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03更新:2022-08-12 22:03:26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大家的童年时代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它们。
《伊索寓言》的结尾总是带上一句“这就是说……”,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将意义灌输给读者。当一则寓言所指涉的寓意是可移易甚或可反转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将之视为一种真理的载体?
本文选自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小说稗类》,将目光集中于寓言故事的指涉,以《伊索寓言》与庄子为例,为大家指出一条真正理解寓言的路径。
▲ 张大春,台湾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济南。他创作量丰沛,杂学古今中西。其作品着力跳脱日常语言的陷阱,小说具有鲜明的叙事风格,背后是他对写实传统的不断思索,这使得他的作品与时代脉动强烈合拍。著有小说《城邦暴力团》,京剧剧本《水浒108》,历史小说《大唐李白》系列,文学理论与散文《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小说稗类》《文章自在》《见字如来》等,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
我在念小学的时候拥有了第一个版本的《伊索寓言》,十六开彩色连环图,每一页或两页一个故事。这本书让我发现:动物也像人一样会说话,甚至连树木、太阳和北风也说得挺有意思。这倒不会让我困惑,伊索带来的真正困惑是故事结尾部分的“寓意”经常与我自己读到的不同。
就像那个北风和太阳争胜的故事,说的是它们比赛看谁能让旅行者脱下外衣。北风使劲儿吹,旅行者却把衣服抓得更紧,北风更加用力,旅行者反而又加了一件衣服。而太阳则慢慢散发热力,旅行者觉得热了,就把加上去的衣服脱了,太阳越来越强烈,旅行者终于受不了,把衣服全部脱光,跳到河里游泳去了。这则寓言结尾的“寓意”部分说:“温和的说服往往比粗暴的力量来得有效。”可是,太阳难道不比北风粗暴吗?倘若设定的比赛方式是看谁能让旅行者加件衣服,那么北风显然会得胜,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否就得说成“粗暴的力量往往比温和的说服来得有效”呢?
只有燕子受到保护,为什么?
槲寄生草发芽了,燕子担心这种草对鸟儿有害,就集合所有的鸟儿,要大家合力把槲寄生草从橡树上砍掉,如果没有能力这么做,就到人类那里去,请求他们不要用槲寄生草做粘胶来捕捉鸟儿。鸟儿都笑燕子胡说八道。于是燕子只好自己到人类那里去请愿。人类认为燕子很有智慧,就留下燕子和人类住在一起。从此以后,其他的鸟儿都遭到人类的捕捉,只有燕子受到保护,并且可以安心地在人类的屋檐下筑巢。
这个故事的寓意果真只是“眼光看得远的人可以幸免于难”吗?还是“眼光看得远的人注定将背弃同类”?还是“眼光看得远的人注定将出卖同类间的秘密,依附较高的权力”?还是“人类欣赏能出卖同类间的秘密以依附较高权力的物种”?还是“神欣赏眼光看得远且能背弃同类、出卖同类间秘密以依附较高权力的人”?这些看来似乎既不更接近也不更远离真理的寓意还可以无限延伸、扩充;它们所带来的教训未必比伊索原先的高明或者逊色。归根结柢:伊索寓言的寓意也无所谓正确或谬误,寓意只是一个符号学上的需要——有了寓意,寓言似乎是找到了靶位的箭矢。
可是箭矢早已射出
问题恐怕不在哪些批评家具有善意,哪些批评家欠缺善意。在小说中寻找寓意的工作牵涉到这门艺术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受制于类似古老寓言之寓意的咒缚。人们无法想象小说像一个力士所干下的“无的放矢”的勾当。一部小说容纳了多少并不真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角色,他们却能像现实世界中的活人一般说着人话,干着人事——这难道不比狐狸能请鹳鸟吃饭、青蛙想比牛更肥大之类的故事更加荒怪吗?正因其荒怪,小说也就犹如寓言一般也有了它符号学上的需要;它必须具备一个寓意,它必须有所指涉,它不能一箭射出,不知所终,它得落在一块可以供读它的人为它画上靶位的墙上、地上或者什么东西上。从这个譬喻的另一面看:小说家也不可能为了去准备指涉某一个靶位而写作,因为设若有这样一个靶位,它必定是缘于早先已经出现过的一部作品而画出的,一个靶心之上不可能容得下第二支箭矢。在这里,辛苦的批评家必须理解的则是:为一支落下的箭矢所画的靶位却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庄子的箭射向何方
用中文的词组来说,“庄子写了许多’寓言’”,在《庄子》一书中甚至还有《寓言》篇。这个字眼拿来翻译fable, allegory之后,会让庄子和伊索、费德鲁斯(Phaedrus,约前15—约50)、拉·封丹乃至于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看起来像是在参加同一局射箭大赛的力士一样。不过,我宁可在伊索的狐狸、青蛙和燕子后面追踪庄子的箭矢,乃是因为他更让我逼近“小说”这门艺术的指涉论。
庄子曾用“酒杯中的水”来状述语言,从而创造出“言”这个词。由于容器不同,水的形状亦随之而异,这种没有固定形状、随器而变的性质正是庄子对语言的本质的理解。那么,盛装语言的容器究竟是什么呢?曾经建构了符号学(semiotics)的美国思想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以“诠释体”(interpretant)这个字来概括那些“能了解某种符号(sign)代表某些对象(object)的人”。所谓诠释体,正是受到某个业已成形的语言系统所制约的族群;质言之,一旦某人了解了某符号指涉着某对象,某人即已隶属于这个语言系统,他也就不可能自外于庄子所称的那个“盛装语言的容器”。
