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344更新:2022-09-11 20:43:25
影视剧中对某一特定族群的刻画,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民众眼中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港片中对于内地人物的塑造不外如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人通常以“他者”(非本土人士)的形象出现在香港电影中,他们愚蠢懒散、土里土气。香港影视行业也曾借助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划定了“港人”和“内地人”的楚河汉界。
阿灿 影片截图
当时港片中最经典的内地人角色就是1979年《网中人》中的阿灿。他是周润发剧中角色的内地亲戚,性格愚昧又急功近利的阿灿也从此成为港人对内地穷亲戚一个特定称谓。
有趣的是,“港灿”也由此衍生而来,现在专门用以嘲笑在内地见识新事物后大惊小怪的香港人。
1990 年的《赌圣》,再次加深了港剧中内地人 “他者”的形象。电影中的周星驰扮演的角色从广州到香港投奔三叔,尽管为了进城特意打扮、西装革履,但是拘谨的表情与窘迫的行为却和现代化的香港格格不入,从头到脚都透露出一副乡巴佬进城的模样。
周星驰在《赌圣》中饰演内地来港投奔三叔的“阿星” 影片截图
该时期,港片中内地人的角色不够正面,不是乡巴佬、“北姑”(对内地来港女子的贬义称呼),就是小偷、“大圈”(指从内地到港从事黑社会活动的人和群体),尽管与内地真实情况并不相符,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度发达的香港对改革开放初期内地城市的陌生,乃至“鄙夷”。
但彼时沉浸在优越感中的香港人,在肆意将内地人塑造为贫穷、落后、愚昧的代表的同时,又因为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民族主义情绪前所未有地高涨。
在80年代上映的《少林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与内地合拍的电影,都是在高涨的家国主义情怀中应运而生的。该系列电影公映后,风靡香港、内地和华人地区。
《少林寺》影片截图
香港电影市场似乎已经意识到一种在香港社会中弥漫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祖国山河的“好奇”和“寻根”需求,一时间,动作、功夫和历史题材的电影与电视剧成为香港影业主流。例如《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少林寺俗家弟子》、《木棉袈裟》、《八百罗汉》、《万水千山总是情》、《精武门》、《霍元甲》等。
一部分处于身份认同迷茫中的香港人,在类似影片的感召下,开始逐步表露出以作为“中国人”为荣的价值倾向,此时的内地在部分港人印象中,是家乡,是血浓于水的骨肉至亲。
在2003年,SARS席卷香港,百业凋敝,当时的特首董建华前往北京请求中央开通自由行。
当年内地在经济、精神上给予香港人的支撑,为港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反映在影视作品中,从2003年开始,香港电影开始出现一些内地“救赎者”的形象。
《金鸡》中胡军饰演的叶先生(左)影片截图
2002年的《金鸡1》,女主在阿金陷入绝境时,惊奇地发现卡里多出了98万,原来是内地的叶姓神秘人物(胡军饰)帮助她度过了难关。在SARS之后创作的《金鸡2》,同样延续了内地人对香港人实施救助的神话。
《无间道III终极无间》 中陈道明饰演的沈澄 影片截图
2003的《无间道III终极无间》 中出现了一名勇敢、睿智、干练的内地卧底公安沈澄(陈道明饰),他与香港警方合作无间,最终成功将罪犯一网打尽。
2006的《宝贝计划》里,内地来香港医院实习的护士Melody(高圆圆饰),与成龙、古天乐一起对抗恶势力,最终惩恶锄奸,让坏人接受应有惩罚。
香港电影里,内地人形象发生根本改变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08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香港与内地经济实力发生扭转,内地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逐步提升,甚至在关键时刻起到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从前的 “北姑”“大圈”逐渐消失,内地人物在港剧中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
