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60更新:2022-09-04 14:16:38
有句名言叫“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凋零”,但是,只要我们记住他们,他们就不会凋零,永远也都不会了。
今天,历史也许会给人们一个答案,800壮士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包围了“孤军营”,拘禁了全体官兵,分别送往各地做苦工。其中70名壮士被抽调到南京孝陵卫做工,最早有8人成功逃脱,后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回到安全区,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赴滇缅。1943年初,这70名壮士中又有28人胜利出逃,部分人在茅山参加了当地的新四军游击队。
另有100多名壮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装卸煤炭,日本人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从事着超极限的体力劳动,一旦生大病,就会被日本人活埋。1942年底,在得知附近有新四军活动的消息后,秘密筹划逃跑。他们趁日军不备,打死看守,抢夺了一挺轻机枪和一支步枪集体越狱。参与者有30多人,胜利出逃者29人,要求归队,继续抗日,但遭拒绝,之后大多数人返回家乡。
日本战败后,八百壮士获得自由,其后,他们返回上海,来到了谢晋元的墓前。只是此时他们只剩下100余人了。这中间还包括36名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壮士,他们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后,于1946年3月回到上海。随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住在了吴淞路466号一幢小三层楼房里,工作生活都没有着落。有资料显示,国军当时动员他们归队,“承诺哪怕是普通小兵,都给安排排长职务,但这些士兵没有一个答应如此的‘优待政策’”[i]。
后来,在谢晋元团长遗孀凌维诚的关心下,回到上海的800壮士买过“孤军牌”毛巾、香皂等,还曾想开辟一条公交线路,但都没有成功,大多数人在码头从事搬运工作,以劳力维持生活。一些有个人特长的,经凌维诚推荐,找到了较为稳定和体面的工作,如会开车的被推荐到了一些单位做了司机。此后,壮士们在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默默不语,一些人甚至隐姓埋名,今天,我们就向大家讲述他们中的3位所经历的故事片段。
郭兴发原籍河南商丘,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奉命守卫四行仓库时,他才21岁,是524团一营一排一班的机枪手。战斗打响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四行仓整整四天四夜。撤退至英国租界,在孤军营被囚3年多时间,于1941年,被日军押送杭州做苦役。在那里,他和几个战友一起偷偷观察线路,制定逃跑计划,并在几个月后成功出逃,靠沿途群众接济的食物,徒步回到上海。这时,他已与战友失去了联系,无队可归,随后成了吴淞肉类加工厂的普通工人直至退休。
2009年4月22日,93岁的郭兴发突感不适,被家人送至吴淞中心医院。在生命最后的3天,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什么也没有对家人说。他走后,家人在家中设置了灵堂,很“安静”地送走了他。这位老英雄在徒步回到上海后,怎样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人们已经弄不清楚了,我们在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回忆母亲凌维诚的文章里讲到过一段有关老人的文字。
三年困难时期,郭兴发的家里揭不开锅,想来想去,他想到了凌维诚,想要得到了她的一些接济与帮助。“我带着儿子到夫人(凌维诚)家,夫人弄了一小袋米让我们带回去,以后每月领生活费时,夫人都准备好一小袋米给我们,这在当时可是钱都买不到的宝贝啊。夫人真好!”这是英雄在困难岁月里对于一小袋米的感激,它的背后是从战争中走来的战友的珠玑般的情谊,谢继民说:“这救命的米实际上是母亲用台湾的阿姨姨夫寄来的外汇券购买的。”谢继民没有说他家当时的景况,但一定是好不到哪里去,母亲凌维诚一人带着他和姐姐、哥哥4个孩子,没有过多特殊的照顾,也曾为孩子们吃穿和上学的事情发愁不止。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他们在困难中相互牵挂、惦念,相互帮扶着一起走过了艰难的岁月,真诚无私。
周大发, 1914年7月生,祖籍湖北监利汪桥镇,1946年进入南京鼓楼医院从事勤杂工作,直至退休。周大发虽有记日记的良好习惯,涉及到自己的英雄事迹,他总是简略,甚至简略成了一段话:“抗日,我参加保安师,到上海抗日,上海(大部队)撤退,(我所在的团)死守四行仓库,由英美法三(方)调解,当时南京政府下令撤出四行仓库,(我)被英军拘留上海胶州路。1937年-1941年,日本接管租界,由英军把我们四行仓库人员交给日军,(我们被)押送南京老虎桥关押。1944年10月12日,我被日军释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当时)日本还没有投降。日本投降后,我到鼓楼医院工作,1975年退休。”
在这段记述里,英雄分明是有意躲避着战火硝烟,就像他在后来的生活里隐姓埋名。周大发原名周列东,1914年6月27日出生,湖北监利汪家桥人,家里祖辈是篾匠……到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大发所在的“保安师”补充到国民党驻上海的八十八师。在到八十八师之后,他改用了“周大发”的名字。档案显示,1937年“八一三”事件爆发,当时八十八师坚守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与日军浴血奋战4昼夜,后奉命撤退至英租界,就在上海胶州路一带,但不幸又被英国的军队拘押起来……[ii]
2009年,也就是老人去世的这一年,人们才发现老人是800壮士中的一名班长以及老人“退伍证”,其后,老人“隐居”的生活被还原了:1943年11月12日,老人被日本人释放,在位于南京大方巷口的一个日本合作社里干苦工。其间,周大发认识了妻子张有名,并与其结婚。1945年5月,从合作社出来的周大发,来到中央门附近安家,种菜营生。后来,经人介绍,老人才来到了鼓楼医院。
还有一位叫杨养正,原名杨得馀,生于1914年,祖籍湖北随州,1933年入伍,淞沪会战前任88师524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据说,他是800壮士最后一人。由四行仓库撤退到租界时,他拿着机枪和日本人的坦克对着干,结果被炸伤左眼。经历了“孤军营”的生活后,他被日本人押至安徽溪口背煤,与战友们一起策划出逃,还夺了日本人的枪。[iii]
杨养正在胜利出逃后,无意中看到一幅对联:存天地浩气,法古今完人。这让他想到文天祥的《正气歌》,他想,他之所以能活下来,就是因为在他和他的战友身上有这股正气,随后,他又参加了战斗,并在战斗中遇到了美好的爱情。对方是比他小12岁,文静、漂亮,叫赵孝芳,他们相约不赶走鬼子不结婚。因此,他们是在1945年8月16日结的婚——日本投降的第二天。
当时,网友为杨老撰写了这样一幅挽联:壮士未老,乾坤须挽,廉颇难销忧国泪;忠勇不死,歇马待战,岂教神州叹陆沉。面对全国各地前来悼念英雄的志愿者,他的老伴赵孝芳说:说好了一起走的,但现在他先走了。他走了,只有一只眼睛,到了那边没有我,一个人咋办?分明地,当年的那个女孩子,能和英雄相约守候一生,深爱的就是英雄身上的这股正气,而800英雄能走到一起,成为英雄集体,用生命守护民族尊严,凭的也是这股正气。怀念因此在平凡和朴素中变得崇高和伟大。对此,我们想说的是:英雄不死,只有人们记住他,他才能活着,永远地活着!
[i] 《母亲凌维诚: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谢继民口述,张晶晶采访整理,上海档案信息网。
[ii]《八百壮士周大发档案:隐姓埋名一辈子坎坷》,2009年4月5日,燕赵晚报;
[iii] 《最后的“八百壮士”杨养正》,2010年3月3日,法制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