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季鹰归未谈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鲈鱼背后的故事」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82更新:2022-09-04 12:26:02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相信读过辛弃疾这篇《水龙吟》的小伙伴,对于这句词都深有印象。辛弃疾的词作素来以广用典故闻名,在这里也不例外。但为什么辛弃疾对于季鹰的离去是这样的态度呢?这就不得不说典故中的这位古人了。现在,我们暂且抛开词作本身,先谈谈这位季鹰,究竟是何许人也。

词中提到的“季鹰”,是西晋一位文人的字。他原名张翰,出身吴郡张氏,是吴国大臣张俨之子。张俨在吴国中后期官至大鸿胪,负责吴国外交事务;同时,他作为一名学者,著有《默记》三卷,所谓《后出师表》就是从这部书中取材的。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父俨,吴大鸿胪。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传》

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及还,俨道病死。

——《三国志·三嗣主传·孙皓传》

《默记》三卷,吴大鸿胪张俨撰。

——《隋书·经籍志》

亮闻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

至于张翰,他的文采无可置疑,而他的品性也多少带有一些文人特色。在那时,因为这样的行事风格,时人给张翰起了个绰号,叫作“江东步兵”。

翰有清才,善属文,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传》

谈到这个绰号,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魏晋年间著名组合“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容貌不凡,志气高远,而生性豪放不羁。他胸中本有大志,但生活在魏晋嬗变的时局下,为了保全性命,放弃参与政事,以酣醉度日。而当听说步兵营有善于酿酒的人,储藏足备,阮籍遂自请担任步兵校尉。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晋书·阮籍传》

正是二人品性上的相似,步兵校尉这个官名作为纽带,连接上了大江南北的两位名士。而张翰此后的经历,十足地印证了他不愧于这个名号。

张翰

有一件事,发生在张翰决意入洛之时。他北上洛阳的经历,可以用“突然”两个字概括。

西晋元康年间,因为著作郎陆机的举荐,时任武康令的会稽人贺循被召往洛阳,担任太子舍人。贺循在途中雅兴大起,坐在船中抚琴悦性,在经过吴地的阊门时被碰巧经过的张翰瞧了个正着。张翰与贺循并非旧识,凑近交流了几句,二人大感志趣相投。得知贺循要前往洛阳,张翰直接说道:“正好我也有事要办,咱们一块走吧。”

然后他们真的就走了。

给我看傻了

这件事着实是有些荒诞。都没和家人打招呼的张翰,只是因为和贺循聊得来,就打定主意与他同行,此等魄力实在是非常人所能及。

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谭,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传》

贺司空入洛赴命,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季鹰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张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便与贺同发。初不告家,家追问,乃知。

——《世说新语·任诞》

刚刚入洛没几年的张翰,就目睹了八王之乱第二阶段的开始。

八王之乱

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1年),齐王司马冏联合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讨灭了废帝自立的赵王司马伦,入京辅政。与此前辅政者一贯的作风相同,司马冏在处罚赵王余党的基础上,集中提拔了一批官员,张翰赫然在列。

——《资治通鉴·晋纪六》

张翰这个东曹掾是干什么的呢?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有另一个官职名叫西曹掾,与东曹掾并立,负责官员选拔。其中西曹主管府史——也就是小官的选拔,而东曹主管二千石长吏调动及军吏选拔,二千石的禄位大致对应各郡太守。

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

——《后汉书·百官志一》

至于司马冏的这次集中提拔,其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我认为更多的是做戏。诚然,无论是谁上台,都需要一批臣属以便掌权,从前汉末的何进、董卓,西晋的贾南风、司马伦,都有这样的安排。在以立足朝堂为目的的基础上,这也是一种通过提拔名士快速积累名声的方法。

齐武闵王司马冏

但对于司马冏而言,他和司马伦二人的会集幕僚行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则是他们的个人品格,不足以支撑他们当权者的地位。单论司马冏,他身为齐献王司马攸的儿子,少时有着仁善好施的美名。自打踏入权力漩涡,以至于进京辅政,他的性格就出现了不可扭转的改变。要知道,权力重塑起一个人来,通常是深有危害性的。究竟司马冏如何担不起他的辅政之位,大家且莫着急,咱们后面再谈。

