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功成身退「汉初的开国功臣中张良为何得以全身而退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98更新:2022-09-04 21:55:54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中,作为汉初开国功臣之一的张良绝对算得上是"神"一样的存在。虽然与萧何、韩信一起被并誉为"汉初三杰",但抛开功劳不谈,张良无论是在辅佐刘老板成就大业的过程中与老板的默契程度,还是最后的结局,都是三个人当中最好的。他既没有像萧何那样为了打消老板的疑虑而被迫"自污"甚至吃牢饭,也没有像韩信那样不明所以就死于老板娘之手,而是始终像老板的第二个"大脑"一样被善待、善待、善待。

汉初三杰 剧照

人们对张良能如此幸运的原因也做过不少总结,"获赞"最高的原因是说他懂得"急流勇退"。的确,人臣做到张良这个份上,如果一直"勇往直前",那么成为下一个"韩信"也未可知,毕竟当他在力劝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时,可能就已经与从丰沛出来的刘邦故旧们结下梁子了,而那些多为军功之臣,要收拾一个文弱的谋士,还不是轻而易举?

其实,"急流勇退"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张良在功臣中几乎不曾刻意"出过头"。他是常驻刘邦身边的一位谋士,两人天天在一起说话,只要他们不说,旁人很难分辨什么计策是张良献的,什么主意是刘邦自己拿的。那么,张良到底凭藉了哪些优势,才得以在刘邦面前做到进退自如、从而得以善终的呢?

"高出身"可以说是韩信的一个先天优势,也是时常被人们自动忽略的一个因素,因为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出身高于张良的不在少数。但如同今天的我们常常念叨"环境决定命运"一样,我们是不是也该公正地思考一下,张良的生长环境曾经带给他什么样的影响呢?

张良家底丰厚,祖父和父亲两代人都作为宰相辅佐过韩国五位国君。试想,如果韩国没有被秦始皇灭掉,那么张良继续出任韩国宰相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韩国被灭国,作为韩国国相的张良父亲,家里必然受到牵连,当时的张良也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少年,只能眼睁睁看着故国被灭而无能为力,"仇秦"的种子也就此深深地埋在了少年心中。说得俗气一点,张良家里借以谋生和引以为傲的"铁饭碗"被秦始皇打破了。

博浪沙刺秦的张良 剧照

凭借着丰厚的家底,韩国虽然被灭了,但张良家里依然富得流油,光家僮(即仆人)就有三百余人。但张良的弟弟死后,张良却没有把弟弟厚葬,而是散尽家财来寻找刺客,以求能够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后来,就发生了广为人知的"博浪沙刺秦"事件,虽然失败了,但张良"智勇双全"的好名声也随着始皇帝的震怒而传遍六国。

可以说,正是因为张良有着一个较高的出身,才使得他有财力也有能力和魄力策划"刺秦"的行为。不仅如此,张良的这股侠义之气使他敢于救助因杀人而四处逃亡的项伯,使得项伯终其一生对他感恩戴德,并数次通过项伯的疏通,才使刘邦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真像是《老子》所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啊,可张良救项伯时,难道就预知了后面的事情吗?只能推给"天意"来解释了。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的"任侠"之风非常浓盛,尽管秦朝统一后曾极力打压,但由于秦朝享国不过短短十几年,随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土崩瓦解,"任侠"之风必然卷土重来,而且很可能出现我们今天所说的"报复性反弹"的状况。

因此,张良作为"博浪沙刺秦"的主谋,他的名声一定是传遍"侠"界的,而他后来的老板刘邦,也正是一个深受乡间闾里侠气影响的人。刘邦虽然好酒色,不事生产,又喜欢捉弄人,但他心胸开阔,为人仗义,又喜欢施舍,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在刘邦与张良相遇于留地之前,刘邦就已经听说了张良的仗义之举,而且心里先入为主地对张良有一个好印象了。

及至见到张良本人,对于一个体形虽然瘦小,但无论家世、学识、胆量、谋略都强于自己百倍的人,刘邦心里必然暗自敬服。恰好这个人愿意为自己所用,刘邦自然对他青睐有加了。惺惺相惜的二人最终处成了我国漫长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关系的典范。

