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86更新:2022-09-03 09:26:23
一般来说,认为明朝有四大权宦,也就是四个有名的大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这四人也是著名的奸宦,历史上似乎是定性了,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小院就聊一聊其中的汪直。
明朝太监在影视中的形象
汪直的年龄
汪直的年龄,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他是大藤峡瑶人,在成化三年时以幼童身份被俘入宫。幼童是指大概的五六岁的儿童,而到了成化十三年,汪直就奉命提督西厂,也就是说,他担任西厂厂公之时,年龄是在14-16岁左右。汪直掌权时间并不太长,成化二十年,他就被贬南京,推算起来,这个时候他最多也就二十三岁。十六岁提督西厂,二十岁权倾天下,二十三岁被贬,短短六七年间,这如同过山车一般的遭遇,汪直到底经历了什么?
汪直的事迹
知道了他的年龄,我们再来看他做的事情。历史上对汪直的评价以恶面居多,他的主要恶行应该是屡兴大狱、严刑峻法、结党专权、纵容党羽等等。总之,他就是个无恶不作的权宦。在明史记载中,导致汪直权倾天下的是这么一件事:兵部侍郎马文升方抚谕辽东,直至不为礼,又轻钺,被陷坐戍,由是直威势倾天下。
兵部侍郎是个正三品的官职,太监虽然没有品,但汪直是御马监大太监,御马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简单说,他就相当于掌握着现在的中央警卫团加国资委两个部门的权力,同时还提督西厂,这样的地位,连内阁首辅都要礼让三分。
而汪直到辽东又是奉诏巡边,相当于是钦差。从身份上来说,以礼相待是应该的,即使马文升与汪直有嫌隙,在场面上也应该客客气气,不该失了礼数。汪直肚里并不能撑船,当然会找机会报复。或者说,换位思考一下,汪直找机会报复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任何人在官场上都会找机会结党,而排除异己,更何况你马文升表现得这么明显,如果有朝一日我汪直失势或者犯错,你参上一本,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这种可能必须消除在萌芽中。
一件事显然不够,再来看看汪直还做了哪些事,篇幅考虑,简单说三件事。
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也算是太监中的三号人物,手眼通天。成化十四年时候,他从北京进贡回来路上,带了近百船私盐想要回去贩卖,古时候,私盐的利润有多大大家都知道。路过武城县时,被一位姓范的典吏拦下来盘问,覃力鹏大怒,痛打了范典吏还射死他一名手下。消息传到汪直处,汪直立即将覃力朋逮捕并且要将其论罪处斩,最后覃力朋得以幸免,但汪直的品牌已经打响。
嘉兴知府杨继宗被称为成化第一清官,趁他进京述职的机会,汪直想跟他拉拉关系,谁知被一口拒绝,按照对奸臣的认定,汪直似乎应该寻机报复。但在随后朱见深与汪直的一次谈话中,谈到了官员清廉的问题,汪直回答得很老实也很实在:当下天下官员不贪财的,只有杨继宗一人。
建宁卫指挥杨晔,是功勋老臣三杨之一的杨荣曾孙,与其父杨泰横行乡里,搞出了人命,事主层层上告,两人害怕,躲入京城,藏在姐夫董玙家里。他们在京师大把花钱打点,想要打通关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他关节都打通了,就是过不了汪直这一关。汪直早就听说杨泰父子不法,得知他们躲到了京城,当即下令西厂将他们逮捕归案。
进了西厂监狱,不受刑是不存在的,酷刑之下,杨泰杨晔父子无法忍受,案件来龙去脉很快被查清。杨家父子被判斩首,几位庇护与同谋的官员也被贬官或流放。杨晔案其实是一起典型的官员家族涉黑案,其中包括了走私、行贿、黑社会、包庇等罪行,牵扯人员众多,影响很大。汪直使用自己的霹雳手段,短时间迅速清查案件,表现出了能力。
以上三件事,都记载在史料中,大家很容易就可以自己查到,但其中隐藏着什么信息或者说明什么问题,值得分析。
覃力朋案,许多人说是汪直为了立威而办的一件大案,但要知道,在已经有了东厂和锦衣卫的情况下,朱见深为何还要下令设立西厂?这才是背后的原因。汪直所作的,只是在其位谋其职,是其职责所在,覃力朋本身不法在先,仗自己威视横行,而这种人,正是西厂要首要打击的对象,这件事,本来就在汪直职权范围之内,是他该管的,不搞你搞谁?