在这里,“酒杯中的水”有了两种极端对反的意义。一方面,这水(语言)是极其自由的,将之放入任何一个容器(诠释体)中,它都可以有被了解的独特方式;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只能在特定的容器中拥有特定的形状而接受特定的了解,如此一来,被了解着的语言又是极其不自由的了。庄子无法遁逃出语言这自由与独断的双重性,便展开了他“似之而非也”的寓言或卮言之旅。他在《齐物论》和《寓言》两篇中大同小异地借由“罔两”(凡物非此又非彼者为’罔两’,如魑魅罔两即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意思。也有一说:罔两是指似阴影非阴影,介乎光与影之间的微阴地带)和“景”(影子)的对话,隐隐然点出了他对“语言”及“语言的意义”何在的看法。“罔两”对于“景”没有定性(忽俯忽仰、忽坐忽起、忽行忽止)的状态十分好奇,问其缘故,“景”用譬喻答复“罔两”说:“我是蝉蜕的壳、蛇蜕的皮,似是而非的东西。火光、日光出现,我就出现;黑暗、深夜来临,我就消失。”语言和语言的意义之间所有的,只是似是而非的关系,寓言和寓意、小说和小说的指涉之间,也存在着流动不居的、似是而非的关系。无怪乎钱穆先生在撮指《庄子》一书大要之时,也只能以打个比方的方式来“寓言”,他说:“庄周他那一卮水,几千年来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洌了,总解不了渴。反而觉得这一卮水,千变万化的,好像有种种的怪味。尽喝着会愈爱喝,但仍解不了人的渴。”
的确,在庄子那里——以及在小说家那里——不能供应定义式的渴药
小说家不会告诉你
小说家不会告诉你人生应该如何过活,不会告诉你作品有什么指涉,不会告诉你任何可以被缩减、撮要、归根结柢的方便答案,因为可被视作寓意层次的方便答案通常都是一个蠢答案。
我最偏爱的一则“伊索寓言”是这样的:
有一个患眼疾的老婆婆,请人去找医生来治疗,答应治愈后给予一笔酬劳。
医生来治疗的期间,趁老婆婆闭上眼睛的时候,把屋子里的家具一件一件搬走。等家具都搬完了,他的治疗也结束了。医生要求老婆婆付给先前允诺的酬劳,可是老婆婆不愿给,医生就把老婆婆带上法庭。老婆婆说她确实答应治好眼睛就给钱,可是经过治疗后,眼睛反而比以前更坏了。
“以前我还能看到家里的家具,可是现在反而一件也看不到了。
倘若寓意果真能缩减、撮要、归根结柢成这样一句话,这则寓言之中最珍贵的秘密——老婆婆究竟有多么“盲”,就豁然而解,同时丧失了所有的趣味。
在无数的读者及他们所代表的诠释体面前,作品摊展开来,其中不尽是可资辨识的明确答案,不尽是借由种种知识工具所能垦掘出来的符旨或意义;摊展开来的还有“罔两”(这个“似之而非也”的名字)和“景”(这个“似之而非也”的本质))一般的奥秘。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审判》中,约瑟夫·K被带上法庭,他既不知所以,也不明白为什么要为自己辩护。在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的《局外人》中,默尔索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与约瑟夫·K同样的疑问。当加缪为文评析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谬”时,提及下面这个寓言。一个摆着心理治疗态势的蛋头医生向一个在浴缸里钓鱼的疯子说:“鱼儿们咬不咬饵?”对方粗鲁地答道:“当然不啦,你这笨蛋!这是个浴缸啊!”加缪随即指出:荒谬效果与逻辑结合在一起的这个难以描绘的世界,正是卡夫卡的世界。对加缪本人而言,世界亦复如此——小说家发现了这个世界有其仿佛蝉壳蛇皮的面貌、一个“似之而非也”的面貌、一个无法以“寓意如何”而道尽的面貌,他宁可刻画一个“并未察觉坏事如何露出破绽”的老婆婆,在盲与不盲之间,在光与影之间。
寓言是寓言的谜底
一位年轻的作家访问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时说:“用寓言的形式写小说,有什么艺术上的优点呢?你在《一个寓言》这部小说中,不就是采用基督教的寓言吗?”福克纳答了等于没答,但是巧妙极了——他既未解释,亦未申论;他只是讲了个寓言般的譬喻:“正如一位木匠在建筑四方形的木屋时,发现了四方形的木柱一样,在《一个寓言》里,基督教的寓言正好是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寓言,所以我采用了它。”
福克纳兜了个圈子,别以为他答复了那位访问者;很多事小说家不会说,尤其是方便的答案。
《小说稗类》
张大春 著
天地出版社2019年6月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谁?《伊索寓言》非一人所著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把人比喻为动物来讽刺。
blob.png
版本介绍
公元前3—4世纪之交,雅典哲学家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 Phalereus)编辑了第一部伊索寓言集:《伊索故事集成》(Assemblies of Aesop's Tales),据介绍,书中包含早期的伊索寓言故事大约200则。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亡佚。
公元1—2世纪,费德鲁斯(Phaedrus)和巴布里乌斯(Babrius)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编订了诗体的伊索寓言,但是流传不广。
14世纪初,东罗马帝国的僧侣学者普拉努德斯搜集和整理了当时听到的和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抄本,编成《伊索寓言》。1479年印刷。书中有150则寓言。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识的《伊索寓言》的最初版。此后数百年间的各种版本都是从这个版本发展而来。