齐献王司马攸

说回上面的掾属名单,有一个人大家可能会感到熟悉,正是先前与陆机、陆云共同入洛的吴郡顾氏后人,顾荣顾彦先。在陆机担任著作郎的那几年,顾荣被任命为廷尉正,以亡吴士子的身份负责各式案件的判决,甚至宗室淮南王司马允造反案的相关事项,也是由顾荣来负责。事实上,在张翰到达洛阳后不久,他就时常和顾荣往来。顾荣也算是个活得比较洒脱的人,他眼见时局混乱,整日纵酒为乐,当然,顾荣在这件事上厉害的是,喝酒并没有影响他的正当工作。

吴平,与陆机兄弟同入洛,时人号为“三俊”。例拜为郎中,历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会赵王伦诛淮南王允,收允僚属付廷尉,皆欲诛之,荣平心处当,多所全宥。

——《晋书·顾荣传》

等到张翰、顾荣成为了司马冏的属官后,张翰深感时途艰难,开始与顾荣谈起了如何抉择的问题。他对顾荣说道:“当今天下纷乱,祸难未止。那些名扬四海的人,想要抽身离去,实在是有些艰难。我本来是山林间的闲人,在现在的局势下也没什么好挂念的了。不过你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我可听说你善于以明断处理当前的形势,以深智预防日后的发展。”顾荣心知张翰已经有了退意,应和道:“若当真要走,我也和你一起去采南山的蕨菜,饮三江的江水罢了。”

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传》

叶落花开又一年,张翰从洛阳消失了。据那些最后和张翰交谈过的人说,张翰和他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人生一世,应该满足自己的内心,如何能够离家数千里而只为求官爵?你们是不知道,吴中的鲈鱼脍有多好吃啊!”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传》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世说新语·识鉴》

在这件事上,《晋书》和《世说新语》的记载出现了细微的差别,差别之处就在于张翰想念的家乡美食:《晋书》作“菰菜、莼羹、鲈鱼脍”,而《世说新语》作“菰菜羹、鲈鱼脍”。根据南方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教授的考证,莼菜不同于菰菜,时令并非秋季,而是春夏季;且唐朝集体编撰《晋书》时,参与者多为北方人,由于北方的饮食习惯,在看到鲈鱼脍后想当然地在这之前加上了莼菜。两份记载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是一场乌龙。

《晋书》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再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诗句,对于张翰的突然入洛与突然东归,有着莫名的契合。人如其字,张翰就像一只来去自如的雄鹰,在混乱的环境下,是那么地悠然自得。他走之前,甚至没有向司马冏上书请辞。而正是因为如此,张翰被主管官吏的人员从齐王僚属中除名,后来司马冏死于长沙王司马乂发动的政变,张翰也没有受到任何追责。

至于顾荣,他最后选择留了下来。等再过十多年,琅琊王司马睿受命南下入吴,顾荣作为地方士族代表被司马睿起用,有机会的话,咱们以后再说。

说完了张翰归吴的经历,简单分析一下,究竟为何,才会最终演变为这样的结果。综合各个因素而言,无论是朝不保夕的时代背景,是放任自流的个人品性,还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有可能使张翰做出这样的决断。

这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张翰的处世风格。其一,前面咱们也说了,张翰入洛,是因为偶然结识了贺循,乍然决定同行,也就是说他可能会做出异于常人的冲动行为;其二,张翰在洛阳时,有人和他说“你平常这么做,就不怕影响身后之名吗”,他轻描淡写地应道“身后名不如即时酒”,这能够反映出他更重视现状;其三,张翰身为吴郡士族后裔,为了家族的发展,及时保留希望的火种,也是必要的素质之一:即便第三点的占比并没有那么高,但只是前两点,也足以与张翰东归的做法相对应了。

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晋书·文苑列传·张翰传》

除了个人原因外,更为直接的导火索,则是张翰认为司马冏掌权下的洛阳不可久居。话说司马冏提拔官员作为僚属后,曾经找到记室督曹摅,向其问道:“之前天子遭贼臣逼迫,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我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而入朝辅政,挽救艰难。有人劝我归国,你是怎么想的?”曹摅回答道:“铲除国贼,匡复帝位,从古至今人臣取得的功劳,都不足以与大王相比。但正所谓‘大道在宏伟之前不会消亡,事物在昌盛之前不会衰落’,这不只是对于人事,更是亘古不变的天理。希望大王能够居高位而虑隐患,处全盛而思毁败,精选百官,存公忘私,推举贤人,听取善言,务求尽其才能;而后收拾行装,离京归藩,如此,则君臣同庆,也是我们这些官员的荣幸。”