刘邦 剧照

在当时的刘邦阵营中,张良显然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虽然他的学识和智谋尚未大放异彩,但他"五朝宰相"的家世和"博浪沙刺秦"策划者的身份,已足以使刘邦阵营中的其他所有人黯然失色,即使是项羽阵营中的"老狐狸"范增,也不得不对他高看两眼。而此时的张良,一心只想着恢复他的故国。

可见,比较高的家庭出身及其带来的影响,使张良在进入刘邦阵营之前就先入为主地给刘邦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而在人们寻找张良善终的原因是,这也往往是被忽视、但确实重要的一个方面。

刘邦称赞张良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自然与张良对刘邦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是分不开的。从入关之前的轻取南阳、智取峣关,到进入咸阳之后劝刘邦退出秦宫、停军灞上;从在鸿门宴事件中通过故人项伯与项羽极力周旋,使刘邦最终化险为夷,到项羽把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后,通过贿赂项伯,为刘邦把汉中收入囊中;

从入蜀途中劝刘邦烧毁栈道以掩项羽耳目,到项羽准备收拾擅自杀回关中的刘邦时,写信告诉项羽齐国要和赵国合作灭掉楚国,从而为刘邦在关中坐大赢得了宝贵时间;从下邑画策,确定以黥布、彭越和韩信作为灭楚的主要助力,到协助娄敬说服刘邦定都关中,再到给吕后提示用请商山四皓来稳固太子之位的计谋……

刘邦与张良

在刘邦"建汉"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关键点上,几乎都有张良的筹谋与规划,这已经是一件令人感到相当厉害的事了;更为神奇的是,张良的每一次建议,居然都被刘邦采纳了;比这更为神奇的是,刘邦所采纳的张良的建议,后来被事实证明,全都是对当时的刘邦最为有利和最正确的选择!这也正是人们常常为张良所折服的方面。

而在这几近于"百发百中"的成功率背后,则是张良本身的高智商,和他早年间就已形成的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以及也许是他的家族带给他的遍布各地的信息网落。高智商就不用多说了,已经充分体现在他对刘邦事业的各种谋划中。完备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略微梳理一下。

战国末期的秦国因为较为彻底地实行了商鞅的变法策略,成为了令六国闻之丧胆的超级强国;山东六国也因施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而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同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礼法并重"的观念,通过他最得意的两名学生——韩非和李斯得以传播,韩非子正是韩国人,他以及他老师的儒、法两家思想不会不影响到家学深厚的韩国相国的家里。

由此可见,张良的知识储备,是一个包括当时儒家、兵家、法家、道家等在内的超级知识体系。他的高智商使他不仅把这些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运用于实际,在大汉王朝的初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就是因为只有刘邦听得进去他所讲述的兵书里的内容,他才认准了刘邦作为自己毕生辅佐的对象。可见,一个善于倾听的老板,连上天也会眷顾他,送给他最好的事业伙伴。

乱世出英雄。从秦末到汉初年间,各阵营中人才济济,英雄豪杰比比皆是。但如果仅仅是善于为老板筹谋规划而不善于应付人情世故,张良也未必能在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独善其身,典型的例子就是与他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相比之下,张良不但能屡屡说服刘邦听从自己的意见,而且能都多次成功地在敌我之间周旋且从不被刘邦怀疑。这固然与刘邦不像项羽那般多疑有关,但也得益于张良到刘邦身边以来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行为方式。司马迁说,张良长得像个柔弱的妇女,想必讲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柔声细语,从而使刘邦耐着性子听完。

张良并不是一直没脾气。当他还是少年时,如果没脾气,就不会策划刺秦的行动。同样,史书上也记载了张良在下邳隐居期间,一位神秘老人初见他,就故意无礼地要求张良给他拾鞋,并为他穿上时,张良气得想揍他的故事。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

