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58更新:2022-11-11 22:32:38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群岛附近进行了代号为“BRA-VO”氢弹试爆测试。其爆炸所产生的威力,远超过原定的海域范围。日本一艘名为“福龙丸五号”的渔船,因为在附近捕鱼也惨遭波及,船上的多位船员也因此遇难。
自1945年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事件后,日本的民众就长期被笼罩在原子弹的心理恐惧阴影之下。这次“福龙丸五号”受氢弹试爆辐射事件,更加点燃了高涨的反核社会情绪。核威胁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广泛讨论的焦点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影响之下,催生了圆谷英二、田中友幸等人想要拍摄一部“核怪兽”题材电影的想法。于是在1954年11月,由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制作发行的第一部《哥斯拉》怪兽电影应运而生了。
早期电影分镜设计稿
哥斯拉,被设定为一只受到核辐射污染的巨型怪兽。“哥斯拉”这个名字,所对应的汉字词是“吴尔罗”,是日本传说中大户岛上怪物的名字。
在造型上,哥斯拉以恐龙模型作为基础,表皮设计成类似鳄鱼的粗糙皮肤。头部偏小,身后有一条长尾,背部长有刺状的背鳍。嘴巴还能喷射火焰状的吐息。
为了表现哥斯拉所代表的“核恐怖”属性,哥斯拉的体型被设计非常巨大且充满压迫感。巨兽对人类城市的无差别破坏,就如同巨大的核威胁逐步朝人们逼近。
在拍摄过程中,制作组还专门设计了一整套大型哥斯拉模型。比如,哥斯拉的头部眼睛和嘴巴使用机械装置控制,主要的身体部分则依靠皮套演员轮流穿上重达63公斤的乳胶服出演。长长的尾巴部分则采用铜丝吊着帮助摆动。
《哥斯拉》上映后,刚好踩上了日本社会高涨的反核情绪的浪头,影片也因此收获了颇高的票房。虽然该片的黑白特摄效果较为粗糙,但是为此类摧毁城市的巨型怪兽电影模式奠定了基础。
由于是第一部《哥斯拉》的电影,东宝公司很可能一开始并未完全构思好将其发展为一个大系列。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哥斯拉被人类彻底杀死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即使纵观整个《哥斯拉》系列也是不寻常见的。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初代《哥斯拉》的故事内容。
影片的开始,就讲述了日本南海的船只突然遇难,连搜救船也一去不返,人们对此产生了诸多猜测。终于,从幸存的船员口中得知,奇怪的事件极有可能是一只“恐龙”状的怪兽所致。
古生物专家山根京平教授,奉命前往调查。根据岛屿上所遗留的破坏痕迹以及在巨大脚印处发现的三叶虫尸体推断,这个怪物应该是几百万年前侏罗纪时代存活下来的一种介于海洋和陆地生物中间的史前爬行物种。
这种爬行动物以深海生物为食,因为在原子弹的影响下,栖息地被破坏,自身也突变成为如今的怪兽——哥斯拉。
此后,哥斯拉频繁从海中现身登陆陆地,军队也对哥斯拉发动进攻。但是哥斯拉的力量远超过人类想象,对城市造成了大量的破坏。
为了应对哥斯拉的袭击,军方还制定了“高压电击”的作战计划,但是对哥斯拉却依然无效。哥斯拉还因此愤怒,施展了自己的可怕绝招,利用嘴巴喷射火焰状的吐息,四处进行破坏。
由于哥斯拉在核辐射影响下,体内变异进化出一种反应器官,可以在器官内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极不稳定的易燃气体,喷射出后就能形成这种伤害面极大的吐息。
正当人类束手无策的时候,《哥斯拉》系列中著名的人物——芹泽,首次登场了。
芹泽是山根教授女儿惠美子曾经的恋人。在芹泽的研究所中,存放着一种对水中生物有巨大杀伤力的可怕武器——“氧气破坏者”。“氧气破坏者”是芹泽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这种特殊物质能将水中的氧气一瞬间完全破坏掉,附近的生物会窒息死亡并被溶解。
惠美子希望芹泽能够将这项研究成果用来消灭哥斯拉。最终,芹泽经过多次思想斗争后,同意一试。
为了防止“氧气破坏者”的秘密扩散,芹泽烧毁了所有相关的资料。而且他亲自带着“氧气破坏者”潜入东京湾并找到哥斯拉。随着“氧气破坏者”的释放,哥斯拉成为了一具白骨,而芹泽也与之共同埋葬与海底。
1954年的初代哥斯拉,就这样轻易地被“氧气破坏者”所杀死了。但是随着整个《哥斯拉》系列的扩展,如今的哥斯拉无论在实力还是生态地位上,都做了不小的提升。
影片中的“氧气破坏者”就如同现实中的原子弹,威力强大而且难以掌控。芹泽选择同归于尽的方式来防止“氧气破坏者”秘密的扩散,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对使用强大武器的反思和敬畏之心。如此不可控之力,不应该滥用。
虽然在该片中哥斯拉被杀死了,但是在影片的片尾,山根博士说到:“哥斯拉恐怕不会只有这一只,只要我们继续进行核试验,就可能会有新的哥斯拉在世界某处出现。”
这句话,除了是对人类文明和破坏的的深刻反思,也为今后的哥斯拉再度出山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