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77更新:2024-11-02 09:58:20
《天道》,是由王志文、左小青主演,根据《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电视剧。故事讲述了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了公司,从而被惩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所有分红被冻结,甚至穷到天天吃方便面。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从一对音响发烧友演变成了一对爱情发烧友,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电视剧《天道》取名意境高远,剧中基督、佛、道之警句如缕串珠可谓精深难测,该剧的思想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可谓莫衷一是。看完二十四集回头梳理:从芮小丹投向丁元英心灵与肉体的爱恋到丁元英为红颜知己创造神话,从芮小丹悲壮之死到丁元英在林雨峰的枪口面前镇定自如,每一位观众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从格律诗公司没有花篮和庆典的开业到与乐圣公司对簿公堂,从冯世杰、叶晓明、刘冰退股到刘冰跳楼自杀,自然引起我们对杀富济贫、公平正义、道德价值等观念的思索;从芮小丹审讯王明阳时对天堂、地狱、圣经、窄门的心灵对峙到丁元英与智玄大师对真经、法门、悟道、修行的对流,特别是“神即到,道法自然,如来”一句贯穿全剧,我们会陷入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沉思。丁元英面对智玄大师说:“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丁元英喊的是什么?该剧的思想意义何在?这不是一个容易说明白的题目,本文不揣浅陋,略说一二。
丁元英呐喊的基因是天道,因此,首先要了解对天道的一般性阐释。丁用两句话阐释天道:“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两句话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是丁元英的思想、理智的概括。
何为“道”?《圣经.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是我国古代唯心主义所谓的“道即宇宙的精神的本源”;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用“道”指事物的普遍规律。何谓“神”?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基督教指上帝(天主)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何谓“道法自然”?语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国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意指道是效法自然而非人为。何谓“如来”?如来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称。
何谓“天道”?“天道”是中国哲学术语,原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唯心主义者认为天体运行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如《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与夏”;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天体运行是一种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如王充《论衡.遣告》:“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由上列解释,“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把基督、道、佛三教融合到一起,它阐释的“天道”包涵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天道”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另一方面“天道”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神的意志,这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与唯心的结合就是二元论。我认为不必深究唯物、唯心、二元论的是非,用天道的两方面意义来理解丁元英的呐喊所折射的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及丁元英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是顺理成章的。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看完了这部据说是2006年的片子《天道》。看完后在网上搜了一下,发觉网上的评论不多,远远比不上《潜伏》。我想,这跟剧中太多的大道理有关:专业人士可能不屑于评,而一般普罗大众又不敢评。毕竟,佛道、禅宗、文化属性……这些东西,不是什么人都敢说两句的。
剧中丁元英这个人物,你可以说他是极度自我的人,也可以说他是极度自私的人,甚至因自私而显得近于冷酷。他俯视众生的优越感,应该是来自于他优于大多数人的理性,或许这也正是其显得冷酷的根源——这种冷酷,既可能是因为自私,也可能是源于悲观。
丁元英能谈与佛有关的许多大道理,但我却认为他与佛极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他实在是少了悲悯心。虽然佛家有出世入世之说,但是对人生虚无的理解与对众生悲悯的情感,是佛很重要的两个因素。
那么,丁元英与道相近吗?我不知道,有时候,道与术在表现形式上是极其相似的——我想作者或编剧对此肯定也模糊地意识到了,所以才让丁元英在那个大师面前自我解嘲“已到山门而不入”。
或许,作者或编剧的本意,就是让丁元英以“道”的诠释者的身份而存在的吧?
剧中的丁元英关于民主说了两段话,相对于他其他的大道理,这两段话显得比重不大,少得可怜,因而突兀。其实这样的观点,在精项阶层中或是主流想法。精英认为草根不具有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剧中三个不能承担风险的失败者是最好的注脚
剧中三个配角的失败,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实际上,透过整部剧,实质是在为这个社会中不断分化的阶层寻找其形成的合理性。再仔细深究一下,你就会发现,剧中三个配角的失败,实际是因为其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 整部剧中,关于劫富济贫的一段是最能吸引人的,但看到最后却发现,所谓天道,其实离社会达尔文主义仅一步之遥。
佛之悲悯的另一个说法是什么呢?是人道主义,是人文关怀。而《天道》剧中,所谓扶贫,不过是一串“术”中的一个手段,一个环节,因此其肇始根源于赌就不足为怪了;而剧中的丁元英显得冷酷,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透过劫富济贫的一段,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一个阶层贫富悬殊、地区贫富悬殊的社会,实际对一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当发达的不能提携落后的时,落后的就有可能把发达的拉下来——这究竟是“术”还是“道”呢?
丁元英能一直成功吗?他的胜算能一直这么大吗?他俯视众生的优越感能一直这么好吗?或许,能制衡他的,唯有与其同一圈子的一小撮人!
悲观主义源于一种无力感,源于对既定规则与规律的无奈服从。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萨特说“存在即合理”,唯物辩证法说“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道”与“术”的区别在哪儿呢?
我相信丁元英这样的人在这个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
《天道》
《天道》中所表现的强势文化才能拯救贫穷落后,这就是天道。丁元英对强势文化的呼喊,就像当年鲁迅先生给自己的小说取名《呐喊》一样,旨在唤醒国人的觉悟。
丁说:“透视社会依次为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的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王庙村就是一个典型,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街道狭窄、房屋陈旧、百姓落后,冯世杰说:“媳妇都是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连四元钱的水费交不起”。世代生活在如此贫困落后环境中的农民,他们都很虔诚的到基督教堂听布道,却不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存状态;他们靠父母、靠朋友、靠上帝、靠皇恩,就是不靠自己来改变命运,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就是几千年中国弱势文化的写照。丁的“杀富济贫”向这些人们呼喊:上帝只拯救那些自己救自己的人!无论“杀富济贫”这种开采市场资源策略的利弊如何,但最终王庙村的农民靠自己的双手、吃大苦耐大劳与贫穷告别。丁又说:“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积淀的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的距离。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辉的,是灿烂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中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但在近代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落后了,特别是二战后,西方的经济、科技突飞猛进,我们跟在后面举步维艰;改革开放迎来曙光,技术进步了,制度改良了,但几千年弱势文化的根扎得太深,靠恩典吃饭、凑付过日子的思想绵延太长。因此,诸多现象还是弱势文化的反映:嘴上要民主,给你民主也不会用,看着人家议会打仗直摇头;上面政策不对、做法不好,别人能接受咱也不作声;下岗心里难受,领上一袋面一瓶油愁云就没了;碰上不公或骗子,忍了最好,讨个说法摆不平还得忍。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大部分是孔孟文化,中国老百姓脑里装着“君臣父子”、“仁义道德”,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但仁人志士自古有之,鲁迅是现代撞击弱势文化的旗手,孙中山赶跑了皇帝,从此,中国文化属性有变化了,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缘故。现在,到西方留学、参观、旅游者,回来后都说外国好,岂不知除了文化差异我们绝不差,这个差异是在哲学、政治、经济领域强弱文化的反映不同。《天道》借丁元英之口,再次向国人呼喊“强势文化”,用王庙村的神话为国人诊脉,开方吃药是国人自己的事,英雄、圣人救不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