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96更新:2024-11-02 10:05:10
《幽灵党》在2015年上映时遭到了大面积的吐槽,甚至还有「邦德已死」的论调,但当时尚未观看,我也不能予以置评。前一阵先看了《天幕杀机》后加剧了我的疑惑,同样一个导演,为何会执导出两部评论有如天渊之别的电影。直到看罢《幽灵党》,我才意识到影迷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萨姆·门德斯也并非庸才,只是一念之差导致了他在前一部的基础上还想做点加法和装逼,可惜这个逼装得有些画虎不成反类犬。说到底,门德斯在「007」系列上的一起一落,完全是其自身的文青气质作祟,可谓成也文青败也文青。纵观他的导演历程,从《美国丽人》到《毁灭之路》,再到《革命之路》,大凡受到好评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或深或浅的思想内核,可见这位腐国导演对艺术气息和意识形态的追求。在《天幕杀机》中,门德斯很好地贯彻了自《皇家赌场》以来的现实主义风格,并打出了「怀旧牌」以及军情六处大换血的戏码,紧凑简练又恢弘大气,堪称经典。然而到了《幽灵党》,或许是《天幕杀机》的成功让他有点得陇望蜀,期望再加进一点自己的标签。一边继续大把大把地泼洒「情怀」,
一边又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摇摆不定,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了节奏的拖沓冗长和风格的不伦不类,简言之便是「丢了魂,失了衡」。在「现实主义」之外,丹尼尔·克雷格时期的「007」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灵魂,特别是《皇家赌场》和《天幕杀机》,前者是「爱情」,邦德和维斯帕之间咫尺天涯的爱情令人肝肠寸断;后者是「友情」,M女士既是邦德的上司又似他的导师,让这段袍泽之谊也十分温情感人。但在《幽灵党》里我看不到任何灵魂,只有为前三部做个了断的大型过场秀。于是,虽然黑暗组织幽灵党和大反派布洛菲尔德时隔半个世纪重归荧幕,可是缺少了灵魂的反复致敬与怀旧无异于令人生厌的炒冷饭,特别是对于大多数非资深影迷来说,卖弄情怀根本没有什么卵用。
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这部「007」又开起了历史的倒车,老邦德的那一套故技重施,泡泡妞、杀杀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因此,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莫妮卡·贝鲁奇沦为了彰显邦德荷尔蒙的花瓶;一开始还故作矜持的玛德琳忽然就饥渴地与邦德勾动出天雷地火,前几部颇有个性的「邦女郎」重新成了邦德施展风流倜傥的陪衬。
最尴尬的一幕出现在片尾,邦德在快艇上愣是用手枪打落了几百米外的直升机,这个大写的牛逼我也是醉了。不得不提的还有反派,出场时的神秘和气势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到头来仍是智商捉急的脑残货。苦大仇深的布洛菲尔德有好几次机会直接弄死邦德,却非要玩些猫捉耗子的游戏慢慢消遣,一个联网全球、志在天下的野心家居然会阴沟翻船,为了个小小的邦德而前功尽弃。不知是布洛菲尔德小看了邦德的智商,还是导演小看了观众的智商。另一方面,门德斯又按耐不住要表现浪漫主义的文艺心。从幽灵党神神秘秘的聚会以及布洛菲尔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场开始,导演大有把每场戏都当成重头戏来编排的架势,之前流畅的叙事亦变得滞涩起来。以探访怀特先生和玛德琳为例,故弄玄虚、洋洋洒洒,临了都是下一个线索的过场罢了。
《幽灵党》赢了票房,但输了口碑,结局是萨姆·门德斯辞导、丹尼尔·克雷格辞演(尽管合同里还剩一部)。总体而言,克雷格的四部「007」还是相当成功的,不管影片质量如何,至少诠释了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邦德,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种级别的IP自然不会缺少大把型男前赴后继,只是这个系列该走什么路子,还需要制片方三思后行。
我承认门德斯在现实主义上用心颇多,就像本片在场景上的精益求精、美轮美奂一样。比如在「棱镜门」事件之后非常热门的政府监控与网络恐怖话题;又如M与C、军情六处与国家安全中心的政治斗争;再如影片还尝试回答特工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么一个严肃的问题。不过在作为商业电影的前提下,这么多头绪只会贪多嚼不烂。结果没有一个说通说透,最后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仅仅是M对C说过的那句话:「特工被赋予的杀人的权力,同时也有不杀人的权力。」邦德在最后时刻放弃杀死大BOSS,大概便算是对这句话的回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