1484年,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将《伊索寓言》英译出版。
19世纪,乔治法伊勒汤森(George Fyler Townsend,1814—1900)的英译本《伊索寓言》问世。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英译本。有学者称这个版本为“汤森本”。2009年,世界图书公司出版英语世界名著,童话—神话卷收录的《伊索寓言》就是汤森本。据介绍,剔除重复后,总共选取了312个寓言故事。
另外,Ben E. Perry曾经做了一个分类索引(Perry Index),是研究《伊索寓言》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如有兴趣,可以参考浏览。
blob.png
作者信息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
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相传由伊索创作,再由后人集结成书。也有人认为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诗》即以《伊索寓言》为主要素材。
1世纪初有拜特路斯用拉丁文撰写《伊索寓言》五卷。2世纪又有拔勃利乌斯(Babrius)以希腊韵文写寓言共122则。罗马人亚微亚奴斯(Avianus)又以拉丁韵文写寓言42首。15世纪君士坦丁堡的修道士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收集的《伊索寓言》150则,后由巴勒斯(Bonus Accursius)印刷出版,普拉努得斯并因此被教会迫害。教会认为普拉努得斯根本没见过伊索寓言,只是以伊索的名义自己进行编造。
1546年罗伯特·史蒂芬出版《伊索寓言》,这个版本增加了巴黎皇家图书馆抄本内容。1453年著名意大利学者洛伦佐·维勒(Lorenzo Valla)将《伊索寓言》等译成拉丁文,广泛印行。1610年瑞士学者艾萨克(Isaac Nicholas Nevelet)刊印的《伊索寓言》,题为《Mythologia Aesopica》,是目前最详尽的故事集,包括136则自梵蒂冈图书馆里发现的伊索寓言,但很多不是伊索的故事。
瑞士学者耐弗莱特曾说过,巴勃利乌斯应为《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法国人弗朗西斯(Francis Vavassor)认为《伊索寓言》中的《猴子和海豚》(The Monkey and the Dolphin)这一篇里提到的Piraeus,这是在伊索死后两百年才有的海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索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伊索寓言内容及写作特点解析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通常在结尾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对后代影响很大,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刺喻人的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流传的《伊索寓言故事集》。
blob.png
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寓言》意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寄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人们常常忽略它,然而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和《悲剧》。《伊索寓言》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的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好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蚊子和狮子》《北风与太阳》等已成为全世界极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伊索寓言》这本故事以极为讽刺,幽默的叙述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许多充满韵味的人生处世哲理,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通过把动物/植物/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
blob.png
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狐狸和山羊》告诫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待人要因人而异《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了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安全生活下去的。
揭露了当时世界的变乱与作者想育人的哲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索寓言是形成的 他生平都有着什么样的经历
