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32更新:2024-11-09 00:30:07
把后文需要埋的伏笔和人物性格结合起来,起到转移读者注意力的作用,具体可参照《哈利波特》系列:比如有求必应屋第一次出现是邓布利多疯疯癫癫说着自己的着急找厕所的时候进了一间满是夜壶的房间,但这个时候大家都觉得不过是他的另一句疯话;比如在强调禁林和走廊尽头的房间不能进入的时候,读者更感兴趣的是双胞胎的叛逆反应:挑战权威;比如蛇佬腔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动物园,在前文强调了那么多姨夫姨妈因为经常出现怪事儿而虐待哈利之后,读者只觉得这不过是另一件怪事儿;比如克切利是个病态痴迷旧日纯血统家族荣光的家养小精灵,他鄙视唾弃自己的反叛主人小天狼星和主人的杂种朋友,他为了维护旧主的尊严偷偷收集垃圾,甚至抱着旧主的裤子痛哭,那么挂坠盒被他拿走就不再引人注意;比如蒙顿格斯是个惯偷,形象一直猥琐,所以挂坠盒被他偷了自然不足为奇;等等就怎么埋伏笔才不会忘这件事儿,我一直认为得有个小本子自己记下来,不然准忘……比如哈利波特第一部当大家看到哈利头上的伤疤的时候,邓布利多曾说过自己膝盖上有一块伤疤其实是完整的伦敦地铁地图,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伏笔呢,不知道是我理解错误还是作者忘了……至于这个“从未削过的木头铅笔”,首先不需要有这么多的细节描述,“从未削过”可以删掉,铅笔当然是木头的……比如 李明一直觉得自己的天赋才华没有机会展露,就像新买的铅笔,没削的时候不过是根破木头,所以他拼命的表现自己,不放弃任何一个出头的机会,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成功了,其实不过是同事眼中的笑料。
“写小说的伏笔怎么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埋得不留痕迹”“如果铺垫都显得很刻意,是否要放弃呢”。我的回答是,这本来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小说和电影,本来就是截然不同的载体。比如要让人感觉恐怖,电影里一直放寂静漆黑的镜头 突然发出的怪声就可以了,但是小说得说一大堆,而且很容易让人感觉“装逼”。但是绝不表示“写小说就可以放弃铺垫了”,因为没有铺垫的小说注定会让很多读者读到结尾觉得被坑了的。那好的小说是怎么避免刻意的铺垫呢?请想想一下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聪明的大侦探身边总要跟着一个看上去智商略低的助手呢?”“为什么牛逼的主角总会遇上拉他后腿的弱智JC/上司呢”,“为什么沉稳的帅哥身边总要有一个冒冒失失的美女呢”,对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靠那个“智商不足以一眼看穿一切的,而且总有“多动症”的配角”,去揭示各种环境因素,去碰一些普通人不会多手多脚碰的东西,在捣乱中埋伏笔。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段。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段,就是声东击西。比如楼主说的怎么能把“从未削过的木头铅笔”毫不突兀的展示出来,一种方式就是,比如设置一个有强迫症的角色,走到屋子里,看到笔筒里的笔乱了,就一定要整理好,削过的铅笔放成一堆,没削过的放一堆,这段描写读者读起来以为是写那个“有强迫症的”角色的,其实是为那只铅笔埋伏笔的。
好的伏笔一定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阅读者们第一次看不是没看到,而是被模糊了焦点。并且焦点的模糊一定是情景所致,而不是作者刻意降低主人公的智商。有些小说和电视剧看起来让人很痛苦,就是主人公智商被刻意降低所致。要知道,当读者第二次读你的作品,产生的不是“我知道答案了”的厌倦心态,而是对那伏笔有更深的思考和感慨。这样,伏笔才算是成功了。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才能给大家恍然大悟之后进行更深思考的机会。第一种好伏笔,跟人性有关。当答案揭示出来时,读者感叹的绝对不仅仅是作者构思的巧妙,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举个例子吧,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里,画家朋友画了一幅道连格雷的画像,结果使得道连格雷被自己的美貌迷住了。他希望可以美貌永存,让画中人代替自己老去。这以后很多情节都尚算是意料之中,比如画家因为仰慕道连格雷的美貌于是真的帮他实现了愿望;比如美貌的道连格雷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冷酷自私又虚伪。但是当道连格雷打开画像的时候,发现画中人已经失去了纯真美好的容颜,而跟他的心灵一样污浊残酷的时候。这幅画在情节上起到了令人惊艳的推动效果。此刻画像不再是最初的画像,道连格雷也不再是最初的道连格雷。双方的变化引起下一层情节的出现。不仅仅是情节,它还将人性,或者说人物命运推动到了未知的远方。