渐忘记了孩童时期的种种遭遇,投身于医学领域。

杨永信刚毕业时就业于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名普通的白领医生,工作内容也都是些杂事儿,没有什么主动权和话语权。他明白,自己学历一般,也没有人脉,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很难。

学习是寒门子弟进一步发展的唯一捷径。杨永信再次拿起书本,学习各种考试资料,他成功考入济宁医学院,毕业时拿到了学士学位证书,重新回到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

在那个大学生稀少的年代,本科学士的学历也是很少有的,再加上杨永信工作勤快,很快在临沂四院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生活虽然依旧平淡,但也怡然自得。

直到“网瘾”这一词出现在杨永信的视听里,他的生活出现了转折。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种发生在青少年之中的特殊疾病“网瘾”出现了,它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影响的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成才。“网瘾”并没有太好的改善方法,许多家长为之到处奔波,疲惫不堪。

“网瘾”在医学上尚不能认为是一种疾病。是已知的"冲动控制障碍症"在网络使用者身上的体现,如同“烟瘾”、“酒瘾”一样,是因为长期接触或使用造成的心理上的依赖,是一种心理问题表现,还不能称之为是一种病。

在某一天,临沂四院也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例,一个12岁的“网瘾”少年。家长苦苦哀求“救救孩子”,然而针对“网瘾”,医院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去处理,没有经验去参考,也没有相应功效的药物来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再结合以往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杨永信认为自己似乎找到了治疗“网瘾”的药方,可以去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了。

于是在2006年1月,杨永信成立了由他担任主任的“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

官方命名为“行为较正室”的第十三室成立了,在之后几年内,这里成了“网瘾”少年心中的“地狱”,也成了家长们眼中的“圣地”。这里也是舆论媒体争论的中心,享有“盛名”和“非议”。

杨永信治疗“网瘾”的秘方,是他开发的“永信模式”,“心理 药理 物理 工娱”这个特殊的公式是“永信模式”治疗“网瘾”的核心。

他向家长保证,“网瘾”少年在经过他的一系列治疗后,绝对可以改邪归正,热爱学习,孝敬父母,远离网络。

十三室的治疗间里,没有各种高端的设备,也没有精密的仪器。有的只是一台DX-ⅡA型电休克治疗仪。这台电击治疗仪便是杨永信治疗“网瘾”的核心工具,他认为电击可以治疗一切“网瘾”。

常言道:好不好,看疗效。也许是电击真的有效,最初接受治疗的“网瘾”少年,在结束治疗后,的确成了好孩子,对父母感恩戴德,对学习天天向上,对网络敬而远之。

这个结果也是诸多家长乐意看到的。满意的疗效,让家长们忽略了治疗的手段,他们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或是哄骗,又或是强迫,纷纷将孩子送到“十三室”接受治疗。

由于成功的案例,超高的治愈比例,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名声大噪。各主流媒体的赞美报告,让杨永信收获了诸多美誉。

纪录片《战网魔》的发行,更是让杨永信的名声达到顶峰,他成了医学上的“杨专家”,家长口中的“杨神仙”。

据悉,网戒中心的治疗住宿费用每月在6000元左右,疗程一般为期四个半月,即单个疗程的收费约为2.7万,这个费用并不低,而且《经济半小时》栏目曾曝光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入账高达8100万元。

满溢的赞美,高额的收入,名与利兼收,这是杨永信的人生巅峰。

很圆满的结局,也是人们期待的结果,似乎“永信模式”治疗“网瘾”真的很成功。事实是这样吗?并非如此,这一切都只是表象,暴力治疗可怕的后遗症,在之后接踵而至。

2009年4月起,暴力治疗的后遗症开始出现了,诸多媒体对杨永信的电击疗法提出质疑,开始针对电击疗法的前因后果,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调查曝光。

之后,纪录片《战网魔》的主人公武旭影,被曝出年龄已经二十多岁了,并没有所谓的“网瘾”,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硕士。人们提出质疑:杨永信的戒网中心为什么接收一个没有网瘾的人,治疗的初衷又是什么?

