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01更新:2022-09-04 18:16:45
2020年,电影《八佰》上映。这部电影有一些争议,但它却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四行仓库保卫战”;也让我们认识了一群勇敢的人,这群人叫“八百壮士”。
电影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一段更加悲壮的历史。
1937年10月,上海战事急。自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以来,中日双方在上海这个小小的战场投入上百万兵力,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大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不惜代价顽强抗击,许多阵地失而复得,反复拉锯,战况十分惨烈。
无奈,当时无论是武器装备、兵员素质还是作战指挥,中国与日本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到10月26日为止,中国在淞沪会战中付出了约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而此时,日军已经攻陷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中国守军腹背受敌,战局危急。
坚守乃职责,他们选择直面死亡
面对急剧恶化的战场局势,坚守还是撤退,成为中国当局必须做出的抉择。坚守,面临的是可能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撤退,放弃的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最繁华的都市。
几经权衡,当时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决定撤离上海。同时,为了表明中国的抗战意志和争取国际支援,蒋介石要在上海留下一支部队,坚持抵抗。
让谁留下来,这是一个问题。谁都知道,留下来将要面对的是什么。蒋介石最初的想法是留下孙元良的第八十八师。但孙元良坚决反对,认为让一个师的兵力去白白送死毫无意义。他跟时任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理论,最终确定留守的兵力是从八十八师里挑选一个营。
孙元良召集团以上军官开会,问谁愿意留守上海。一个中校军官站起来,当即表示愿意留下。这个人叫谢晋元,时任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副团长。
强敌入侵,山河破碎,国土沦丧。面对此种情境,任何一个的中国军人,都应肩负起守土抗战的职责。谢晋元自告奋勇,自愿坚守上海最后的阵地,履行一个中国军人应有的职责。他正是这样有良知的中国军人的代表。
谢晋元
与谢晋元一起担任留守任务的,是五二四团一营,营长杨瑞符。留守官兵一共四百五十二人,对外宣称八百人,使用团的番号,史称“八百壮士”。
壮士们在上海坚守的最后阵地,是一栋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位于苏州河北岸,占地面积3000平米,原是大陆、金城、盐业和中南四家银行联营的仓库,上海人把这栋楼叫作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这场战斗,也称“四行仓库保卫战”。
四行仓库地理位置特殊,仓库东、西、北三面是中国地界,都已被日军占领,南面隔河相望就是公共租界。此时的四行仓库虽已成为一座孤岛,但日军攻击时既不敢出动飞机轰炸,也不敢动用火炮支援步兵,更无法通过租界地区实施进攻,中国守军背后是安全的。加上四行仓库原是八十八师师部所在地,这里储存了充足的粮食和弹药,这就为壮士们坚守阵地提供了可能。
上海四行仓库
谢晋元率众进入四行仓库后,迅速加强了四周防御工事,并在四行仓库内部署兵力,构筑强固工事。他们用仓库内的麻包堵住了仓库的大门,封闭了所有的窗户,留出了射击孔,派人分层据守。
10月27日天刚刚亮,留守官兵等来了他们的作战对手。然而日军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因为眼前这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路走来,日军发现中国守军已经全部退至苏州河南岸,唯独这栋孤楼里留下一支完整的部队。这支部队人数不多,却摆出一副拼死抵抗的姿态。
这就好比司马懿遇到了空城上的诸葛亮,日军感觉摸不着头脑。整整一个上午,日军处于惊讶与疑惑之中,没有采取任何攻击行动。
下午,日军试探性地向这座孤楼外围发动了攻势,迎接他们的是守军枪膛里射出的子弹。日军丢下几具尸体后抱头鼠窜,第一波攻击行动被打了下去。
随后,日军纠集兵力再次扑向外围阵地,外围守军进行英勇抵抗后,退入仓库。日军占领外围阵地后,立即猛攻仓库大门。日军兵力几倍于守军,但八百壮士沉着应战,全楼火力一齐射击。第一天,日军遗尸八十余具,四行仓库丝毫无损。