你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乌鸦找到了一片肉,它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心里很高兴,这时候狐狸也在找吃的,他抬起头看见乌鸦嘴里叼着肉,馋的直流口水。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你好,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眼,并不做声。狐狸接着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你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哇,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树下的狐狸叼起肉就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image.png
伊索
《狐狸和乌鸦》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他是奴隶主家里的一个奴隶,但由于他的才智出众而获得自由。有人说他相貌丑陋,上肢短小,下肢是罗圈腿。但伊索思维敏捷,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一次,他与其他奴隶运货到一个市场上,其他奴隶都挑轻的货物。伊索在必须托运的货物中挑选了一大筐面包。这一筐面包比其他人的筐子重一倍,他受到了同伴的嘲笑。但是,一路上他运的面包成了大家的食物,等到天黑时,一筐面包早被吃光,筐子就空了。
伊索在获得自由后,就游历了希腊各地,他是一个讲寓言故事的高手,经常把听到的和自己创作的寓言讲给周围的人听,这些寓言有许多反映了奴隶和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表达了受压迫者的聪明才智和生活理想。如《龟兔赛跑》劝告人们不要骄傲,《农夫和蛇》告诉我们绝不要怜悯蛇一样的恶人。《狐狸和葡萄》嘲笑无能者的自我安慰,《鹰和螳螂》赞美了劳动者的聪明和智慧等等。
image.png
《熊和旅行人》的故事也十分有趣。有两个人在森林中旅行,遇到了一只熊。这只熊正在找吃的,看见他们就追了过来。两个人想爬上树去躲避熊。高个的会爬树,很快爬了上去,矮个子不会爬树,他想让高个子拉他一把,可高个子只顾自己继续往上爬。当熊逼近时,矮个子已无法逃脱,他突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于是装死躺下。熊走到矮个子的身边,用鼻子闻了他一遍就走开了。高个子看着熊走远了就下树问矮个子,熊在你耳边说些什么?矮个子说,熊告诉我以后千万不要跟那种遇到危险,只顾自己逃命的人做朋友。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交朋友的原则。
后来,伊索来到了一个叫特尔菲的城邦。他可能发表了一些言论,得罪了当局,因而被抓了起来。大约在公元前560年,他被特尔菲人投到山崖下摔死了。伊索虽然死了,但他创作的寓言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不过伊索在世时以及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寓言还没有变成书。直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在伊索死后的300年,一个希腊人把当时流传的200多个寓言汇集成册,题名为《伊索故事集成》,可惜这本书未能保存下来。
image.png
到公元10世纪初,有一个获释的希腊奴隶大题取材于《伊索故事集成》用拉丁文写了寓言100余篇,同时,还有一个人用希腊文字写了寓言122篇。到公元14世纪,又有一个罗马人用拉丁文写了寓言42篇。后来又有人加进了许多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经过这样多次收集整理,改写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读到的《伊索寓言》。其中有的是伊索创作的,有的是他同时代的人或后人创作的,其中不免夹杂了一些糟粕。但是,《伊索寓言》毕竟保存了许多有深刻意义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使我们得到启发和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索寓言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人物介绍
狐狸
在众多寓言中狐狸象征虚伪、奸诈和狡猾,而“狡猾”更是成为了狐狸的标志性洲语,孤狸也以反面的角色出现。狐狸总能想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狐狸和乌鸦》中写道:狐狸看到树上有一只嘴里叼着肉的乌鸦,于是狐狸夸赞乌鸦的叫声优美动听,希望乌鸦能够叫几声,当乌鸦开口叫时,肉掉了下来,狐狸叼着肉离开了。读这则寓言时,我们经常会说狐狸具有欺骗性,乌鸦是无辜的,但是现在来看,狐狸的狡猾实际上是一种聪明。在《伊索寓言》中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狐狸从来不参与其他动物的战争中,只是远远地冷眼旁观,或者直接离开。这种行为可以代表在生活中奉行“事不关己”的人,他们不是有意冷漠,而是适时地远离危险。笫二。狐狸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如《狮子、狼和狐狸》中讲道:狼在狮子面前说狐狸的坏话,狮子很不高兴,狐狸知道后,以为狮子寻找良方治病为由,消除了狮子对自己的不满,接着义指出这个良方是一张狼皮。显然,狐狸的借口既保护了自己又对付了他,而狮子也找不出拒绝的理由。狐狸的做法虽然没有给对手留有余地,却也实实在在地教训了生活中不怀好意的人。然而,《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有时又以另一种中间形象出现,没有好与坏,甚至许多道理和教洲是通过狐狸之n说出的。比如当狐狸看到一群狗撕碎了一张狮子皮时,明白地指出踢一个已经倒下的对手是很容易的。狐狸的想法、做法与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处事方式相似,不招惹是非,会保护自己,因此,狐狸的“狡猾”实则是一种聪明。
