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5更新:2022-09-04 08:07:14
终于把电视剧《心居》追到大结局了,一路追下来,心情一言难尽。看了已更新剧情和大结局预告,觉得剧版结局改编有点可惜,拉低了原著的水准。
顾清俞的人设,是家庭观念重,只要家里有需要,她都很上心:对自家的弟弟事无巨细地介入,借钱为姑姑治病没有二话,对大伯家堂弟顾昕有伤风化的行为也一再相劝,甚至宁愿给冯茜茜送业绩……
结果结尾,到了奶奶病重住院,她嘴上说着想陪奶奶,“现在真的是陪一天少一天了”,结果就坐下来点了个外卖,后面再没她在医院的镜头了。
这样处理坐实了观众的质疑:顾清俞的孝顺,果然停留在口头上,爱讲道理。
原著顾清俞的“顾家”人设,是从一而终的,她虽然没有日日守在奶奶病床边亲力亲为,但她花钱请了护工,夜里都由护工看护,如此一来,奶奶有人照应,几位长辈轮流看护的同时,也能好好休息。
顾清俞是一个疏于家务但顾家的精英女性,一个人住都请钟点工,虽很少做家务,但对家人的用心从未缺席。原著别人有力出力、她有钱出钱,安排合理。剧版把她的顾家形象改得有始无终了。
剧版改编为了圆冯晓琴的形象,把原本苏望娣陪护奶奶的部分安排给了她,总共十几天的陪护,冯占了4天,比公公顾士宏还多一天。而剧中完全没有了苏望娣陪护婆婆的戏份。
在原著里,苏望娣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但人设是饱满的,她一边口无遮拦惹人厌,一边在照顾孙子上尽心尽力,顾奶奶在病床上走过生命的最后几天,大多是她在端屎端尿,贴身伺候。
而她的丈夫顾士海,拿点感冒头晕的理由躲在家里清闲,任由妻子日日陪护,不管亲妈,也不心疼老婆。这让人更能理解苏望娣成日嘴里没好话的原因:身边男人老的小的都对她不管不顾,她在家里事情最多、认同感最低、怨气最重又无处宣泄,可不就是只能靠嘴皮子刷存在感了嘛。
原著给予了苏望娣的德行一套自洽的逻辑,让人看到她讨人厌的一面,也让人理解她这一面是如何形成的。
剧改改掉了苏望娣陪护婆婆的所有戏份,等于隐去了让她形成这个形象的背后推手——顾士海,让她的形象单薄化了,仿佛天生就这样讨厌,单纯是个工具人。
剧版还把原著姑姑送走顾奶奶的戏份,腾给了冯晓琴,让顾家重男轻女给姑姑造成的心结,再也无法触碰。
原著里,顾奶奶病重时,姑姑也在经历着生死考验,所以陪护得并不多。好在手术还算顺利,顾奶奶走的那天,是顾士莲在身边。母女俩围绕“偏心”进行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谈心。
顾士莲埋怨顾奶奶:嫂子苏望娣日日陪护,母亲却只记挂拿感冒当借口缩在家里的大哥。
顾奶奶说苏望娣是“劳碌命”。顾士莲为嫂子抱不平,明明是母亲偏心儿子,还拿这么大个帽子扣在嫂子头上。“有哪个人天生就是‘劳碌命’,你帮儿子也不要帮得太明显。”
一直说到这里,顾奶奶才吭了一句:“乖囡,我晓得你不容易。”
两人说了一大通,顾士莲最后还是忍不住讲到了夹在她和大哥之间的那套房子:“我当年把房子让出去,你一声不吭,连隔壁邻居都来劝,说小顾你不好这么做的。你就是不响。这些年,只当没这件事,惬惬意意打拳吃茶——你自己讲,你是不是偏向儿子?”