杨继宗一事可以从另一面看出汪直的为人,把杨继宗与上面说的马文升对比一下。马文升可以说是目无礼数,向汪直公然宣战,既然表面上的和平都无法维持,那就只好成为对手,既然成为对手,那无论什么结局马文升都只能接受。
杨继宗不同,他只是进京述职,与汪直并无其他冲突,而他拒绝汪直的示好,说是洁身自好也好,自命清高也罢,只是在非正式公务场合的个人喜好,这点是他的自由。就好比如今的职场,作为一个领导,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欢,但在其手下,正常工作必须完成,工作之外,个人喜好是每个人的自由,领导也无权干涉。比如领导今天请你吃饭,但你不想去,找个理由拒绝了,领导如果要给你小鞋穿,说明这个领导不如汪直。
而杨晔案,其实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个案件,杨家世代高官,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杨荣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的门生故吏依旧遍布朝堂内外,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代表着文官群体,敢于触碰文官群体的利益,汪直的做法是相当冒险的。
果不其然,文官集团感受到了汪直的威胁,或者说感受到了西厂的威胁,开始反扑。大学士万安、刘翔、刘吉、兵部尚书项忠等联合六部众臣联名上书请求撤罢西厂。压力之下,明宪宗无奈只得关闭了西厂,汪直任然回到了他的御马监工作。不过没多久,宪宗就感觉到了没有西厂带来的不方便,于是复设西厂,汪直仍出任厂督。
皇帝真有那么傻吗,不惜得罪文臣集团还要让西厂开张?说明什么呢?
举个例子,就拿上面的杨晔案来说,朱见深其实自己也心知肚明,这是一起恶性黑社会团伙恶案件,并且问题由来已久。不过就算皇帝想铲除这个团伙,也是有心无力。为什么?因为既然是团伙,就有其背后的势力,而杨晔团伙背后正是盘根错节的文臣集团,这是明朝最可怕的势力,危害远甚于所谓阉党、蒙古、女真等,而由汪直出面来动手,皇帝就可以躲在背后,由汪直替他背锅,皇帝就不必直面群臣的愤怒。
军功章上的汪直
“直年少喜兵”,或许对于汪直来说,真正隐藏在心中的,还是在沙场建功的梦想,虽然他只是一个太监,但这种梦想从未泯灭。对于这个这个年方十六岁的弱冠少年来说,像霍去病那样北逐匈奴,封狼居胥,才是他的终极理想,不过他的残缺之身让这么的目标显然变得不可能,不过没关系,还有鞑靼,还有女真可以成为对手,当他有能力时,他就要开始努力将其实现。
汪直并不是只会落实制度,他立下了真正的战功,这就是著名的“成化犁庭”。
建州女真自从明英宗时代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成化三年时候,朱见深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朱见深下令“捣其巢穴,绝其种类”,可见其之狠,最后建州女真两个首领李满住和董山都被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董山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也即曾祖父的爷爷。当然这些细节,我们在《明史》里都是看不到的。
到了成化十五年时候,休养生息了十几年的建州女真又开始侵犯边境,朱见深是个彻头彻尾的鹰派,一次进剿不行,那就再来一次。成化时期,共有三次进剿女真,这次是最狠的一次,由汪直监督军务,抚宁侯朱永为总兵,巡抚陈钺参赞军务,统帅大军,征剿建州。这次远征,汪直是实际上的统帅,战果是这样的,十二月,汪直等上奏报捷:“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宪宗实录》
同样的,战争细节我们在各种史料中都难以看到,原因和上面说过的一样。虽然战役具体细节不详,但看事后的封赏可知一斑,
担任总兵官的朱永原为抚宁侯,此役后被封保国公,汪直加俸三十六石(明朝太监无品级可升,最直接的封赏就是加俸,三十六石相当于三级俸禄),并由此总督十二团营,成为第一个掌握禁军的内臣。
(直听之,用抚宁侯朱永总兵,而自监其军。师还,永封保国公,钺晋右都御史,直加禄米。)
如果说这个战功还不够大,不要紧,还有更大的。