image.png
羊
羊的周围强敌环伺,一切捕食者均以它们为首选目标,而羊的单独行动往往是悲剧出现的原因,尽管有时候能够化险为夷,但不幸是经常的。羊这种动物体现了一个最普遍的道理,即团结的力量。同时,羊是弱者的代表,象征着社会生活中最底层的百姓,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只要安稳、平静的生活。
驴
驴在《伊索寓言》中的行为与狐狸完全相反,它的表现也可以慨括为两点:第一,不知道自己的正确位置,最典型的就是《运神像的驴》。第二,驴总是希望自己能像狮子一样强大,不用天天干活,可以悠闲地生活,所以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到最后只能是幻想。驴象征着生活中不努力的人,想得到却不肯付出。讽刺的是空想而不是对生活有目标的人。
狮子
狮子都是强者的代表,比如“野驴和狮子共同合作,狮子同意用它的力气帮助野驴,野驴因为跑得快对狮子也有厢处,这样捕猎变得很容易。等到它们捕捉到了满意的猎物,狮子把猎物分成三份。狮子说,因为我是王,要拿第一份;我又要拿第二份,原因在于我是这场狩猫中的一分子;而那第三份,听我的劝告,对你将是祸根,除非你心甘情愿地把它让给我,并且立刻开跑,尽早离开”;“兔子在百兽大会上慷慨演说,它强调一切动物应当平等。狮子做出回答,你们演说得倒是很对,只是你们没有像我们这样尖锐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这两则寓言中,将狮子的霸道、蛮横、不讲理完全展示出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映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者的蛮横,是《伊索寓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欠债人》《狼和小羊》等。《狼和小羊》讲的是:狼来到小溪边,看见正在那儿喝水的小羊。狼很想吃掉小羊,就故意找借口,一会儿说小羊把他的水弄脏了,一会儿说小羊去年说他的坏话。小羊老老实实地为自己辩解。最后,狼无话可说,直接露出凶狠的嘴脸,将小羊吃掉了。在这个故事里,狼代表着具有权威的统治者,他们用强权压榨着一些像小羊那样弱小的人,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揭示出统治者的残暴和虚伪。
此外,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内容也占大部分篇章。最著名的要数《口渴的乌鸦》。一只口渴的乌鸦看到一个大水罐,水罐里的水不多,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怎么也喝不到水。后来,乌鸦想到了将石子投到水罐里这个办法。最后,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了,乌鸦终于喝到了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时不要蛮干,要多多动脑筋,想办法,就会有另外一条出路。此外,《乌龟和兔子》《狐狸和山羊》《蝮蛇和水蛇》等故事,则是告诉了读者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image.png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除极少数例外,均以篇末的寓意作结。多数寓意与故事情节切合无间。具“画龙点睛”之效,少数寓意失之穿凿牵强,有“画蛇添足”之嫌。《伊索寓言》反复申述的一个命题,即“知足长乐,贪多必忧”,甚具现实意义。催人猛省。此外,主张诚信待人、宣扬劳动致富、强调分清敌友、提倡教子有方等等寓意,都能在书中觅取相应的例证。
艺术特色
1,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伊索寓言主要是动物故事,同时也有一些植物故事、神话传说故事和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寓言故事。故事涉及的面很广,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相关的动物的生活及其相互关系和人们的各种日常生活场面的入微观察、精细体会。这些故事都是对那些观察和体会的进一步的人为虚构、杜撰,它们构思得如此巧妙,令人觉得如此逼真,展现的厕面犹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一样,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2,个性突出的语言表达形式
《伊索寓言》的文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故事本身的表达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述,而着意于对动作过程的交代,以求构成一个简洁的故事框架,事件或场面多用客观直叙,很少采用对话形式,往往只是在故事末尾用一句直接引语,以突出主题,语言简明、扼要,很少作美化修饰,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image.png