诸多相似的疑点纷纷被曝光出来,杨永信的戒网中心,戒掉的究竟是“网瘾”,还是孩子的“不听话”,与此同时,一些治疗过程被曝光出来,一幅幅惨痛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家长的带领下,一个孩子在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办理住院。然后被带到治疗室,身穿白衣的杨永信过来跟孩子交谈:来,我们简单地做个检查,看一下你有没有网瘾。

然后来了七八个人,紧紧按住孩子的各关节处,并向其嘴里塞上牙套。

紧接着便是“滴滴”的机器开启声,仪器被连接到孩子的太阳穴上,一股强大的电流让孩子忍不住全身震颤。

起初疼痛让孩子破口大骂,然而回答他的只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电击,孩子放弃了挣扎。

杨问道:“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吗?”

“不知道”

一顿噼里啪啦的电击。

“现在知道吗”

“知道了,因为我有网瘾”

“你父母送你来这里,做得对吗?”

“对个屁。。。”

又是噼里啪啦的电击声。

“你爱你的父母,孝敬你的父母吗?”

“等会儿出去了,知道怎么跟父母说话吗?”

“知道了,我爱他们,我好好说”

诸如此类的问题反反复复,若回答得不满意,就会继续电击,直到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那一刻,孩子的内心是无助的,崩溃的,在看到父母的那一刻,自然是紧紧拥抱,感激涕零,这也是杨永信的电击见效快的原因。

为了更快见效,杨永信更换了更先进的电脉冲治疗仪,四根导线合在一起,电击的痛苦有增无减。有的人直接被电昏迷,有的人被电的大小便失禁,甚至有一名未婚先孕的女孩被电的流产。

暴力的治疗有了表面上的疗效,但孩子们的内心早已变得麻木,甚至扭曲。部分出了网戒中心的孩子,心里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激,只有仇恨残留。

一名刚出网戒中心的少女,在回家后的十分钟内,用从网戒中心带来的绳子绑住了母亲,刺伤了父亲。

另一个刚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少年,因烧了自己的店,并刺伤了父亲而被关进了监狱。

电击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争议,很多网民认为这是一种不人道的强制性的手段,侵犯了孩子的人权,甚至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009年7月8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称,“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同样,因为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确定,且对孩子有一定的伤害性。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的电击疗法被叫停了。

之后不久,网戒中心也随之关闭,纷争不断地“十三室”也逐渐消散在大众的视野中。

然而,“十三室”的消失不代表杨永信的沉寂,2021年5月,杨永信竟以副院长的身份,主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大会。

客观地看待一下杨永信事件的整个过程,家长、孩子、杨永信这三方,究竟孰是孰非?

先说杨永信,他开办网瘾中心的初衷也许是好的,有善意的,也想致力于去解决孩子网瘾的问题,但是其治疗的过程、方法过于粗暴。

再加上家长的盲目推崇和巨额的利益,让他有些迷失,不再去寻找科学的治疗方法,而追求以暴制暴,塑造一个懂事的、听话的孩子。在“暴力治疗见效快”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最初的善也消失不见,只剩下暴力的恶。

家长对孩子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然而青春期的叛逆、沉迷网络让他们无可奈何,试图想尽各种办法去教育纠正孩子。这是家长心里的善。

然而不在乎过程,采用哄骗强迫的方式,送孩子去戒网中心,只为得到一个乖巧的,符合他们期望的孩子。这种一味去追求结果,而忽略孩子内心真实想法的方式,并不可取。

就好像一场培养孩子课程,考核的对象是家长。他们若平时不尽责,不正确引导,只是临到考试了,为了追求好的成绩,得到一个听话的小孩。采用各种方式,不去聆听孩子的想法,不惜伤害孩子的内心,这是家长的恶。

孩子是最无辜的,他们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极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若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正确的教育,没有人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他们会觉得孤单,无处倾诉。

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逃离现实的种种,在游戏中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所以会沉迷其中,因为这是他们的净土。

著名教育学家洛克曾说,“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成任何样子”。

有的家长认为他们就是在白纸上书写的人,殊不知,只有孩子才能决定自己的目录,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要活成什么样,这个决定,杨永信做不了,父母也做不到。

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对父母妻子如此,对孩子应该也是这样。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家长们需要做的是,对孩子的成长少一些表面上的“我都是为你好”,去和孩子做朋友,理解他们的烦恼,消除他们的不安,多一些“真正的关怀”。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