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冏尝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还国,于卿意如何?"摅曰:"荡平国贼,匡复帝祚,古今人臣之功未有如大王之盛也。然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窃预下问,敢不尽情。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精选百官,存公屏欲,举贤进善,务得其才,然后脂车秣马,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冏不纳。

——《晋书·良吏列传·曹摅传》

曹摅的建言本无问题,但在踌躇满志的司马冏听来,无疑是给自己浇了一盆凉水。他之后的种种行为,倒有些像出于逆反心理了:他居住在亡父司马攸的宫殿,大建府第馆舍,私自将城北的粮食交易市场占为己有,又在城南开设诸署的办公场地,这一趟下来毁坏的房屋足有一百多栋。他又让将作大匠翻修旧殿,规模等同于西宫。不止如此,他还凿开洛阳城内千秋门的围墙以通向西阁,更在宫殿内的后房摆放钟悬,在前庭让僭越礼制的八佾舞女起舞,整日沉溺酒色,不入朝觐见皇帝。在用人上,司马冏端坐殿中便决定官员任命,又用敕命文书遥控三台,选举不均,偏爱心腹。

肆意妄为的司马冏

这样的表现,不只是让朝内大跌眼镜,更为四海之士所不齿。

冏于是辅政,居攸故宫,置掾属四十人。大筑第馆,北取五谷市,南开诸署,毁坏庐舍以百数,使大匠营制,与西宫等。凿千秋门墙以通西阁,后房施钟悬,前庭舞八佾,沈于酒色,不入朝见。坐拜百官,符敕三台,选举不均,惟宠亲昵。……于是朝廷侧目,海内失望矣。

——《晋书·齐武闵王传》

在生性狂放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司马冏这一顿谜之操作,张翰的离去已是板上钉钉。至于身为世家中人,张翰选择急流勇退,虽然牺牲了吴郡张氏现有的话语权,但有效地保存了有待重燃的火苗。同样是吴郡世家,陆氏的掌门人陆机困于家族荣耀,未能及时脱身,以致凄惨身死,江陵枝陆氏更是就此断绝。无论是个人的结局,还是家族的延续,张翰的做法无疑比陆机要好得太多。

如果不是因为东归故里,以张翰的风格,他大概是不会出现在史书中的。而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张翰以及他的故土之思,成为了后世诗人喜闻乐见的素材。宋代熙宁年间,吴江知县林肇为了纪念与吴中有关的名人高士,决意修建三高祠,将张翰与春秋时期的范蠡和唐代的陆龟蒙并列。当然,三高祠后来也成了诗人的素材。

从唐朝李白杜甫开始,以至于明清的诸位文人,都对张翰有着或褒或贬的评价。我简要搜罗了一些诗作及词作,将这些人对张翰的态度做了大致的归类,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种,歌颂处世风格型,代表人物:李白、苏轼。

李白可以说是张翰的铁粉加迷弟了。《行路难》中的“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1]《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中的“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以及《笑歌行》中的“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2],无不体现出了他对张翰文采的推崇,和对张翰性格的无比认同。而李白的行事风格,相信大家也十分熟悉,“我本楚狂人”道出不羁,“扶摇直上九万里”谱写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更是表达了自己雄厚的信心。然而他最终没能像张翰一样从权力漩涡抽身而出,与永王李璘牵扯在一起,实在有些遗憾。

李白

生性豁达的苏东坡,同样对张翰表达了由衷的喜爱。他将张翰比作“水中仙”,言道对于张翰来说,世上那些功名,比不过寝饭二事来得舒适;又说即便张翰不是洞悉了齐王必败,只是因为思念鲈鱼而东归,也足以称为贤人,[3]这大概是苏轼的美食魂又在涌现了。

第二种,赞赏急流勇退型,代表人物:方夔、李裕。

方夔是宋末的隐士,在山中讲学,号称“富山先生”。在他看来,私利之欲犹如沾着胶漆的盘子,是很能毁掉一个人的。为官自然是一种发达的途径,但洞晓时机则非常人所能做到,也就是张翰,能够只凭着西风就决心离去。[4]

李裕是明代天顺年间的工部尚书,也是唐代注解《昭明文选》六人其一李善的后代。他在壮年时写就一篇诗作,感叹人生中重要的抉择是何等关键。陆机所以亡,张翰所以存,都在于他们的选择。[5]

第三种,指责不思进取型,代表人物:李攀龙。

李攀龙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文学组合“后七子”的领军人物,主张文学复古,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写给好友的饯行诗中,他说不要因为入秋就莫名悲伤,而磨损了心中的壮志。虽然他没有将矛头直接指向张翰,但在诗中拿他举例,颇有不以为然的态度。[6]

但就像他所说,世人不可俱作张翰,都选择退避,还有谁能进取呢?