《伊索寓言》具有高超的叙述语言技巧。一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采用了拟人化的语言,比如赋予故事中的每一种动物以人的个性,牛是忠实,狐狸就是狡猾,狼就是奸诈。特别是作者借这些动物来讽刺社会中的某些人及某些人身上的弱点。因为伊索的身份限制,他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写寓言,搜集的也是流传在奴隶中间的故事,都是以物喻人。所以,伊索寓言还被称为“奴隶的语言”。二是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让读者在幽默的语言中明白故事的寓意。比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则就是通过对话描写展示情节发展,告诉读者丰富的寓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伊索寓言》产生于古代,内容必定含有那个时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故事后面附的“教训”,有的很好,很切题,但也有一些显得牵强附会,与故事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合。只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古代材料去阅读。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各个时代的不同读者去阅读和接受这些寓言本身。
3.有趣的故事形象
将动物人格化,借此来嘲讽人类的缺点是《伊索寓言》又一大特点。如《狐狸和葡萄》:一只狐狸饿了,看见葡萄架上挂着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他尝试了各种办法,就是摘不到葡萄。最后,狐狸无奈地走了,边走边安慰自己说: “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明明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小,做不成事,却偏偏要找一些借口。再如《寡妇与母鸡》:寡妇养了一只母鸡,母鸡每天都会下一个蛋。寡妇想着多给鸡喂些大麦,让它每天下两个蛋。寡妇就这样不停地喂着,结果母鸡越长越肥,每天一个蛋也不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总是十分贪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却连自己已经拥有的都失去了。
后世影响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
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版本信息
公元前3—4世纪之交,雅典哲学家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 Phalereus)编辑了第一部伊索寓言集:《伊索故事集成》(Assemblies of Aesop's Tales),据介绍,书中包含早期的伊索寓言故事大约200则。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亡佚。
image.png
公元1—2世纪,费德鲁斯(Phaedrus)和巴布里乌斯(Babrius)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编订了诗体的伊索寓言,但是流传不广。
14世纪初,东罗马帝国的僧侣学者普拉努德斯搜集和整理了当时听到的和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抄本,编成《伊索寓言》。1479年印刷。书中有150则寓言。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识的《伊索寓言》的最初版。此后数百年间的各种版本都是从这个版本发展而来。
1484年,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将《伊索寓言》英译出版。
19世纪,乔治法伊勒汤森(George Fyler Townsend,1814—1900)的英译本《伊索寓言》问世。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英译本。有学者称这个版本为“汤森本”。2009年,世界图书公司出版英语世界名著,童话—神话卷收录的《伊索寓言》就是汤森本。据介绍,剔除重复后,总共选取了312个寓言故事。
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
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伊索寓言简介 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image.png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内容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image.png
创作背景
《伊索寓言》原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3世纪成书。从作品来看,时问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image.png
《伊索寓言》相传是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所作。从成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作品的作者不应该只有一人,它应该是古代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这部作品中又加入印度、阿托伯及基督教故事,也就形成了现在的三百五十多篇。所以,严格地说,这部作品应该是古代寓言的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