由于张良念老人年事已高,就恭敬地按照老人的要求做了,于是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孺子可教"的成语,也换来了老人在十五天之后留给张良的、使他成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这件事情虽然记录得有些玄乎,但不妨碍我们认为,张良自此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蜕变为了一个懂得且善于克制、隐藏自己情绪的成年人。他从博浪沙刺秦的亲身经历和《太公兵法》中,深谙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张良拾履

当然,张良的低姿态行事,不仅体现在"喜怒不形于色"的外表上,他对物质财富也始终是一种云淡风轻的态度。

早在韩国被秦灭亡之际,他就敢于为了报韩国亡国之仇而散尽家财招揽勇士,最终在博浪沙给已经暮气沉沉的秦王朝造成沉重打击;鸿门宴后,刘邦为感谢张良的救命之恩,赏赐给他大量金银财宝,张良却把这些财宝如数送给项伯,请他为刘邦争取到了汉中之地;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论功封赏时,让他在齐地自择三万户,他却退而求其次,拒绝了"首功"的称号,只在与刘邦相遇的留地择一万户。

张良不仅自己"散财",还积极撺掇老板"散财"。刘邦正是听从了张良和樊哙的意见,及时退出秦宫,封存秦宫府库并还军灞上,才使鸿门宴上的刘邦有理由为自己开脱从而虎口脱险;也正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及时承诺把关东地盘分给黥布、彭越和韩信,刘邦才能迅速集结兵力一举消灭项羽,从而奠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毕竟对于刘邦来说,比钱财更重要的,是天下。

鸿门宴 剧照

与张良的对待物质财富的态度相对应的,是他及时全身而退的大智慧。按照正常思维,等到刘邦称帝了,各路诸侯分封完了,各路功臣也分封完了,应该可以在主子身边享清福的时候,张良却在定都长安的路上就递交辞呈,说国本已定,大事已成,他也该离开了,从此极少参与政事。但一旦出山,又都总是胜券在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换太子风波"当中,让吕后请商山四皓出山,与刘盈一起在刘邦面前出现的安排,可谓神助攻。

有人说,张良身上自带一股仙气,这我是信的。一个连饭都可以不吃的人,又怎么会和凡夫俗子一样,计较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金银呢?或许也正是因此,张良与刘邦阵营中的任何人都没有构成实质上的利益冲突,他就真的像位仙人一样来去自如、无拘无束。

读到这里,我们对张良的性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了,那就是,"五世为相"的高贵家世和家国变故使年少时的张良有勇有谋、侠肝义胆;成年之后,张良言行处事更是沉稳低调,大音希声,对待钱财、名利则淡然处之,与世无争。

纵观我国整个古代历史,和张良一样对于君王有不世之功的人不在少数,但能够像他这样善始善终的却不多,除了周朝初建时的姜太公、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大夫范蠡、以及唐太宗年间的秦琼、李靖、宋朝的石守信等人,大多数都因为贪恋权势或者富贵而难以寿终正寝,更有甚者因为被君主猜忌而惨遭迫害甚至被灭门。

太公垂钓

历史是通向未来的起点。我们在读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时,如果不能从中多少汲取一点经验和教训,只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或者认为古今环境迥异、物是人非,没必要非从死人身上吸取"养分"的话,那就算是白读了。能够被史书记录下来并且流传至今的,对于今人而言,大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可借鉴性。

在万事都以"利"字当头的今天,我们虽然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机会靠近任何所谓的"权力中心",但如果我们对待物质财富能够像张良那样淡然,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整天围着房子、盯着手机支付宝里的余额碌碌而终,也就不会把自己变成"拜物教"的教徒、物质的奴隶?如果我们能够像张良那样不那么贪恋高贵的地位和唾手可得的权势,我们是不是也会拥有一个比较清明,至少是不坏的名声?

在司马迁看来,张良是一个集中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每次刘邦遇险,都有张良出谋划策化险为夷;周总理说,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这个在史书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污点的人,他的家世和容貌我们可能难以复制,但他的学识、胸襟,他的处世风格的转变、他对待财富和名利的态度,是不是都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方面呢?历史上虽然只有一个张良,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在某个方面无限靠近张良。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