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01更新:2022-09-04 19:38:12
清末,山西商人掌握了沙漠商道。中国南方出产的茶叶,通过骆驼运往草原,甚至更远到达了欧洲。
这条路上诞生了很多富翁,比如大名鼎鼎的山西乔家,商务主线都是围绕草原。古时的恰克图,就是今天的乌兰巴托。这里是大清中俄边境重镇,活跃在这的主要是山西商人,对手方是俄罗斯相与。
这条商路曲折,需要绕过草原、沙漠,一路还要受强盗威胁。
归根结底,就是草原、欧洲人对茶叶的巨大需求。
草原人需要茶叶,若非如此以肉食为主的饮食,就会长期缺乏维生素肌肉乏力、精神不振。
那时候的山西商人,从南方贩茶做边贸,大约会有3倍的利润。这足以成就很多大院,比如乔家、王家等等。
但是精通生意的山西人,怎么也想不到,公元2000年后一个中国人,竟然能做到上万倍。
1938年,两位受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被组织茶叶总公司委派,到云南勐海县筹建茶厂。
一名是海归,是毕业于巴黎大学的范和军;一位是国内名校,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头城。
还有一群不足百人的团队,奔赴这个位于大国边陲,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地方。这里是普洱茶的故乡,拥有一千多年前的野生茶树群。
这些人来到勐海,引进当代先进技术,保留古法制茶工艺,大大提高了普洱茶的量产。
一个甲子之后的2000年,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勐海茶厂终于步入颓势。最艰难的时候,茶厂欠债1500万,流动资金却只有可怜的万元而已。
2000年后,我国经历了一次国企改革,这家伤痕累累的茶叶厂,被一个叫吴远之的人购得。
当时看上这个资产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红塔山集团,但是从魄力角度来讲吴远之更胜一筹,自此勐海茶厂进入民营改造过程。
公开资料显示,吴远之毕业于北航大,飞机制造专业。随后远赴加拿大,实现了一个跨界转身,一头扎进了金融这个纸醉金迷的圈子。
目前来看,投资不要看利润,一定要看的是情怀。
但是情怀背后,却是普洱金融的一次飞跃。
谁也没想到,普洱茶能贵过黄金,后来黄金拍马都追不上一骑绝尘。
坐着火箭,真的上了天。
2.普洱金融化,铺垫第一
传统企业家,需要核销成本,进而在买卖之间寻求利润差。
但是金融圈里的人,他思考的是如何运用人性,利用规则把更多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这就是思维差异,多年国内外金融从业经验,吴老板和普洱之间的精彩故事开始。
首先提出的是愿景,普洱打造成奢侈品。一句话,这就不是给穷人准备的,因为你们喝不起。
潜台词就是,只赚土豪的钱,因为人傻钱多的本质存在。尤其是很多消费理念是,只买贵的并不买对的。
愿景确立后,下面就是炒作,和一系列资本运作。大益普洱,正式闪亮登场。
2008年,吴远之斥资5000万中标央视黄金时段广告。这一直是酒类的专利,过去的秦池、后来的茅台,以及其他奢侈品。茶叶,尚属首次。
2009年,普洱专营店体系打造,现在满大街的大益门店就是当时的杰作。
随后,眼花缭乱的赞助大型活动,各地竞价高铁、机场广告位。一句话,只要有消费能力的人,你只要抬头大益就会映入眼帘。
这种强插式的营销,就是打造一个普罗大众都知道的品牌,茶中茅台理念渗入骨髓。
习惯金融思维的看不上洗脑式的脑白金广告,他们是有层次的洗脑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窜。
3.金融手法,点茶成金
炒作一个商品,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先入手能发财后入手一定遭殃。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国外有郁金花泡沫,国内最近的历史是君子兰。
大益普洱的套路也不能免俗,我们复盘下当时的套路,并没有什么创新手段。平淡无奇,却十分奏效。
首先,制造认为不平衡。通过信息不对称,向市场灌入供不应求的理念。比如大益某款茶叶,目前已经一饼难求。
最后,制造暴涨现象,自己人去市场高价收茶,反复操作之后上套的人越来越多。
一时间,囤货的,抢货的,像苍蝇见到了翔,奋不顾身前往。赚到的,观望的,似蜜蜂嗅觉着花。
蜂蝇公屋,纷纷攘攘。
前期的庄家看价格出货,跟风的散户看热情涌入。
庄家赚得盆满钵满,散户只能把希望寄存在仓库。
普洱低迷时期的90年代,一斤青饼茶不超过10元;经过一番运作之后,同一个东西卖到1500万。
30年间,翻几万倍。巴菲特算什么?擦鞋都不配!当然,涨幅最快的是2009年之后,前面弱势整理几十年。
广州有个叫芳村的地方,这里号称是茶叶华尔街,这里上演的风口更甚。
买空卖空的,囤积居奇的,期货交易的,你能看到的金融术语,这里每天都在上演。
金融市场造富,不过绝对不是散户富裕。这只能是先知先觉的天下,而跟风者的结果就是一个,那就是支离破碎。
去年,东莞某炒茶大户,一夜之间损失一个亿。其他散户,一地鸡毛。
2021年12月19日,大益普洱金融创始人,吴远之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加拿大去世,享年55岁。
大益茶未来继续金融下去,还是泡沫破裂,都已经和创始人无关。这个打造金融茶叶的创始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是他,把一把树叶卖出了天价,让黄金都黯然失色。
是他,把一根濒临破产的国企,打造成了国内知名茶企。
是他,富裕了自己,让早期囤茶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又是他,掀起了一阵风,把勐海做成了茶叶交易所。每一饼茶,都是一支股票,自己是发行方。其他参与者,都是接盘侠。
同是海归,40年代前是做实体,60年后做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