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17更新:2022-09-04 02:36:46
铁凝
铁凝,她是中国文坛女掌门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这么一个纵横文坛的女强人,她的爱情观却只遵从一个“等”字。
一直等到50岁,才等来她的真爱。这种婚姻观,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铁凝
现代男女性矛盾不断攀升,归根结底是因为女性天生的生育权,让女性被迫负担了“生子”、“养子”的工作。
“事业”与“家庭”好像难以兼得,众人隐约间已把这两方割裂开来。“爱”好像已变成一件难以触及的奢饰品,被人抛弃。
铁凝,作为一名女作家,这个在事业上顺风顺水的人物,她面对爱情的态度,却也隐含悲观,极度被动。
这是一个富裕人家,父亲屈铁扬是油画及水彩画家,母亲则是声乐教授。
铁凝作为他们的长女,在这种家庭氛围熏陶下,逐渐培养出独属于自己的才能,写作。
铁凝
徐光耀不好推辞,要来铁凝的几篇作品来看,其中就有她刚刚完工的《会飞的镰刀》。
这一看,徐光耀惊为天人。这篇故事结构完善,意趣横生,不乏少女、儿童的天真色彩,有着童话故事般的温柔灿烂。
一个没有接受系统性写作学习的少女,仅凭兴趣,就能创作一部完成度如此高的作品。她的天赋不可谓不高。
铁凝得以被看中,被满怀爱才之心的徐光耀教导。
铁凝
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这部被人公认为铁凝处女作的作品,匍一完成,就获得荣誉。
年纪尚轻的铁凝,并未得意忘形,她谨遵徐光耀教导,要扎根民众、脚踏实地。伤仲永是万万不得的。
受此观念影响下的铁凝,内心肃穆,满怀激情。
当时正值上山下乡活动,以铁凝家情况,她本可以不去的,但为了汲取创作灵感,她愣是报名去了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
在河北期间,她深入广大群众之中,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离合悲欢,书写一部部他人悲欢。
其下笔锋婉转却尽透锋芒,把普通人世写的是活灵活现,让人赞叹不已。
铁凝《玫瑰门》
她也一步步凝练出自己的创作理念:“文学的终极目的不在个人的小悲欢,而是通过人物的悲欢反映现实。”
《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第十二夜》等作品一篇篇问世,撼动文坛。
铁凝一步步打出自己的名声,被人尊称为“美女作家”,更有人为她贴上“女性主义”作家标签。
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铁凝,在面临爱情问题上,依旧有着难以被自己察觉的惶恐。
她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婚姻:
“骨子里还是一个相对传统的人,对婚姻的期待比较高,也才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我宁愿没有,也不要一个凑合的婚姻。婚姻跟人的好坏没关系,好人非常多,但他不适合你,可能你也不适合他,这就是情感的难处。”
铁凝
不仅如此,铁凝还透露自己生活中更像是一个家庭妇女,喜爱做家务和做饭。
她还特意举例,假如自己在外面吃到一道好吃的菜,回到家中一定要研究出来,自己再做一遍。
乍一看,铁凝的话语无甚意外,是一个独立自强、怡然自得的单身女性,但通篇对比,会发现尽是违和。
铁凝其实是渴望家庭的,她做饭烧菜,是对一种温馨氛围的追求。
可以是一个人相处时的惬意和自得,但更多却是对某一种合家欢场景的推崇。
她对婚姻怀有很高的期待值,很大原因是受她父母关系影响,渴望建立一个同等温馨的家庭环境,相依相伴。
铁凝
但她本身却又存在着难以被察觉的退缩之意,或许可以说是文人的多愁善感,让她裹足不前,彷徨不已。
她不主动找异性聊天,即使有,也只是谈论文学。闲暇空余,全部给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找寻另一半。
这,只是因为她不敢。
没有谁敢说,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喜欢的人就是自己将要相伴一生的人。
两人相处总是避免不了磕磕绊绊,从最初的恩爱两不疑到分崩离析,只需要很短很短的时间,和一个小误会。
