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04更新:2024-11-02 15:12:32
我没有见过范立欣老师本人,但看过归途列车以后,觉得这部片子是我看过的优秀的纪录片之一。我们看片子的时候有个毛病,就是会想如果是我我该怎么拍。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觉得难度最大的两个点,是工厂和火车站的镜头。中国的媒体从业者都知道,因为某些我不说你也懂的原因,一些像是工厂,车站,机场,地铁等等的地方,拍摄难度较大。不是因为画面难拍,拍出来不好看。而是你没有很硬的关系,或者比较强的“来事儿”能力,拍摄会有很大的障碍。范老师所要拍摄的工厂,是农民工聚集的流水线加工工厂,也是被许多外媒看做是没有人性只知压榨的血汗工厂。这种工厂本来就因为口碑不好,广受诟病,对媒体是避之不及甚至有仇视的态度。范老师是怎么搞定的呢?我看完片子后查了一些资料,如果没记错的话,范老师拍摄张姓夫妇打工的小工厂时,跟工厂方软磨硬泡了一个星期,才被允许进入工厂拍摄一天。拍摄他们女儿打工的工厂,范老师甚至请来了当地党委书记和工厂老板一起吃了个饭,才换来了三次拍摄宿舍外加拍摄一次白班和一次晚班的机会。拍个片子容易吗……而且等你拍的时候,人家已经粉饰太平好几天了,拍摄环境早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拍摄火车站的时侯,正是春运高峰,一票难求,车站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边。范老师的摄制组跟车站关系比较好,车站特例给他们组批了三天的火车票。为什么三天,因为范老师不知道张姓夫妇能买上哪天的票……结果还是出了点插曲拍摄张姓夫妇排队买票的时候,其他很多排队的人以为范老师是记者,是来做类似“每人都能买上票,全国人民好喜欢”这种正新闻的。结果估计有五百多人就围了上来,想表达自己的“诉求”……摄制组最后是在警察叔叔们的帮助下逃出来的……出不来就会被人民群众声讨至死……还有一处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拍摄女儿和父亲翻脸,父亲大打出手那一场,导演和摄像很淡定,我猜测应该是录音老师“入戏了”,立马就想冲上去劝架,被摄像一把拉住了……。
我们家在本省一个经济最落后的市里面,填资料的时候户口是农民,父母工作是无。也并不是真的没工作,我爸是开拖拉机的,拖拉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奶奶给我爸买的,当时应该也是挺洋气的东西吧,也是很挣钱的收入工具。但是一直到我高三,2014年,我爸一直靠拖拉机谋生。他开拖拉机去本地的啤酒厂里拉整箱的啤酒,再卖给附近的人;空闲的时候再给附近盖房子的人拉拉水泥,沙子,石头块什么的。我妈就是很普通的工厂工人,在车间流水线上昏天黑地,赚一些钱。我想如果我爸妈感情好的话,我也会觉得自己家庭美满的,但是我爸妈很爱吵架。我妈觉得我爸不能赚钱,而且很爱赌博——我妈和我说过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那天晚上下大雨,我们家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她背着我去找在外面打麻将的我爸,让我爸送我去医院,我爸压根就不管我,然后她就一个人背着我冒着大雨去很远的医院了。我妈是比落后的县城更乡下的地方出来的,我曾经根据他们相亲的故事猜测我妈愿意嫁给我爸只是因为她觉得我爸家更有钱能过更好的生活。然而事实却是我妈现在是我外婆三个孩子里过得最差的,而且生活毫无起色。所以我印象中我爸妈没有一天是不吵架的,每天我妈都要去麻将桌上抓我爸,我也常常受我妈的指使去烟雾缭绕的赌博场所从一堆神情亢奋的大叔中间辨认出我爸然后叫他回家。我妈表达她对我爸的不满最激烈的两件事就是反锁上门不让我爸半夜回家导致我爸砸碎窗玻璃爬进来,还有怀我妹的时候撕掉准生证。
完整地表现出来了这类家庭的状况,它的选题很准确,观察很敏锐,故事很真实。如何看待里边体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如何看待?我不知道怎么客观理性中立地回答。我就讲讲我们家的故事吧。影片中的张家属于农民工version,我家算个半中产version。我五岁的时候我爸离开了所在的国防工厂去珠海打工。我妈在家带我。我爸是机械工程师,我妈是该国营厂附属中学教师。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厕所和厨房在筒子楼的另一头。那时候我爸妈的想法就是留在厂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一套自己的单元房,那边工资高,攒够了钱,买套房子就回来。那是1997年底。嗯,后来我知道,为了防止我妈被单位开除,那时候他俩办了假离婚。你们感受一下我国假离婚的传统历史是如此的悠久。我五岁的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分开,我只是知道我爸突然不见了。我现在对那个时候有的印象就是我爸打电话回来,问我:你想不想爸爸?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我说:不想。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