原著一直细细铺排到这里,才转到剧里顾奶奶跟冯晓琴说的那番话:“以前条件艰苦,只要子女们能太平活着,就不错了,士海连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士莲是干部编制,她老公单位效益又好……我也矛盾呢,既舍不得儿子吃苦,又舍不得女儿吃亏。我怕他们互相吵,又怕他们跟我吵,只要他们太平了,我才太平。”
原著里,顾士莲回忆着母亲临走前说的这通话,终于解开了心结,和大哥达成和解,一家子兄妹终于放下芥蒂,不再膈应。
剧版把送顾奶奶最后一程的戏份安排给冯晓琴,给冯晓琴的人设加分不少。但对于顾士莲而言,真正内心纠葛的是她,这段心理对白,由外人转述未免太过轻描淡写。
剧改最膈应人的,是顾清俞离婚后,突然没了自信,怕没人再爱自己,而以抛硬币的方式,接受了展翔的追求,和展翔谈了一场恋爱。
吊了十年的备胎,因为自己感情失败,把人家转正,后又因两人在一起并不合适,还知道自己误会施源,又选择了分手。这样改,把顾清俞写成了一个不尊重感情也不尊重自己的渣女。
原著的处理就很好,顾清俞和施源分手后,对殷勤备至的展翔,有过一点点犹豫。
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仅展翔可见的动态,是一张她和施源的合照,附带文字“愿各自安好”,还设了定位。
展翔“按图索骥”找到她,过程中,各自都有一段心理旁白。车子送顾清俞到楼下,顾清俞试探地问:“要不要上来坐坐?”展翔习以为常地打哈哈,等意识到她的试探,机会却稍纵即逝。顾清俞说:“再见,路上小心。”两人分道扬镳。
顾清俞本想给她和他一个机会,但在展翔贫嘴的那一刻,她却“松了一口气,因为答应和不答应都有了余地……遗憾也有,隐隐的,竟又觉得安心。”
这才是顾清俞,有过挣扎,但总归是理智冷静的。之所以展翔示爱十年,她依然跟他保持朋友的距离,就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无论如何,眼前这个男人,只适合做朋友,无关爱情。
剧改把这种微妙试探改成了真的在一起,再由两人各自觉得不合适,各自在这段关系里无处安放真心,一个在音乐会打瞌睡,一个在音乐会想前任……把两个40岁上下的成熟男女,都拉低了。
《心居》剧版把原著施源收到一笔亲戚馈赠的海外遗产,改成了老屋动迁。这个改动还是比较合理而现实的。
但是,动迁后,得了半辈子“躁郁症”的施源妈突然就想开了:“这阵子我想了很多,过日子大概就是这样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纠结了,我们好好过吧。”
这改的啥?赶上拆迁,几十年治不好的精神病突然自愈了?这是出现了医学奇迹吗?还是说,过去几十年施源一家的苦难,都是施源妈故意作的,就为了自己心理不平衡和愧疚,故意用病情扯着丈夫和孩子不让他们好好过日子?荒唐了。
原著里,收到一笔遗产虽然有点梦幻,但是对施源妈的结尾处理还是逻辑自洽的。
确认遗产真实性后,施源妈说:“生活真的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从天上掉下来,揿到阴沟里,弄得面目全非,再捡起来,没头没脑地扔向天空。”三天后,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结局令人叹息,却合乎情理。施源妈之所以纠结,就是因为命运的作弄和不肯低头的自尊。现实再怎样不堪,她都从来不肯放下她的自尊,她几乎是靠着这口气强撑着活的。命运一次次把他们家砸到深渊,又高高抛起,跟“范进中举”一样,正常人都未必能承受,何况她一个被精神疾病折磨几十年的人?
剧版让施源妈突然想开,堪称魔改,太过轻巧和胡闹了。
《心居》原著在人物心理上刻画得十分细腻,虽和剧版人设相似,但不会让人觉得狗血,因为每个人物背后都有合乎自己成长历程的合理逻辑,丝丝入扣,让观众能从更多角度看到更多元的人性。
电视剧版改编,从头到尾充斥着狗血的味道,为了把冯晓琴、施源等人物圆回来,扁平化了很多角色,大有将狗血进行到底的意味。这样的剧改虽引得观众骂剧或对骂,吸引了热度,却失了作品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