爱情、婚姻的试错成本太大,铁凝不敢尝试,不愿意让自己落到她小说中的悲凉女性的境地。
铁凝
所以她惶恐,渴求爱却又逃避爱,恰逢有事业在前,干脆一心搞事业,至于情情爱爱,这等折磨人的东西且去一旁。
铁凝在河北时,一心文学创作,专注打磨写作技巧。她的作家之路也畅通无阻,一路高歌。
她写的文章也多次被知名报刊收录,并由一些出版社出版。
1983年的《哦,香雪》,让铁凝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没隔两年,铁凝作品再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铁凝
其中,《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这一作品被影视化,改名为《红衣少女》。
这部电影获得那一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铁凝对世界、对社会、人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她开始逐步转变她的写作手法和内容。
1986年,铁凝创作的《麦秸垛》出版发行,这本书讲的是乡下发生的多个情感故事,隐含着铁凝对爱情的恐惧和悲观心理。
《麦秸垛》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大芝娘,把一身荣辱全寄托在别人身上。
铁凝《麦秸垛》
没离婚前,每日念着盼着丈夫归来。离婚后,整日眼里心里都是孩子。等到孩子不幸离世,一向坚强的她倒下,难以为继。
故事最后,大芝娘虽然接纳了别人,结为一个“阖家欢乐”的结局,却又透露出重复失去和命运的无奈。
在里面,铁凝大肆着墨的还有一个名叫“沈小凤”的人物。
这是一个爱哭、爱玩、爱闹、生命鲜活的女孩,她敢说敢笑,肆意表达情感,隐约有着对抗时代的疯狂。
沈小凤爱上一个男人,为了留住这个男人,主动勾搭他与他发生关系。
铁凝出席活动照
在男人要离开她的时候,更是毫无尊严,乞求男人给她一个孩子,妄图用孩子留住一个不再爱自己的人。
曾经那个个性鲜明的姑娘不在,有的只是被同化下的传统女性,不再有自我认同,不再有抗争,只一心顺着社会期待的那样活着。
这部作品下的女性,已没有自我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抗争也好,接受也罢,她们都把自己的身份局限于“某人的XX”,可以是某人的妻子,某个孩子的母亲,唯独不是她自己。
《麦秸垛》被人们认为是铁凝的转型之作,是她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的标志。
此后,在铁凝的作品中开始出现更多的关于女性思考的内容,这也正是她自己对婚姻与爱情的看法。
铁凝
小说中那些一个个被抹杀个性的女性,失去自我认同的女性,都代表着她对婚姻的恐惧。这与铁凝的个人经历有关。
创作《麦秸垛》时,她已年近30岁,不说传统观念盛行的20世纪,就说现在,哪个成年人又没有被催过婚?
就连那些号称婚姻自由、独身万岁的青年,也是经常调侃自己“单身狗”、“大龄剩女”等。
女性只要成年,就被社会认为有创建家庭的义务,生养孩子的义务。
谁家要是出个30岁还没结婚的女子,好家伙,就像是捅了马蜂窝,管她和自己关系如何,那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铁凝
神神秘秘说到最后,还要再来一句:“她都这个年纪还不结婚,怕是有什么毛病。”
现代依然如此,更何况是铁凝那时,一个事业有成的单身女性,为何不结婚、不传宗接代?
焦躁情绪不可避免涌上心间,铁凝陷入苦闷之中,她为写作寻找素材,已看了人间太多离合悲欢,其中,大多是以悲剧收场。
她认同女性天生的弱势地位,观念上更倾向于传统的相夫教子,行动上却又对此有着抗议,她在无声无息地逃避婚姻。
对此,铁凝解释道:“缘分强求不来,与其要一个坏的婚姻,还不如没有。人为的强求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
冰心与吴文藻
这一观念与冰心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一个喜爱依偎着丈夫的小女人。
1991年5月,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细雨,铁凝手捧鲜花前去看望冰心前辈。这一年,铁凝34岁,冰心90岁。
见面没聊几句,冰心关怀问她:“你有男朋友了吗?”