满都海,在明朝史书上记载不多,在蒙古史料中却是个传奇人物。篇幅原因,满都海的事小院就不多作讲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她在蒙古史书中被称为“黄金家族守护者”和“蒙古中兴之母”,看她的称号,就大致能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
满都海对于蒙古部落来说是中兴之母,对于明朝来说,她只是个鞑酋,是个挑起边患的首领。满都海中兴蒙古的志向必然与明朝扫平边患的目标产生冲突,战争很快就来了。
成化十六年,鞑靼大举入侵河套,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朱永任总兵官出兵抵御。汪直探到蒙古王庭设在威宁海,于是派朱永领兵诱敌,自己跟王越率精兵两万,经过二十多天的潜行到达王庭所在地猫儿庄附近,趁天降大雪夜袭蒙古大营,大获全胜,满都海也在这次战役中伤重而死。这是自成祖朱棣后,对蒙古绝无仅有的大胜利,此战后,汪直加俸四十八石,王越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
第二年,还是汪直总督军务,王越任总兵官,在黑石崖又大破入侵的鞑靼。而这时候的汪直,是多大呢?仅仅20多岁...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小鲜肉...
汪直的志向并不仅于此,《明史列传 刘大夏传》记载: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趾。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
成化间,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
汪直想谋划攻取安南(即今天的越南),重设交趾布政司。还想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恢复明朝曾经的海权。
这两件事,如果能成功,在今天看来,其意义都无法估量。可是结果怎么样呢?文官集团怎么能容忍这样年纪轻轻的汪直就权倾天下,同时还能干出他们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功业?所以,汪直赞同的他们必须反对,汪直的建议他们必须驳斥,于是,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汪直的下场
成化十九年,汪直还只有二十几岁,但已经在大明朝权力的最顶层之中站立了四年之久。高处不胜寒,在群臣的长期围攻弹劾下,汪直最终被调任为南京御马监太监,实际上是被贬黜了,之后降为奉御(六品),这就已经是相当于养老的待遇了。到了宪宗死后,弘治十一年明孝宗朱佑樘竟然希望重新起用汪直,当然遭到集体反对,最终没有成功。但最后“直竟良死”,汪直竟然得了善终?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
汪直当然并不是个完美的人,既然年纪轻轻就大权在握,年少气盛免不了会犯错,利用权力为己谋私肯定也是有的,但后世的评价,对他未免有些不公,把他与王振、曹吉祥等并列,实在是被黑得太惨。
奸不奸,看其身后。明朝权宦很多,由于太监的身份,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多是自认为正义,站在藐视的立场。汪直曾手握大权,最后虽被贬南京,终究得以善终,且身后未被清算,光这一点,就比不少名臣都强上很多,也可看出此人之不凡。直竟良死?史官也无话可说,强如于谦、严嵩、张居正,结局甚至都不如汪直。
说了这么多,可汪直的后世评价为何如此不堪?从朱见深的角度看,汪直是他手中的一个工具,想要用他来摆脱从明英宗开始的文官集团独大的局面,可惜失败了。从文臣的角度看,汪直是个死太监,又想收割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不黑他黑谁?从清朝的角度看,汪直是个死太监,又是自己祖上的死仇,既然满清掌握了话语权,不黑他黑谁?
说明了什么呢?历史的另一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