第四种,感叹当今现状型,代表人物:叶茵。

身为南宋时期的闲散诗人,叶茵在游览吴中三高祠时,面对张翰的画像,想到时过境迁,曾经潇洒一世的江东步兵,如今只留下了鲈脍之名,不由发出感叹。[7]

正如那些古代的名人,或许他们的事迹终将消殒,但那些他们人生中的关键词,将会在一代代世人之间不断传承。

第五种,单纯讨论美食型,代表人物:各种“美食家”。这种就有些好玩了,他们在诗中对张翰的讨论不针对他的行为,而是针对他的饮食习惯。比如南宋的方岳,说鲈鱼没有螃蟹好吃;[8]明代的丁奉,说鲈鱼没有鳇鱼好吃。[9]还有一些,是因为前面提到的《晋书》乌龙,调侃张翰想吃莼菜应该春天回去。凡此种种,姑作一乐。

结合以上这些诗词,可以看到张翰在后世人眼中的形象,还是比较全面的。一方面,他举止不循常理,时机判断准确,是那些向往自由生活之人的偶像;另一方面,他在复杂局势中选择暂退,没有试图去搏出一条新路,则受到了那些雄心壮志之人的讥嘲。

辛弃疾

如此说来,无怪乎辛弃疾在以张翰故事为典之时,会选择“休说”这个词了。他一心想念家乡,但家乡在金人的统治下,而南宋朝廷无意北伐,他有家难归。但同时,想让他像张翰一样抽身离去,他是不会同意的,若有一日故乡得以收复,那才应当是他回乡之时。

不知此时辛弃疾的心中,有没有想到张翰的那篇诗作,却又随之摇了摇头: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张翰《思吴江歌》

1.《晋书》

《张翰传》《阮籍传》《顾荣传》《曹摅传》《齐武闵王传》

2.《三国志》

《孙皓传》《诸葛亮传》

3.《隋书·经籍志》

4.《世说新语》

5.《资治通鉴》

6.《后汉书·百官志》

7.《李太白文集》

8.《东坡全集》

9.方夔《富山遗稿》

10.《石仓历代诗选》

11.李攀龙《沧溟集》

12.《两宋名贤小集》

13.方岳《秋崖集》

14.《明诗综》

15.程杰《三道吴中风物,千年历史误会——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莼羹、鲈鱼考》

引用诗作

[1]唐·李白《行路难·其三》: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2]唐·李白《笑歌行》: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3]宋·苏轼《戏书吴江三贤画像·其二》: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4]宋·方夔《知几》:利欲沈着人,犹如胶漆盘。谁能逝不濯,背走急水滩?仕宦岂不好,惟有知几难。西风动归兴,至今数张翰。

[5]明·李裕《行路难》:行路难,路悠长,壮年委身事君王。明镜绿发能几时?不觉两鬓垂秋霜。君不见,陆士衡,空叹华亭白鹤鸣。又不见,张季鹰,秋风忽动江东情。人生富贵有天命,知机自古称为明。行路难,难为言。沧江一棹且归去,柴门深巷横云烟。

[6]明·李攀龙《郡赍送张肖甫·其二》:送君何所有?城上太行山。落日堪相忆,浮云未可攀。俱言张翰去,得御李膺还。莫自悲秋色,能摧壮士颜。

[7]宋·叶茵《张翰》:脍鲈元不动乡思,拂袖西风已见机。江上如今来往客,但言鲈脍不言归。

[8]宋·方岳《满庭芳·擘蟹醉题》,文多不载。

[9]明·丁奉《寄尤少卿宗旸》:张翰归时计亦疏,秋风寂寞始登途。不思五月清江上,已有鳇鱼胜玉鲈。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