四行仓库保卫战
随后两天,日军发动更猛烈的攻势,在机枪的掩护下,日军一波接一波地冲锋,都被中国守军打了下去。
30日,日军向仓库发起总攻。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午夜。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壮士们,众志成城,凭坚固守。日军的飞机大炮,在这里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仓库南面就是公共租界,他们只好望楼兴叹,徒唤奈何。
此次战斗,留守上海的壮士们,坚守四行仓库四个昼夜,击毁日军坦克两辆,让日军横尸二百余具,守军仅伤亡三十七人,一营营长杨瑞符弹穿左胸身负重伤。
撤退非偷生,他们更需忍辱负重
很多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容易得多,有的人却毅然选择直面死亡;而有的时候,慷慨赴死比忍辱负重容易得多,有的人却坚持选择忍辱负重。
11月1日,留守官兵奉命脱下军装,退入公共租界。
对于谢晋元等人来说,当初选择留在上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作为血战疆场的军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或许就是最好的归宿。为什么誓死报国的勇士,突然间就放弃了坚守。
我们无法得知留守官兵突然撤离四行仓库的确切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绝非贪生怕死,而是完成了坚守任务,得到上级的命令后主动撤退的。
八百壮士退入公共租界
撤退并非偷生,而等待他们的,也绝非一条胜利凯旋的坦途。
留守官兵退入公共租界后,即被租界当局解除武装,并受到严密看管。官兵们无法离开租界,实际上他们被扣押监禁了,而这一监禁就是整整四年。期间,官兵们处境艰难,受尽屈辱。
壮士们被羁押在上海胶州路孤军营。这是一个占地数十亩的简陋营地,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官兵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这是一个俘虏营。
租界当局拒绝给被扣押的官兵提供伙食。好在上海市民可以出入孤军营,官兵们生活全靠上海民众的接济。由于目睹官兵孤军抗击日军的英雄壮举,上海民众对壮士们充满了敬佩,把他们当作偶像一样崇拜,每天前往孤军营送生活物资的学生、工人和市民络绎不绝。
在被羁押的日子里,谢晋元带领官兵照样出操、训练,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1938年8月,为纪念上海抗战周年,官兵举行了升旗仪式。仪式先是受到租界当局的阻挠,被迫把旗杆截短以免被日军看见。仪式进行中,数百英、意、白俄军人突然冲过来,不由分说地开枪射击,四名中国士兵当场死于国旗下,十一人负伤。谢晋元等官兵绝食以示抗议。
谢晋元等人还受到日伪的不断侵扰。他们对谢晋元等威逼利诱,企图使其变节,但谢晋元毫不动摇。1941年4月24日,官兵照例出操时,谢晋元受到被日伪收买的叛徒袭击,中弹身亡,时年三十六岁。
这位誓言至死不负国家的中国军人,就这样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他远在广东的家里还有年迈的双亲,苦苦等候的妻子,和四个年幼的儿女。
早在两年前,谢晋元已经深感前途未卜,预感到不测之日早晚会来,于是给双亲写下了遗书。他恳求年迈的双亲在他牺牲后把他葬在抗日将士公墓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与英美全面开战的日军,突入租界将中国孤军全部拘禁,然后分遣押解至各地做苦工。其中,被日军押往遥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工的有36人,最终有十多人至死也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终公正,勇士英名千古传
抗战的硝烟已经远离,英雄的勇士们早已逝去。那些尘封在历史记忆里的英雄事迹,经历时间的洗礼,依旧历久弥新。
不负人民者,历史终不负。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谢晋元这位抗日英雄,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的一条马路改名为晋元路,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并在园内修建谢晋元墓。1983年,谢晋元墓迁至上海市万国公墓名人墓园。
四行仓库旧址
2014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谢晋元等八百壮士被追认为英雄群体。
历史不会忘记,勇士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终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