2017年播出的《不懂撒娇的女人》或许可视为TVB剧集中内地女性形象的一个里程碑式转变,剧中高海宁饰演的田蜜,就是一个内地女性。
《不懂撒娇的女人》中高海宁饰演的田蜜 影片截图
虽然这部剧中内地女性角色依旧延续了“他者”概念中的某些元素,是懂“撒娇”,有心机重,会勾引男人的内地女性形象。
但与过去不同的是,虽然剧中田蜜作为反派,在大结局中得以翻身,与女主角(脾气硬,能力强的港女代表)最终和解,并与前夫相遇后复合,算是一个happy ending。
此外,剧中田蜜是一个高知女性,自小接受严格教育,有学识,毕业于清华大学,这与过往老实巴交,土里土气,从事低端职业,或者心机深重,拜金势利,甚至从事不正当职业的“北姑”形象大相径庭。
这种演变背后,是内地来港群体阶层、财富、教育程度的改变。此时的香港社会中,高学历内地女性与通过结婚前往香港的内地女性数量正此消彼长,高学历“港漂女”成为香港社会中内地女性的新印象。
另一部 TVB 剧夸大了内地人“人傻钱多”“挥金如土”的刻板印象。2013 年TVB出品的《老表,你好嘢》一开场,就是内地客前往香港血拼的场景。并多次出现大手笔消费的内地女性形象,试图加深对内地民众的“标签化”误解 。
《老表,你好嘢》中的内地旅行团 影片截图
《溏心风暴3家好月圆》亦然,剧中,在香港有百年根基的许氏集团因经营不善,四处求援,其中有一幕,是许家话事人和其夫人与内地商人的酒局,酒局中内地富商喝不惯红酒,执意要开十几瓶茅台显示财力,随后又不断劝酒,粗鄙的土豪形象跃然纸上。
这些刻意丑化内地先富阶层的情节,尽管与内地现实情况相去甚远,但脸谱化地描述了在2008年后,香港对内地人总体印象的转变。
换言之,2008年后,内地人的形象,从乡下的穷亲戚,变成了地主的傻儿子,其最大的改变在于,香港已经无法再无视内地经济的崛起,也不得不承认内地市场对香港经济的拉动作用。
但由于香港的自信心正倍受打压,“要人帮”的心态也愈发明显,此时的港片尽管承认内地的经济发展,但难免显露出对内地人的揶揄心态。
不过,此时港片中频繁出现的内地人,显然已不再是回归前平面化的“他者”, “内地人”与“香港人”的“敌我矛盾”俨然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
近两年,在新冠疫情及黑暴活动的夹击下,香港电影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2019年港片产仅47部、八成从业人员半年没开工,2020年更加严峻,原定于2021年4月份举行的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推迟到2022年进行。
此时内地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内地市场的潜力以及内地资本对港剧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因此,香港影视作品显而易见地对内地更加尊重,港产商业片对于内地女性的刻画甚至显现出了空前的宽容与肯定。
《拆弹专家2》影片截图
比如在《单身男女2》以及《拆弹专家2》中,拥有良好学历背景的内地女不仅不再攻于心计,编剧甚至干脆安排古天乐、刘德华等顶级香港男神,煞费苦心追求内地女生。
此时的香港影视行业从业者开始强调香港跟广东地区的姻亲联系,为避免误会、弥补裂痕,拉近与内地市场的关系,香港影视作品中开始刻意模糊之前的港片中为内地人建立的“刻板印象”(如“北姑”)。
TVB热剧《盲侠2020》非常具有代表性。该剧是一部律政剧,剧情中不断穿插控辩双方法庭辩护的情节,其有一案涉及境外女性为拿到香港工作居留权,与香港男性假结婚的情节,而这熟悉的设定中,唯一的变化在于,钓港男的不再是内地女,而是越南女。要知道在十年前,该类角色是专属于内地女性的。
纵观香港影视作品中内地元素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内地人物逐渐呈现正面化的发展趋势,这与内地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愈加频繁,港剧中会出现更加多元立体的内地人物形象。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