“还没找呢。”
“你不要找,你要等。”
不要主动寻找爱情,要等待爱情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与冰心自己的婚姻经验有关。
20世纪20年代,在去美国留学的轮船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才子佳人,匍一遇见,便认定对方是自己苦苦追寻之人。
冰心与吴文藻
1929年,这两人在燕京大学举办婚礼,开始长达60多年的婚姻生活。
他们在一起经历诸多磨难,早已是对方的支柱和灵魂伴侣,约定好要“生同衾,死同穴”,生生世世永不分离。
铁凝一直很尊重冰心前辈,也很羡慕她和吴文藻先生的婚姻生活。
两人相依相伴、相依为命的经历,让铁凝每每想起都感概不已,想着若是自己也有这般伴侣就好。
婚姻生活如此幸福的冰心前辈给自己这番劝告,在铁凝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给了她面对闲言碎语,继续等待的勇气。
但其实不然,冰心的经验并不能同等适应在铁凝身上,她遇到吴文藻时只有20多岁,两人相知相恋顺理成章。
铁凝
但她劝诫铁凝时,铁凝可是已经34岁,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她不一定有时间去等待那不知何时而来的“命定之人”。
“缘分”二字太过虚无飘渺,一味等待,即使姻缘到了面前,不握住它,还是只能白白流失。
但铁凝,却执意等待,她又等了16年,一直到了近50岁,才遇到那个值得让自己托付终身的男人,华生。
华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华生
铁凝对于这段婚姻总结道,“我一直记得她(冰心)说给我的话,你不要找,你要等。”
“她的话在我听来充满禅机。一个人在等,一个人也没有找,这就是我跟华生这些年的状态。”
在等待爱情的16年间,铁凝也曾有过感情经历,不乏有要进婚姻的,但最后都差临门一脚,只能无奈分离,有缘无分不外乎于此。
接连的恋情失利,难免影响到铁凝。她对于婚姻始终报以期待,但又从未丢弃失望。所谓的“等”更多成为一种无可奈何下的妥协。
“我从来都是做好了失望的准备,因为我觉得做好了失望的准备,才可能迎来希望。”
华生
索性这个女子生性豁达,怀揣着对世间的热爱,对美的欣赏,从未放弃对爱的尝试。
又一年,铁凝和朋友一起去苏州游玩,华生也在其中。
到了地方,恰巧,这两人一起去听了评弹,有《杜十娘》、《钗头凤》、《太湖美》等节目。
《钗头凤》上演时,饰演陆游还有唐婉的演员,满目凄凄,一唱一和之间全是悲哀,一举一动皆是心碎。
铁凝和华生那时都是单身,被这有情人不能眷属的悲剧给吸引住,有了诸多感概。两人经由这部剧,渐渐熟悉起来。
铁凝和丈夫华生
后来,随着谈论和交往的深入,他们发现,对方对自己而言实在是太契合了。这点在华生接受采访时得以佐证:
“我跟铁凝确实是有很多奇妙的共同点,包括价值观,甚至对文学的喜好,生活习惯,晚上都喝粥,都喜欢走路……诸如此类。这些就很奇怪,没有它也没关系,但是正好我们就都有。”
世间上没有天生匹配,都是在相互磨合中去改变自己、适应彼此。
幸运的是,铁凝和华生在很多方面的契合和默契,为他们的磨合之旅大大减少障碍。
对他们而言,一个人活得舒适,但有你,更好。
华生校友夫妇向东南大学捐赠1100万元
对于两人详细恋爱的过程,铁凝和华生没有做过多描述,只是表示,他们并不是一见钟情。
到了这般年纪,阅历充足,他们得以用更理智的态度审视这段婚姻,发现双方在生活习惯、爱好与感情等方面的统一,这是支撑他们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华生说:“被命运指引,有机缘相遇的时候,你对爱情的预设和标准就都变活了。”
铁凝回应道:“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是我一生要跟他相依为命的人。”
2007年4月26日,50岁铁凝与54岁华生走进民政局,结果要办证了,才发现结婚证工本费要9元钱,他们都忘了拿。
铁凝、华生家人合照
这两个年龄加在一起超过百岁的爱人,只能窘迫着跑了出去,向司机借了10元钱。
拿着结婚证从民政局出来,铁凝看着手中的红本本,一阵恍惚:“啊,我结婚了。”这让华生忍俊不禁,是啊,结婚了。
他终于等到他的真命天女,她也终于等到她的真命天子。
两个半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圆。肆意奔跑在大地上,迎着阳光和雨露,享受生命中的诸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