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45更新:2022-08-12 03:00:4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百家争鸣,而孙武则是兵家的代表人物,被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春秋末期,孙武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在此之后,一代兵圣却就此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呢?孙武最终的下落如何呢?
一
首先,针对孙武的最终结局,历史上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孙武被吴王夫差处死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孙武急流勇退,选择隐居了。由此,不管是哪一种结局,这都促使孙武在历史上逐渐销声匿迹,乃至于下落不明。其中,就第一种说法来说,据《汉书》记载,兵圣孙武是被夫差诛杀的。在《汉书》中,存在这样一句话:“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也即孙武和吴起、商鞅、白起一样,都遭到了被君王处死的结局。
二
同时,针对吴王夫差处死孙武的原因,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孙武、伍子胥率军被楚国击败了。众所周知,春秋末期,孙武、伍子胥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但是,对于地域辽阔的楚国,显然不是吴国可以吞并的。在秦国出兵的帮助下,秦国、楚国联军击败了吴国的士兵。此后伍子胥作为吴国重臣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而孙武却下落不明,事迹再无记载。由此,作为吴国士兵的将领,孙武很可能是被吴王夫差下令伤害了。
三
但是,针对吴王夫差处死孙武这一说法,因为仅出自班固编撰的《汉书》,并没有得到《史记》等其他史料的佐证。所以,还是有不少人质疑这一观点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也即孙武激流勇退,选择隐居了。根据史料记载,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大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在吴王阖闾在位时,确实非常器重孙武这位大将,给予孙武非常高的信任和重任。
四
最后,不过,在吴王阖闾去世后,即位的吴王夫差为人比较残暴,比如孔子的徒弟子贡曾评价夫差:“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特别是在吴王夫差在位后期,居然处死了伍子胥这位孙武的好友。由此,对于孙武来说,不管是心灰意冷也好,还是惧怕这位残暴的君王,选择隐居无疑是当时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了。在伍子胥被杀后,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约公元前470年,隐居中的孙武去世,留下了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
引言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段话大家都不陌生。汉初之时,人们在问刘邦为何能够成功之时,刘邦用这段话回复了他们。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才的重要性。
用刘邦的话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张良的作用。
分析有一句老话,叫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
什么叫做战绩,什么叫做指挥。不是非要金刀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一定非得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也不需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都是上马杀贼的手段。
杀贼也有下马杀贼,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不亲临战场,也可以让曹孟德于赤壁丢盔卸甲;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更是手无缚鸡之力,谁又能说他不是名将;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的王阳明,也不是在两军阵前指点江山。他们是下马杀贼的人。
若说亲临战场,指挥万马千军,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坚,那张良确实不是韩信的对手。可谁说“军事”的表现方式只有一种。
刘伯温,标准的“读书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给元朝干活的时候KO方国珍,跟了朱元璋就帮他建立了大明,说他不懂军事,那岂非是笑话;曾国藩可以训练乡勇,从格局上制定围困太平天国的计划,要说勇他抵不过曾国荃,可要说军事才干,谁说曾国藩不行;蒋百里先生不亲临前线,可一纸国防论,从战略到布局,把对日作战预测了个七七八八。
军事有亲临前线的战将,但也需要幕后经营的参谋。战将固然重要,参谋也不可替代,张良就是一个参谋,还是参谋中的参谋。
浅说张良的贡献张良是刘邦身边第一个专业型人才。在张良到刘邦身边之前,用贩夫走卒来形容刘邦身边的人毫不为过。那个时候的刘邦凭的是一时之意气,和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挑起了反秦大旗。
没有规划,没有目标,没有宏大的理想,如果没有张良这可能就是秦末众多势力中的一个,到时候终将被历史所淹没。正是因为张良的到来,改变了刘邦和他的命运: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让刘邦成为反秦义军的关键之战是入关中。此战之后,刘邦的羽翼丰满,政治上也有了话语权。最关键一点,此后的刘邦,永远的掌握了道德制高点。
而刘邦在关中之战最焦灼、无奈要走错路之际,又是张良一语点醒梦中人:
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後击,彊秦在前,此危道也。”
被项羽压制的刘邦,只能选择去老老实实当汉王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张良用“奇谋”,为刘邦“铺”了一条未来逐鹿天下的办法: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一个锁有一把钥匙。张良在韩王成那里的表现虽然不是很好,但问题不在张良,而是韩王成开不了张良这把锁。
刘邦打开了这把锁,因此张良给刘邦献的每一谋,每一策,都让刘邦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的独一无二性无可替代,同时他的这些策略又都是与军事息息相关之策。
武庙十哲之功武庙十哲,这是中国历史上,军事领域的最高荣誉。
进入武庙基本就是“半仙之体”了,更何况最早的武庙十哲呢。
武庙的主祭是姜子牙,张良为配享。其余的人分别是:
左手边: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季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勣。
右手边: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能够进入武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立功。
白起:
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2]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韩信:
韩信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平定魏国,拿下代国,背水一战,击败赵国 ,派人降服燕国 。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奇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攻打齐国,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
诸葛亮:
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攻取益州。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
李靖:
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李勣:
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
田穰苴:
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
孙武:
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吴起:
在魏国的时候,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到了楚国,在楚国执行变法,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乐毅:
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城。
若说功,武庙十哲所立之功,在他们所处的那个位置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仅仅以此功绩而进入武庙十哲那还是不够的。
进入武庙的另一重原因武庙十“哲”。这个评价的重点最终还要落在“哲”上。
要说仅以立功而言,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功绩高的人很多。平定六国的王翦,威迫匈奴的蒙恬,大汉双子星卫青、霍去病,“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投笔从戎经略西域第一人班超,这些人无一不是功照古今。
但他们都没有被列入武庙十哲,关键就是在“哲”字上面。
“哲”者,智也、知也。能够进入武庙十哲,是因为他们在领域当中是“智者”。说白了,这些人基本都在理论上有过贡献。
姜子牙有《太公兵法》传世,孙武子有千古名著《孙子兵法》。那么其他人有什么著作呢?
白起曾著有《白起兵法》,虽没有传世,但却有“十七字”的核心用兵方针。
韩信与张良合著兵法三篇,没有传世,但被人传得却是神乎其神,“天地人”兵法三篇,得之可安天下。
诸葛亮有《兵法二十四篇》,更有著名的《便宜十六策》能够治军治国。
李靖著有《卫公兵法》,《唐李问对》更是千古流传。田穰苴的著作是《司马法》,吴起则是有《吴子兵法》。
在武庙十哲中,只有乐毅和李勣是没有兵书传世的。
当然,除了“兵书”之外,“哲”还代表着他们把军事理论提高到了一个高度。
他们有的着重于谋略,有的关注于练兵,有的经营吞并策略,有的让人初次见识了快攻快打,有的让人知道什么叫围而不攻。
总而言之,他们在军事领域都有一定的创新。否则不可能被称之为“哲”。
结语“武庙十哲”,突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武”,更重要的是后面的那个“哲”。
从“武”的方面看,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本就是“武”的另一重表现;而从“哲”方面看,张良与韩信一同总结前人兵法,要著书立说,也可称一个“哲”。
在这一点,张良属于“道家”与“兵家”合一的人物。仅这一个特点,他就在崇信道教的李唐王朝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无论是从贡献、能力,还是从情感上出发,李唐王朝把张良放入武庙十哲,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